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魯迅祖居導遊詞解說

導遊詞1.52W

走進魯迅故里,一幅清末民初時的畫卷展現在遊人面前,石板路、舊木窗、石庫門無不向遊人述說着當年的歷史。穿過東昌坊口老街,來到了魯迅祖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周家老臺門。老臺門坐北朝南,前臨都昌坊口,後通鹹歡河,青瓦粉牆,磚木結構。 周家老臺門距今已有250年的歷史,是紹興目前爲止儲存最爲完好的清代建築之一。整個臺門佔地近3000平方米,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主題建築分四進,前面第一進,稱臺門斗。儀門上方懸掛着魯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氏家族在紹興400年的歷史中,屬周福清獲得的官位最顯赫,因此當時在三個臺門的門楣上都掛有“翰林”匾,它像三張巨大的名片,向遊客展示了主人尊貴的身份。 第二進爲德壽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動場所,以作喜慶、祝福和宴會賓客之用。德壽堂原名寧壽堂,爲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號“?寧”之諱,改爲德壽堂,“德壽”取積善有德、福祿長壽之意。魯迅平時很少來祖居,只有家裏祭祖或操辦大事時纔過來。 說起這周家老臺門還頗有歷史。魯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間搬遷到紹興城內竹園橋。據魯迅二弟周作人推測,周氏祖上或許是務農,但搬到紹興城後,肯定是棄農經商了,家境也逐漸殷實了起來。由於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開始走進學、讀書、趕考之路,終於六世祖考上了舉人(乾隆年間),爲周家掙得了第一塊“文魁”匾。這意味着周家從此擠進了士林,不光經濟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從此,周家開始購地建屋,廣置田產。魯迅的七世祖周紹鵬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購得了此屋,經過大規模的修建,形成了現在頗具規模的周家老臺門。 來到第三進——香火堂,香火堂是祭祖和辦喪事的場所。中央上方設一神龕,放有歷代祖宗牌位。現掛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氣淵源流長。中間掛有一張魯迅祖父和兩位祖母的神像,兩壁上掛着的就是魯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恆訓》,現在這些是魯迅在南京求學時手抄的。《恆訓》的內容是祖父對自己一生治學和爲人處世的總結。大到讀書之法,爲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識,無所不有。現在老臺門就是依照周家鼎盛時期爲背景,融合其他大戶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場面作實景佈置,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大戶人家的生活場景。 第四進是座樓,前有廊、後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區,佈置爲小姐的書房、繡房、閨房和沐浴房。由於子孫的繁衍,家族的擴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慶年間又購置了兩個臺門,即過橋臺門和新臺門。從第九世開始,周家已開始分家,長子住新臺門,二兒子住過橋臺門,小兒子和父母住老臺門。魯迅先生於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新臺門,從此開始了他偉大的一生。 出了周家老臺門,心中已然暢遊了魯迅的家族歷史。帶着對老臺門的回味,沿着街道信步向前,不經意間擡頭一看,竟已到了周家新臺門。 從外觀來看,新臺門與老臺門並沒有什麼兩樣,同樣是黑漆漆的大門,氣派的門環,整塊的小瓦片,在這現代化的都市裏,保留了一絲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但它比老臺門要小得多,一問之下,才知道其佔地爲1800平方米,近乎於老臺門的一半大小。

魯迅祖居導遊詞解說

推門而進 來到魯迅生活的地方 “吱呀呀”地推開大門,一塊鑲金的匾額便落入眼簾——德壽堂,這是臺門的第二進。和老臺門一樣,這裏也作爲各房公共活動的地方,用來舉行紅白大事和接待貴賓的場所。步入大廳,順着一排紅木太師椅,一眼就看到了兩副醒目的抱對:虛能引和靜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敏於事而慎於言、持其志而無暴其氣。在這一道一儒的兩幅字畫中,我們感受到的是莊重、是大氣,頗顯大戶人家氣魄。 1881年9月25日,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就誕生在這座臺門內,並在這裏生活到了18歲。此臺門修於清朝嘉慶年間,此時周家正處於鼎盛時期,在這18年裏,魯迅親身感受到了整個家族從顯赫走向小康,再從小康走向徹底沒落的全過程。魯迅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新臺門對他的影響。而辛酸往事的點點滴滴,也爲魯迅日後的文學創作積澱了廣泛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魯迅曾說過:“我是紹興人,所寫的背景又是紹興的居多。”如此看來,周家新臺門對於魯迅日後的創作的確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進“香火堂”爲輔助陳列,內容分爲“周氏房族興衰”、“魯迅與周作人”和“魯迅與周建人”三部分,資料詳實、圖文並茂。

