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孔府的導遊詞3篇

導遊詞1.17W

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說“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其子孫可世代相襲、輩輩相衍。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孔府的導遊詞,歡迎欣賞。

孔府的導遊詞3篇

孔府的導遊詞篇1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北京東城區的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又名成賢街。這條街共有 4 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間式彩繪木牌樓,是北京保留牌樓最多最完整的一條街。街道兩旁槐樹成行,濃廕庇日,槐花飄香。然而今天我們要去的不是國子監,而是去拜訪一下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 那就是坐落在國子監東側的北京孔廟,孔廟就坐落在這條街的東端,廟,是古代爲祭祀聖賢逝者而設立的,寺廟的廟也通”奇妙”的妙,寓意妙法之地。孔廟也就是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了,讓我們開始我們的奇妙之旅吧。

北京孔廟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落成。根據封建社會中`左廟右學,的禮制,同年,在孔廟西側建國子監,又稱太學,供帝王“釋典先師”後`臨雍講學’。元末,孔廟荒廢。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新整修,嘉靖九年(1530年),爲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祟聖祠。後經多次修繕維護儲存至今。

北京孔廟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目前,除曲阜孔廟外,北京孔廟是我國規模最大,形制最高,儲存最完整的文廟建築羣。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先師門,孔子被稱爲至聖先師,所以取名爲先師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大家可以看到這邊的琉璃壁和下馬碑, 下馬碑是昔日皇家設立的諭令碑, “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駐轎下馬” 以示對皇帝、聖賢的恭敬。北京設立有下馬碑的地方有十多處,在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外,在紫禁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外等。

接下來讓我們進去看看吧,孔廟共南北三進院落,它以大成殿爲中心 ,東西建築對稱配列,沿中軸線由南至北有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崇聖祠正殿五座建築物。這裏呢就是第一進院落,大成門外,大家可以看到東邊有碑亭、宰牲亭、井亭、神廚, 西有碑亭、致齋所、神庫、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東西兩側分列元明清三代的盡是題名碑198塊, 記載着五萬一千六百二十四名進士的姓名、籍貫以及他們的名次, 《進士題名碑》始於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開科取士後,進士題名於碑上,藉以顯宗耀祖。而明代又將碑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進士的姓名。故現存元代進士碑僅有三塊,是康熙年間掘地時發現的。明代77塊清代,118塊,三朝共計198塊題名碑。明清兩代舉行科考,其中不乏歷史上的有名之士。如於謙之名在西側後一排,東數第五座;袁崇煥之名在東側東數第三碑;林則徐之名在西側後二排西數第三碑。碑上題名之人,新中國成立後還健在的,只原民盟主席沈鈞儒一人。其名在西側前一排東數第一碑。 保衛北京的于謙,實施改革的張居正,心學領袖陽明先生,一代奸臣嚴嵩,戲劇大師湯顯祖,大詞人納蘭性德,風流才子紀曉嵐,湘軍統帥曾國藩,三代帝師翁同龢。等等。 接下來咱們去第二進院落看看吧。

《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讚揚孔子思想集古聖賢之大成。 所以,後世君主爲孔子上尊號爲“大成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所以孔廟的主殿叫做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寓意九五之尊,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重檐廡殿頂是古代建築的最高等級,故宮金鑾殿的太和殿就是這種建築,殿前有御路,御路一般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御路上雕刻有祥雲,騰龍,寓意皇帝爲真命天子,然而,歷史上走過御路的除了皇帝以外還有太上皇,皇后大婚時和科舉考試殿試的金科三甲可以走一次。

大家看這邊的觸奸柏,這棵柏樹有600多歲了,關於這棵柏樹有個小故事,相傳明代奸相嚴嵩曾代嘉靖皇帝祭孔,因大成殿只有皇帝祭孔時才能進入,嚴嵩本應在殿外代爲祭祀,而囂張跋扈的嚴嵩卻硬要顯示自己的.威風,感受一下做皇帝的滋味,當他路經這棵古柏樹下,突然狂風驟起,柏樹枝葉搖動,一個伸展出來的古柏枝杈刮掉了他的烏紗帽,嚴嵩嚇得倉皇逃走。後來他果然因子獲罪,被摘了烏紗帽,最後餓死街頭,不得善終。百姓因其平時專橫跋扈、作惡多端,都深受其苦,遂認爲是此古柏有靈性,能辨忠奸,故稱此樹爲“觸奸柏”或“辨奸柏”。

