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最新遼寧省導遊詞

導遊詞3.17W

各位遊客朋友:

最新遼寧省導遊詞

您們好!很高興認識大家。首先,請允許我作一下自我介紹我是錦州市中國旅行社的一名導遊員,我叫***,大家叫我*導就可以了,這次的萬佛堂石窟一日遊就由我來陪同大家一起渡過,與我一同爲您服務的還有我們的司機*師傅,如你在旅行中有什麼困難和要求,請及時與我取得聯繫,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爲您服務。同時,也誠懇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提出意見和批評,在這裏預祝大家玩得開心,愉快。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的汽車就行駛在通往萬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爲了使您更好地遊覽萬佛堂石窟,我先簡要地爲大家介紹一下,說起石窟,您也許會問:“石窟怎樣由來的呢?”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煉成佛的因此後來的出家人效仿釋迦牟尼在山崖上開鑿洞窟作爲誦經釋佛的場所。我們稱這種佛教廟宇爲石窟寺。石窟寺起源於印度,隨着佛教的傳播,沿着“絲綢之路”由本西向東,由北向南地在我國發展起來。形成了衆多的石窟羣,儲存至今的有百餘處,比較著名的有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區也有一座珍貴的藝術寶庫,便是我們今天要瀏覽萬佛堂石窟,萬佛堂位於義縣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是佛教向東北傳播的一個落腳點,關於萬佛堂石窟,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初在開鑿萬佛堂石窟的時候,朝廷下了一個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須有一萬尊,多一個不可,少一個不行,工程竣工之後,負責鑿佛的小石匠從頭到尾一數,發現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還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驗收了,萬般無奈,小石匠自己坐進石窟裏,腿一盤,掌聲一合,湊成了一萬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當地人還傳說如果您到萬佛堂來,從頭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熱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變的。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不踐爲據。

萬佛堂大淩河北岸的峭壁上,氣候非常潮溼,風化現象非常嚴重,現在萬佛堂分爲東區和西區,西區鑿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營州刺史元景爲皇帝和着屬開鑿的,東區鑿於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員外散騎常待昌黎韓貞等74人營造的私窟。萬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東北地區年化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羣,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好了,我們的目的地到了,一在我們看致電的就是西區,西區共有9窟,分爲上下兩層,上層有3小窟,窟內石刻造成像已風化無存了,下層有6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窟內平方形,高約5米,每邊長約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佈滿精細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待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第5窟爲大型窟,高約5米,東西寬7米,前半部已經崩塌,最有價值的是“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整個碑記雕刻在東南角山岩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經風化,上半部分還寸,記述了造窟的經過,仔細端詳所存文,但見個個遒勁挺秀,筆力極工,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魏碑有方筆和圓筆之分,獨成一體,此碑文文方圓兼備,結構嚴謹,清末學者梁啓超評價爲“天骨開張,光芒閃溢”。康有爲則稱其爲“無魏諸碑之極品”,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其也有記載,稱其爲“書法精美,堪稱魏碑之上乘”。

