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反思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1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做操》這篇課文時,我用一張畫了太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讓孩子們站起來,面向太陽,跟我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又把圖片拿到教室的另一個地方貼上,讓孩子們繼續跟着我做。反覆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說,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裏。“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透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比如《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2

參加了縣教研室組織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研討會,收穫頗豐。參加工作已兩年多了,可對於課堂教學仍不盡人意,透過這次活動又學到了許多關於課堂教學的知識。

新課標中着重指出學生對於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關於這點在聽吳老師的課時深有體會。吳老師抓住了幾個語言文字訓練點,從能力、寫法等方面去訓練孩子,讓孩子真正有所收穫,真正的達到高效課堂的效果。老師的方法到位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效果會成倍增加。

在聽王老師的課時,可以感受到王老師對於文字的解讀之深,讓人感動、敬佩。王老師善於營造語境,讓學生融入到語境中,高興快樂的學習,效果突出。並且王老師教學目標定位準確,讓學生從讀通到讀準再到讀流利,以至最後背誦,層層遞進,在讀的同時方法指導到位,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將知識學會。

對於第三節課的印象最深,我也上過這節課,與張老師相比,深感慚愧。張老師在課上運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生字掌握,並且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將難點很流暢自然的突破。並且在語言文字運用方面訓練到位,透過說句子、對比句子等,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聽完課後的研討評課,大家暢所欲言,將問題找出,商討解決,再與自己所想相印證,爲自己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能夠得到提高打下了基礎。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3

1、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2、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透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3、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4

在這次月考考試中,高一語文科成績不理想。高一語文組認真徵求了任課教師的意見, 對上學年語文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認真的反思。

1、客觀原因 ⑴、課時相對減少,不利於語文教學。

與上學年相比:上學年高一語文每週排 7 課時正課、1.5 節晚自習;本學年高一語文每週 排 6 節正課、1 節晚自習,週六上午與英語科輪換上的一節課因爲大星期及放假的原因幾乎 可忽略不計。

與其他學科相比,其他學科每週排的正課及自習課都相對較多。

新課程改革,語文科把原屬於三年的六冊教材的教學任務壓在高一及高二第一學期的半 個學期內完成(必修課) ,但教材課文篇目並沒有減少,而高一承擔着必修 1~必修 4 共 4 冊 必修教材的教學任務, 教學任務很重。

課時較少, 不利於正常的新課教學, 不利於測試訓練。

⑵、本學年高一沒有訂語文讀本。

語文讀本是很重要的教材,既是高一語文教材的補充及延伸,也是高考語文素養及閱讀 能力訓練的依據。上學年高一給學生髮了 4 冊語文讀本,而本學年沒有訂這一教材,既不利 於正常的語文教學,也不利於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不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⑶、學生不重視語文學習。

①、爲加強學科教學,年級組制訂了一份“週六週日學科測試訓練計劃表” ,但是沒有安 排語文科,影響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

②、擔任班主任的語文老師很少。高二語文教師中有 15 位擔任班主任,而高一班主任隊 伍中,只有 6 位是語文老師。早上是學生讀語文和英語的黃金時間,我校沒有安排早自習, 學生早上的閱讀和複習隨意性很大。目前,學生早上讀英語、生物、化學及政史地,輕視讀 背語文。擔任班主任的語文教師較少,早上到班級巡視就少,平時引導學生學語文的力度也 會相對較弱。

2、主觀教學原因 ⑴、語文考試訓練較少。每週 6 節語文課(含 2 節作文課) ,若安排語文測試訓練,考試 用兩節課,講評用 1~2 節課。利用作文課訓練,會衝擊作文教學;利用語文正課訓練,至少 用 3 節課,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

⑵、對訓練的批改講評不到位。部分教師試卷批改不及時、不到位,對試題考查的知識 點把握不到位, 對學生的做卷狀況瞭解不到位, 因此講評試卷不到位。

在語文組教研活動中, 每一次測試,都進行過分析討論,出題組卷的老師都認真地分析了測試目的、訓練重點、講 評重點。但是,因爲班級試卷評改不到位,一定會影響到講評質量。

⑶、多媒體使用不科學,影響語文教學。

①、因爲課件製作技術不熟練或者不會,部分教師直接下載課件,不能根據學情進行修 改; ②、課件使用不科學,部分教師不能把課件與課堂教學、與師生活動有機結合,而是簡 單地播放幻燈片,分析講解不到位; ③、語文教學以讀寫爲主,以認真品味語言文字爲主,教材文字是最關鍵的。如果課件 過於花哨,單純追求容量大,畫面一閃而過,學生思考跟不上,就達不到教學目的。