硯水湖在大院西側,實爲一口小古井,水質清甜甘冽。相傳如臣民喝了此井水,便有安心健神,求知若渴之功效。如果前來祭孔的仕子學人喝了“聖水”,就可精神振奮,文思煥發,落筆生花,取得科舉考試之佳績。由於該井形似一小硯臺,故乾隆帝特賜其”硯水湖“之美名。 但這個美麗的傳說至 今仍在民間廣爲流傳。現在每到高考時,還有許多學生爲尋一口聖水而來到硯水湖邊。

大成殿內正中樑架上原懸掛着康熙御書的“萬世師表”匾額(現懸掛於大成殿外),按照“昭穆之制”和“左爲上尊”的慣例,“萬世師表”匾額居中(圖一),康熙之後清代皇帝御書匾額分居“萬世師表”匾額左右,兩側各四塊匾額。左側爲 :雍正的“生民未有”,嘉慶的“聖集大成”,咸豐的“德齊幬載”,光緒的“斯文在茲”;右側爲 :乾隆的“與天地參”,道光的“聖協時中”,同治的“聖神天縱”,宣統的“中和位育”。除了匾額,殿內還懸掛兩副乾隆皇帝御書的楹聯 :“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 ;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譬之宮牆。”1912 年清帝退位,民國建立。黎元洪任北洋政府大總統時爲消除清朝統治的影響,下令將大成殿內康熙至宣統九位清代皇帝御書的匾額全部摘下。民國六年 (1917 年) 黎元洪效仿舊制親筆題寫“道洽大同”匾額,懸掛在大成殿內孔子牌位上方正對大門處,也就是“萬世師表”匾額懸掛的位置。

“萬世師表”匾芯橫長約 450 釐米,縱寬約160 釐米,四周邊框寬約 40 釐米。木質,磁青底,正中爲“萬世師表”四個大金字,每字一米見方,右側爲“康熙甲子孟冬敬書”一豎排小金字,並鈐有“廣運之寶”滿漢文璽印。

1979 年首都博物館在北京孔廟成立,1983 年首都博物館準備恢復大成殿原貌,對外開放。其他八位皇帝御書的匾額都按照原位懸掛,只有康熙“萬世師表”匾額不知如何安放:如果放回原處,黎元洪“道洽大同”匾額就沒有位置 ;黎氏所書匾額懸掛於民國初年,見證了那段歷史,摘掉也不符合歷史。經過專家的商議,最後決定:黎元洪“道洽大同”匾 額不動,康熙“萬世師表”匾額移至大成殿外前檐高懸。因此在全國孔廟中出現了康熙“萬世師表”匾額懸掛在大成殿外的特例。

明代多次對大殿進行修繕,後來添加了崇聖祠,由此孔廟便構成了三進院落,讓我們走進崇聖門,去看看崇聖祠吧, 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爲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 1530 年),清乾隆二年(公元 1737 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爲綠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 6 位先儒之父。

好了,今天的孔廟之旅到這裏就要結束了,你是否被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建築文化和萬世師表孔子的魅力所折服了呢?

孔府的導遊詞篇2

孔府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佈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463間,加上後花園,共佔地240 畝。 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說“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其子孫可世代相襲、輩輩相衍。隨着孔子諡號的追加,歷代帝王對孔子後裔也一再加封,到北宋至和二個(1055年)宋仁宗賜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爲世襲“衍聖公”,達到頂點。這一封號自宋至民國初年延用長達880多年。“衍聖 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相當於五品官,元代升爲三品,明代上升爲一品文官,清代不僅班列閣臣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宮中御道上行走。當然歷代統治者對“衍聖公”的擡舉,主要的還是利用“孔子”這塊招牌爲自大的統治服務。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詔令“衍聖公”有權設定官 署,同時又特命在闕里故宅以東重建府第。清代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這就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建築——孔府。 大門 大門正中高懸“聖府”金字匾額。門兩旁明柱上的對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對聯爲清代文人紀昀手書。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上聯中的“富”少一點(富),下聯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狀(章)。相傳,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娶親之日,有神仙前來指點,碰到寫“富”字的影壁,把 “富”字去了點,並告知孔家“富”字有點不吉。此後,孔府凡書富字皆無點。這叫“寶貴無頂”。又傳說乾隆時,紀昀爲孔府書寫門聯,寫到“章”字時數遍皆不 中意,遂棄筆安歇,睡夢中見一老翁在他寫的“章”字上劃了一筆,成了破“日”之狀,醒後揮筆而書,果然氣勢不凡。這叫“文章通天”。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後孔府分爲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 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爲官衙,後半部爲內宅。 重光門 進入孔府二門,迎面有一座周圍不接垣牆的門樓,門上匾額“恩賜重光”,爲明皇帝朱厚熜所頒,因此叫“重光門”。當年,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或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纔在十三響禮炮聲中將此門開啟,所以又稱“儀門”或“塞門”。此門兩側的廊房,是孔府的管理機構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設的六廳,即:管勾廳、百 戶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各廳長官,由正七品或正六品擔任。