第6窟最大,東西長約8米。由於年代久遠,風化嚴重,現存一尊大彌勒佛,高約3.2米波形髮髻,細眉長眼,高鼻薄脣,叉腳倚坐,體現一種慈善尊嚴和超然出世的神態,是典型的北魏造像,兩目邊侍菩薩,無朝和無葉,這尊彌勒佛是萬佛,叫叉腳彌勒,由於風化嚴重已經看不清叉腳的姿態了,大拿雄偉的氣勢依然未減,我們印象中的彌勒佛都有是袒胸露腹,大腹翩翩,肥頭大耳,喜眉善目。、人稱:“大肚彌勒佛”,他的這種形象實際上源自唐代後梁時期的一位名叫“契水,”生平不詳,在浙江奉化嶽林寺的王家。契水言語無恆,寢臥隨處,異於常人,經常拄着拐仗,揹着布袋到處行走化緣。勸化人們信佛,其示人兇吉禍福,每每應驗,人們稱他爲“布袋和尚”公元917年,布袋和尚在嶽林寺東廊的磐石上圓寂,他臨終時留有遺偈,自稱爲彌勒佛的化身,說“彌勒真彌勒,化身於首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於是人們便以爲他是彌勒降身的化身,並以他的形象做爲彌勒佛的原身塑像,廣設於從林寺廟之中,由於其笑口常開人們也稱其爲“皆大歡喜”,在北京的潭柘寺,題有彌勒佛的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彌勒佛爲未來佛,傳說在56億七千年以後在嶽林寺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警示世萬可做難容之事,有可笑之爲。叉腳彌勒背後的巖壁上,端坐着一個小佛,身子已經不見了,僅能看清面目,表情栩栩如生。從叉腳佛/小佛及飛天的雕刻風格來看,這是典型的北魏作品,人物傳神,骨感很強,因爲北魏是以瘦爲美的,不象唐代作品那麼豐滿,因爲唐朝是以胖爲美麗,窟頂有一個半圓,也是刻出來的,這是石窟的蓮花寶蓋,每一個窟頂的蓮花寶蓋是圓形的,如果這個圓很完整,就說明這個石窟是完整的。而這一窟的蓮花寶蓋只有一半。可見當時的石窟應有目前規模的一半左右大,我們現在見到的大門,實際上是原來的大廳,在修復的時候在窟外加了個復檐,以求能躲避風雨,避免石窟佛像的進一步風化。

東區共七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爲顯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爲明清時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於寶座之上,有46隻手從周身向外伸展,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閃爍發光,至於手鑲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們要象菩薩一樣,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並舉,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千手千眼指的是三界中有25種生活環境,40種功能,一乘起來就是一千手,一千隻眼睛,至於千手千眼觀音,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據說千手千眼觀音曾是古代的一個國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公主,三個女兒都長的如花似玉,但大女兒顧家,二女兒自麼,只有三女兒非常善良,但平時大女兒、二女兒很會討妙莊王的疼惜,只有三女兒在默默的爲父親祈禱。有一次,妙莊王得了一場大病,經一位老尼姑診治,說只有你親生女兒的手和眼作藥引子,服理後才能治癒,這個消息三個女兒聽說了,大女兒和二女兒馬上以各種理由拒絕了,只有三女兒二話沒說拿出刀砍掉自己的手,挖掉眼睛爲父親作藥引子,妙莊王服後果然痊癒,但妙善公主因爲失血過多死去了,妙莊王知道這件事之後,祈求上蒼爲自己的女兒長出手和眼,上蒼受到感動給她長出了一千隻手和一千隻眼睛。這僅是傳說不足爲據但妙善的善良個性正好符合人們心目中的觀音,感天動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以擁有一千隻手和一千隻眼,只要你用你的手和眼去幫助其他人,那麼當你有困難時,就會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來幫你,你也擁有千手千眼了,你也就是一個佛,一個未來佛。

好了,各位朋友,我的講解到這裏就先告一段落了,剩下的時間您可以自由活動,仔細參觀一下萬佛堂石窟,尋覓一下歷史的古蹟。我們13:00點的時候在停車處集合。

(在車上)各位遊客朋友,今天的萬佛堂石窟一日遊到這裏就要結束了,每到這時我都有些留連,不知大家是否有和我一樣的心情,總之,感謝大家這一天來對我工作的支援和配合,如果有照顧不周的地方還請多多原諒,希望有機會您來國旅做客,國旅隨時歡迎您,我和師傅也希望與您再次合作。最後,用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詩中的兩句結束這一天的行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希望我們這一天的相處能夠化那份情,永遠珍藏在您的心中。最後,祝願在座的每一位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全家幸福,萬事如意,再見!

