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中學生應該養成的好習慣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並改正,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總結怎麼寫纔不會流於形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學生應該養成的好習慣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學生應該養成的好習慣總結

“習慣”,根據韋氏字典,該詞被定義爲“透過對某一行爲的重複,使該行爲形成按一定方

式進行的趨勢或傾向。”這並非說好習慣和壞習慣是我們與生俱有的,而只是指我們在對待特定的動作做過多次重複之後,會使其看似天性所致。也就是說,這種行爲在我們的頭腦和身體內如此頻繁地得到強調,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我們的第二天性。習慣與我們一生的成敗息息相關,看看社會上那些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你一定會發現,他們之所以到達事業的巔峯並非偶然或僥倖,而是一個必然結果。因爲他們都有良好的習慣,比如認真、執著、耐心、勤奮、好學等,並使這些好習慣的長處充分地發揮了出來。是這些好習慣成就了他們。中學生的教育亦是如此,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習慣養成教育上。偉大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育是什麼?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我們的所有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纔有可能達成,纔會有效果。也就是說,習慣是一切學習活動的根基。

那麼,在中學階段學生該培養哪些好的行爲習慣呢?一名合格的中學生應具備三點好習慣。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學會做人。具體表現爲,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文明禮儀,不忘責任,友善合作。我們發現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爲什麼?現在的孩子,他們生活在無憂無慮、衣食富足的家庭裏,大多數孩子除了爸爸媽媽的疼愛外,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溺愛,多數孩子自私、任性、以我爲中心,養尊處憂,有一種強烈的優越感,甚至具有某種破壞慾和攻擊欲。對人態度冷淡,缺少愛,不關心別人,對長輩不夠尊重,沒有禮貌,這些孩子情緒波動大,想幹啥就得幹啥。不顧及別人,爲所欲爲,我行我素,往往自私而不自立,任性而又懦弱,好強而缺乏意志。學習生活中,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認真,懶懶散散,隨隨便便。缺少責任感,他們怕髒、怕累、怕苦,做事常常虎頭蛇尾,半途而費。因此,教育專家孫雲曉建議培養學生10個良好習慣:說了就要做(誠實守信);耐心聽別人講話(尊重別人);按規則行動(規範行爲);時刻記住自己的責任(不忘責任);節約每一分錢(學會節儉);天天鍛鍊身體(健康第一);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物歸原處);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勇於表達);做事有計劃(成功必備);乾乾淨淨迎接每一天(喜歡清潔)。

其次、學會生活。即生活自理、健康向上、勤儉節約、珍愛生命。由於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現在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所以家長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們的孩子身上,希望自己年輕時未實現的夢想在他們的下一代能實現。因此,在生活上,大包大攬。什麼都不用孩子動手,甚至連他們自己的衣服鞋襪都是爸媽洗。爲了能讓孩子多學點兒,許多家長自己節衣縮食給孩子報了補習班、英語班、鋼琴、舞蹈等等許多輔導班。卻不曾料到,自己的辛苦會白費,自己的一切努力會付之東流。並且他們怎麼也想不到,阻止孩子成長進步,阻止孩子成才的人竟是他們自己。因此培養中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勢在必行。簡單說來,一箇中學生應培養四個生活習慣。

一、充足的睡眠。由於課業負擔的加重以及其他的特長學習大量的剝奪了學生的休息時間。專家指出,一箇中學生的標準睡眠時間是89個小時。中學生長期睡眠不足,後果是令人擔憂的。營養學認爲,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人體的一些重要器官的自我調理,特別是大腦和肝臟,造成器官慢性損失、能量代謝失衡、激素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營養物質大量消耗,影響人的情緒和學習能力,甚至人的正常思維。

二、健康的飲食。目前許多中學生都比較偏愛垃圾食品,比如巧克力、冰激凌、快食麪、各種燒烤、各種油炸食品。這些食品共同的特點是:熱量高、營養低或者是零營養。長期食用會

導致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癌症等疾病。爲了保證營養,中學生要規律飲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

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一方面,中學生應該能做到生活起居的獨立。另一面,中學生也應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一些家務活,幫助父母分擔憂慮。而家長絕對不能因爲心疼孩子或者害怕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而使孩子失去勞動鍛鍊的機會,從而把孩子推向懶惰、自私、沒有責任心的漩渦中。