大堂 是當年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方,裏面陳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儀仗等。北面靠牆的那些紅底金字的 牌子,是封爵和特權的象徵,俗稱“十八塊雲牌鑾架”。歷代衍聖公持着這些牌子進京,可以暢行無阻。

二堂 是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和受皇帝委託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屋內七塊御製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手書的“福壽”碑,慈祥太后手書的“壽”字及松鶴圖等。

三堂 也叫退廳,是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和處理家庭內部糾紛、處罰府內僕役的場所。屋內正中高懸的“六代含貽”匾額爲乾隆皇帝手書,當時孔府六代同堂,此匾意 爲六代人和睦相處,生活美滿。 內宅門 是官衙與內宅的分界線。過去此門戒備森嚴,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內,否則嚴懲不貸,打死勿論。門兩側耳房內有幾十人輪番值班,隨時向外傳遞資訊。

貪壁 孔府內宅門內壁上面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名叫“貪”。傳說是天界的神獸,怪誕兇惡,生性饕餮,能吞金銀財寶。儘管在它的腳下和周圍全是寶物,連“八仙” 的寶貝都爲它所有,但它並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真可謂貪得無厭了。過去官宦人家常將此畫繪在容易看到的地方,藉以提醒自己,引以爲戒。孔府將“貪”畫在此處,一出門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孫不要貪髒賣法,也算作一條重要的家訓吧。

前上房 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他們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

房內陳設華麗,文物古玩,琳琅滿目。 前堂樓 爲七間二層閣樓,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及其夫人的住室。孔令貽清末民國初年人,先後娶孫、陶、豐、王氏爲妻。孫氏早逝,娶陶氏;陶氏未生養,娶豐氏。豐氏又過早病逝,於是孔令貽將丫環出身的王氏納爲妾,先後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如今二女兒孔德懋、兒子孔德成尚還健在,均已70多歲。

後堂樓 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的住室。孔德成1920年出生,出生不到兩個月即被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任命爲襲封衍聖公。1935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改授爲“大成 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與孫琪芳女士結婚。其後大部分時間隨國民政府在重慶和南京,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從南京遷往臺灣,曾任臺灣考試院院長,現 任“總統府資政”,是臺灣最高官階的官員之

一。現後堂樓儲存着孔德成結婚時的原貌。後堂樓院的東樓是當年府內女傭做針線活的地方,西樓是招待親屬家眷的地方。

花園 孔府後花園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前後經過三次大修,佔地50餘畝。清嘉慶年間,孔子第七十三代孫、衍聖公孔慶鎔重修時,將數塊大型鐵礦石置 於園內,又稱“鐵山園”。園內建有假山、噴泉、曲橋、花塢、亭以及敬花神的石壇,賞月的涼臺、焚香讀書的壇屋等,環境幽雅,景色美麗。特別是已有400多 年曆史的“五柏抱槐”一樹五支,中生一株槐樹,是花園內的一大奇景。 由於世代尊榮,特別是朝廷的頻繁賞賜,孔府積攢了大量的珍貴文物,約計3萬多件,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寶。今天我們看到的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孔府還儲存着數以 萬卷的孔府檔案,是研究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孔府就參觀到這裏,現在我們去參觀孔林。

孔府的導遊詞篇3

孔廟又稱至聖廟,是祭祀孔子的廟堂,位於曲阜城中心。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生前所居之堂立爲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等。其後,隨着歷代王朝層層加諡孔子,孔廟不斷得以維修擴建,至明、清時期形成現在的規模。它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爲中國三大古建築羣。 孔廟前的這座門樓建於明代,是當時曲阜城的正南門,也是參觀孔廟的起點。“萬仞宮牆”四個大字,系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筆,源於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魯國大會諸侯的時候,有人說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以和孔子相提並論。此話傳到子貢耳朵裏,子貢馬上反駁說,我可不敢和老師比,如果把一個人的學問比做一堵牆,我這堵牆只有一仞高,大家一踮腳尖,就可以看到裏面的東西,沒什麼深奧的;而我老師孔子的這堵牆有數仞高,如果你不走進去,是無法知道他學問的高深的。後人認爲數仞仍不能表達孔子思想學說的高深,便把數仞改成了萬仞。“萬仞宮牆”四個字原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的筆跡。後來乾隆皇帝來到曲阜時,爲了表示自己對孔子的尊重,就換下了胡碑,而刻上了自己題寫的字。 我們現在來到了孔廟的第一道門坊,叫金聲玉振坊。此坊由明代山東巡撫、欽差大臣胡纘宗所建,“金聲玉振”四個字也是由他題寫。這是根據孟子讚揚孔子的話而來的。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也。”這裏用金聲玉振作爲孔廟的第一道門坊的名稱,象徵孔子的思想集古今先賢之大成,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讚揚孔子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

