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精選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是增長才乾的一種好辦法,因此好好準備一份總結吧。總結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精選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1

1、生產決定消費

(1)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方式、質量和水平

(2)生產爲消費創造動力

2、消費反作用生產

(1)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消費使生產得以真正地完成

(2)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節和升級起着導向作用

(3)消費是生產的動力。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會帶動一個產業甚至幾個相關產業的出現和成長

(4)消費爲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3、如何大力發展生產力

(1)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3)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

(4)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

4、國有經濟的地位

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它掌握着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這一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平穩執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佔支配地位。

5、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必然性:

①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②實踐證明它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作用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各種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經濟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7、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

(1)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只有這樣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2)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3)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

(4)運用好兼併、破產和聯合等手段,擴大優勢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實力和競爭力。

(5)其他措施:進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提高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素質;等。

8、企業兼併的意義:

擴大企業規模,增強優勢企業的實力,以優帶劣,把劣勢轉化爲優勢,提高企業和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有利於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9、就業的意義:

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業使得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勞動者透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是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在生產;勞動者的就業,有利於其實現自身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0、如何解決就業問題:

政府:

①大力發展生產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②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制定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

勞動者:

①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自主擇業觀、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

②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努力擴大就業。

11、勞動者維權:

①自覺履行勞動義務是勞動者維權的基礎;

②依法簽訂規範的勞動合同是勞動者維權的依據;

③勞動者要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但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以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維護權益;

④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透過投訴、協商、申請調解、申請仲裁、向法院起訴的途徑維權。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2

1、什麼是文化多樣性?它有哪些表現?

(1)含義:是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表現:

①民族節日

A性質:蘊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

B作用: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②文化遺產

A性質: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B作用: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以名錄的方式對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D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同時含有文化與自然兩方面因素的雙重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的工作。

2、爲什麼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即文化多樣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3、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

(1)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

(2)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着差異。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

5、什麼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徑?

(1)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透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資訊、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爲文化傳播。

(2)途徑:

①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②人口遷徙時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爲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④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遊,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爲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6、什麼是傳媒?它經歷哪些階段?

(1)含義:文化傳播總要透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傳播媒介簡稱傳媒。

(2)發展階段:口語—文字—印刷—電子網絡

(3)特點:①新的傳媒的出現並不意味着舊的傳媒的消失。

②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衆傳遞資訊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爲標誌的。

7、什麼是大衆傳媒?它的地位是什麼?

(1)含義: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種傳媒叫做大衆傳媒。

(2)地位:如今,依託現代資訊技術,大衆傳媒能夠程度地超越時空的侷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爲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1)意義:

①爲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發展和進步

(2)途徑:

①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3

1、企業的含義: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它是以營利爲目的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

在我國,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以及混合所有制企業並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其中,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着主導作用。

2、企業組織形式:

(1)公司制,是現代企業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

(2)公司制具有獨立法人地位、有限責任制度和科學管理結構等優點。

(3)在我國,除公司外,還存在大量的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

3、(1)公司,依法設立的,全部資本由股東共同出資,並由股份形式構成的,以營利爲目的的企業法人。(股東不得少於兩人)

(2)兩種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共同特徵:

“有限”:指股東僅以其認購的股份對公司債務負有有限清償責任。在付出各自的股金後,他們就不再對公司的債務負責。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資來建立一個公司,這筆資金被分成股份。擁有股份的人叫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

(4)不同點:課本P41表格

4、公司的組織機構

(1)公司的組織機構通常由三部分組成:決策機構(股東大會及選出的董事會,處理公司重大經營管理事宜)、執行機構(總經理及助手,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監督機構(監事會,對董事會和經理的工作進行監督)

(2)這些機構之間權責明確,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執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學性,使公司的發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經營如何才能取得發展(公司能否經營成功,取決於什麼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2)公司要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3)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良好形象。

A、公司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企業形象是企業的產品、服務在社會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評價和認同。

B、企業的信譽和形象作爲一種無形資產是企業所特有的,是經過長期的努力形成的。

C、它滲透在企業經營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並隨企業的發展不斷延續和更新,最終透過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形成本企業的競爭優勢。

D、公司是否誠信經營,關係到企業成敗。一個企業,如果透過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它一定不會長久,不會真正取得成功,違法者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6、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只有兩條路:企業兼併和企業破產

