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浙江穿巖十九峯的導遊詞

導遊詞3.23W

穿巖十九峯風景名勝區位於新昌縣西南,距縣城和大佛寺風景名勝區22公里,景區面積30.65平方公里,由十九峯、千丈幽谷、臺頭山、倒脫靴諸景區和鏡嶺古鎮組成。

浙江穿巖十九峯的導遊詞

穿巖十九峯景區屬天台山餘脈的江南古陸浙東丘陵區,以峯峯相連的十九峯而著稱,諸山峯海拔一般在200-4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 6℃。整個景區以自然景觀爲主,綿亙的山脈、臺地和蜿蜒迴旋的江溪構成了風景區的骨架,以山光水色取勝的自然空間中分佈有100多處的景觀、景物,其中人文景觀15處。主要的自然景觀特徵有奇峯、嶂巖、幽谷、洞穴、綠蔭、飛瀑、流泉、小溪、碧潭等各種類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點,其特色爲“雅、幽、奇、險”。

“穿巖之巖高蒼蒼,峯巒十九摩天光……”最早把穿巖十九峯引入詩歌的是南宋大學士左丞相王棱,他獨具匠心地將每一座山峯的峯名組織到詩句中,爲此十九座山峯的峯名皆因形似而代代相傳,自北往南依次爲香爐、纜船、馬鞍、一新婦、棋盤、卓劍、覆鍾、望海、陽釉、筆架、馨、泅洲、噗頭、蒸餅、文殊、普賢、擺旗、獅子、鵝鼻。

請大家注意看最左邊的山峯-一一“香爐峯”,那凸起的部位與旁邊“纜船峯,夕相連接白勺凹處即爲香爐的爐底,那株株青松大家看像不像供奉的香?而兩邊山岩突出的地方即爲西只爐耳。

大家再來看旁邊的小亮點,這是“纜船洞”,據說此洞是當年大禹治水爲纜船所鑿。相傳古時大禹治水,在此纜船看地形、察水情,故稱“纜船峯”。剡錄有這樣的記載:“其日了溪者,推禹功也……”所謂了溪,在新昌剡溪下游嶸州市,位於該市東北2.5公里,相傳是大禹治水宣告成功的地方。據《新昌縣誌》記載,在獅子峯一帶的百郎殿,傳爲禹治水神將百員聚合處。

現在我們看到那最高的`山峯即爲“望海峯”,它的海拔是306米。大家再看那如旗幟迎風招展的山峯,那便是“擺旗峯”:而最南端的是“鵝鼻峯”。

現在我們看到道旁的這株古木爲烏儲樹,它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此樹因受雷擊而只剩樹杆,當地村民確認它已死。時隔已久,不知何年卻見殘樁上又長出了新枝,稱爲一絕,於是後人題“樹神”二字以示敬畏。大家仔細看,此樹像不像一位姑娘佇立道旁迎候川流不息的遊人?我們姑且稱之爲穿巖姑娘迎賓吧。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塊頗像一隻倒立的靴子的石頭叫“腳桶巖”,它前面的峯就叫“新婦峯”,“新婦”或許有人會理解成“媳婦”,其實不然,她就是我們現今所一說的“新娘子”。相傳這腳桶巖是新婦出嫁時洗腳用的。腳桶巖上有一洞,洞不大也不深。可是這洞裏蓄着的這點水卻是久旱不涸的,此洞像一隻腳的模樣,當然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隻腳也未免太小了,但在古代,那可是標準的“三寸金蓮”。

“新婦峯”亭亭玉立,可我們卻看不清她的五官,這是因爲她至今還蓋着紅蓋頭呢。關於“新婦峯”和“腳桶巖”的來歷還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民間傳說呢。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姓周的員外,家有一女,名巧兒。巧幾自幼聰明乖巧,父母視其爲掌上明珠。可是在爲巧兒裹腳一事上,巧兒拼死不從,哭鬧不已,其母不忍,也便隨了她。巧兒長大以後,出落得美麗可人,更是以心靈手巧而聞名鄉里。到了巧兒出嫁的年齡,父母爲其選得一戶門當戶對的人家。成親那天,按照鄉里規矩蓋上紅蓋頭後出嫁前得洗腳。當巧兒脫鞋時,所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因爲巧兒的腳很大,遠遠超過了“三寸金蓮”的標準。而這時,男方的一位女謄湊巧也看見了,便悄悄退了出去將此事告知了對方,男方即刻退了婚,而.鄉里人也將此作爲笑柄相傳。巧兒傷心不已,淚水一滴滴地滴落在腳桶內。不知過了多久,突然風雨大作,所有的人和東西都看不見了,一切都包裹在混沌之中。當風停雨歇,天空重現晴朗之後,只見一座山峯矗立,而峯前分明擺放着一隻腳桶,這便是“新婦峯”和“腳桶巖”的來歷。

歷代詠“新婦峯”的詩不少,如清朝楊世植詠“新婦峯”:“軒狂雲雨笑巫山,十二峯前站玉顏。輸此真心能化石,春風不許亂香鬢。”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叫“攝影臺”。站在“攝影臺”俯視,盤旋而上的石階斗折蛇行,蜿蜒逶迤;平視前方,“新穿巖洞”的標誌性建築懸崖飛檐映入眼簾,清晰可辯。站在這裏,視野開闊,視角特殊。

請看右側的山峯,那便是慈眉善目的“天然大佛”。大佛的臉龐、眉毛、眼睛、鼻子等自然天成,他莊嚴而凝重地注視着遠方,不由得我們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下面我們就要去登最高峯“望海峯”了。攀登“望海峯”必由“天梯”而上。“天梯”窄而陡,共有九十九步臺階組成。有人說:“九十九級後再登一級就可以一步登天了”站在“望海峯”峯頂可以看到兩條大溪,即東側之“韓妃江”和西邊的“鏡江”,鄉人暱稱“姐妹江”。關於“韓妃江”江名的由來,還有一段歷史淵源呢,說的是“楊白、韓妃避難”的史實。隋場帝在江都被害,楊侗在洛陽繼位。不到一年,侗又被王世充廢殺。其子歧、白出逃,楊歧逃往江西袁州。楊白(榮王)偕韓妃逃福建,舟行至刻溪上游,舍舟入叢山迷路。至一荒村,暮色蒼茫,鄉人云:“前面還有三十六渡……”韓妃已身心交瘁,感到前途無望,行至此投江自盡。後人便將這條江命名爲韓妃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韓妃自績身亡,今在這一帶有韓妃村,建有韓妃廟。

我們現在看到的洞即爲“新穿巖洞”,此洞有240平方米,高3一4米,它是自然形成的。大家過來看這三尊塑像,分別爲伏羲、黃帝、炎帝,這便是三王五帝中的三王。我們平常所說的炎黃子孫中的“炎黃”即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炎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神農氏今約6000年以前,正是中國遠古由漁獵向農耕轉化的年代,是母系氏族末期,新石器時期,炎帝不僅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始祖,還是醫藥和物資一交換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