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導遊詞2.83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導遊,編寫導遊詞是必不可少的,一篇完整的導遊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怎樣寫導遊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世界遺產的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1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家好,我是這次旅行的導遊——薛導遊。這次我們將要去歷史文化遺產之一——萬里長城。

長城是從秦朝開始修築的,當時是爲抵禦匈奴侵略而建的。從嘉峪關到山海關,長度足足有一萬三千多裏。今天我們就來參觀八達嶺長城。大家瞧,它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的。大家請看,城牆頂上鋪着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並行。城牆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是供瞭望和射擊用的。城牆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大家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沒有火車、汽車,也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的肩膀和無數雙手,一步一步地擡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大家有誰知道修長城大概死了多少人嗎?參加修長城的勞動人民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人都是在修長城過程中和完工不到兩星期死的。《孟姜女哭長城》就證明了這一點。真是“死者倍堪傷,殭屍猶抱杵”啊!

現在,有許多人都在長城上亂畫亂刻,還亂扔垃圾。如果大家想留住美麗的長城,就不要損害長城了。它可是用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築成的呀!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長城,保護祖國的大好河山吧!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下了長城,結束今天的長城之旅。感謝大家的支援,我們下次再見。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2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你們好!歡迎來到北京頤和園觀賞!首先我介紹一下自己,我姓鄭,叫xx,大家可以叫我鄭導。既然要來頤和園,那就讓我先介紹一下吧!

頤和園位於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區,距市中心約15公里,原爲清代的行宮花園,其名爲頤養太和之義。園中的長廊、石舫、佛香閣、寶雲閣、大戲樓、十七孔橋、玉帶橋等建築堪稱世界建築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的地位。全園分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閣爲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羣,華麗雄偉,氣勢磅礴。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佔全園面積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鬆參天,環境清幽。

首先,我們來到的地方時頤和園的長廊。來到長廊之前,我們要先繞過大殿。現在,長廊就在我們眼前,是不是一眼望不到頭?因爲,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這要花費多少勞動人民的心思啊!

走完了長廊,我們即將登上萬壽山,讓我們邊走邊來介紹一下萬壽山吧!

萬壽山,屬燕山餘脈,高58.59米。建築羣依山而築,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爲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羣。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雲閣。後山有宏麗的西藏佛教建築和屹立於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臺亭閣,登臨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現在,我們在半山腰上,頤和園的景色大半可以看到。我們向東眺望,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裏的白塔。

我們現在到了昆明湖,昆明湖上有一座橋叫十七孔橋,它爲什麼叫十七孔橋呢?因爲,這座橋上有十七個橋洞,所以叫十七孔橋。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們有時間去細細觀賞。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叫王鑫鵬,大家叫我王導就可以了,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

長城是中華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築,還是人類的奇蹟。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里長城。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人民的象徵。

長城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始建的,現在比較雄偉的長城關口基本都是明朝建的。之所以人們稱它萬里長城,是因爲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裏。

遊客們,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長城腳下,大家向遠方望去,它多像一條在崇山峻嶺上伏臥的巨龍,時隱時現,正欲騰飛。長城高大堅固,它是由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的,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關口。

讓我們登上長城看看吧。這裏的城磚十分平坦,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並行。城牆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擊用。城牆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關於長城還有一個傳說: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腳下。孟姜女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腳下,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在長城腳下大哭了三天三夜不止。長城爲此迸裂,露出範杞梁的屍骸,孟姜女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認爲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並修建了孟姜女路等。

各位遊客,下面可以自由活動,注意不要亂扔果皮紙屑,不要在城牆上亂塗亂畫,要注意安全。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4

中國各位朋友:

現在,我們來到了海神廟。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來,秦皇島、山海關非常發達。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開國元勳徐達奉命主持修建長城。爲了海關石河口修建了碼頭。船伕漁民出海作業,總是冒着很大的危險,在科學技術不發付給神靈。爲了乞求神靈的保護,乞求海上風平浪靜,平安無事,就在老龍頭的西側祖廟、龍王廟等四座廟宇。1900年八國聯軍從老龍頭登陸,四座廟宇被毀掉了。現在的,它綜合了原有四座廟宇的特點,重新構思設計,延伸入海124米,是旅遊觀光臨。