(1)經營管理好、經濟效益好的優勢企業,兼併那些相對劣勢的企業,可以擴大優勢企業的規模,增強優勢企業的實力,實現以優帶劣的調整,把劣勢轉化爲優勢,提高企業和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有益於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2)企業破產,指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而又扭虧無望的企業,按法定程序實施破產結算的經濟現象。

實行企業破產製度,有利於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促使企業在破產的壓力下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透過企業破產,及時淘汰落後的企業,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7、人類生產出是任何財富,都是勞動、生產工具、勞動對象這三種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勞動是其中的決定性力量。

8、就業的重要意義: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謀生的重要手段,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社會生產順利地運轉。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合理配置下的勞動就業,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促進經濟的發展。

(2)勞動者透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勞動就業有利於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9、應該樹立怎樣的擇業觀

(1)樹立自主擇業觀

(2)樹立競爭擇業觀

(3)樹立職業平等觀

(4)樹立多種方式就業觀

10、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1)我國勞動者享有的權利:

A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

B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C休息、休假的權利;

D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

E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

F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

(2)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勞動者享受權利,是以履行勞動者爲義務爲前提的。

(3)我國實行勞動合同制度,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

(4)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透過投訴、協商、申請調解、申請仲裁、向法院起訴等途徑加以維護,而不能採用非法手段施加報復。

(5)黨和政府在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擴大就業的同時,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4

(一)我國的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一課: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1.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人實行專政。

2.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點:

(1)人民民主的廣泛性: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民主主體的廣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實性: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

4.爲什麼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1)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國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作爲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已被寫入我國憲法。

(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①只有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才能調動億萬人民羣衆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

②只有堅持國家的專政職能,打擊一切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5.怎樣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略P7)

6.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

(1)生存權、發展權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權。

(2)保護和促進人權,必須從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這個環節入手;

(3)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4)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受人權的前提和保障。

(二)公民的政治權利與義務

1.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督權。

2.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性義務: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3.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

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

2)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

3)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4.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

公民平等的享受權利,平等的履行義務,平等的適用法律。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憲法、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平等的履行憲法、法律規定的義務。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權利都受到保護。

③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爲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5.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

(1)是什麼?

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二者不可分離。

權力和義務在法律關係上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實現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徑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權力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利的實現。

(2)怎樣堅持?

①要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權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權利。

②要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6.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⑴爲什麼?

在我國,國家與公民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

⑵怎樣堅持?

國家尊重和保障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公民在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時,要把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結合起來。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產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是公民愛國的表現。

第二課: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

(一)民主選舉

1.四種選舉方式比較

2.影響選舉方式、選舉制度的因素

3.我國的選舉制度及其影響因素

4.公民應珍惜自己的選舉權

⑴爲什麼選民要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

①選民參與民主選舉的素養,即參加選舉的態度和能力,是影響選舉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積極參加選舉、認真行使這一權利,是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樣行使選舉權,如何投出自己神聖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參與能力的體現,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養高低的重要標誌。

⑵選民應怎樣行使選舉權?

①要不斷提高自己參與民主選舉的素養,端正參加選舉的態度,出於公心,以人民利益爲重,選出切實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②要增強主人翁責任感和公民參與意識,積極參加選舉,認真行使自己的選舉權。

③要不斷提高政治參與能力,在周全考慮、理性判斷基礎上,鄭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二)民主決策

1、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

(1)透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2)透過專家諮詢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3)透過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4)透過社會聽證制度參與民主決策。(注:每種方式的重要性或意義)

2.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重大意義?

公民透過各種渠道、採用不同方式直接參與決策過程,是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環節。有助於決策充分反映民意,體現決策的民主性;

有利於決策廣泛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

有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

有利於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三)民主管理

1.發展基層民主的重要性

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實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證人民羣衆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徑。

2.基層民主自治的形式: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3.實行基層民主管理的意義:有利於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爲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必須作爲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

(四)民主監督

1.公民監督權的內容:

公民的監督權是公民有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利,它包括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和控告權。

2.公民行使監督權的合法渠道:(注:每種渠道的意義)

⑴透過信訪舉報制度行使監督權。

⑵透過人大代表聯繫羣衆制度實行民主監督。

⑶透過輿論監督制度行使監督權。

⑷其他方式: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等。

3.實行民主監督的意義:

①有利於改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

②有利於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③有利於激發廣大公民關心國家大事,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的主人翁精神。

4.公民怎樣行使監督權:

公民行使監督權時,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一方面,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敢於同邪惡勢力進行鬥爭,勇於使用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監督權。另一方面,必須採取合法形式,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干擾公務活動。

(五)有序的政治參與

1、爲什麼要有序的參與政治生活?

