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雙語教學總結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他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爲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總結怎麼寫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雙語教學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雙語教學總結

由於《管理學》是管理專業(包括公共管理)的專業基礎課,它將爲該專業的一些後續的專業課程如《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爲學》等等打下基礎,因此一般來說這門課都是在一年級開設的。但是,如果從大一學生的英語水平來看,顯然,雙語教學的要求明顯高於他們所能接受的程度。

首先,從教材來看,我們現在所採用的雙語教材基本上都是國外原版或引進版的英語教材,其所要求的詞彙量是大一學生的好幾倍;更重要的是,《管理學》英文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純語言以外的英語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等背景,需要有比較廣博的英語知識面;此外,對於企業的基本瞭解更是必不可少。但是我們都知道,由於陳舊的高考體制使大多數學生的知識面變得非常狹窄,同時更由於缺少工作的體驗,因此,原本生動有趣的管理學教科書對於大多數剛入校園的大一學生來說,如同天書一般,即使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查字典,找出生詞,仍然常常不得其意。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閱讀還是他們的強項,尚且如此,那麼,聽力就更成問題了,尤其是要聽懂充滿着管理學術語的的英語課,就更加難了。最後,用英語考試(英語寫作)對於中國學生同樣是個大問題,這就使得雙語課程的考試也成爲大一學生的一個難點。

對於這種現實,我們要做出的選擇也只有以下兩種:其一,不在大一開設雙語課程,其二,在大一開設雙語課程,但想辦法把它開好。就目前高校所具備的條件來看,第一種選擇是明智之舉,尤其是一些專業基礎課更不宜使用雙語教學。我們都知道雙語教學的實質並不是英語,而是專業,如果在學生還不具備一定英語能力的情況下使用英語教學,只會使學生整日忙於惡補英語,往往會忽略了專業本身的重要性,這就勢必影響到今後的專業學習。根據對學生的調查和跟蹤研究,發現學生在學完該門課程後,對於專業知識掌握得很不紮實。因此,建議學校方面最好不要在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開設雙語課程。但是,如果一定要在低年級開設,就必須探索出適合於一年級學生的教學模式來。

根據《管理學》雙語課程的教學實踐和對學生所作的調查研究來看,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意願和英語水平進行分班教學,對於兩者皆具備的學生可儘量採用全外語教學模式;而對於有學習意願但英語基礎不夠的學生,則採用中英雙語過渡式的教學模式;對於既缺乏意願,英語基礎又不好的學生應當允許他們不選擇雙語模式,而採用中文教學。當然,這勢必會影響到同一專業,同一門課程,教材教法不統一,在學分相同的情況下,導致大部分學生由於功利心理而避重就輕,從而放棄對雙語課程的選擇。這就要求學校能夠在學分方面對雙語教學有所傾斜,使選雙語教學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學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對於第三類學生,我們也應該給他們不選擇雙語課程的權利。

在三年的雙語教學過程中,本文作者發現有不少學生由於過去英語基礎不好,一直對英語懷有恐懼心理,所以,強制每個學生都統一選擇雙語似乎會影響到這類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而這些學生中有相當多數本來對專業懷有渾厚的興趣,但正是因爲英語的困擾,才使得他們連對專業課的掌握都受到影響。這對於將來學生的專業素質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由於雙語教學的學習任務比較繁重,必須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因此,只有同時具備學習意願和一定英語水平的學生纔有可能有所收穫。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學校應當對雙語課程要有較爲靈活的選課方式,一刀切的做法只會使學生喪失對雙語課程的'興趣和信心。對於學習意願的瞭解,可以透過簡單的調查問卷獲得。而對於英語水平,則可以根據大學入學時高考成績或經過再測試來獲得較可靠的資訊。

在大學一年級進行《管理學》雙語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大一新生的特點,對於剛剛從中學畢業,且大多數人第一次遠離家人到大學校園,很多學生一時還無法完全適應大學的自主性學習的特點,所以作爲大學教師,尤其是雙語課程的教師,更需要在學習方面給予他們更多的、具體的指導,否則,他們就會隨着新鮮感的消失、期末臨近的考試壓力而對雙語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

