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泰山導遊詞例文

導遊詞1.79W

這裏是步行上山路的起點,這裏有個“0”的標誌碑,從這裏一直到南天門有6666級臺階,這個數字非常吉利,意思是預祝登山的朋友一切順利。這條路大約有10公里的路程,從這裏登到南天門大多需要4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泰山導遊詞例文

這裏就是關帝廟,裏面供奉的是武財神關羽,明清的時候山西的鹽商經常在這裏集合,他們與關公是老鄉並把他視爲幸運之神,於是就把他供奉在這裏,原來稱山西會館,現在改爲關帝廟。

前面這座石坊就是一天門,泰山有三座門,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每道天門上都有三重天,這就是人們說的九重天,這是一座跨道式石坊,明創建,“一”是萬物的起點,就是說跨過這道門,就算跨進了天界的大門。根據泰山學者的考證:《西遊記》就是以泰山爲樣板兒創作的。

這旁邊有明楊可大題刻的“天下奇觀”和孫價題刻的“盤路起工處”。 前面這座四柱三間門式牌坊上刻“孔子登臨處”,是由明嘉靖三十九年山東地方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創建。爲紀念孔子登泰山走到此處發出了“苛政猛於虎”的感嘆而創建的,旁邊這棵紫藤,傳說是何仙姑來登泰山坐在這裏寬衣解帶休息,走後卻把腰帶落下了,就變成了這棵紫藤。

坊的東側有明嘉靖年間濟南府同知翟濤題“登高必自”,此語源於《中庸》,意思是說,千里之行或攀登萬仞高山都要始於足下,應具備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西側還有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書“第一山”大字碑;碑陰有明代人書道家祕文符篆“入雲有路”。相傳道人帶着它可驅鬼怪、治百病。西邊還有清代嘉慶初年泰安知府金啓撰書的《泰山種柏樹記》碑,記載他於嘉慶初年率領各縣官民從紅門宮至昇仙坊,共植柏樹23000株。在坊前臺階之上的兩側,放置着形似碌碡的圓柱體大石磙,還戴着一頂荷葉帽,傳爲“泰山鎮”,是鎮山之寶。

再往後是雙柱式“天階”坊。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建。意思是這條登山的階梯,就是登天的臺階,登天當然很苦了,也就是告訴咱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了!

這就是紅門宮,之所以稱之爲紅門,是因爲在他西側的大藏嶺上有兩塊紅色的形狀像門的岩石而得名,他的左側是佛教的彌勒院,右側是道家的碧霞廟,後來便佛道合一了。

過了紅門宮這個院落就是小泰山,原來在這裏有塊巨石形似泰山,所以就名爲小泰山了,爲的就是方便年老體弱不能登上山頂的人進香而建的。

紅門宮後有清代和民國年間所立的“合山會記”碑等26塊,記載着當年朝山進香的盛況,今稱“小碑林”。西邊碑牆上鑲嵌着清代光緒八年即公元1882年任道熔所書刻的《修泰山盤路碑記》,俗稱“泰山之碑”。碑文中說:去泰山頂40餘里,6700級。您還可以看到在碑的上面壓着很多石塊,這是泰山一帶的民俗,叫做“壓子壓福”。每當農曆三月或九月,大家還可以看到很多老太太頭上帶着樹枝或帶着花,意思是:頭上戴朵花,媳婦來到家;頭上戴個枝,回家抱

