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課改經驗總結

總結在一個時期、一個年度、一個階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總結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課改經驗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改經驗總結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提高課程的選擇性與適應性。這一新的變化,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爲21世紀初期我國課程改革乃至教育改改革的熱點問題。開發校本課程,不僅可以改變自上而下的長週期課程開發模式,使課程迅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以學校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爲本位、爲主體的課程開發決策機制,使課程具有多層次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能力。

基於對這一理念的學習和理解,我們鎮江三中把校本課程建設作爲突破口,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課程的育人功能,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獲得充分和諧的發展。我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參與了我校校本課程的研究,感到收穫非常多。

一、認真學習,認識校本課程。

1、校本課程的重要意義。

校本課程開發意味着一種權力,即實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學校有權自主決定部分課程,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合作、共享與探究,以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現場課程資源。校本課程開發意味着一種責任,即學校負有學生髮展的責任,學校發展一切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意味着一種機會,即學校特別是教師都有機會得到發展,教師在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和反思中,將逐步加強對學校的認同意識,提高歸屬感,形成課程意識,掌握課程技術,加快專業發展的進程。因此,校本課程開發是廣大教師一次自我更新的機會。

2、校本課程開發要遵循的程序

過去我們在“選修課、活動課”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這可以說是爲校本課程開發觀念的生長準備了良好的土壤條件,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源頭活水。然而許多“拍腦袋決定”或者說沒有學生需要決定的課外活動、活動課、選修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它需要有一種理性、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有4個主要步驟:

——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教育哲學、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社區發展需要等等。

——確定方案(目標與計劃):包括確定校本課程總體目標、課程結構、科目、課程綱要。

——組織和實施:包括選擇安排知識或活動序列、班級規模、時間安排、資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事項。

——評價與改善:涉及教師、學生與課程方案三方面;評價內容與方式、結果處理、改進建議。

透過這樣一種理性的課程決策過程,並制定相應的制度和組織,才能保證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持續性的、不斷改進的過程。這裏尤其要提到的是,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自主進行的,校本課程的評價更多地依靠學校進行自

覺自律的自我評價,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健康順利執行。建立較爲規範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是一所學校成功地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二、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依託校本課程建設,學校成爲課程的開發者和管理者,校本課程開發使課程更加符合我校學生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要,並且與本地的經濟發展和教育資源相結合,從而提高課程的實效。這對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讓每一位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發展,我們學校把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作爲辦學理念。然而,教師如何把這一理念貫穿於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它走進課堂呢?我校是以省級課題《生活教育與生活生產科普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和國家級課題《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構建初中家政校本課程體系的研究》爲龍頭,把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作爲實踐這一理念的鑰匙。學校專門開設了校本教材的研究課,幾乎所有的班級都參與了研究。學校有80多位教師報名參加研究,學校把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按照生活科普類和生活教育類設立了九個子課題組,有《科技與生活》、《資訊與傳播》、《生活與體育》、《生活與服裝》、《生活與編織》、《休閒與愛好》、《舒適的家》、《飲食文化》、《生活修養》等一系列的子課題,我校很多普通的教師都積極參加校本教材的研究,我也積極報名參加了《生活與服裝》子課題組,把這作爲提高自己的一次良好的學習機會,我勇敢地擔任了這項子課題組的組長,帶領全組老師積極開展了校本課程的研究工作。

三、創造機會、勇敢實踐。

依託校本課程建設,教師成爲新課程體系建構的參與者,我校從學校領導到普通教師都非常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特別是學校的普通教師參加了校本課程的編寫和實施,這也體現了在課改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我們學校提供了部分校本課程研究的目錄,但是具體過程並沒有任何規定,而教師成了校本課程編寫者和實施者。教師從選擇子課題、編寫教案到具體的研究方法、操作過程,都要我們自己經過一番認真的學習和思考,這樣才能在上課時給學生以明確的指導。

我們《生活與服裝》子課題組成員曾經很困惑,服裝知識浩如煙海,什麼纔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呢?後來,我們就把生活中的“服裝”問題帶到課堂上去,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透過口頭調查、拍照片等方法,學生研究了自己和家人的衣着,促進了學生和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透過指導學生進行市場調查,同學們研究了市場上流行的一些服裝面料,知道了什麼是綠色服裝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環保意識;有關民族服裝這一課題的選擇就是學生看到APEC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以後,中國掀起的唐裝熱而在班上提出來的,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透過指導學生上網、去圖書館查有關資料,同學們大量的蒐集了有關民族服裝的資料,並對民族服裝的知識進行了分門別類,學生既開闊了視野,又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我們師生透過課堂的大膽實踐,完成了一個子課題〈〈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裝〉〉的研究,併入選即將出版的校本教材。

四、尊重學生,和學生共同成長。

校本課程開發要始終貫穿"以學生髮展爲本"的課改指導思想,要首先評估學生的需要,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也是主要實踐者參與者,最後把一部分課程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生真正擁有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學生在參與校本課程的構建過程中,在知識技能、經驗過程、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教師也在校本課程的實踐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教師要引導和組織學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館藏書、報刊資料、影視和其它媒體資訊、民俗文化、等等,)啓發他們發現問題,併力求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和智慧來解決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其中發現問題最能反映個體自我發展中的創新意識,因而也是最爲難能而可貴的首要問題。從課程的學習過程來說,校本課程必須注重人的實踐,堅持實踐第一、感受第一和體驗第一的原則,力求達到課程活動化,活動課程化。無論是操作實踐還是創作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只有在感受和體驗中才能培養個體獨特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如果離開了個體豐富多彩的具體實踐和獨具魅力的感受與體驗,校本課程也會變成由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和名詞術語組成的理論學科或操作系統的技術說明,失去其應有的特色。