⑷、練字不到位。高一年級,雖然也佈置了練字任務,但是忽視了檢查,學生的書面、 卷面字型及字跡都不能滿足考試需要。

今後加強語文教學的建議。語文科的學習和應考,歷來爲語文教師和學生所關注並困擾着。備考內容的廣泛性和與 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實用性,使語文考查內容越來越多變,越來越靈活。

小學語文月考總結與反(三)

這次月考是從 9 月 16 號開始接手班級後開始的第一次月考,成績不太理想,問題主要 出在我身上。

一方面客觀原因:教研組勾畫的考試範圍沒有詳細地給我說清楚,這方面我也很抱歉, 以至於有 8 分的試題沒有能夠抓住讓學生注意, 但是據說這道試題所出自的課外閱讀書籍是 暑假時期所佈置的閱讀作業, 並且在入學考試的時候已經出過一道題了, 所以如果這道題的 失分大部分原因在我,還有部分原因也是學生學習態度的體現。

另一方面主觀原因:存在我的教學和管理上。

一是教學方面:本人方面,因爲本人是第一次帶班教學,在教學方面確實存在一些經驗 不足的問題,且大多時間都是自己在網絡上查閱資料,較少與其他老師交流,除了聽了節其 他老師的課以外,大部分都是自己摸着石頭過河,走了不少彎路;學生方面,學生中途新換 的老師,難免存在陌生,不安甚至排斥的心理,短期內適應不了突變的教學風格。

二是在教學管理上,比較寬鬆。在學習習慣上我太信任這些學生,沒有從學生的年齡階 段考慮他們心理上的不成熟, 總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的自覺性, 這一方面吃了很大的 虧,沒有很嚴厲地要求他們。

經以上分析,我認爲後一個月的教學重點是教學與管理雙管齊下。

1、是在語文授課方面多下功夫,多抽時間聽其他老師的課,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讓他們儘快適應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應該從學生角度入手,儘快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儘早地適應新老師。

2、對自己和學生都嚴厲要求,事事督促,時時監察。在課堂上,要求他們認真聽講,講話的受到嚴厲地懲罰,一堂課上完要認真總結,回顧學習內容;課後及時佈置作業,並在 規定時間內完成,沒有完成的也有一定的懲罰措施;背書方面一定要抽人來背誦,不能光靠 小組長;平時有時間就待在辦公室,以備隨時找學生抽查。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5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匯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透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爲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爲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透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6

《稱讚》一課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寫:小刺蝟和小獾之間相互稱讚,而正因爲彼此真心實意的稱讚,使對方增強了自信,消除了疲勞,神奇的稱讚爲他倆之間搭起了一座友誼之橋

老師對學生,何嘗不是這樣呢?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聖啊!當學生獲得成功或者取得進步的時候,不要說稱讚,就是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次親切的撫摸,也許都能讓學生心中涌起一陣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另外,本單元的訓練意圖就是:別人有困難,我們應該熱情幫助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新世紀的小主人就應該友好相處,團結合作。根據單元訓練目標,針對學生喜愛故事的特點,利用插圖,激發他們主動讀故事,透過自讀、範讀、齊讀、分角色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感情,從中理解和懂得要想獲得別人的稱讚,得先學會稱讚別人,還可啓發學生大膽想象。讓學生把故事中的道理與自己和周圍世界聯繫起來,強調學以致用,用上合適的稱讚語對身邊的人物進行稱讚,引領學生從細節處見真誠,從平淡中見深情,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7

期末考試終於結束了,這也意味着一學期的緊張而有序的教學也順利落下了帷幕,而期末考試正是對這一學期的教學成果進行了驗收。

縱觀我校一到六年級的語文考試成績,發現本次期末考試,除了五年級,其他五個年級的考試成績都不太好。一年級平均分80.3分,二年級平均分79分,三年級平均分76.4分,四年級平均分78.1分,五年級平均分83分,六年級平均分69.6分。達到各個年級段的良好以上的班級屈指可數,由此也可以發現,我校的語文教學成績與數學教學成績相比起來較差,與其他四所學校的語文教學成績也有很大的差距,這也給我們全體的語文教師敲響了警鐘:要尋根溯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解決問題,提高語文的教學成績。

檢視一至六年級的試卷及卷面分析,發現這六個年級的試卷普遍注重對於基礎知識及積累的考察,試卷內容涵蓋豐富,字詞句段篇都有涉獵。對於積累部分的考察,減少了以往的死記硬背,更多的是以拓展運用的形式出現,切合現今所提倡的以人爲本的新課程理念,注重實用性。

此外,從六位任課教師的卷面分析來看,發現不注重字形的正確書寫以及不認真審題、盲目答題的現象在六個年級中普遍存在,學生做完題後不注重檢查,背誦積累的內容識記清楚,但書寫時錯別字較多。

