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發言稿

初中家長會經驗交流的發言稿

發言稿8.9K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下面小編整理的初中家長會經驗交流的發言稿,歡迎來參考!

初中家長會經驗交流的發言稿

親愛的老師,家長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初三十班孫**的媽媽,很榮幸在這兒跟大家一起交流、溝通。今天,我分享的是“如何讓孩子更優秀,而我們家長又能做個詞肯定就是成績好。是的,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在中考率不到50%的殘酷現實下,成績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也是升入理想高中的唯一途徑。當然,成績不是唯一的,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更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格。一個有着高尚品格的人才應該稱爲優秀的人。

下面我從二個部分進行分享:

第一個部分:我先談一下如何取得優異的成績。

想想看,都在同一間教室,都是同一位老師,爲什麼會出現成績的差異?許多家長也很疑惑,爲什麼我給孩子報了那麼多的輔導班,孩子的成績還是不理想?爲什麼我讓孩子一天恨不得24小時都學習,孩子的成績還是上不來?我們想過問題出在哪兒了嗎?其實,孩子之間學習成績的差距歸根到底是他們學習習慣上的差距。有以下幾點:

1、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親其師,信其道。

如果一個學生不喜歡一個老師,可想而知,他上課的狀態會是如何。所以,我們家長要多在孩子面前說老師的好話,說老師是如何如何地不容易。如果出現一些小問題,也多站在老師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只有讓孩子適應老師,尊重老師,欣賞老師,從心底裏喜愛老師纔會真正地愛上這門課程。

2、自學預習的習慣

咱們學校“亦生亦師”的教學模式強調課前預習。老師會提前發講學稿,如果能把這份資料好好地利用起來,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3、專心上課的習慣

女兒沒有上輔導班,她最大的優勢是能高效地利用課堂45分鐘。這45分鐘她會一直跟着老師的節奏走,眼睛亮亮地,腦筋不停地思考、運轉,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並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

4、善於提問的習慣

“不懂就問。”帶着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老師也特別喜歡能提問的學生。

5、反思總結的習慣

讀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複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同學都進行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第二,爲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第三,爲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有同學經常說,這道題沒見過所以不會做。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學習是學到一種思維,一種方法,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透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從點到線再到面,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6、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這個習慣非常重要,可是女兒一直堅持得不好,她說,到了高中一定會整理錯題本。

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7、客觀評價的習慣

學生應養成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成功與挫折,正確對待考試分數的好習慣。若學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此時追求進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當我們孩子養成這七個好習慣的時候,學習對他而言還是一件困難的事嗎?

接下來,我談一下意志。這應該屬於情商的範疇,就是一個人面對一件事情他能付出多少努力,他的自控力如何,面對困難與挫折他要如何去處理。這世上沒有誰能一帆風順,沒有誰能隨隨便便就成功,看着別人取得了那麼多成績的背後其實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記得女兒參加漢字之星聽寫大賽時,她翻過多少字典,寫過多少筆記,遇到多少困難,也累過,也糾結過,但面對這些壓力你是被打倒還是要勇敢地面對它、挑戰它,打敗它呢?

好多學生遇到難題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我不會。然後就輕易放棄。其實靜下心來,把所學知識都過一遍,慢慢思考,一定能想出解題思路來,就算真的不會,還可以問老師,問同學,爲什麼不再去加把勁兒吧!!

學生成績的差距很多是出在意志、毅力上。此時看看那些成績好的同學,課餘時間做過多少習題,在學習上投入多少精力,有這份毅力與專注怎麼可能不成功。

第二個部分與大家交流一下我們家長要如何做才能使孩子更優秀。

孩子的成長與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從呱呱落地那一刻起,我們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身上有着父母幾乎所有的印痕。

當我們自己許久不讀書,整天抱着手機聊天,卻希望孩子要熱愛書本熱愛學習;當我們時常焦慮不安,卻希望孩子面對壓力能夠淡然處之;當我們總是沒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卻希望孩子要乖乖地聽自己的話;當我們常常亂髮脾氣,卻希望孩子能講道理……是不是,我們常常是“說一套做一套”,我們總是在要求孩子要做到這個做到那個,而我們自己呢?!

是的,孩子就是我們的鏡子,看到孩子就是看到另外一個自己。那要如何去改變孩子呢,對,只能從改變我們自己做起。最佳的教育模式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我們在做什麼,甚至於我們的眼神與動作都會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傳遞給孩子,這就是“潛教育”,此時其影響遠遠超過“顯教育”。

那要怎麼做呢?