孫子。

從紅門宮往前走約100米處,沿野徑下行就是中溪內的小洞天。深澗內巨石如屋,平面有10餘平方米,厚1.5米,南側刻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應甲題、範廣書“小洞天”三個大字。東側有圓柱形巨石橫臥,斷面西向,上有“醉心”二字。石前斷崖層疊,橫瀑飛流,自北向南有柳條、飲馬、石峽三個碧綠的水灣。醉心石兩側谷底到處是圓柱形黑色花崗岩巨石,橫斷面向內,層層包裹,酷似枯木年輪,稱爲“黑石埠”。這是發育在17億年前元古代時期的環狀節理雜巖,爲“渦柱構造”,俗稱“汽油桶結構”。對於它的構造成因及發育歷史是當今地質學界研究的新課題,在國內首次發現。這裏清溪碧潭,茂林澗草,森森蔓蔓,清淨幽深。仰視西崖盤道,行人如在畫裏,終日不絕,別有洞天。從小洞天到萬仙樓的中途,在西崖上刻着“勇登仙境”四個字,下面就是龜洞。相傳在明朝,泰安有一個貪官在調離泰安時,爲了掩蓋罪行,就讓人們給他樹碑立傳。當他將龜和碑將要運到萬仙樓時,遊人無不唾罵,石龜感到萬分羞恥,於是將背上的石碑甩進了溪谷內,自己就鑽進了石洞裏。

三義柏,是根據《三國》中桃園三結義而命名的,這邊有一座大型石刻浮雕,建於1999年,是爲紀念泰山林場建場50週年而建的,建國前泰山的古樹殘木僅有200餘公頃,現在擴大到了12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90年代初被評爲國家示範森林公園和全國國有林場一百佳。

前面就是萬仙樓,又叫望仙樓,明代萬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年創建,後來多次重修,1959年翻修。它是跨道門樓式建築,下層爲拱形門,門額題“萬仙樓”;上層有正殿三間,黃琉璃瓦九脊歇山頂,前面是重檐步廊式。樓上原來祭祀着王母娘娘,兩側配以列仙,所以又稱王母殿,後來增加了碧霞元君,民國年間塑像全部毀壞。據傳這裏是王母娘娘召集泰山萬仙聚會的地方,泰山管理部門於1998年在樓上的東、西、北三面牆壁上,塑造了128位神仙和衆多的異獸亭臺等,集宗教傳說、泰山神話、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爲一體,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大殿的牆根四周鑲嵌着明代朝山進香碑63塊。古人都說:“泰山的神最多,濟寧的貨最全。”爲什麼泰山的神最多呢?這與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有關。他倆人的兒子叫白氏郎,兒時上學要經過一條小河,每次都有一位老爺爺揹他過河說:“我是天上派來的保護神,將來你就是一國之君。”白牡丹知道此事後,每天做飯都敲着竈王爺的頭喋喋不休地說:“等我的兒子當了皇帝后,我就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到了臘月二十三竈王爺就把此事告訴了玉皇大帝,玉帝爲了防止白牡丹的殘暴,決定在來年的七月七派雷公拔掉白氏郎的御牙和全身的龍筋。呂洞賓一聽慌了手腳,就到下界偷偷地告訴了兒子,並一再囑咐:“到這天你可千萬不要開口說話,雖然做不了皇帝,但還有御牙呢!”白氏郎照此辦理後終於保住了御牙,他恨透了天下所有的神仙,便手拿寶葫蘆狠狠地說:“可惡的竈頭王,快到我的葫蘆裏來吧!”只聽嗖的一聲,竈王爺化成一縷青煙鑽進了葫蘆。於是他手提葫蘆走遍九州大地,見廟就進,見神就收,最後來到泰山準備收泰山老母。這時泰山老母掐指一算就知道了他的想法,於是變成一位白髮老人,一手提水壺,一手提飯籃,迎着白氏郎來到十八盤。白氏郎又渴又餓,就跪下來要飯吃,老人說:“這是給我兒子吃的,你要想吃除非叫我三聲娘。”白氏郎無奈,就連連叫了三聲娘。當他來到元君廟要收泰山老母時,卻聽到大喝一聲:“大膽我兒,你竟敢來裝你娘!”白氏郎一驚,就把寶葫蘆摔到了地上,順着十八盤一直滾到山下。所有的神仙都跑出來了,見廟就進,見洞就鑽,一直滾到萬仙樓,但是還有一些神仙沒有找到地方,就都居住在這裏了。