這也提醒了所有的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時時注意提醒學生認真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注意字形,切忌寫四不像的字,避免寫字時的隨意性,這一點教師在黑板上寫字時也要注意。此外,對於要求識記的內容,不能僅僅只限於讓學生背會,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應當利用默寫本,注重對識記內容書寫的考察,使學生由理解到識記到正確書寫,三個步驟,缺一不可。

此外,還有部分教師在卷面分析中提到,學生在習作時審題不清,抓不住習作主題,導致跑題丟分。針對此種情況,建議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引導學生對各種文體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抓住共同點與不同點,及時歸納方法,儘量避免丟分。

總之,此次語文的期末考試,整體上不太樂觀,要求我們全體語文教師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再接再厲,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成績。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8

《新課程規範》確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標,它倡議教學以"人"爲本,以同學爲主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個同學都生長起來.以往的教學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實施以教師爲中心的角色,同學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地位都得不到體現.而只有實現以同學爲中心的主體地位,才幹促進同學的素質發展,達到提高同學學習能力的目的.

作爲一名課改大潮中的教師,面對《新課程規範》,在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時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爲,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爲課改貢獻出自身的微薄之力.現將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反思總結如下:

一,確定同學的主體地位.

語文教學必需營造主體發展的環境.我們在教學中總是怕同學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於有時候不敢將課堂時間放給同學.殊不知,正因爲我們過於追求知識的終極結果,往往忽視同學作爲主體的思維探索過程.同學的思維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同學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事實上,語文教學有其實質的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即有很強的主觀性.對同一問題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對事物的感悟因人而異,對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響.但是,一個人的思維只要存在合理性,並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就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而不必像數學,物理那些理科的習題那樣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上必需尊重同學的主體認識,並且鼓勵同學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幹確保同學主體地位的確立.營造同學主體發展的環境,就是要營造讓所有同學一起參與,全體發展的環境.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同學,提倡的是讓同學全面發展.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在優秀教案,教材選擇,環境設定等方面都要努力發明讓同學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同學都能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討論.比方說,課堂上對於問題的設定,應當針對不同的同學,有層次的設定不同的難易程度的問題,讓所有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來,只是做得還不夠,希望以後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同學學習的主動性.

二,培養同學的創新能力.

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一個人"停止了創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學階段是培養同學發明性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而同學的發明性思維只能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因此語文教學活動必需以教材爲憑藉,但決不能侷限於教材,應把培養同學發明性思維,體驗性能力寓於語文教學中,讓同學在更爲廣闊的天空中飛翔.

(1)首創性原則

發明性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的,新穎的,與衆不同的獨創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和獨創性.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時激勵同學發表獨特首創的見解,切忌人云亦云,這纔是培養同學發明思維能力的源泉.

(2)求異性原則.

發明性思維不只要培養複合性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同學的發散思維能力.爲了達到目標而尋找出新的具有獨特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就表示爲求異性的特點.

(3)發散性原則.

給同學提供一定的資訊,讓同學依據資訊,廣開思路,充沛想象.爲達到某一目標尋找出儘可能多的能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同學發散思維的能力.同時,也可提高同學的作文水平.

三,讓同學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首先,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要抓住機會鄭重其事地向同學強調:聽和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身,讓他人聽明白,要善於表達;傾聽也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聽是尊重他人,弄懂他人的意思.因此,說要大膽,聽要專心.同時,老師可向同學表達:老師欣賞積極舉手發言的同學,同樣也喜歡專心傾聽的同學.在專心傾聽的基礎上,再勇於發表自身的見解,那就更好了.同學在明確要求之後,一般都能等待他人把話說完並努力去考慮,理解同學的發言,即使同學回答有錯,在老師的提醒下,同學也會"耐心"等待.

其次,課堂上無論同學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吐,教師都要專心傾聽每一個同學的發言,偶爾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斷同學的發言.教師在評價同學也應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尋找同學發言的閃光點.這樣,同學無形中受到了潛移默化:聽他人發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身學習的內容,其次纔是指正,補充等.

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堅持要求明確,堅持典範示範,課堂上同學的傾聽意識就會在其間慢慢流淌!