遼寧錦州古塔公園導遊詞

古塔公園是市委、市政府推擬辦的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39件實事中的一項重大美化工程。1999年初春動工,仲夏告竣。總面積爲12公頃,投資1.4億元。

該園以千年遼塔爲中心制高點,以大廣濟寺古建築羣爲借景,建設中堅持體現錦州古城歷史文脈和現代園林風光理念相結合的特點,使之成爲富有遼西區域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體閒場所。

該完以植物造園爲主,建築造園爲輔,地勢高下間,環境曲徑通幽,全園共分六個主要功能區。其中:

(1)文物遊覽區。該區以遼代清寧九年即公元611年修建的全國最古最大的廣濟寺和清代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始建的遼寧最大的天后宮等宗教古典建築羣爲借景,爲遊人開闢展示錦州歷的民族宗教 文化場所。

(2)老年活動區。該區以符合老年人活動遊憩物景觀要素候後座面積爲740平方米的茶室,內置 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欣賞與遊藝項目,爲老年人制造紅紅火火的夕陽生活。

(3)觀賞植物區。該區除栽置百種以上大量珍貴樹木格式化卉與地方植被外,還修建一座面積爲750平方米的觀賞溫室和一組面積爲165平方米的暖廊。

(4)安靜休息區。該區以雅俗賞的建園特色爲遊人開闢一處散步休息的好地方。除蜿蜒的甬路與美麗的花壇外,特建面積爲125平方米的休息廊一組,爲廣大遊人準備了一處休息納涼的美麗憩息地。

(5)兒童活動區。該區以浪漫的建園手法設計建築一組橡塑地板磚,兒童卡通牆和一座金木水火土五行廣場,同時設定五組兒童遊樂器械,足可稱爲一處少年兒童嬉戲與開發兒童智力的好地方。

(6)石林觀賞區。該區以遼西地域的特產木化石爲主要原料,用多種造型手法,堆栽成一處“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石林風景點,可讓遊人在古樸典雅中得到撲朔迷離的享受。

總之,該園存千年文化積澱,挾遼瀋決戰雄風;塞北風光,江南秀色融爲一體,隋寺遼塔,碧瓦雲牆相匯相映;實爲遼西地區的一座飽含文化品位和遊覽功能的人文景觀。

古塔歷史文化公園的園林設計風格繼承了中國傳統造園的精華,運用了現代風景園林的設計手法,借鑑了歐美園林的成功經驗,充分表達了時代特點和遼西地方特色。

千年古塔與現代園林合爲一處,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融爲一體,以其特有的園林風格而成爲錦州以至遼寧省的又一個旅遊名勝,特別是其中的木化石林,非常獨特。

木化石林坐落在該公園北部,佔地4000多平方米,由200多株木化石聳立形成木化石林景觀。它是繼深圳木化石林後世界上第二座遷地儲存的木化石林。這些木化石產於義縣及遼西地區,形成於1.5億年前。當時由於地殼運動或火山爆發,古代森林瞬間被泥沙或火山熔岩所掩埋,在漫長的歲月中,樹木中的有機質逐漸爲二氧化硅所取代,所以木化石又稱硅化木,是石化了的樹幹化石。由於這一過程需要極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殼運動,所以木化石林景觀在世界上極爲珍貴和罕見。

