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小學六年級自然科學教學工作總結

在我們無暇顧及時間時,時間早已匆匆流逝,相信大家在這段教學實踐中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教學感悟,讓我們好好捋捋,寫一份教學總結吧。但是教學總結基本的方法論,你掌握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六年級自然科學教學工作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六年級自然科學教學工作總結

小學六年級自然科學教學工作總結1

在這一學期,我繼續任教六年級科學課,感受頗多。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思考,提高科學課的實效性。我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發揮科學課優勢,激發學生熱愛科學。這學期教科學課,是我接觸科學課以來的第二學期。雖然在教科學課之前,我學習了課程標準,閱讀了相關資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要想上好科學課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轉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下六個理念: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得需求;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標準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些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其次,我發現在內容方面:科學課程具有更強的實用性、趣味性和靈活性。課程中的內容更注重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兒童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

再次,由於理念的轉變以及主要內容的變化,引起了我在教學各方面的轉變。

1、由於文字提供的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很強,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和教學時間。所以,在備課時,我不僅要考慮到文字的內容,還要考慮到文字延伸到的內容,查閱相關書籍,上網查閱資料,以防上課時出現過多的學生質疑,而自己卻不知怎樣回答的情況。

2、既然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那麼在上課時,教學方法要根據課堂上出現的情況,靈活多變的運用;重視學生觀察思考、探究性學習教學環節也要隨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3、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創設開放性課堂。有的學習內容,實踐性非常強,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需要提前佈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蒐集材料、合作探究、從中獲取知識。而在課堂上,只是彙報交流結果。如鐵的生鏽。當然,雖然探究的過程在課外,老師不能看到探究的過程,這就要求老師的指導更要及時、準確,這樣才更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結論。

4、及時幫助學生寫出探究記錄。在寫探究記錄時,指導學生把探究的過程寫條理、清楚,把結論寫明白,並提出自己還沒有弄清的問題。這樣,就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的習慣。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困惑,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想方設法解決。如:如何大面積地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更好地搞好小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學教學戰線上,我還是一個新兵,我將攻克一個個堡壘,擴大自己的陣地。不斷總結經驗,進行教學反思,始終讓學生成爲課堂教學中的主人,有利於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於學生進步成長,促使學生學好科學課的'積極性。

小學六年級自然科學教學工作總結2

一學期匆匆而過,回顧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當然還有很多的遺憾。小學課涵蓋的內容非常多,它爲初中學好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埋下了種子,作爲科學啓蒙課程,我也意識到了自己肩上擔子的重要性。所以,我在平時教學中,立足課堂,從常規課上把好質量關。對於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我新穎實用的課件向學生展示實驗或者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在探尋光的路線這一單元中,有一個用三棱鏡將白光分解的小實驗,學校儀器室的器材有限,沒法做實驗,課件上簡單的動畫演示實驗就解決了這個過程,學生看着實驗演示觀察結果並得出結論。

課程中的內容更注重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學生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內容。在大家動手做樂器這個單元裏面聲音三要素的理解。音調、音量、音色三個概念,抽象的三個概念比較難理解,而且容易混淆。於是,我就用調電視聲音時候的那個按鍵舉例,幫助學生理解了音量就是聲音的大小;又用蚊子和水牛聲音的聽辨,幫助學生理解音高是指聲音的高低;又讓學生聽熟悉的樂器聲音,根據聲音猜樂器來明白什麼是音色。

課下我給學生推薦了《比克曼的科學世界》這個科普節目,以及比爾的科學小站公衆號,上面有很科學小實驗,趣味性強的同時,又涵蓋了很多科學知識,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儲備。

二、精簡作業

首先本冊教學內容較多,課容量大,再加上六年級學習比較繁忙,科目多,作業時間教少,所以在作業佈置上一定要少而精,不做重複性的練習。最後,在批改作業時對於有問題的學生要及時提醒學生改正,並及時批閱;對作業拖沓的學生給予較多關注,讓每一個學生懂得教師對作業的重視。透過作業的練習使學生加深所學知識的鞏固及理解。

三、關注後進生

對於後進生應以表揚爲主,多幫助他們找自己的優點,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在班級裏面建立學習對子,實行“兵教兵”,在學習上優秀的學生幫助後進生學習。小小組組長,跟蹤檢查,教師定時進行抽查,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建立“小小組”。

將小組最小化,成立3人小組。由一個學習自律性強的同學作爲組長,做好作業的檢查,較之前的六人小組或者4人小組,分工更加細化,組長檢查起來更加的方便。

五、豐富課堂參與方式,體驗參與的快樂。

科學課有些知識非常抽象,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發現祕密,獲取新知識。在觀察實驗中的到發現,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大家動手做樂器這一單元,根據我們課堂的學習與製作提示,將全班分爲3各組,分別製作音樂瓶、音樂罐、土琵琶。