2、有序與無序的區別

(1)是否遵循法律、法規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

(3)是否正確處理權利和義務。

第三課: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國政府的性質:

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

2、我國政府的宗旨與基本原則。

爲人民服務是政府的宗旨,對人民負責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堅持爲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國政府的職能

⑴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

保衛國家的獨立與主權;保護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種合法權益,保護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合法財產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協調人民內部矛盾,打擊違法犯罪,維護着社會治安和秩序。

⑵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主要是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⑶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

一方面宣揚科學理論,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另一方面,政府組織和發展教、科、文、衛、體等各項事業,努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⑷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衛生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控制人口增長,促進優生優育;保護公共環境,防治各種污染等。

4、建設服務型政府

我國正在建設服務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爲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5、公民與政府的關係

(1)人們的社會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

(2)我們公民要了解、相信、支援政府,尋求政府的幫助,監督政府的行爲,不斷提高公民意識和政治素養。

(3)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公民可以透過政府設立的熱線電話、信訪部門、電子政務、依法建立的行政裁決、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制度等求助或投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四課: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

1、我國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政府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體現了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2、我國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義?

①有利於保證人民羣衆的權利和自由;

②有利於加強廉政建設,保證政府及其公職人員不變質,增強政府的權威;

③有利於防止行政權利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於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3、怎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

(2)具體舉措:

①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以嚴格規範行政執法行爲;

②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

③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3)政府還要審慎行使權力,科學民主決策

4、爲什麼要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必要性+意義)

必要性:權利是把雙刃劍。政府權力運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權力一旦被少數人濫用,就可能滋生腐敗,貽害無窮。爲了防止權利的濫用,需要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來爲人民謀利益。

意義:政府接受監督是堅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證。

①只有接受監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減少和防治工作失誤;

②才能防止濫用權力,防止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爲,保正清正廉潔;

③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確的決策;

④才能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造福於人民,從而建立起一個具有權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5、怎樣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

1)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利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具體說,①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要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使人民能夠有效的監督政府權力的執行;②加強法制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

2)依據憲法和法律,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行政監督體系。

3)政府自覺接受監督,建設法治政府。

6、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

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新聞輿論和社會公衆的監督,羣衆透過法定渠道(行政複議、行政訴訟等)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政府系統內部(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

7、政府爲什麼接受人民的監督?

(1)從根本上說,是有我國政府的性質所決定的。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政府的公職人員是人民的公僕,是爲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才能更好地執行人民的意志,捍衛人民的利益,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的。

(2)政府自覺接受監督的意義(略)

(3)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才能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說,自覺接收人民監督是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

8、如何接收人民監督?

我國政府爲了方便人民羣衆對政府及其公職人員進行監督,建立了政府資訊公開制度,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陽光工程”。建立政府資訊公開制度,實施“陽光工程”是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的表現。

9、“陽光工程”意義

(1)一方面是規範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行政執法行爲;

(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權益,目的是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開放紅頭檔案的查閱,說明政府的羣衆意識、服務意識正在逐步加強。

(3)利於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於羣衆加強對政府工作的監督

(4)利於羣衆維護自已的合法權益;

(5)利於羣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6)利於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10、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

政府的權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務過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認同的威望和影響力。從根本上講,一個政府能否具有這種權威是由國家性質決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覺的認可和服從,這是區別有權威與無權威的政府的根本標誌。

我國政府權威的來源:政府的權威是透過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態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職責的效果等樹立起來的。怎樣樹立政府權威?

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審慎用權、優化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要自覺接受人民監督,與人民羣衆保持和諧關係。

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利益。

最後,政府工作人員要堅持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

第五課: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會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係?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我國國家機構中居於最高地位。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和職權?

地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我國國家機構中居於最高地位。

職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最高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設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職權:國家立法權、國家決定權、國家任免權、國家監督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

2.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地位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本行政區域內的一切重大問題,都由它討論決定,並由它監督實施。

3.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係:

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二)人大代表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5

多變的價格

一、影響價格的因素

價格由價值決定,並受供求關係及其它的影響(即價格由市場形成)

(一)供求影響價格

1.供求影響價格

(1)引起價格變動和差異的因素有氣候、時間、地域、生產,甚至宗教信仰、習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響(間接因素);

(2)這些因素對價格的影響是透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係(直接因素)來實現的

2.供求如何影響價格

①供不應求,價格升高。買方不得不接受較高的價格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出現“物以稀爲貴”的現象,這就是“賣方市場”。(即由賣者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市場類型,賣者在市場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