小學語文教學肩負着極其重大的責任,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同時,創新教育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爲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正確,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當然,創新教育這一課題,也離不開語文教學這一龐大的載體,只有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並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幹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9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語文課堂教學作爲改革的主渠道、主陣地,其實質是對人的培養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爲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們對當今語文課堂教學持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態度,說法不一。筆者認爲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靜下心來,認真的對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作一些反思。

一、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關係

新課改倡導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中去體驗、感悟學習的樂趣。要使這一理念落實到位,教師應寬容對待學生創造性活動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注意發現和肯定學生在已經失敗的創造過程中體現的創造熱情和進取精神。

[教學案例]

我校一位教師在教學《愛迪生》一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怪事:

他指名學生逐段朗讀課文,學生個個讀得正確、流利,有滋有味,無不令聽課教師佩服。當讀完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時,學生中仍有一個女生的手高高地舉着,教師便問:你有什麼問題嗎?老師,我還想讀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語驚四座!那位教師顯然也沒料到會這樣,不由得臉紅了。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了,微笑着說:你想讀,那就讀吧!那學生可能真沒料到老師能在這種場合滿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緊張,連嗓音也變了,結結巴巴地讀完了這一自然段。原以爲這位教師就這樣草草收場,繼續走自己的路了。可他並沒有請那女生坐下,仍面帶笑容地說:這位女同學可真了不起,敢於在這麼多同學和老師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爲緊張,讀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這段話讀好的,你願意再來讀一遍嗎?願意!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獲得積極的體驗。

假若這位教師面對這位女生高舉的雙手視而不見或對該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顧走自己的路,那學生的學還會積極主動,興味盎然嗎?爲了實現促進學生髮展的新評價制度的特色又從何體現?由此可見,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挫折和失敗,使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課改評價制度得以實施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旨在構建一個開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體系。語文學科尤其要重視建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視學生的發展爲課程發展的前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學科素養必須成爲課堂教學的着力點。

二、正確處理好自主與引導的關係

自主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是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動的去合作。讓學生自己獲取學習方法、尋找學習夥伴、選擇學習內容等,也是我在語文課堂上經常用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確實有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也認識到,有些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似乎有點放任,時效性不高。

[教學案例]

老師說:這個問題,請哪位同學來回答?學生們一邊舉手一邊喊着:我來,我來有幾個都離開了座位,手舉到了講臺前。當老師說:××,你說。其他同學的手依然高舉着,甚至隨意大聲地發表起自己的見解來。

這是不是缺乏教師應有的引導呢?自主學習不能理解成老師撒手不管的學習,而應當是在老師的引導、暗示、有效監督下的自主性學習。我認爲教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傾聽又怎能分享別人的獨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積極表達,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如果教師也沉浸在課堂活躍的情景中,而忘記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那這堂課的高效又從何談起。

我們追求課堂的生動活潑,不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種內在的,深層次思維的靈動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讀課文時,有的老師說: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你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學生的讀書水平始終處於同一水平線,不見提高,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和點撥。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點撥、適當的引導、和適當的範讀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學案例]

我市實驗小學張玲玉老師教《十里長街送總理》片斷:

師:讀書要讀懂、讀出感情、讀的有韻味。我來讀你聽聽到底該怎麼讀?

(師聲情並茂地範讀課文13自然段,並配上悅耳的音樂。讀完,教室裏一片掌聲。)

師:剛纔老師讀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韻味,你怎麼會讀的這麼好?

師:很簡單,一邊讀一邊想,然後進入畫面。試試看,保證你比老師讀的好,自由讀讀課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關句子劃下來。

張老師在指導讀文時,精彩的範讀,迎得學生的一陣陣掌聲,學生在不經意中感悟到了讀書的方法,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同時受到了情感的薰陶。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指導,表面看是範讀,其實教師指導讀書的方法已隱含在其中。所以,課堂上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因此教學中自主和引導必須合二爲一,高度統一,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真正產生實效。

三、正確處理好生成和預設的關係

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新課程非常關注和提倡課堂的動態生成,因爲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教學是主體的、能動的、活躍的人的活動,教學的確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確定性因素,不確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確定性因素,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美。動態生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學生思維開放的課堂,更是閃動着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這不但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更要求教師在隨機應變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師悉心聆聽,傾情奔涌,師生在寬鬆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裏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課堂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互相借鑑、互相補充、互相激發的過程,在教師的點撥下,在同學的啓發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這便有了創造,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更是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動態生成並不否定預設的重要性,他們之間也並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無你的。相反,生成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卻依賴於預設的質量。在教學中,預設也同樣重要。因爲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真正以學生爲本,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要出現的情況,努力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同時,預設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創意,可以直接影響到課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順利。

[教學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學王老師的一堂閱讀課《灰姑娘》:

這節語文課由王老師預設的幾個問題貫穿始終,這幾個問題當然是教師深入品讀文字後所預設的,每個問題獨具匠心,源於文字而又超越文字。如:第一個問題:你喜歡故事裏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爲什麼?第二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呦!第三個問題:如果辛黛瑞拉因爲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爲王子的新娘嗎?