大廣濟寺及錦州遼塔

大廣濟寺又名大佛寺,在古塔區舊城內北街,寺內明碑謂建於遼代,元末毀於兵火,明永樂後多次重修。清嘉慶十四年(1809)又遭火焚,清道光六年(1826)開始重修,道光九年(1829)竣工。全寺建築佈局緊湊,平面呈長方形,有佛殿、天王殿及碑亭、配殿等。主要建築是佛殿(今佛已不存),爲大木重檐歇山式建築,面闊7間,進深5間,檐柱及額枋上都有精美雕飾。寺東有昭忠祠,於光緒二十四年爲緬懷中日甲午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寺西有天后宮,建於雍正王年。現在的大殿約於同治年間。正殿7間,硬山式額枋上有彩繪木刻,二十四孝圖,雕刻生動細膩。前院有東、西廊房14間,山門左右是碑亭。解放後,都已修飾一新,現爲錦州市博物館址。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錦州遼塔座落在大廣濟寺前。據明嘉靖碑文(宣大巡撫文貴撰)載:金代的中靖大夫高璉曾寫過《塔記》說,塔建於遼道宗清寧三年(1507年),是爲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而建。塔是磚實心密檐式,現高57米。塔身八面,每面雕有一佛脅侍,三個寶蓋和兩位飛天。飛天翱翔於上,大佛端坐龕中,脅待肅立龕旁。塔檐共十三層,每層各角原來都有楠木挑樑,上託檐角,下綴銅鈴,現多已脫落,僅西北角還剩11根。塔頂早在永樂年間被明軍用炮打落。塔上磚雕的樑、柱、斗拱和花飾等也多半脫落。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磚維修。古塔體量宏偉,是遼西最高的古代建築,是京沈途中唯一能從列車上望到的遼代高塔,被認爲是錦州古城的標誌。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是省級文物。

遼寧五龍山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五龍山旅遊觀光!

五龍山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丹東城區西北17公里處,總面積56.52平方公里,主峯海拔708.5米。關於五龍山的形成,有個感人的傳說:古時,有五條龍立志要爲民除害,與霸佔此地的惡魔搏鬥。後來惡魔被誅,五龍也力盡戰死,化成連錦的山嶺,人們稱之爲五龍山,以示紀念。從遠處端詳,五龍山也確似龍形。那連綿的山體,起伏的山脊,像羣龍在昂首向前;那嶙峋的峯巒,峻峭的巖壁,像羣龍的錚錚傲骨。若逢輕雲出岫或煙雲繞崗之時,那巍峨壯麗的山勢,則更像羣龍在騰空欲飛。

五龍山爲遼東名山,以雄、險、幽、奇、勝而着稱,歷來是旅遊勝地。日僞時曾建“國立公園”,半途而廢。半個多世紀的沉睡之後,經過全面修建的五龍山又煥發生機。車近山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偉壯麗、有“遼東第一門”之稱的公園大門。大門高17.9米,寬27.9米,雕刻着有五條巨龍繞柱盤旋直上青雲的圖案,大門共用2100塊花崗岩石,用以象徵21世紀的開始。大門一側,有呈梯級排列的五潭碧水,名“五龍潭”,相傳是當年五龍休息的地方,如今闢爲遊人垂釣的場所。五潭之間有迴廊曲折相連,並以木屋、水榭等點綴其間,與潭邊青山相映成趣。

一進大門,是平整寬闊的休閒廣場,廣場兩側依山勢而建的四座爬山樓,碧瓦白牆,美觀別緻,供遊人餐飲洗浴休閒娛樂。遊人至此,可在廣場上騎馬、坐橋、喂鴿子、坐馬車,可在噴泉、石雕、孔雀燈附近觀賞拍照,也可在樹蔭下垂釣、休息。出廣場上行百十米,可見14棟豪華典雅的別墅,錯落有致地分佈在草坪上。這裏綠樹掩映,環境幽雅,有着田園詩一般的迷人風光,是避暑納涼的理想去處。這裏也是電視劇《劉老根》的外景拍攝地,劉老根晨練撞樹等不少鏡頭就是在這裏拍攝的。

五龍山,自然風光清雅秀麗,人文景觀歷史悠遠,早有佛、道兩教來此結廬建場,佛爺洞、唸佛石、禮拜石等,今日仍在。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的靈峯寺,位於五龍山主峯南麓山腰處,取“頭頂五龍,腳踏蓮花”之勢,當年香火旺盛,至今遺蹟猶存。,在靈峯寺原址復建的靈峯禪寺,佔地面積四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閣、藏經閣五重大殿延伸建築,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佛教寺廟。整座廟宇依山而建,氣勢恢宏,佈局嚴謹。其中尤以大雄寶殿最爲雄偉壯觀,氣象莊嚴。 藏經閣內還珍藏着釋迦牟尼真身骨舍利。