例如:我們子課題組開設過一節〈〈名牌服裝〉〉的公開課。這節課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首先是青青百花園的小使者們穿着自己最炫目的服裝,落落大方地爲在場觀衆獻上了一場出色的有關冬裝的時裝模特表演,並向大家介紹了自己漂亮的服裝。“哇,好美!”“真靚!”讚揚聲此起彼伏,在下面觀看的同學個個讚歎不已。

隨後,幾位同學老練地給大家講述了一些生活中關於服裝的小常識:怎樣選擇羽絨服;如何辨別名牌;品牌服裝的真僞及區別等等。另一些同學給大家介紹了自己所瞭解的國內外著名的服裝企業以及本市有名的品牌服裝店,並把他們這一研究小組經過市場調查設計的導購圖現場畫了出來。同學們還一起談論了現今青少年的流行服飾款式。

這節課最精彩的部分是那場自由辨論賽,圍繞“中學生追求名牌服裝的利與弊”,兩組同學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雙方脣槍舌劍,各抒己見,賽場氣氛緊張熱烈,扣人心絃。辯手們思維機敏,緊扣辯題、侃侃而談,還不忘捕捉對方詞句措辭中一點一滴的漏洞,以此擊敗對方,有的同學則使用司空見慣的平常事來爲自己的觀點佐證,精闢!比賽難解難分,真是過癮!

鈴聲響起了,緊繃了45分鐘的心絃鬆了。情不自禁的掌聲在教室上空盤旋。

這堂課上完後,我強烈地感受到同學們青春的風采。學生在教師的`啓發下,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有獨自深思的,有小組討論的,有動手描繪的。可以說,我們感受到了曾經一直追求的每個都能動起來,都能將所學的在課堂上充分體現的熱烈氛圍。學生們有從原因上探究的,有從色彩搭配、布料選取、身材比例、性別差異、個人愛好、性格特點入題的,也有學生從生態環保,、民族工業、時代氣息角度分析的,更有一位學生在一張白紙上描繪了一幅自己創意的服裝草圖。可以說學生們展示的“青春風采”讓聽課者都看到看到了“課改”的光輝前景。課程設計的目標應該指向人,使之定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主發展。這就要求課程目標按主體的成長規律選擇課題,在發現問題中培養他們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科技應用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在分析問題中培養主體綜合運用各種技能查找資料、獲取資訊、篩選資訊、辨別真僞的科學態度和素養,並在解決問題的各項實踐活動中培養主體尋求自我成長的實踐精神和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校本課程才能真正補充國家和地方課程過分側重學科知識體系建構這一課程目標定位之不足,使課程內容由學科知識的構建指向人的能力培養。

五、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教師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時的新課程理念,不僅僅適用於校本課程,還應該把這些理念貫穿在平時的國家規定的學科課程中去,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校本課程的探究性學習形式已不僅侷限在生活教育的課堂中,更有向學科教學伸展之勢,語文學科的教學就是最好的例證。這些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形式大體可歸納爲以下4種:

(1)引導型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由教師引出話題、場景,由學生運用各科知識發散性探究的師生互動型學習過程;重學生所學知識的理解、應用和求異思維的訓練。例如:在〈〈“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提出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船長在救出其他人以後,應該積極逃生,沒有必要和船一起沉入海底,他太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了,你認爲呢?這個問題像一顆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湖水裏,同學們自動形成贊成和反對兩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老師最後也沒有規定答案,而是讓學生查找相關的背景資料,結合自己的理解,寫成一篇作文,來集中闡述自己的觀點。

(2)分層型探究性學習,主要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題,由學生自己根據各自的知識層次和興趣、愛好分工協作的能力,拓寬學生自主張揚個性的時空。學習了冰心的詩三首,我給同學一個選做題,或者給一首詩配樂,或者給一首詩配畫,或者有感情的朗讀一首詩,讓能力不同的每一個同學都能有事可做。

(3)小組合作型探究性學習,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題,自己協調組成研究小組,主要是重學生團隊關係的維持、內部協調和合作研究等能力的鍛鍊。

(4)開放型探究性學習,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互聯網上建立個人主頁,建立單獨研究、合作交流的空間,重在培養學生自主選題,自己研究,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我校的文學社,學生在互聯網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頁,校本課程的研究和文學社的創作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們把參加校本課程的研究經過、研究感受、調查報告等及時寫出來,省級報刊《時代小記者》安排專版刊登了我校文學社成員對校本課程進行研究的一組文章,在省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在各門功課的學習中,學生在活動的設計和材料的準備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書本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個性的惟一渠道。學生們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透過觀察、調查、實驗、經驗總結等方法;透過報刊、互聯網、圖書館等蒐集資訊;討論、設計調研方案;蒐集、分析和解釋所獲得數據;撰寫研究小論文、製作多媒體演示文稿、表達與交流等形式獲取所需的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新課程實施半年來,所帶來的新變化讓全校師生有了全新的體驗。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學校、教師有更多的自主權。下一階段我們每一位教師將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開展研究,在課程改革中不斷積累材料、總結經驗,爲使學校充滿濃郁的科研氛圍,形成一套有自己風格和特色的校本課程,我一定會發揚鍥而不捨,不折不撓的精神,挑戰現實,追求卓越,我渴望在新課程的探索、實踐和反思中迎來一個全新的未來。

標籤:經驗總結 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