第四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初步感知文字,表達喜好憎惡。第二、三兩個問題教師則善於捕捉那些閃動着靈性的生成資源,挖掘文字潛在的人文內涵,引領學生學會生活、學會關愛,學會追求,更要學會愛自己。第四個問題:側重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這幾個問題是展開個性化閱讀、多元化閱讀的支點,可以說這是一個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的課堂,更是閃動着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因此,我們在強調和追求生成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預設的價值,應讓預設和生成兩相媲美。

四、正確處理好現代與傳統的關係

新課程的改革是繼承以往的好經驗、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時代的軌道,我們不難發現:課堂教學變了,靜態的文字變成動態的文字,清一色的課堂變成了多姿多彩的課堂,單調的聲音變成了美妙的交響樂這種變化將帶給我們什麼?帶給我們的是思維的啓迪、內心的激動和情感的愉悅。在這個變化當中,課的形式美了,課的情趣濃了,語文課的效率高了,語文課的'內涵深了一句話,語文課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閃亮的一面,也總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我也發現有的課堂似乎有些變花了,變虛了,甚至變味了。因爲人們在追求現代化本身的時候,不知不覺地丟掉了傳統。其實,現代化的課堂教學,仍然應保留着傳統的成分。比如:對知識的看法,不少教師有一種錯覺,以爲新課程不大需要知識了。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知識是必須的,否定知識,課程便不復存在。關鍵是學習哪些知識,怎樣獲得知識。以往的教學過於注重口耳相傳,教師常常是一味地灌輸。新課改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構建。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構建新知識。以往的教學把目標主要定位在認知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新課改倡導學生直接與文字對話,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既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又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課堂上,適當的引導、講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筆加黑板也是一種充滿創意的、無拘無束的、顯現靈感的、師生互動的重要領地。板書的過程,是釋放和記錄師生迸發思維火花的過程,是師生互動、情感交融的過程。它體現的是一種簡潔的美、靈活的美、傳統的美、藝術的美。

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求現代而丟棄傳統,現代應基於傳統,讓傳統生成新的意義,應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搭建起友誼的橋樑。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10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爲教師,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爲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匯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匯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匯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啓學生學習之門。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透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爲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將軍》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爲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學生們覺的有這樣一位將軍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11

自從參加了遠程培訓後,作爲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我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想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爲教師關注的熱點。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有興致,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匯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匯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匯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啓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理解水平有關。爲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透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爲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許多課外書;透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12

在研修中幸福成長-小學語文研修組磨課研討總結 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理念老師們雖能脫口而出,但真正落實起來卻很難,尤其在低年級。本次我們選取了“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識字寫、字並積累運用語言”這個主題進行研究。在沈教授、張教授、畢校長以及吳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羣組所有老師迎難而上,透過對課例進行三次設計兩輪打磨,對研究問題有了很大的突破。整個研修過程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一以貫之追蹤問題,課例改進明顯

首先,本研究專題,是根據新課標理念,並彙集了羣組成員教學的困惑、問題後產生的,來源於老師們的教學困惑。然後,以劉小露老師執教的《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爲例,多次討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辦法。在整個磨課過程當中,緊緊盯着“低年級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問題展開研究。如,這篇課文中“我”想變的事物很多,但“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是課文的重點,爲突出教學重點,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課例打磨後,就把第2—4小節的教學合併施教,採用小組合作、練習朗讀和質疑解疑的方式略處理;把教學重點放在第5 小節上,突出了大大的荷葉給別人帶來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情感體驗,同時,進行誰來了,怎麼樣的句式訓練。在觀課、評課環節,觀課點又是圍繞“發揮低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作用”這一問題展開,設計了“學生參與度”、“師生活動所用時間分配”、“教學目標達成”等幾個觀課量表。在課後研討中,又對問題解決的效果做出針對性分析,最後,每個老師針對研討主題中的三個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總結。因此,整個課例研究是老師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聚焦學生,生成學生學習

1.基於學生的問題組織教學 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快樂讀書、敢於質疑、大膽交流。教師作爲組織者、引導者,要尊重學生,研究學生是怎麼學的,尋求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備這節課之前我們在思考,如果讓學生們來讀這個文字,哪些地方是他們可能讀得懂的,哪些地方可能讀不懂?爲此我們進行了前測,瞭解了學生的問題,都是對詞語的不理解。爲此根據這一特點,在課上老師就安排有質疑問難的環節,引導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以學定教。“穿梭”“清凌凌”“嬉戲”等詞語都是由學生提出來的。教師只是鼓勵他們互相幫助,解答疑難。在此基礎上,恰當運用圖片,並作準確簡潔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本課新詞。