五龍山又有“天然石雕公園”之稱。靈峯寺以上,大大小小的`象形石,分佈於山山嶺嶺之中。有的似觀音端座,有的似龍吐天漿,有的似金蟾望月,有的似神龜前行;有的像雄獅,有的像小熊,有的像駱駝,有的像猴子......給人以無盡的遐想,不禁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慨嘆不已。

五龍山是天然植物園,林木豐茂。柞樹、慄樹、楓樹、山核桃樹等漫山遍野,天女木蘭、大香、紅豆杉、魚鱗松、紫杉、厚朴等珍貴樹種在這裏也不罕見。春夏季節,林木繁茂如綠錦鋪地,清溪飛瀑似長虹飲澗,景色極爲清幽可愛。待到秋風吹過,層林盡染,紅葉如火,黃花點金,又是一番迷人景象。即使在冬日,那蒼龍負雪的憨態,更覺生動有趣。

五龍山風景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爲一體,把現代與傳統巧妙地融爲一爐,把城市園林與自然風景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道亮麗風景,展開一幅秀美迷人的山水畫卷。

遼寧錦州醫巫閭山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錦州中旅歡迎遊客光臨錦州,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錦州中旅的一名導遊員,姓宋,大家叫我宋導就可以了,爲我們今天和行程提供服務的另一位重要人特就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如果在一天的行程中,各位有全過程困難和要求的話,儘可提出來,我會竭盡全力幫您解決,希望我們今天一天的行程圓滿完成。

今天我們的旅遊目的地是醫巫閭山,那在行車過程中,我會要向大家作以介紹:醫巫閭山、古稱名山,位於遼寧省北寧市的本西部,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14公里,面積630平方公里,屬陽山山系松嶺山脈,主峯望海峯海拔866.6米,爲閭山的最高峯。岩石主要爲花崗石所組成。醫巫閭山,古稱甚多,如:扶犁山、無慮山,醫無慮山,義無閭山等等。均系東胡族語音音釋。意爲“大山”的意思。閭山原在長城以東屬東胡族統治,在東胡族語言中“依克奧拉”即是“大”的意思,後蒙古族統治東胡族,蒙語:“醫巫閭”也是“大”的意思,所以醫閭山意爲“大山”。

閭山歷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國十二州,並各封一山爲鎮山,閭山即爲幽州之鎮山。《全遼志》則以“醫巫閭山爲靈秀最”來讚美它。因此被稱爲東北三大名山之首。歷代的封建王對醫術巫閭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爲廣寧公:金世宗大定年間封其爲廣寧王;元成宗封其爲貞德廣寧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爲“醫術巫閭之神”,可見歷代帝王對閭山的重視程度。據史料記載,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親自或派遣官員來閭山告祭。清代帝王對閭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都曾親自到過閭山,焚香祭祀,遍歷勝蹟,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關天閭山在婁地還有一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西幸東遊,遊覽了不少名山大川,後又聽說醫巫閭山形秀,風景優美,很想一遊,可遺憾的是閭山遠在幽州北部,道路難行,便想出一個辦法責令方士用“趕山鞭”將閭山跨海趕來,這個方士晝夜兼程來到閭山腳下,舉起趕山鞭,對準閭山,左一鞭,右一鞭,連打了三天三夜,從山頭打到山尾,直打得閭山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但仍絲毫未到,爲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氣極幾壞地來打山尾,又連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個山峯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華里,再也趕不動了,趕山鞭打斷了,方士也累死了。閭山每到深秋季節,滿山紅葉夾在蒼松翠柏之中,真如條條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願以償遊覽靈美的醫閭山,而今日各位卻有幸乘車而去,可以說要比皇帝還在幸福、優越。