這裏是牌樓,南北兩面各有兩個大字:安瀾、伏波,--讓大海安靜,海不揚波,往前走就是山門。海神廟和一般佛教廟宇的山門不同,它裏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海中的神將。“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應”就是指叫地地靈,叫天天應。傳物,渾身的力氣沒處使,就專門興風作浪,玩惡作劇。後來他們被天后娘娘--就是媽祖的得力助手。

現在我們來到了海神廟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兩側有兩個吉祥物。右邊的叫做“乘黃神話故事集《山海經》說:白民之國有乘黃。長的樣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騎到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寫過這樣的詩句: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後來,人們就用飛黃上升得非常快。看來,乘黃的功能有兩條,長壽和升官。可是,我們眼前的這個乘黃到兩千歲,那可就太麻煩了;二是您真要騎了上去,可就要準備罰款了。

左邊的這一個叫做“龍馬”。我國古代傳說龍馬是河水之精,說它是龍頭,馬身,還有聲音很好聽,說它是“鳴聲九音”--有些人很謙虛,用“五音不全”來說自己唱歌聲九音”,簡直就是一個交響樂團!還有的古書上說這龍馬就是乘黃。在海神廟的前面取其“河水之精”的含義。

現在請大家走進海神廟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兩邊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灣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兩條:讓大海風平浪靜,讓陸地風調雨順。爲了讓大看大海,哪兒的海浪過高,就射箭擊碎它,這時,兩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爲了位得力的干將,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位是千里眼和順風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長的,專門負責收集各地旱澇資訊。這兩位是雷公和電母。雷公頭似獼猴,嘴似雞形拿椎,右手使槌,腳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來,就是天上響起了隆隆雷聲。電母手拿起來,天空裏就會出現一道道閃電。左邊的這二位是風婆和雨師。風婆只要把她背的布重重一抖是大風,掄上一圈,就成颱風了。雨師用柳條在他的寶葫蘆裏沾上一下,往然,他用的力度和時間就決定了這場雨的大小和持續時間的長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創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達了人們的理想和願望。今天,千里眼和順風耳的功能已經由氣象衛星和計算機承擔起來了,--儘管還不那麼準確,不那麼全面,而雷公、電母、風婆、雨師的'功能,我們最終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於有沒有必要去取代,現在還都是一連串的未解之謎。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5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來西安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黃敏,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35公里處,在進入景區之前,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陵園的一處大型兵馬俑陪葬坑,它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築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蹟媲美。在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這一發現發現震驚世界,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坑的最東端是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捅。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後面爲部隊的主體,他們被排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備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後衛。現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據推測。全部發掘完後。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桶。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佔地6000平方米。3號坑,它位於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現的。佔地520平方米。

秦兵馬俑一經面世,就以它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傾倒了現代人。無論武士還是軍吏,都留有鬍鬚。說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無窮。他們中間有氣宇不凡、魁梧穩健的將軍;有威武剛毅、身經百戰的軍吏;更有神情各異、生動傳神的士兵。他們或年輕幼稚,或老練深沉,或憨厚質樸,或聰明機警,或開朗灑脫,或神情凝重。他們身穿戰袍的輕柔,衣褶(zhě)的飄動,飛揚的鬍鬚,絲縷可辨的髮髻,粒粒可數的鞋釘,都會使你感受到真實生活中的氣息。大家看,瞧這位,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戰勝敵人;再看這一位,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分明在暗下決心,誓爲統一天下而戰;再看他,緊握雙拳,待命出征……啊,快來看看這位戰士,雙眼凝視遠方,像不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一點,來,小朋友,有沒有聽到他輕微的呼吸聲?”秦俑坑中陶馬形象的塑造同樣逼真傳神。馬頭方正,棱角分明,四蹄躦地,矯健有力,兩耳短促,張口嘶鳴,十分神俊。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裏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

秦始皇——贏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俑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麼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爲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鋁賂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吸取和仿效的。一代偉人贏政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爲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