各組討論任務分工,課下找齊需要的材料,課上演示實驗,出現問題,老師和學生一起來解決。其中,利用廢舊玻璃瓶製作的音樂瓶,吸引了不少同學的注意。他們透過調整瓶中水的多少來實現不同音高,在和同學們互動時,提問其他同學的發現,最後用音樂瓶演奏一首小星星,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每一個人體驗了實驗的過程並體驗到了參與的快樂。

在科學上,我還是一個新兵,我會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備好課,在總結中不斷的反思自己,在努力中提高自己。

小學六年級自然科學教學工作總結3

小學六年級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學生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我們要透過科學教育使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不能把上下課的鈴聲當作科學課教學的起點和終點,而要在實驗室的建設上多作工作,讓實驗室處處充滿科學創新的活力,成爲科學的殿堂,開放的場所,創造的樂園。

一,多一點人文氣息

依據新課程標準,科學課的重點不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上,而是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我們培養出的學生應該是關心生活,熱愛科學,並善於把科學應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代新人。

1、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的創造歷程

可在實驗室側面的窄牆上貼一些科學家的畫像和名言,並利用每節課課前3分鐘的時間輪流讓學生講科學家的故事,開展我學科學家,我講科學家故事等活動。學生自查資料,介紹科學家事蹟,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家敢於探索,崇尚真理的精神會引起學生心靈的觸動和感悟,促進他們科學情感及科學素養的形成。

2、讓學生感受科學的應用價值

在實驗室的後牆角設立科普書報城,介紹科學在人類社會中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價值。此外,可以利用科普影院播放科普知識和科技動態影片,如:《我們的地球》專題片,《登月之旅》實況紀錄片等,細雨無聲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到科學的神奇力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倡和鼓勵學生有選擇,有改進,有創造,讓科學教育充滿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

二、多一點創新氛圍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有必要讓實驗室自己說話,讓學生時時刻刻看到創新,讀到創新,想到創新,做到創新。

在實驗室的四面寬牆上設計創新專欄。每個創新專欄上方的標題都是與創新有關的格言妙語,使學生體會到創新就在身邊,就在科學學習的活動之中。引導學生不管是在課上的學習活動中,還是在課下的自主探究中,都能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訓練創新能力。

每個創新專欄方框裏面的科普內容都是教師精選最前沿的科技知識,最貼近學生生活的科普文學,以及學生獲獎的科技小論文和適合學生動手操作的科學實驗等,並且定期更換。這些創新專欄整體看上去圖文並茂,和諧美觀,每一處都顯示着設計者的巧妙用心,孩子們在這些設計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了創新興趣。學生對環保,對高科技,對生活科學,對科學實驗,也有了新的認識。

三、多一點個性空間

科學課要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學生個性。實驗室要儘可能爲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空間,以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設立學生自制標本展櫥

在實驗室後面的牆上用玻璃製成一個透明的櫥窗,將學生製作的各種動植物標本擺放進去,讓學生利用課前課後時間盡情觀察,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櫥窗下面及實驗室門前陳列飼養槽,飼養籠,飼養一些小動物如:雞,鴿子,兔子,金魚等。飼養小動物是學生們很喜歡做的事情,它爲學生提供了觀察思考的機會,能鍛鍊他們的動手能力,培養持之以恆的精神。

2、設立科技作品展櫥

在實驗室的前面牆角放一個展櫥,分成多層,使其能放的物品,把學生在課上課下及科技活動中製作的小發明,小創造等科技作品陳列出來,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對培養創新精神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3、設定科學工具箱

設定一個科學工具箱,放置實驗和研究過程中必須使用的工具,材料,活動紀錄卡等。科學工具箱裏的材料,如易拉罐,各種金屬條,塑料瓶,海綿,泡沫,木塊,木炭,橡皮,硬紙板,皮筋,氣球,乒乓球,斷鋸條,各種彈簧,玻璃片,石頭等都由學生自主籌備。教師應發動學生不斷爲它添磚加瓦,使它應有盡有,爲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實施開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四、多一點活動時間

我聽說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名言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義在於經歷。我們做了各種努力讓實驗室成爲學生開展各種探究活動的陣地,成爲展示他們探究活動成果的舞臺,成爲學生搞發明創造的樂園。但如果沒有爲學生提供充足的活動時間作爲保證,一切都是空談。因此要花時間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觀察,實驗,栽培,飼養,小製作,小發明,小課題研究,科學知識競賽,科普知識講座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己獨立思考,去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去經歷探索研究的過程,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

總而言之,實驗室是學生科學活動的主陣地。我們努力做到的就是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讓每一面牆都說話,讓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科學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