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農技員工作總結

農技員的工作是爲了農民們帶去先進的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技術。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農技員工作總結,相信能帶給大家啓發。

農技員工作總結

  農技員工作總結一

20XX年是全國農技推廣示範縣項目在安溪縣開展的第二年,在縣農業與茶果局的領導和安排下,本人積極投身於這項惠民工程中,在這項活動中,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普及茶葉生產科技知識,提高茶農素質和農民增收爲目標,以生態茶園建設、空調炒製茶葉,機械化採茶爲重點,以農民滿意爲標準,認真制定技術指導方案。自今年1月份至今,集中召集科技示範戶培訓活動4次,每戶平均上門指導服務12次以上,每個示範戶帶動周邊20戶,取得較好效益,使示範推廣作用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一年來,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領導重視,精心組織

全國農技體系推廣示範縣建設項目是一項貫徹黨的各項政策、方針、集中向全民普及科技知識的一項惠民工程。爲了搞好這項工作,局領導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結合茶葉推廣特點,篩選了一線工作多年的農業技術推廣員作爲入戶指導員,與示範戶簽訂合同,直接把科學技術送到茶農手中,我能當選爲技術指導員,既感到榮幸,也感到責任重大。

二、加強培訓,推廣技術

開展科技培訓是農技示範推廣的重要內容,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較化和提高茶農素質的主要途徑,在培訓內容上,我們根據項目要求,結合本地實際,重點以生態茶園建設,空調製茶,機械化採茶,茶園管理,茶樹病蟲害防治等作爲主要培訓內容,在培訓形式上,我們採用理論講解,實地參觀,現場操作指導等多種形式開展,力求羣衆易懂,易接受,易掌握。

三、深入農戶,現場服務

在本項目開展過程中,我們既注重理論培訓,又聯繫實際,開展現場指導。在茶樹發生病蟲害期間,我們密切關注動態,只要接到病情報告,立即趕赴現場診斷,提高防治方案,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農技員工作總結二

一、思想方面

農科站的各項工作均有很大起色,雖然沒有驚人的壯舉,但無私奉獻卻貫穿於整個歷程,平凡的崗位閃爍着不平凡的亮點。本着“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做人原則,恪守着“公生明,廉生威”的人生信條。在辦事時做到公正、公平、合理,一心爲公,廉潔自律,以服衆人。我們常常深思:“當幹部爲什麼?”當幹部最簡單的就是在黨和國家安排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忠於職守,多勞多得的事要幹,多勞少得的事也要幹,甚至是勞而不得的事,只要是工作需要更要帶頭幹。在工作中就應該爲站着想,爲大家着想,不能講享受,更不能講攀比,如果攀比就要攀比人之所長,人之所優,強化學習業務知識,熟練掌握管理技能。在享受方面,我們總是低調處理。

爲了切實履行好職責,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我們十分注重學習。一是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使我們的世界觀得到了更新,政治素質得到了加強,使自己在政治上與黨中央始終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加強業務學習,提高工作能力。認真學習農業等業務知識和相關政策,做到不懂就問;堅持學中幹,幹中學,很快熟悉了農業農村的政策業務知識,爲搞好農業農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注重實際、講求實效、全面完成農業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以“雙強雙新”爲主線,以構築高效農業爲抓手,科學整合生產要素,牢牢抓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這根主線,切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全面實施品種、技術、知識更新,不斷形成特色優、規模大、效率高的農業經濟發展新格局,發展品牌、建造基地,推廣秋薯反季節,多季節是增加農業投入,調優農業結構,組裝適新技術,提高農業效益的重要措施。按照優質化、多樣化、實用化的要求促進優質農產品生產和品種結構的調整優化。

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切入點來抓。立足鄉情、因勢利導,根據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引導農民宜種則種,較好地幫助解決了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資金,技術服務等問題,使農民參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高漲。

(一)馬鈴薯產業

大橋是全縣馬鈴薯種植大鄉,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縣第一,按照鄉黨委、政府發展思路,我站圍繞馬鈴薯產業“佈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經營集約化”的要求,突出重點科技措施的示範,努力實現各個豐產要素的最佳配置,充分發揮樣板的示範帶動作用,帶動馬鈴薯產業穩步發展,帶動農民持續增收,達到“辦好一片樣板,培訓一批農民,傳播一套技術,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把國家農業部萬畝連片馬鈴薯高產創建示範點、縣下達2萬畝馬鈴薯種薯標準化(高壠雙行)生產、鄉下達1000畝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及1萬畝小滿馬鈴薯作爲馬鈴薯產業培植工作的重點,全面加快我鄉馬鈴薯產業化進程,先後完成錯初、者米、大橋、地德卡、磨盤卡、楊梅山、王家山、涼水示範樣板基地建設45000畝,達到了萬畝連片、萬畝同種、百畝同行、十畝同戶、高的是華山鬆,矮的是馬鈴薯。XX年,全鄉馬鈴薯面積達5.6萬畝,馬鈴薯總產15萬噸,產值9000萬元,人均收入1500元,人均純收入800元。