轉過側門 來到魯迅小時聽故事的天地 轉過側門,穿過一條短弄堂,便進入了一個亮堂的小天井。一株茂盛的桂花樹像一把大傘般撐在這裏,佔了足有一半的空間,爲背面的一間小屋遮住了陽光。據導遊介紹,這裏名叫“桂花明堂”,明堂就是俗稱的天井。原先這裏種着兩棵很茂盛的桂花樹,天井因此而得名。這裏充滿了魯迅童年時的記憶。夏夜,躺在桂花樹下的小飯桌上,聽繼祖母在這裏講述“貓是老虎的師傅”、“水漫金山”等民間傳說,都是魯迅童年時最難忘懷的故事,後來,在魯迅的文學作品《狗、貓、鼠》、《論雷峯塔的倒掉》中,對這些童年時聽過的民間故事,都作了非常詳細的描述。 穿過一條狹長的過道,幾間平房出現在我們眼前。左手一間現在被鎖得嚴嚴實實,透過模糊的玻璃窗,房內的擺設大致能看個清楚。一張大牀、一張椅子、一個茶几、一張書桌形成了房內的主要結構。據介紹,這間房間是魯迅在紹興任教期間的書房兼臥室。魯迅常常在這裏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男∷怠痘塵傘肪褪竊謖飫鐨闖傻摹7考淅鐗奶?婺敬踩允鍬逞傅蹦晁??腦?鎩S沂值囊患涫鍬逞改蓋椎姆考洌?飫鋶鋁兇怕逞改蓋鬃穌胂哂玫奈鍥貳B逞傅哪蓋茁橙鶚巧苄訟縵擄睬磐啡耍?願窈蛻貧?嵋悖?宰孕藪鐗僥芄豢詞櫚難Ю??芸炊?度??菀濉貳ⅰ端?按?返裙諾涫榧??逞負芘宸?蓋祝???擔骸拔業哪蓋滓?悄暱嵋歡??輳?殘砘岢晌??⑿勰兀 ?BR>  小小竈間 魯迅與“閏土”結識的天地 轉過個彎,來到了魯迅家的廚房,紹興俗稱“竈間”,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地方。據導遊介紹,這間廚房並沒有被改建過,這裏的一個“三眼大竈”,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裏面一共有三隻鍋,兩小一大。外面兩隻鍋是燒飯做菜用的,裏面那只是逢年過節時才用的。外面的兩隻小鍋俗稱“湯鍋”,它具有節能的功效,充分利用做飯時的餘火,當飯煮熟了,湯鍋內的水也就燒熱了,可以用來盥洗和溫酒。牆邊還有一隻小竈,是給客人燒點心和煎藥用的。俗話所說的“開小竈”大概就是從這裏延伸出來的吧!牆上掛着幾個竹製的大大的菜罩,據介紹,這些菜罩就是當年魯迅家的季節工(當時稱“忙月”)章福慶製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並與魯迅結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他們倆第一次見面就是在這間廚房裏,運水使魯迅認識了一個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之後,魯迅在他的小說《故鄉》裏,以運水作爲原形,塑造了“閏土”這個爲衆人所熟悉的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百草園 最值得紀念的地方 走過廚房,跨過幾個門檻,開啟一扇古老的`小臺門,眼前鬱鬱蔥蔥,一片亮堂。一個清新的園子展現在我們面前,原來,精緻的籬笆把園子圍了一圈,中間是一片碧綠的菜畦,旁邊一棵參天的皂莢樹格外顯眼,角落裏一段連接緊密的矮泥牆,上面長滿了鬱鬱蔥蔥的各種植物。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已經來到了著名的百草園了。對百草園如此嚮往,是因爲讀了魯迅那篇文筆優美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到:“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百草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單是周圍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雖然現在這裏的石井欄、皂莢樹、桑樹都已不是原物,但經過精心的恢復和保養,依然將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展現在了我們面前。特別是這邊一段有着無限趣味的泥牆根,仍然是當年的原物,在這裏,我們可以尋找到童年魯迅的身影。童年的魯迅經常在這裏捉蟋蟀,找蜈蚣,摘覆盆子,拔何首烏藤,因爲有人說,吃了像人形的何首烏根便可以成仙,於是,他常常拔它起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像人形的。在導遊小姐的細心指點下,我們也興趣盎然地蹲下身,在矮泥牆邊找尋起來。費了好大的勁,我們終於找到了纖弱的何首烏,根上帶刺的覆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