我們現在來到了櫺星門,這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櫺星即靈星,古代祭天先要祭櫺星,孔廟設櫺星意爲尊孔如同尊天。此門建於明永樂十三年,原爲木質結構,清乾隆十九年衍聖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樑。

我們現在來到了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於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改爲三檐,賜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改爲七間,清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文閣內現爲孔子聖蹟圖陳列。孔子聖蹟圖現存三套,一是明代聖蹟圖繪畫,二是明代雕刻聖蹟圖木板,三是明萬曆年間的聖蹟圖石刻。這裏陳列的系明木板聖蹟圖印本。聖蹟圖全套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動。 十三碑亭過奎文閣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內有十三座碑亭,儲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所設立碑刻57塊。十三碑亭內碑文的內容均爲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祭廟、告廟之類的記錄。從書法上看,真草隸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滿文與漢文對照石碑,透過十三碑亭可窺見出歷代建築技術的發展變化。 在孔廟內1372塊碑刻中,按其重量來說,最重的一塊碑應數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製碑,這幢碑碑身重35噸,連贔屓水盤共65噸重。此碑的石料採自於北京的西山,當時從北京將碑刻好,然後沿京杭大運河從通州運往濟寧,中間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然後又從濟寧運往曲阜,濟寧到曲阜90華里,徵用了民工600人,耕牛443頭,趁冬季寒冷,地上潑水結冰,碑從冰上滑行,這樣90華里路運了整整十五個晝夜,耗費庫銀600餘兩。

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成門。此門用黃瓦、彩繪斗拱,前後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後中央四根深雕雲龍蟠柱,其餘四根爲淺雕花紋,前後臺階中有浮雕龍陛,均爲明

代中期雕刻。此處並五門,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爲承聖門,院內爲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爲啓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門並立,東西各有掖門,東爲金聲門,西爲玉振門,中路爲祭祀孔子夫婦及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 大成門裏東側有一石欄,欄內有一棵檜樹,相傳爲孔子親手所植。 先師手植檜歷來受到重視,“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將它和孔氏子孫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樹東立有一碑《先師手植檜》,此碑立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字型酣暢,渾厚有力,是明代楊光訓手書。

我們現在來到了杏壇,宋代以前孔廟內並沒有杏壇,後來爲紀念孔子講學,在原正殿舊址“除地爲壇,環植以杏”,即築一個土臺,周圍植杏樹,名曰“杏壇”。杏壇內現有石碑兩幢,背東面西一碑爲金承安三年文人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面南一碑爲清高宗乾隆手書的《杏壇贊》。亭周圍有方正石欄,亭前水波花紋石雕香爐,傳系金代遺物。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裏宋天貺殿並稱爲東方三大殿。宋崇寧三年據《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詔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讚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後,完美不缺,集古聖賢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現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時期火後重建的。大成殿闊九間,深五間,主殿高24。8米、闊45。69米、深24。85米,四周有迴廊,頂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爲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徑0。81米,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下飾蓮花石座。大成殿兩側迴廊和後面迴廊下的18根石柱爲八棱八面柱,上有淺雕雲龍戲珠,每一面爲九龍戲珠,每根柱上就有72條龍。

殿下有雙層臺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臺,東西寬約45米,南北35米,南有兩層大型浮雕龍陛,四周圍以雙層石欄,石欄下東西南三面共突出24個石雕螭首。雙層石欄設計規整古雅,有複道四通。大殿內有9座大型神龕,17座塑像。中間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孔子兩側神龕內爲四配,東位面西的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面東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執躬圭,如古代上公禮制。其後還有“十二哲”塑像。

大成殿內除17座塑像外,還有10方巨匾,正中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萬世師表”,光緒皇帝的“斯文在茲”,兩側是咸豐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時中立極”等,門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