現在,我們到了閭山的山腳下。首先,我們見到的便是醫巫閭山的山門:閭山的山門採用了懸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門由北京清華大學古建的吳煥嘉教授指導,汪克、高林設計,爲中國八十年代最高建築藝術之一。四根懸臂立柱再現也著名遼代建築的風格。山門中剪影部分爲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剪影。山門底部的八幅壁雕,記敘了從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閭山文明史,下面在爲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幾幅壁雕:左側正面第一幅爲《舜封醫閭圖》,舜即位於全國十二州,封閭山爲幽州之鎮山,畫面中舜身騎青龍,手託日月,遙望祥雲掩映的閭山,正是舜封醫巫閭山的因史記載,右側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圖》傳說屈原睡夢之中,駕一輛龍車來到閭山,被閭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際,忽然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畫面透過朝陽、仙山、皇宮、神塔、屈原駕車在雲霧中飛馳和彎月西斜,閭山飄渺,再現了屈原的千古絕唱“朝以軔儀於太合,夕始臨乎於微閭”的意境,左側背面第三幅爲《遼帝獰獵圖》,遼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歷時218年統治,其中5位縣城親自遊覽閭山40於次,並將閭山視爲生命的歸宿,畫面是遼帝騎馬射箭,射中蒼鷹,馬前虎鹿飛奔,馬後族旗蔽日,展現了五位遼代帝王來閭山冬季獵虎的情景,右側背面第四幅爲《清帝攬勝圖》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先後十餘次祭山神,遊覽閭山勝景的史實和盛況。進入山門,我們看見面前的這座塑像,因爲北宋爲滿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頭塑像爲滿族女子。在當地關於滿族的由來還留傳着一段傳說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滿族的前身,傳說長白山天池附近住着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倆去沐浴,飛來一隻喜鵲,嘴裏刁羊兩顆紅豆,妹妹吃下扣便懷孕產下一子,便爲真族的祖先,從此後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因爲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產子,所以,在滿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貞德,眼前的滿族女子的洗頭塑像是根據乾隆皇帝的聖水盆一詩所塑。看過塑像,經過迎客鬆,我們到達第二道山門,眼前“醫巫閭山”四個大爲乾隆皇帝御筆的臨摹。山門前的兩個站獅是明萬曆年間鎮壓守遼東的李成樑總兵門前的站獅移至此地。兩個站獅聊了威嚴與官位的象徵之外,這對站獅子又成45度角對視,又象徵着和來。進了第二道山門,沿山門而上,我們一央所走的橋爲聖水橋上,擡頭遠望,便可見“鷹龜奪寶石”,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許務位會發現石塊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規則的排列在山路兩側。這段由山門至道貌岸然隱谷的山路原爲滿清時期原的山路,爲保持原而沒有改動。因此各位不難猜出這些方形的小坑原來是有來插護欄的;而圓形的小坑是用來插杆的,前面我們右手邊的兩幢高四米。四面各寬1米的石碑爲萬人碑,此碑建於清乾隆28年,是《重修大觀音閣記》,上刻修廟獻款人的姓名,約八千多人,故稱“萬人碑”,在我們的左手邊一個四角木亭,爲觀藝亭,那於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對面隔溪相望有一塊長方形巨石,爲習武臺。據說乾隆皇帝登閭山就坐在觀藝高官厚祿中,隔溪相望習武臺上的武術表演。看這了觀藝亭,習武臺,各位請與我一起向膠走,我們右手邊兩塊巨大的岩石上,雕有“從善如登”四個大,爲愛新覺羅,慶齡在乾隆34-36年間任廣寧知縣時所書。據說,愛新覺羅,慶齡在任期間非常的公正廉明,爲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廣宋遇大旱,她上書朝廷,並親自到閭山的觀音閣許願,當時觀音閣的主持請她題寫“從善如流”,意爲讚揚她做好事猶如流水,而好卻題寫了“從善如登”四個大,意爲:做好事猶登山,雖然道路險陡,身體勞累,但登山長能遠眺,攀登才能達到勝界,寓意深刻。國爲愛新覺羅,慶齡也爲皇室一員,所以她決定把要題寫在其祖先曾走過的路旁,以鼓勵後人。前面我們的左手邊建有一亭,爲正直亭,此亭爲清安寺,清初改爲觀音閣。寺廟爲方正四合院,寺內有正殿,前殿和東西配殿,均爲硬山式小木架結構,正殿爲大雄寶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和地藏王菩薩像,兩側有達摩尊者和伽藍菩薩像,門前有兩棵已500餘年的古柏,稱爲鳳凰柏,前殿內塑有彌勒和四大天王,韋馱像。出了觀音閣我們沿山路爬上一零點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爲四角琉璃亭,據說遼宋耶律賢遊閭山之時,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對面的呂公巖上望去,朝陽斜射,雲霧飄渺之中,巖上好似有仙女舞動,故稱此亭爲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塊巨大的龜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時稱具瞻亭,原爲耶律倍讀書觀景亭,後乾隆十九年間改名爲曠觀亭,從曠觀亭北上,路彎的兩棵松樹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樹,軀幹向前彎曲,另一株小松樹爬在在樹的樹幹上,宛如母親背兒子一樣,故稱母子鬆。過了母子鬆,沿山間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呂公巖,呂公巖幾塊巨石聳立遠望如一朵綻開的蓮花,所以人們又稱之爲“蓮花石”,呂公巖上過去有數株的古鬆,每當旭日初昇朝暉斜射時,在望仙亭望呂公巖樹石之影,宛若一個披髮仙女,丰姿綽約,似幻似真,神話傳達室說,仙女每日出時必至聖水盆梳洗,因此,呂公巖又稱“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聖水盆詩:“將玉女洗頭時”即是指此而言。耶律楚材讀書堂:攀過呂公巖,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讀書堂旁邊的碑廊,碑廊爲東北最大的碑廊,於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長93米,建築面積445平方米,廊房內鑲嵌着東晉至宋七個朝代的49位書法家的117幅書帖,219塊碑刻,沿碑廊至讀書堂,殿內的元代臘像館,介紹宰相耶律楚材挑燈夜讀,奮筆疾書,輔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萬年鬆:沿讀書常石階而下,到了一片寬闊的地帶,擡眼望見的高大的松樹便是萬年鬆,高二十餘米,樹幹圍長4米,據說是耶律倍親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賜名“雲巢鬆”,並在樹幹上鑲有“雲巢鬆”三的鐵牌,現已長入樹中,不復得見,此樹古鬆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稱爲“萬年鬆”。