2.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活動。

這節課65.9%的時間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比較好地摒棄了低年級那種看似活躍的一問一答式教學。並且課堂上以學生活動爲主,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有個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有合作朗讀、詞語質疑、句式訓練表演、以及猜字遊戲等,都緊緊圍繞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識字和朗讀展開。比如,進行第一次試講中,教學設計是引導學生學習1-4小節時,讓學生提出喜歡哪一小節就來美美地讀這一小節,讀一段學一段,一節課講下來總覺得教學手段重複、單調,而且學生的注意力學着學着就下降了。後來,透過不斷打磨,我們採取了略讀1-4小節,重點指導第5小節的做法,增多學生聽說讀寫的機會,先讓學生們快樂地、自由地讀一讀詩歌,再讓他們提出自己讀不懂的問題,由學生互助解答,再由老師點撥的做法。我們發現,學生的小手更多地舉起來了,小嘴巴讀得更有勁頭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3. 心中有學生,跟進練習到位。如,在讓學生劃出“我想變什麼的詞語”以及“指導書寫”時,都讓學生再次修改、練寫,糾偏改錯,做得紮實有效,不流於形式。

總之,我們根據學情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由不會到學會,學得輕鬆,學得投入。

三、團隊成員主動參與,在磨課中幸福成長

從接到任務開始,所有團隊成員全身心投入,定計劃、備課、磨課、發貼、觀課,用研究的態度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在研修的這兩個月中,過程是艱辛的,是一個不斷否定自我的過程。我們有過衆說紛紜,彷徨迷茫的的焦灼期,但是羣組教師沒有放棄,在不斷嘗試中,硬生生的創出了有我們自己特色的課例設計。執教者劉小露老師從研修開始基本上就沒有了休息日,悶在家裏安靜思考。特別是在第二次教學設計沒有突破的瓶頸期時,劉老師面對試教的屢次受挫,能夠堅韌執着,潛心研究;羣組教師也克服了很多困難,對於研修不離不棄,學校春季活動特別多,羣組教師基本上都是班主任老師,他們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學任務和班級管理任務,放棄自己的空堂休息時間,一起陪着試教老師聽課、議課,錯過了午飯時間都沒有覺察;“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經過近二十稿的反覆修改,羣組的每一位教師都在“磨課”中得到了成長,教學理念發生變化,教學行爲跟進改善。

四、過程比結果重要

記得研修的開始,參加研修培訓的時候,教授就對我們說,這次我們的任務不是追求最後要出一節多麼精彩的課,追求一個完美的結果。我們的任務是要體會一詞解決問題的過程,透過這樣的一次經歷,讓每個老師都參與其中,我們每個人都學會如何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現在回想整個過程,有很多難忘的鏡頭,發現問題時候緊鎖的眉頭,共同討論時的激情飛揚和頻頻點頭,解決問題時的會心微笑……這一幕幕都那麼讓人留戀,充滿魔力和誘惑。正是這種發自內心的快樂,讓我們化辛苦爲快樂,在艱辛的歷程中,收穫一份快樂而充實的心情。

透過本次研修讓我們站在了一個嶄新的平臺上重審語文教學,對今後的語文教學改革有了明確的方向。我們要把所學的教學理念,細細咀嚼,內化爲自己的教學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讓我們一起收穫,一起分享專業成長的快樂吧。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13

一輪磨課結束,我們都坐到一起交流課後的感悟,不斷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確保後一節課比前一節課有新的突破。

《大江保衛戰》一文主要讚頌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們在到處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樣忘我地保衛大江、救助人民羣衆的事,謳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險和困難面前毫不畏懼、全然不顧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再現了他們光輝的形象。在教學此文時,我主要從審題入手,引導學生確立課文的研讀主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圍繞研讀的主題,開展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即讓學生進行批註式的閱讀,取得了較好的閱讀效果。 要進行批註式的閱讀,需先確立課文的研讀主題,從研讀主題入手開展有針對性的、有重點的批註閱讀,避免出現學生不着要領,在課文的“外圍”上轉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字主旨,從而導致閱讀效率的減低。《大江保衛戰》一文的研讀主題在師生的共同討論下得以確立,即“人民子弟兵們是怎樣保衛戰的?表現了人民子弟兵們的一種什麼精神?”學生根據研讀的主題開展批註式閱讀。

教師根據學生批註閱讀的進展情況,安排學生先進行同桌間的相互交流或小組內的相互交流,以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穫,探求別人獨到的見解等。

最後,學生就研讀主題進行批註閱讀的情況進行全班彙報,在彙報中引導學生感悟文字,閱讀文字並指導朗讀,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進一步地深入。如在彙報“在這危急關頭,幾十萬??”時,學生分別說出了自己的批註情況,有的說“說明解放軍叔叔不畏艱險,哪裏有危險,哪裏就