由於《管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性都較強的課程,因此,對於剛入學的新生來說,要理解中文的管理學教材都有困難,更不用說英文教材了。因此,引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大量閱讀管理類的期刊、專著,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就顯得尤其必要。教師要能開出適合大一學生閱讀的管理類專業的書籍和期刊。

以上主要是針對大一學生的特殊性提出的一些看法。對於大二下或大三的學生來說,雙語課程的實施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可行性,因爲此時大多數學生已經透過四、六級考試,並且完成了一些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對本專業已有一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進行雙語教學既具有可行性又具一定的挑戰性,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但即便如此,我們也應注意到學生在英語和專業能力上的差距,因此,在雙語教學中,對不同能力和意願的高年級學生仍應採取具有區別性的雙語教學模式,否則,同樣可能使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由於《管理學》自身的學科特點,它的課程模式必然是以大量的案例教學爲主,但是考慮到雙語教學的特殊性,因此,一味採取案例教學也存在一定難度。原因是學生對國外教材的消化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對其講解清楚,而採用英語講授會佔用大量的教學時間,因爲大多數學生對讀懂和聽懂專業英語語彙存在很大困難,所以教師不得不花大量時間用於解釋專業術語和基本的知識理論要點。而案例教學同樣需要大量的課時才能完成。那麼,怎樣才能既保證學生對管理學基本知識要點的掌握,同時又能以生動的案例教學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理論去分析和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這個問題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就轉化爲如何有效分配講授與案例教學的時間。

在過去三年的教學中,筆者先後採取過多種模式,最初是幾乎全部講授,在課程的最後,集中幾個課時,對課本上已有的案例進行分析,但主要以教師的分析爲主,因爲時間有限,所以沒能做到讓學生參與,這種上課方式容易使學生對管理學這門課程產生厭倦,不利於學生全面瞭解管理學學科的實質與內涵。因此,在後來的教學中,將它改成每章結束後,要求學生根據本章所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先對案例進行預習,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自己對案例先分析,提出不同觀點,而教師則將學生的觀點寫在黑板上,使其他同學能一目瞭然,同時也能吸引學生對案例的注意力並引起他們的進一步思考。但是由於本課程採用的大班上課,因此,每個班有近一百個學生,又由於教室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不利於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這也是多年來制約筆者所在的學院《管理學》案例教學的一個障礙。但是,作爲教師,不得不努力克服這些條件的限制,尋找出適合學生同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傳統教學弊端的模式。所以,就嘗試以傳統的課堂提問代替案例教學,但是,這種方式會使某些學生的參與度大大降低,部分學生會對課堂提問存在僥倖心理而不認真思考案例等等,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緩解由於缺少案例分析以及學生被動學習所帶來的弊病。

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管理學》雙語課的班級一般宜在40個學生左右,最多不能超過60個學生。由於學科的特點要求《管理學》課程必須輔以大量的案例討論。因此決定了它的班級人數必須有所控制,否則作爲教師難以施展,將在很在程度上影響到教學效果。

此外,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文案例及案例討論中的中英文使用的比例將關係到案例討論的效果。由於國外教科書上的英文案例中會出現一些當代英美國家近些年來使用的新詞或新用法,以及個別的俚語等,這些詞往往在學生所使用的普通學生詞典上查不到,因此,必須事先將這些詞挑出來,對學生進行解釋,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案例。但考慮到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因此不要求他們用英語來分析案例,以免使專業課演變爲英語口語練習課,從而誤導學生更加關注英語口語而不關注本專業的學習。