在樓洞背陰鑲嵌着石碣,額書“謝恩處”。傳說古時候香客登泰山歸回後到此叩頭,感謝碧霞元君保佑一路平安;又傳古帝王登泰山時,地方官員送駕至此而止,衆官員便叩謝皇恩。在泰山周圍還流傳着一段關於蕭大亨的故事,他當時是泰安最大的京官----兵、刑兩部尚書。據說當年蕭大亨與萬曆皇帝登泰山時已70多歲了,家有百歲老母,蕭大亨向皇帝提出要回家探望老母。皇帝不答應,蕭大亨一邊嘆氣一邊自言自語地吟頌唐朝詩人賀知章的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皇帝一聽就對蕭大亨說:"愛卿,我給你出一幅對聯,假如你對上了,就讓你回去;對不上,就跟我回京。"蕭大亨一聽便高興地答應了。皇帝慢慢地說:“十口心思,思家思鄉思父母。”蕭大亨靈機一動接上了下聯:“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龍恩。”說完即刻跪拜“謝主龍恩”!蕭大亨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達到了探鄉的目的。

萬仙樓向北是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於1946年,後來被飛機炸燬,1953年又重建。碑是由碑座、碑體和碑首三部分組成,碑首呈方錐體,南面貼金題額“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體的南面是新四軍一縱三旅的政治委員何克希所題書的碑文:敘述了整個部隊轉戰南北的壯烈事蹟;東、西、北三面刻記着一縱三旅於1946年夏季爲解放泰安而犧牲的708名烈士名單。英名與泰山共壽!

從萬仙樓至紀念碑之間的東溪內,古時稱爲桃花澗。原來這裏桃花濃豔若綺,遊人疑爲武陵桃源。又因在它的南頭多櫻桃、翠竹,又名“櫻桃澗”。古詩曾有“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的名句。 如今澗中櫻、竹、桃雖已無存,但楊槐滿谷,柏林夾岸,橫瀑如簾,石刻映襯,別有情趣。另外,澗中石坪寬廣,斷崖跌宕,溪水潺潺而來,瀠洄湍急而去,爾後沿着陡坡石峽奔流而下,匯爲深廣的碧池,美其名曰“碧泉灣”。

[碑刻]從這裏向上,在盤路的西側先後有:蔚然深秀、萬古凌霄、洞天福地、 膚寸生雲、步玉清、望嶽詩、及蟲二等碑刻。“洞天福地”按道教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泰山屬於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蓬元洞天。“步玉清”是道家修仙後進入最高境界的玉清宮,據說天上的仙界有三重天:元始天尊居於玉清宮,太上老君住在上清宮、靈寶天尊在太清宮。“膚寸升雲”來源於《春秋公羊傳》。古代的長度單位,一指爲一寸,四指等於膚寸,這裏是形容在極小的空間內,泰山的冷氣很快就化爲雲霧,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雨遍天下了。這是描述泰山雲雨的神奇。“望嶽詩”是杜甫的名作,由清代光緒年間的大臣、金石學家吳大澄用小篆書刻。詩中說:“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蟲二”是歷下名士劉廷桂於光緒年間題刻的字謎。這二個字是“風月無邊”的意思,即把繁體字“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描寫周圍的景色蔚然而深秀。這裏面還有一個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在杭州西湖曾爲“風月無邊”亭題寫匾額,如果劉廷桂在這裏再次重複這四個字就是犯上,所以就別出心裁的寫了個字謎。又傳劉廷桂當年看到鬥母宮的尼姑放蕩不羈,就題二字諷剌她們風花雪月。