建於1994年,原址處爲正直鬆,高十八米,又稱“佛前一柱香”,後在94年5月的一場大雨中倒塌,後來景區用此樹建了這座正直空調機,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個含義。那是我們錦州市的好書記張鳴岐同志,張鳴岐同志調任到我市後在94年7月錦州凌海市水泥廠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沒不幸犧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爲了紀念張鳴岐同志。過正直亭,登幾級石階,我們便到了道貌岸然隱谷,道貌岸然隱谷,俗稱“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個大石洞,石棚東西長43米,南北底寬10米,上寬20多米,可寬納5、6百人,“道隱谷”三意爲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隱居。此地相傳乃是遼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倍隱居讀書之所。棚內左側爲廟殿長工10米,寬5米,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間和地藏王菩薩像,十八羅漢像,右側爲胡仙,供奉胡二太爺,胡三太奶,從門口的匾額數量看來,這裏還是十分靈驗的,棚頂上還有朝氣隆四年錢學洙題寫的“天然幽谷”四個大,以及唐代王維詩名“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間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徑1米的石盆爲聖水盆。現存物爲後人所雕刻,據《金史》記載,聖水盆系金太祖破遼時,得奇石而軒之,以爲紀念,民間則傳說:聖水盆是很久以前一個金馬駒馱來的,不管把什麼東西放進石盆裏,很快寶盆裏就會長滿,有一年,天旱無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個打柴青年發現在這個寶盆,無意中掉盆裏一滴水,很快就長滿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涼,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他立即找來村民,從寶盆取水做飯,再也不愁吃水了,這一奇聞很快傳到一個貪官的耳中,派來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擡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寶盆像生根一樣,絲毫未動,貪官司無耐只好在材民的嘻聲中,垂頭喪氣地溜走,而寶盆至今,無論旱澇,總是清水盈盈,永無間斷,後來,乾隆皇帝從盛京祭祖國統一回來路過廣寧,遊粉大發,見此勝景,連聲稱讚:“這真是閭山一寶”!便欣然題寫了“聖水盆”三個大,餘興未盡,還在旁邊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奇,應爲仙家修養法,將臨玉女沅頭時”!這首詩至今仍鑲有石刻儲存在大石棚東部山崖下,大石棚看過後,上臺階,我們就到達了觀音閣,明代風井:萬年鬆南側有一口寬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無水而有風故稱爲“風井”。據傳:昔日井中風很大,從井底不斷上冒,若將草帽投入井裏,可被子風吹出井外,實際是井與其一側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風順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緣故,桃花洞高1.5米,寬2米,長數百米,用花崗石條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峯下邊,內裏可通行人道隱谷的瀑布和聖水盆的流水就是從此洞門前一個暖泉中,註解淌下支的。現在並與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風,遊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觀賞,而桃花洞也無人云通行。