(二)辣椒產業

根據會澤縣政府63號檔案,積極宣傳辣椒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和先進典型,強化全民參與意識,始終把辣椒產業作爲富民興鄉的又一支柱產業來培植。按照“合理化佈局、規模化推進、標準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的方針,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即:從在田邊地角種植向適宜耕地種植轉變;把辣椒發展作爲家庭副業向培植支柱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轉變;注重面積的數量型向高產優質的效益型轉變。在涼水、者米兩村層層舉辦樣板,以點帶面,規模發展,全鄉50畝以上的連片種植有5片,其中100畝以上的有3片。XX年全鄉共規範化、科學化種植辣椒XX畝,實現了種植的村人均1畝的目標。今年預計實現產量300噸,產值300萬元,戶均收入達513元,人均收入達126元;

(三)地膜玉米情況

爲了全面實施科技增糧工程,發展旱作農業,提高玉米產量,全面貫徹落實全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早部署,早安排,狠抓旱作農業—全膜覆蓋玉米種植工作。把雜交玉米推廣種植列入我站的重要議事日程,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優勢和當地羣衆習慣種植雜交玉米的傳統,以示範帶動的形式,積極引導農民種植會單四號,種植面積今年8000畝,全部實現地膜覆蓋。

三、服務經濟、文明服務

1、服務經濟

農科工作,說到底是解決人“吃”的工作,“吃”是維持生命的本能。毛主席曾經講過:“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我們就是幹這種“大事”的行業,我們的行業關聯着社會的穩定,關聯着政府對“三農”的決策,關聯着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對於我鄉6萬畝耕地面積來說,要使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們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質量農業邁出新步,爲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產品安全水平和競爭能力,按照縣政府要求,我們重點抓了馬鈴薯標準化生產、種薯分級技術,農產品環境污染問題,淨化產地環境,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力度,指導生產者、經營者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組織生產,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爲使大橋的馬鈴薯叫響品牌,讓馬鈴薯真正成爲綠色食品,透過印發資料、廣播宣傳等形式在馬鈴薯各個生長期不使用超標物資。今年已由縣農產品開發公司向國家申報馬鈴薯爲綠色食品。

2、文明服務

加強自身學習,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自身學習,是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的根本保證,是提高工作能力和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透過思想大討論,始終堅持集中學習與自覺學習相結合,政治學習與業務學習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把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在站內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馬鈴薯生產工作上主要抓了“三個到位”,即馬鈴薯種植規格到位,種植面積到位,技術指導到位。在大春生產期間,20次特邀縣局農業局專家到村給農民講授馬鈴薯技術課,把農業技術推廣到村頭、戶頭、田頭。今年來工作成績的取得得益於鄉黨委、政府、農業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於各村兩委和廣大人民羣衆的'共同努力。同時,我們知道,我們的工作與黨和人民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離。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思路不開闊、急於求成等。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把農村工作推到了改革大潮的浪口風尖。農村的發展面臨着新的機遇與挑戰。農村工作如何與時俱進,任重道遠。我們深感責任重於泰山,決心以更高昂的熱忱投入工作。牢記宗旨、與時俱進、務實開拓,做人民滿意的公僕!

四、今後的努力方向

回顧今年的工作,我們認爲到了政治上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學習上,精益求精,永不知足;工作上勤奮敬業,盡職盡責。

當然我們也深知自己在工作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需要領導和同志們的幫助和自己的來年努力。在以後的工作中,一定要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1、放下包袱,拋開手腳,爭當黨委政府的助手

馬鈴薯產業是我鄉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組織把這樣一個產業交給我們來抓發展,我們就必須認真研究,積極工作,要力爭實現保值、增值的目標,不要辜負組織對我們的重託。作爲職能部門,首先是要明確擺正自己的位置,就是要當好鄉黨委政府的參謀,完成好自己範圍內的工作任務,帶領大家,齊心協力把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一定要顧全大局,把組織、集體和廣大職工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克服消極埋怨情緒,爲了大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爲了廣大職工的最根本利益,與站上的幹部職工搞好團結,放下包袱,積極主動協助鄉黨委政府抓好工作,抓好落實。

2、嚴格要求,廉潔自律,做好表率

我們一定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廉潔自律,絕不利用職權爲個人謀私利,絕不幹有損於集體和廣大職工們的事情,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辦事,做好表率,對社會上的各種歪風邪氣,敢於反對,敢於抵制。

3、努力學習,提高素質和工作能力,爲大橋馬鈴薯的發展作出貢獻今後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學習,積極參加各種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要爭取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專業知識和馬鈴薯營銷管理知識方面有一個較大的進步。我們要經常深入實際,及時掌握馬鈴薯發展的困難,爲領導宏觀決策當好參謀,爲大橋的馬鈴薯產業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