字謎的東溪內有巨石如羅漢,上面題寫着“羅漢崖”三個大字,這就是

“小羅漢崖”。谷東有羅漢峯,被稱爲“大羅漢崖”。

[鬥母宮]再往前跨過鬥母宮石坊之後就是鬥母宮。它位於龍泉峯下,是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羣,因爲有龍泉之水自西北山崖而下,環繞宮牆東注中溪,所以古稱“龍泉觀”。廟宇創建無考,是泰山最古老的道觀之一,裏面供奉着北斗衆星之母,稱之爲“鬥母宮”,又名“鬥姥宮”,別稱“妙香院”。從此以後道觀就成了尼姑庵,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宮宇輝煌,尼僧衆多,陳設豪奢,香火特盛。因此,當時的黃河總督劉鶚在他的小說《老殘遊記續集》中曾生動的描寫了這裏的尼姑生涯及其風流佚事。鬥母宮分爲前、中、後三院。南山門內是一進院落,院中有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泰安名士趙爾萃修建的“天然池”,內有兩股泉水,每逢夏、秋之季雙泉突涌,俗稱“孿生泉”。池旁有古槐,並有小槐相偎依,被人們譽爲“母子槐”;池東有寄雲樓五間,修建在深谷絕壁之上,上邊是環廊式樓閣,舊時專供達官貴人在此飲茶賞月,撫琴對詩;樓下是地下室。後院大殿供奉的是泰山老母和她的兩個姐妹,送生娘娘和眼光奶奶。

西山門外有著名的臥龍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據說,原來這裏只有一棵樹,後來又長出了側根,成了另一棵小樹。小樹長大後,枝繁葉茂,老樹卻枯萎了。在這過程中,小樹突然發現母樹上有一窩烏鴉,先是老烏鴉叼食喂小烏鴉,當小烏鴉羽毛豐滿以後便又去捕食給老烏鴉,共計18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的故事。從此之後,小槐樹便把自身的養料輸送給了母樹,使它重獲新生,所以如今臥龍槐仍是枝繁葉茂。

橋北是三官廟。在明代時爲人祖廟,祭祀的是秦始皇,傳說是秦二世登泰山時創建的'祖龍廟遺址。到了清代改爲三官廟,供奉天官、地官、水官。據傳它們是堯、舜、禹的化身,後來廟宇荒廢,大殿、客房、僧舍漸毀。建國後改爲三官廟小學,1994年又重修。1994年又重修,這裏是海拔最高的三官廟,嶗山的三官廟是裝飾最好的,而最大的三官廟在廣東。

廟內還有一株古柏,傳說是秦二世胡亥所植。在它那粗壯而低矮的主幹上,生長着五條巨大的側枝,人們附會爲秦始皇的化身,說他功德蓋世,一手遮天,使子孫世代相傳,所以被稱爲“五指樹”。

[經石峪]在廟東側的盤路上有石坊,額書“經石峪”,坊後有一條岔道,是通往經石峪的小盤路。經石峪位於龍泉峯下的山坳裏,翠峯圍抱,溪水環流。每當陽春三月,桃紅柳綠之時,那潺潺流水聲與山鳥的爭鳴聲組成了一曲高雅的梵唄清音,好一處佛家禪定的勝地。石坪東北的“水簾泉”漫石而下,頗有“枕流漱石”、“萬顆明珠”之感。有關經石峪的來源,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回來時曾路過泰山,在通天河裏溼了經卷,便派孫悟空找個地方晾經,悟空一個跟斗翻到了凌漢峯,手搭涼棚一觀察,就找到了這塊緩坡大石坪。因此,後人便把此山谷稱爲“經石峪”,把唐僧師徒晾經的石坪取名“曝經石”,俗稱“曬經石”。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罷了,關於石刻產生的真正年代及撰寫人是誰?這在歷史上曾有分歧。明代以前傳爲王羲之書;明代以後的學者,特別是清代乾嘉學派,多認爲是北齊人書寫的;1961年夏天,郭沫若先生來泰山觀賞了經石峪大字後,留下了“經字大如鬥,北齊人所書”的詩句。後來又與山東鄒縣等地的摩崖刻石相對照,進一步印證了石刻產生的年代爲北齊,並將書寫者定爲當年的高僧安道壹。經石峪刻文的內容爲佛教重要經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金剛”即金中之剛之意,引申爲牢固銳利,無堅不摧;