四、有一個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中學生正經歷着從少年走向青年的成長階段,在少年人生的旅途中,他們會產生許多成長的迷惘和困惑。中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閱

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對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各種心理衝突不能較好的處理。譬如,消極、悲觀、膽小、怯懦等不健康心理。這就要求家長和學校結合起來共同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情感

態度,從而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學會學習。規範行爲、勇於表達、學做合一。我曾經對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同學做了觀察分析,他們中有的明明上課聽課狀態很好,卻在考試的時候成績不佳。有的學習上很積極,很想把自己的成績提上去,卻屢試不爽。還有的智商很高,卻在學習上成了一個逃兵。爲什麼會如此不近人意?主要就是由於孩子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他們不知道該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學習好的學生?雖然他們內心深處也有渴望成功的夢想,在經歷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敗感之後,他們已經悄悄地掉隊了,因爲他們認定自己不是學習的那塊料。而事實上,他們只是某些個學習習慣沒有養成纔會出現如此被動的局面。那麼一個現代中學生應培養哪些學習習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呢?基本歸納爲四點。

一、課前預習的習慣。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就能知道自己所不能理解的地方,帶着問題去聽課。這樣做不僅能很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使他們在關鍵的地方能集中精力從而全面提高聽課效率。

二、積極參與課堂的習慣。許多中學生的課堂融入性很強。他們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能積極思考,並且能就自己的理解和同學交流探索達到共識。對於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作必要的記錄。三、課後鞏固的習慣。最低要求是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老師所佈置的作業。中等要求是學生能在課後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總結。高等要求是學生進行延伸性學習,能就某一點自己感興趣的、或是有疑問的、或是有爭議的在課下查找資料從而達到擴充知識面的目的。

四、學會提問的習慣。這就要求學生要能善於發現問題。它不是讓學生停止思考,而是要求學生能更深入的思考。俗語說得好,“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在學生最困惑時,教師及時給與提醒或指導,纔是真正的學習。

那麼怎樣才能幫助學生養成以上哪些良好的習慣呢?則需要雙管齊下:

第一、學校的教育引導作用。在學生習慣養成教育方面,學校應當作爲首要工作來抓。因爲只有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才能使學校的規章制度的實施成爲可能,才能使學校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在對學生進行習慣教育的時候,教師須從日常生活學習常規入手,抓好“一日常規”讓學生明確怎麼做,爲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學生在頭腦中深深地打下常規、禮儀之烙印。儘管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是一個長期反覆的過程。針對那些行爲習慣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透過透過榜樣、示範的力量去爭取,透過同齡效應去幫拉,還應運用一定的激勵去鼓起他們奮進的風帆。學生畢竟還是孩子,教師的一丁點兒表揚肯定,對他們來講都是一種榮譽,一份驕傲的資本。在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爲習慣養成的教育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激勵方式。以表揚爲主,要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悅強化學生的行爲,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第二、家庭的配合加強作用。家庭在孩子的`習慣養成教育上充當了一個極爲重要的角色。因爲父母平日裏的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和對待孩子的言傳身教及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裏形成了一種模式、一種標準、一種方向。

俗語說得好,“孩子就是家長的名片。”這句話說的挺有道理,簡單的一句話卻向我們闡明瞭一個樸實而又深刻的道理。與此同時,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要是白松的種子掉在英國的石頭縫裏,它只會長成一棵很矮的小樹;但是,要是它被種在南方肥沃的土地裏,它就能長成一棵大樹。”這就特別強調了成長環境的作用。家庭的不和諧會使孩子變得任性、孤僻、心理脆弱、承受力低、報復心強、學習成績差等等,而在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則會有懂得愛、懂得寬容與忍讓、與人爲善等性格。當然,在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路上,家長還需要在不溺愛、不縱容、不逼迫、不放任的前提下,對孩子的興趣、行爲、語言、交往等進行必要的指正和引導。

習慣看似簡單,人人都在做,人人都可以做。但要令長期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遠離壞習慣。這個任務確實是艱鉅的,它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力量來共同努力。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不但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有利益他們在將來的成長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覺悟,成爲一名有用的人。良好行爲習慣也是學生實現自主發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知識經濟,知識爆炸已成爲人類發展的主流,人類爲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用知識來武裝自己,實現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