②供過於求,價格降低。賣方不得不以較低的價格處理他們過剩的存貨,出現“貨多不值錢”的現象,這就是“買方市場”。(即是買者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市場類型,買者在市場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

(二)價值決定價格

1.價格和價值的關係

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值越大,價格越高

2.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3.勞動生產率及其與商品價值量的關係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

4.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

(1)基本內容:商品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爲基礎實行等價交換;(提示: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有商品經濟就有價值規律)

(2)表現形式:價格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爲什麼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即爲什麼沒違背價值規律---等價交換原則?爲什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

價格和供求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造成價格上下波動,價格不可能無限上漲,也不可能無限下跌,始終以價值爲基礎,圍繞價值波動.從單個交換過程來看,經常價格與價值不相符,但是從一個較長時間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和商品價值相符的可見,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而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現形式,等價交換存在於商品多次交換的平均數中

二、價格變動的影響

(一)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1、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一般來說,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1)某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

(2)某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

(1)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

(2)價格變動對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3、相關商品的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

(1)在可替代的兩種商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將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將增加對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補關係的商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將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同時將減少對其互補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詞解釋:替代品是指如果兩種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同一需要,這兩種商品就互爲替代品;互補商品是兩種商品必須組合在一起才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這兩種商品就是互補商品。)

(二)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1、調節生產規模

2、提高勞動生產

3、促使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的產品。

多彩的消費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2、商品的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1)使用價值概念: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注意:有使用價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須有使用價值。)

(2)商品的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注意: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換,是因爲都耗費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3)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是商品,沒有價值的東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時

兼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目的是爲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銷售者是爲了實現商品的價值。

(二)貨幣的本質。

1、貨幣的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髮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貨幣的含義和本質:

(1)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的商品。

(2)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能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充當當商品交換媒介的商品。)

3、貨幣的職能

(1)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

A、價值尺度職能

(1)含義:就是以貨幣作爲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職能。

(原因:貨幣之所以能成爲價值尺度,是因爲貨幣也是商品,也有價值。)

(2)價格與價值的關係:

所謂價格是透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叫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在其他因素不變情況下,商品價格與價值成正比。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是觀念上的貨幣,不需要現實貨幣。

B、流通手段:

(1)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的區別。以貨幣爲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交換。

(3)作爲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

(2)貨幣在發展過程中又有了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計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的價格總額(即待售商品的數量×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

(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例,而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1)紙幣是隨着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

(2)紙幣的含義:它必須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注意: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這裏需要強調兩點:一是由國家或特定地區發行的。二是國家強制使用的。紙幣沒有價值,之所以能代替貨幣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於國家的強制力。)

6、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任何數量的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爲限度。

(2)通貨膨脹指的是經濟執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的物價上漲的現象。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或社會經濟秩序。

(注意: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很多,不僅僅與紙幣的發行量太多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成本上升、總需求太大等。)

(3)通貨緊縮是一種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表現爲物價全面、持續的下跌的經濟現象。通常伴隨着經濟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匯

(一)信用工具:

1、結算的方式:

(1)現金結算

(2)轉賬結算。

2、常用信用工具:

(1)信用卡:

A、含義:具有消費、轉帳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

B、優點: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爲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C、其中銀行信用卡是指商業銀行對信貸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託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支票主要分爲轉帳支票和現金支票兩種。

(二)外匯和匯率:

1、外匯: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2、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判斷匯率升高和跌落的標準:如果用100單位外匯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匯的匯率升高,外幣升值,人民幣匯率下降,人民幣貶值;反之,亦然。

3、匯率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即:貨幣升值和貶值的利弊分析)

(1)本幣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幣兌換的本幣更少,影響有:

A出口減少,進口增加;

B外資投資成本增加;

C導致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

D本國外匯儲備貶值,但有利於償還外債;

E有利於本國企業走出去

(2)本幣貶值,意味着同量外幣兌換的本幣更多,影響有:

A出口增加,進口減少;

B外資投資成本降低;

C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D本國消費相對便宜,外國遊客增加。

4、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含義及意義: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對人民生活安定,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1、從產生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2、從本質看:貨幣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從職能看: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

從重要性看: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任然存在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一定意義上是財富的象徵;

(2)對金錢要取之有道,要透過正當手段賺錢,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

(3)用之有益,要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

(4)用之有度。花錢要有所節制,要分輕重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