“般若”意爲智慧;“波羅密”是彼岸及無極之意;“經”就是途徑。佛家認爲教徒們若想功成名就,必須以金剛般堅韌不拔的毅力,加上潛心投入的智慧,再經順乎宇宙發展規律的途徑,才能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金剛經》全文有5000餘字,分上下兩篇。此處經刻是它的上篇,共計2799字。經刻歷經1400多年的山洪沖刷和風剝雨蝕,如今還存有1069個字。

經文西北有巨石,高約5米,寬約13米,中劈爲兩半,上題“試劍石”,又叫“仙峽石”。明代人河道總督萬恭於隆慶六年即公元1572年依崖築石亭,並就崖摩刻《高山流水亭記》,與大字輝映。據清代《岱覽》引《列子》所記:“伯牙善古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兩人相約某年後再在泰山相會,但到時鐘子期已仙逝,伯牙長嘆道:“知音已去不復返,吾之留琴有何用?”然後將琴摔毀。高山流水亭就是因此而命名的。

[水簾洞]從經石峪返回盤道,向北一走就是水簾洞。這裏一澗深廣,石橋橫跨,稱之爲“注水流橋”。橋西北是危崖千仞,飛瀑垂珠,如帶若簾,被稱爲“天紳巖”,俗稱“水簾泉”。又因在巖壁上有橫闊石縫如洞,又被稱爲“水簾洞”,這就是《西遊記》中所描述的“水簾洞”原型。

拾階而上是碧霞靈應宮,1995年重建,裏面供奉着碧霞元君。在宮的左側有一通高大挺立的龜馱碑,碑文敘述了歷代重修的情況;龜是力大能負重的贔屓。泰山一帶有一種傳說:“摸摸贔屓的頭,一輩子不受窮;摸摸贔屓的腚,一輩子不生病。”請大家摸一下,也許會給您帶來好運氣。 前面是一段平地,在路的西側聳立着一羣似怒劍刺空的怪石,這是泰山花崗岩垂直節理髮育的結果。在怪石之陰鐫刻着“萬笏朝天”四個字。笏版是古時大臣參見皇帝時,使用的一種特殊道具:一來遮面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二是在上面書寫着參奏或進諫的題綱。這裏是說:泰山是神靈的象徵,山前的小山頭不能正視泰山,因此要用笏板遮面參拜,意爲“羣峯拱岱”。

[東西橋子]前面就是“東西橋子”,傳說是乾隆命名的。他曾11次到達泰山,6次登臨岱頂。有一年乾隆微服私訪,當走到這裏突然想起了文武大臣常戲稱山東人爲“山東侉子”、“齊魯棒子”,於是便想戲弄一下“侉子”和“棒子”。這時,正巧碰到一個老翁在橋頭拿着竹籃子撿東西,他便問道:“老人家,你這個籃子幹什麼用的?”老翁說:“盛東西啊。”乾隆說:“你爲什麼盛東西,不盛南北啊?”老翁奇怪地說:“我這籃子只能盛東西,不能盛南北,別看我沒上過學,三綱五常、四書五經、文王八卦、天干地支我都懂點。按照五行來講,東方爲木,西方爲金,南爲火,北爲水。我盛東,東爲木,撿些木柴能做飯;我盛西,西爲金,拾一籃子廢鐵能賣錢。如果我盛南北就不行了,南方爲火,北方爲水,不是被燒爛就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乾隆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又說:“那就把這座橋叫做東西橋子吧。”老翁說:“我是泰山人,你憑什麼說了算呢?”乾隆接着說:“那我也讓你說了算一次。”於是老翁便說:“禮儀之邦爲泰山,尊老愛幼孝爲先。今天讓我說了算,回去反省明天攀。”乾隆只好回去了,並一邊走還一邊自我安慰地說:“侉子滿山東,棒子遍齊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