第一,我們應該是一個正能量的人。

事情總會有兩面性,有陽光就會有陰影,如今社會比較浮躁、功利,而作爲中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此時他們極易受到別人的影響,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所以,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給他們正能量。我們多把焦點集中在正向的、陽光的'一面,是不是心情也會變得燦爛起來。有些家長在家裏經常談論一些負面新聞,表達自己的不滿,其實這些負能量直接抵達到孩子的內心深處,因爲你們是他最信任的人,你們的話對他的影響非常之大。

我們家裏每天都放着“中國之聲”新聞頻道,邊聽邊與孩子討論新聞中的人與事,大到國際形勢,小到身邊的誠信榜樣……在這過程中,孩子的心胸越來越開闊,解決問題也越來越理性。因爲她把小我放到了整個世界中。

而我,也成爲她的正能量老媽,不僅給她正向的、積極的能量,而且每當她遇到挫折、困惑,難過的時候我都會默默地陪伴她,靜靜地給她寫一張張紙片,此時或鼓勵或共情或者什麼也不做,把她抱在懷中,讓她盡情地把情緒發泄出來,然後慢慢平復。人,沒有一帆風順的,失敗了再爬起來,收拾好心情,重新出發。

第二、良好的親子關係

我們70後是聽着老師、家長的話長大的,因爲那時候,長輩們的經驗是最難得的。而如今,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不再僅僅是父母、長輩,更多是互聯網。所以,他們在我們眼中成爲叛逆的一代,跟我們頂嘴、時時質疑我們的觀點。如果還按老一套,對孩子壓制是行不通的。這時候,我們需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爲他們的知心朋友。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特點是:一方面,他們想要獨立,想極力擺脫父母的束縛,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是不成熟的,對父母還有着深深的依賴,然而正是這一特殊的矛盾造成了青春期的孩子迷茫、困惑,再加上交友的渴望而深深的不安。這時候,孩子們需要的是一個朋友,能聽他們傾訴、給他們建議、鼓勵與理解的朋友;如果這時候,你去嘮叨、訓責,不能理解這個“心理斷乳期” ,也稱爲“人生第二反抗期”的孩子,那隻能是針尖對麥芒,青春期的孩子比任何時候更需要關心與愛護。

我與女兒,親子關係較好,她遇到什麼事都會跟我訴說,因爲我尊重她,信任她,所以也就得到了她的尊重與信任。

第三、適時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與時間

不得不承認,孩子們長大了。升入中學,女兒跟我說:“媽媽,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時,心裏確實有些失落,但該放手還是要放手,孩子就像手中的風箏,此時你只有把線放得長一些再長一些,他才能飛得越來越高。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從來不屬於我們,做父母的總是想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想去控制他,管理他,想讓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前行。我以前也有這種想法,但透過不斷地閱讀育兒書籍,特別是專業學習心理諮詢師後有了很多的感悟。

給孩子時間,讓她有機會跟自己在一起,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整理自己紛繁的心情;給孩子空間,學習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他有自己的世界,他可以有自己做主的機會。女兒經常對我說“媽媽,你真好。”因爲很多事情,我會給她建議,但做決定的權利屬於女兒。因爲是自己做出的決定,她就要盡力去努力去拼搏,此時並且也要承擔選擇後的結果。這同時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最好方法。

第四、加強家校溝通,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

其實算起來,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比和我們父母待在一起的多的多,老師對孩子的觀察與瞭解也會更加細緻、全面,並且是放到了羣體中的,所以也更加直觀、準確。當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及時跟老師溝通,多聽老師的建議。如果你每天在孩子耳邊說的都是老師如何辛苦、如何不容易,面對的是一個班四、五十個孩子,而爸爸媽媽只你一個就那麼累,孩子就會從心底尊重老師、感激老師、喜歡老師,隨便也會喜歡上這門功課。

有機會,我們要多與老師交流,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品行上、習慣上的。孩子有時浮躁了、貪玩了,哪地方做得不對了,臧老師都會及時跟我聯繫。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正是教育的最好契機,也是孩子進步的一個機會,就看家長如何去看待,此時如何去處理。還有,孩子們都比較聽老師的話,她的一句話能抵上我們家長的十句,所以遇到問題能請老師幫忙也是一個捷徑。

每個老師其實也都希望家長能多多關注自己的孩子,也樂於家長與他們溝通交流,共同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上去,家校合一,成就最棒的孩子。

第五、提升自己

我們無法改變孩子,能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然後在我們的改變中影響着孩子。所以,我們要不斷完善自我,做一個成長中的父母。教育孩子是門學問,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摸着石頭過河,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現在網絡如此發達,可以多到網上吸收能量,多閱讀一些育兒書籍,然後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出一套適合於自己的育兒方法。

對孩子我們要無條件的接納。什麼是無條件?我們都說愛自己的孩子,其實大多愛的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孩子,比如,你如果成績好我會愛你,此時你有了進步我會愛你。而一旦孩子達不到我們的要求,就會很失望,是不是?那達不到要求的是不是我們的孩子?孩子這時候最需要的又是什麼?如果孩子不能從我們這兒得到溫暖、愛與關懷,那他又要去哪兒去尋找呢?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做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找出自己孩子的優勢所在,並不斷地去鼓勵他、激勵他,讓他在體驗中獲得成功,找到自信,並將這種熱情與自信帶到學習中去。

有人說,優秀的孩子背後是一個優秀的家庭,這話不無道理。一個和諧的家庭,一對相互深愛的父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如何讓孩子更優秀,答案就在我們自己心中。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