望海寺:在萬年鬆東側,爲突起的山峯,峯頂修有望臺,建於遼代,磚瓦、柱石、遺址尚存,是明和城的一座關隘,故明稱“白雲關”,白雲關由花崗岩石塊砌成,達石門盤旋而進,經“代屏石”,便可登上“觀音洞”,洞內一尊泥塑觀音,稱“望海觀音”。洞前平臺,站在臺前,可遠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將其名爲“望海寺”。

老爺閣:由望海寺石階而下,在風井南面平臺上有一小廟,沿石階而上可到此地,爲關帝廟,又名“老爺閣”,廟系座北朝南的兩間小木架結構建築,兢兢業業瓦頂蓋,而原塑有關羽、周倉、關平和赤兔馬像,現已無存,據說,此廟址原是元工廣寧王耶律楚材幼年讀書之所,老爺閣便是在其遺址上改建的,據只料記載:耶律楚材系遼東丹人皇王耶律倍八世孫,其父耶律履楚材三歲而孤,母親楊氏在閭山桃花洞南部懸崖上建設兩間讀書堂教子讀書,楚材在閭山中刻苦用功,博覽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書數、元太祖忽必列定燕、聞其名、召見之、任中書令、事無太祖、太宗二十餘年,終年五十五年。

老爺閣西側爲南天門,是天然形楊的下山之路東西兩大石壁夾立,如錦屏對峙,沿山路而上,南天門、居高臨下,形勢險要,僅可通行人,沿此路而下,便可回到道隱谷,按原路返回可到山門,南天門東下角,有一摩崖石刻羣,具中以明嘉靖丙戊狀元,翰林修撰用卿,題刻在石匠壁上的“北鎮名山”四個大最爲醒目,沿石階而下,右見路旁陡壁的大平面石上,雕刻着明代山西蒲州人張邦所書“極目天表”四個大,每1.4 米見方。路旁空地三座小石塔,埋葬的是大觀音閣廟中三代和尚,沿石階而下,就到達了道隱,再返回山門,各位遊客,我們爲期一天的閭山遊就要結束了,十分感謝各位對於我這一天來工作的信任與支援,同時,也希望各位今後能夠繼續參加我社的參觀遊覽活動,如果有緣,宋導仍然願意爲您導遊。最後祝醫座的各位遊客心想事成,工作順利!

標籤:導遊詞 遼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