有他們的身影”;有的說“解放軍叔叔爲了人民羣衆的安危,白天黑夜地忙着趕路,日夜兼程,多麼偉大呀!而我們呢,只要是略微晚了點睡覺,第二天早上就起不來,白天上課的時候甚至還打瞌睡。”??透過班級交流,使他們共享學習成果,讓他們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學習中達到學習的目的。

可見,批註式閱讀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其學習是高效的,課堂是充實的,活躍的。同時放手讓學生在生活中搜集資料,促進了語言的積累,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記敘瞭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與長江特大洪水進行頑強戰鬥的動人情景,熱情地歌頌了戰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表現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間的魚水深情。聽了陳新英老師上的這篇課文,感受頗多: 感受一: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培養自學和合作交流能力。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陳老師的自學自悟的課堂形式體現了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她改變了傳統教學的簡單的一問一答,注重培養自學和合作交流的習慣。教師要求學生分四人小組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在自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再加批註,給學生提供了閱讀過程中動腦、動手、動口的空間和多種感官協同操作的良機。“不動筆墨不讀書”,加批註,需要學生深入地讀書,要求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積極思維,要求學生自身情感的投入。這一部分,陳老師給的時間十分充分,學生在討論交流學習的收穫,談自己的感受時起到了不錯的效果。這樣切實有效的自學交流充分給予了學生思維、表達的機會,從而也能及時把握學生的閱讀情況,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便於教師有的放矢。

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點燃的火把。《大江保衛戰》一課,陳新英老師用自己的激情,生動的影片畫面點燃了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智慧、教學機智點燃了學生的智慧。師生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彼此敞開心扉,相互傾吐,相互接納。老師從情入手,讓學生自讀勾畫、體會,說出感受、讀出感受,師生自始至終沉浸在對“錚錚鐵漢”們的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震撼之中。師生成爲不可分割的“學習共同體”,真心閱讀,真心感悟,真心對話。 感受三:在課文中照見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發現課文的身影。 正如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所說:“智慧的語文教育來自於善良的心靈,來自於深刻的思想,來自於鮮活的生活。”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兩處:一是引進生活促感悟。在文字學習中,師生一起交流課外瞭解的感人事蹟,豐富“錚錚鐵漢”的形象,更深刻地震撼心靈,體悟文字;一是伸向生活巧遷移。一句句看似平常的導語,卻由老師在引導學生鞏固課文之後,又不露痕跡地引向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如此遷移,紮實有效而令人深感巧妙。 感受四:由讀向寫輻射,在互動中實現讀寫遷移。

老師在指導閱讀感知,自讀領悟的基礎上,圍繞課文內容,巧妙把握教材延伸點,在學生情感積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向“鐵漢”們傾吐心聲,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以此促進語言的積累運用,集讀寫訓練、發展思維能力和思想教育於一體,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了新的層次,對課文中心的感受達到了新的境界,促使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14

小學語文磨課總結反思 進入20xx年10月中旬,我們參與遠程研修的小學語文教師進入磨課活動,由郭娟老師執教的四年級閱讀教學課《長城》。接到通知後,研修組的全體老師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對郭老師執教的這一課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進行了課堂觀摩、評課議課。在一次次思考交流碰撞中,大家收穫多多。

一、總體感覺

按照三次備課,兩次打磨的要求,積極開展了教學研討專題活動,集中解決教學問題,有效促進打磨計劃的順利實施。郭娟老師認真完成了三次備課(基於個人經驗、基於同伴互助、基於教學反思)的教案;針對兩次打磨情況,老師們整理出個人反思;兩次打磨後,進行了上課,並上傳教學實錄。全組教師認真參與研課打磨、觀課評課等活動;根據分工進行觀課評課,合作完成觀課報告,並已上傳;磨課即將結束,教師們已經感受到成長的快樂。透過這次課例打磨,提高了研修組全體成員的教研水平。其中具體的磨課過程最爲重要,需要密切合作,集思廣益。

二、關於備課

基於第一次備課,郭娟老師在研修小組成員的幫助下執教了這節課。課後,我們召開了備課小組會議,用心聆聽了大家的評課意見和建議:課堂上容易受教案的束縛,教師的評價不及時,面對學生的生成,不能也不敢及時巧妙地點撥和引導,總怕節外生枝,影響整個教學的過程。於是,根據課堂上的生成,我們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作了修改,重新確立了 1

教學重難點,調整了部分教學環節,隨後進行了第二次備課並在同組成員的分工觀課中執教了第二次課……

三、關於上課

上課的重、難點把握準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時間安排合理。在大容量的課堂內容中,能清晰、明確重難點操作流程。使“重、難”點能充分被消化、理解和吸收。每個環節設計合理,符合文字及文字延伸,緊緊圍繞文字展開教學環節。並且前一環節爲後一個環節做鋪墊,層層展開。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連貫,流暢,整堂課如行雲流水,滴水不漏,完美結合。

