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關於長城導遊詞介紹

導遊詞9.93K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有關長城導遊詞介紹,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關於長城導遊詞介紹

長城導遊詞1

大家好,我姓蘭,是你們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蘭導。歡迎大家來到北京遊玩,我們今天將要去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長城遊覽一番。

我們的目的地到了。現在,請各位擡頭看,這就是我們要遊覽的長城。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你們知道嗎,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裏。登上長城,城牆上鋪着十分平整的方磚,像寬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並行透過。牆是齒形的,凹進去的是瞭望口,牆是垛子,下面的正方形小口是射擊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個方形的烽火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期間,烽火臺可以互相呼應。

你們知道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多少年嗎?告訴你吧,修建長城花了兩千多年。從公元前7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到明代共有20多個諸侯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000千米。把所有朝代修長城的加起來,總長度超過5萬千米。當時沒有機器,而且一塊條石就有兩三千斤重,就靠着那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擡上這陡峭的山峯。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把這“前不見首,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修完。爲什麼要建長城呢?因爲建起了長城,就不被外族侵略了。

大家知道長城的象徵意義是什麼嗎?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着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好了,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請大家要愛護環境,不要亂扔果皮紙屑,不要到危險地地方遊玩,以免受傷。

今天遊覽到此結束,歡迎大家再來這個“前不見首,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來遊玩。謝謝大家。

長城導遊詞2

來自諸暨市浣紗小學的小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八達嶺長城。我叫周琳曼,是此次遊覽觀光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周導。

在遊覽期間,大家可以盡情地拍照、玩耍、但是要注意不要亂扔果皮、紙屑、零食包裝等,不要在牆上塗塗抹抹,不要去危險的地方。

現在大家看長城,遠看它像一條長龍,在連綿起伏的山嶺之間蜿蜒盤旋,全程約有12600裏,一眼望不到頭。

走進長城,可以看到,長城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城牆頂上鋪着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並行。有的遊客可能會問城牆外沿的垛子上和下面的方形的口是做什麼用的?上面那是瞭望口,下面是射口,供瞭望和射擊敵人用。城牆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長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遊玩了長城,小朋友們可能會想到著名民間傳說烽火戲諸候、孟姜女哭長城的典故,沒錯這都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爲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於是在各自的邊界上修築了長城。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築長城的高峯,它們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後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爲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將原來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

長城是靠古代勞動人民用無數肩膀和無數手建成的,凝聚着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講到這裏,小朋友們是不是升起一種民族自豪感呢?

本次觀光結束,對大家的配合,我表示衷心感謝,祝大家一路順風!

長城導遊詞3

尊敬的遊客們,這裏是佈政旅遊團,我是這次旅遊團的`導遊,我姓黃,大家可以叫我小黃,希望大家多多關照,如果你們覺得我有什麼不足之處,可以提出來,我一定會改正的。現在我們正在向一個世界遺產靠近,那就是位於北京的“萬里長城”。

雖然我們現在離長城還有一段路,但是,遠遠望去,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大家知道嗎?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裏呢!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長城腳下,這一段長城修築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的。城牆頂上鋪着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並行。城牆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擊用。城牆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下面就讓我來帶大家去爬一爬長城吧!俗話說得好,“不上長城非好漢。”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來當一當好漢吧!大家可以使勁的踏一踏腳下的方磚。仔細地摸一摸牆上的條石,大家會想起什麼呢?我想大家應該和我想得差不多,我會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擡上這陡峭的山嶺。尊敬的遊客們,你們知道嗎?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多少勞動人民的屍骨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今天的旅程已經結束了,希望大家下次再來長城觀賞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