但是,對於既有雙語學習意願、英語程度又比較高的學生,則另當別論,可以採取大量英文比例的案例教學。因爲筆者同時也兼研究生的專業英語課,對研究生所採取的上課模式就是要求研究生在課前先閱讀英文案例,並要求能在課堂上用英語簡要複述該案例,然後組織小組的案例討論。在討論結束之後,要求各小組進行最後的總結。筆者則在討論的同時和討論結束後對該案例進行講評。雖然,專業英語課的側重點是在英語上,更重視學生使用英語專業術語來進行專業討論的能力。但是,顯然,我們可以從中借鑑很多經驗和模式。筆者認爲,雙語課的重點在專業,而不在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所以在案例討論時可以使用中英兩種語言進行討論,但是教師的講評則可以採用英語進行。以案例爲線索,對《管理學》課程進行串講。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必須將班級人數控制在40—50個學生以內。但是,目前學校大量擴招導致師生比偏低,從而使小班制教學難以實施。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筆者堅持認爲,雙語教學不宜大規模地在整個年級的學生中全面鋪開,而應當在上文提到的既有學習意願英語程度又相對較好的學生中小範圍鋪開,從而達到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將來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

在《管理學》雙語教學中,我曾經嘗試用不同的中英雙語比例來進行課堂教學,正如上文提到的,其教學效果取決於學生的英語水平,特別是聽力水平。根據上課過程中,對學生的反應觀察來看,大多數學生上課都很努力,但是,英語聽力好的學生往往能跟着教師的思路走,但部分英語程度較差的學生顯然有些跟不上,所以常常需要用中文解釋後方才完全明白。在是否使用全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似乎都認爲有條件的就要儘可能用英語。但是本人對此持反對意見。首先,要具備所謂的條件,對於大多數非重點院校來說就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像福州大學這樣的211工程的重點院校,其生源的分數線都在本一批線上,仍然不具備全英語教學的條件。更何況,制約全英語教學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教師本身的英語水平,特別是口語水平。本人雖然是英語專業碩士畢業,也有多年的各類英語教學,特別是口語教學和專業英語教學的經驗,但是要將《管理學》專業用中國學生能明白的專業口頭英語完全表達到位,也需要經過大量的準備。有些人認爲聘請海歸人士來上雙語課就能解決師資的問題,其實不然,先不說海歸人士的稀缺,就說他們的英語水平,即使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其英語的口語水平也是有限的,因爲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根本無法進入美國的主流社會,他們的英語只限於日常必需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一般用語,雖然他們在專業上的聽力、閱讀水平都相當高,但是由於從小的母語環境不是英語,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口語水平的提高。且不論他們當中有些人不一定具備好教師的資質與訓練(較高的學術水平從來不等於高超的講課藝術)。再者,即使學校聘請國外教師來對中國學生講授《管理學》,其效果也不是像某些人想像的那麼好。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我們也都知道,不是會聽說中文的人就一定能聽大學裏的所有課程了,否則人人都可以成爲大學生了。本身,用母語來上專業課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專業詞彙、與專業有關的閱讀量(哪怕只是讀讀教科書)以及相當程度的中文理解力。因此,即使有很高的英語水平,也需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一堂課下來,一定是筋疲力盡。更不用說大多數中國學生目前的英語水平了。

因此,在筆者看來,盲目地強調全英語的雙語教學只會導致對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下降。從宏觀層面來看,高校的市場化趨勢已在所難免,在未來幾年內,由於畢業生就業問題所引發的高校招生問題將會進一步提醒我們讓學生掌握市場需要的技能和知識,以及培養他們具備在市場上打拼的生存能力纔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因此,從這個長遠的根本目標來看,英語應該是也只能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一種工具或手段,當這種工具不好用,當手段不夠有效的時候,我們可能只能有限地使用它,甚至有時不得不丟棄它。所以,本人主張,還雙語教學本來面目,即做到真正的“雙語”使用兩種語言。雙語的真正目的無非是使學生多掌握一些用另一種語言(英語)來表述專業問題的途徑,以使他們在未來更加全球化的經濟中能保持一定的競爭力。但切不可將英語或雙語教學擡高到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標籤:教學 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