1、 適當取捨,選準教學切入點,以誦讀爲本。這篇文章很長,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着重抓住“城牆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這些詞語展開教學,從柳樹的外形和生長經歷引導學生直奔重點,閱讀文字、深究文字,層層深入,以誦讀爲本,引導學生讀出語言、讀出形象、讀出體驗、讀出情感、讀出方法。

2、推敲詞句,體會語言的內蘊。幫助學生感受柳樹的形象時採用了靈活的方法:有讓學生體會,像“嘉峪關”的高度;跟已有生活經驗樓的“高度”比較,把“長城的長度”跟平時常見的“距離遠度”對比。

3、 漢語獨具的個性魅力也決定了“悟”這一獨具漢民族特色的思維方式。“悟,是一種省去繁瑣邏輯推理過程,在經驗範圍內作出綜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結論的體悟式思維。”(引自董麗芳《我們應該如何感知文字》)透過語言文字品讀,在語言的基礎上,感悟文學,與作品共鳴,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萬里長城留給後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去感悟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最終得到情感薰陶,得到思想啓迪。從而實現師生與文字、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

四、關於聽課、評課環節。

目的在於共同感受課堂的“精彩”和“困惑”,解決課堂教學的實際問題。聽課時觀課分工要明確,設計觀察量表。評課不僅要評出優點,更要指出不足建議。

五、關於磨課。

磨課是指教師與其他成員圍繞實踐課不斷地切磋——商討——設計——實踐——反思——修改——再設計——再實踐——再總結。磨課的着眼點是讓教師感受到從備課到課後總結全過程的精細化研究,需要教師活躍的思維,豐富的知識儲備,敏銳的觀察力,懂得教育心理學,有敬業的精神,讓教師實實在在體會到教學中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解決的。大家透過反覆磨課後,教研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六、教學反思。

反思的主要內容爲教學設計是否切合實際,行之有效;教學行爲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是否解決現實問題等。教學精彩之處是:

1、 精心設計,找準解讀的突破口。“與文字的深入對話。”不是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的品味、咀嚼。而是找準解讀文字的突破口。如教學 3

時,抓住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反覆讀、反覆體會,感受到青海高原這株柳的頑強的生命力。

2、 精簡環節,以讀代講。精簡教學環節,真正的把時間還給學生。學習重點句子與欣賞精美圖片相結合,透過朗讀理解青海高原這株柳的神奇之處。

總之,我們深刻體會到磨課的過程,是與文字對話的過程;是對課程標準重新解讀的過程;是與同事交流的過程;是分析學情的過程;是聯繫社會生活實際的過程;是利用現代化資訊技術的過程;是課程整合的過程;是教法學法的最優化選擇的過程。就在這一次次的“磨”中,更新了我們老師的教學理念,優化了教學過程和環節,深化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更營造出了濃郁的教研氛圍,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磨出了教師的勇於創新、勇於實踐、大膽探索的精神。

小學語文反思總結15

開啟一本書,輕鬆自由地讀,讓書香滋潤自己,如同沐浴春風,如同聆聽曼妙的音樂,去感受書中收穫的幸福。

幾年來,學校一直大量的選購各類有益的圖書,讓我們班的孩子在書中汲取了智慧,只要一有空閒,就能看到孩子們那讀書的熱情。

在小學階段,應該着重培養學生大量閱讀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勤於閱讀的習慣、主動收集課外資料的習慣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並大有所獲。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爲學生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讀不一樣的書,便有着不同的認知,因爲每一本書都是不同作者的不同經歷。

本學期中,我們班的學生共讀了《基督山伯爵》、《論語譯註》、《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科學家的故事》等書,在學習課本教材《魯濱孫漂流記》時,因爲之前學生已經讀過,不用我多講,學生已經對課本內容瞭如指掌,而且講的頭頭是道,學生們獨抒己見越來越踊躍,甚至有時會發生面紅耳赤的爭辯,爭辯的內容既有對人物形象的不同感受,也有對語句的不同理解。七嘴八舌的發言,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上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正是他們的不同認知,纔有他們的明白易曉。這正是我所期望的效果,他們會在爭辯中進步,學生已能把故事的前因後果講解的十分透徹,可見已對書本瞭然於心。

閱讀的快樂伴隨着孩子們的成長,讀書的樂趣不勝枚舉,閱讀的快樂,樂在其情節。總之,我會將課外閱讀繼續下去,“開卷有益”——書讓孩子健康充實、讓孩子能在書香中快樂的成長。

標籤:小學 語文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