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彙報

關於扶貧開發工作彙報材料

扶貧不僅幫助貧困戶透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CN人才網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關於扶貧開發工作彙報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扶貧開發工作彙報材料

  關於扶貧開發工作彙報材料(一)

一年來,我局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和銀海區扶貧攻堅工作方案要求,認真履職,紮實工作,全面完成今年扶貧攻堅的各項工作任務;重點在幫扶掛鉤村平新村、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上開展扶貧攻堅工作;努力爭取上級和同級部門的大力支援,活用政策,重點向扶貧對象傾斜,爭取早日脫貧。現將有關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局領導高度重視

自區政府召開全區扶貧攻堅動員會後,我局3次召開全局人員會議,研究部署民政系統扶貧攻堅工作,局領導多次進村入戶調查,瞭解真實情況,有序地推進扶貧攻堅工作的開展。

二、明確目標任務

按照區政府的扶貧攻堅方案要求,認真做好幫扶掛鉤村福成鎮平新村、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倒房重建等相關工作,有效地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扶貧攻堅工作取得新成效

1、幫扶掛鉤村福成鎮平新村的情況

我局的掛鉤村是福成鎮平新村。爲切實做好該村的扶貧開發工作,今年,我局想方設法多方面積極幫扶平新村,透過調查摸底,爭取多方支援,爲該村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促進了村民增收。一是協助平新村委多方爭取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援,把土地整治整村推進項目2600萬落戶到該村,現該項目已完成50%;二是多方協調,爭取到25萬元資金爲15戶農民解決危房改造及倒房重建問題;三是爭取銀海區交通局的支援,投入3萬元把嶺衝頭橋修好,解決了2000多人通行難的問題;四是爭取區扶貧辦的支援,投入4萬元資金修好了下底村村莊道路和投入2萬元修好大洞坡涵洞,解決了村民路難行的問題;五是爭取到區農業水利局的支援,免費爲村民提供500畝晚造超級稻種子;六是爭取區衛生局支援,投入資金10萬元建設村衛生所,解決了羣衆看病難的問題。七是組織開展2次科學種養技術培訓;八是組織該村委種養骨幹20人到福成鎮寧海村、平陽鎮孫東村參觀學習,借鑑他人種養的成功經驗,提高平新村民的種養技術水平,帶動村民致富。

2、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況

今年,我局加大了城鄉低保的工作力度,把低保工作推上新臺階。一是加大宣傳力度;二是認真執行政策;三是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四是做到應保盡保。截至11月,我區共有低保戶1963戶4614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97.36萬元,救助低保對象57156人次;其中發放農村低保金285.16萬元,救助農村低保對象38535人次,每人每月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12元,月人均補差達到74元;發放城市低保金312.2萬元,救助城市低保對象18621人次,城市低保月人均補差185元;以上兩項補差均超過自治區下達城鄉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差標準。我局透過積極開展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現應保盡保,大大減輕了村(居)委會的負擔,也爲銀海區開展扶貧開發工作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3、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情況

我區共有五保戶465人,其中在4所敬老院,19所五保村居住有225人,分散在轄區各自然村居住240人。集中供養的五保戶全部得到每人每月220元錢、30斤米、1斤油的補助。我局積極爭取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援,首先投入資金15萬元對轄區福成敬老院、寧海五保村、古城五保村3個敬老院(五保村)進行維修現在在向市政協和市民政局爭取25萬元資金,對平新五保村進行擴建,對竹林五保村進行維修,進一步改善我區五保老人的居住環境。其次在分散供養上也加大投入,進一步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按照自治區要求,我區從20xx年1月1日起,提高了農村五保的供養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50元錢、30斤米、1斤油”的目標要求,適時還發放衣、被等生活物品,使五保老人老有所養。爲銀海區開展扶貧開發工作解決了後顧之憂,掃清了障礙。

4、倒房重建工作情況

今年我區受第十三號颱風“啓德”的影響,損失巨大。羣衆的生活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尤以房屋倒塌給村民造成了重創。因災全區倒房87戶,需要重建的有29戶。我們及時制定了《銀海區20xx年因災倒房重建實施方案》,採取“三個一點”的方法,即個人自籌一點,政府補助一點,農房統保賠償一點,解決倒房重建資金。但是在倒房重建工作上,困難家庭憑自己能力很難實現重建住房,爲能讓困難羣衆重建家園,我局多方努力爭取到上級部門的支援,投入資金29萬元對轄區29戶倒房農戶進行改建,目前已有13戶竣工,其餘正在建設中。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由於低保涉及面廣,工作繁瑣,工作人員少,導致低保工作難以做到面面俱到;二是有些五保村還未落實專職管理員,導致對五保村的.管理被動;三是因本局專項經費多,工作經費少,難以抽動大量資金幫扶掛鉤村的扶貧工作。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我局在今後的工作中,將從我局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上級民政政策,按區委、區政府的工作要求,更加紮實地做好各項扶貧工作,爲我區早日完成扶貧攻堅任務作出微薄之力。

  關於扶貧開發工作彙報材料(二)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受市人民政府委託,我謹在此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近年來全市扶貧開發工作情況,請予審議。

扶貧開發工作,是事關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件全局性大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幸福宜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艱鉅性歷史任務。近年來,全市扶貧開發工作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始終將其作爲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衆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徑,創新思路,強化措施,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xx年的1652元提高到2797元,增幅達69.3%,絕對貧困人口由20xx年的52.54萬人減少到38.5萬人,有13.95萬人擺脫貧困。20xx年,袁州區飛劍潭鄉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全國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xx年市本級被評爲全省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考評A級設區市,靖安縣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扶貧(移民)工作先進縣。

一、高位推動,集聚扶貧開發工作合力

我市貧困人口分佈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絕大多數貧困戶集中在偏僻偏遠、交通不便、資訊閉塞、資源匱乏、條件惡劣的自然村。讓全市貧困羣衆儘快脫貧致富,是宜春市政府的責任和共識,宜春市政府深刻認識到,只有切實做好扶貧開發工作,才能統籌城鄉發展,才能推動富民強市進程。爲此,市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積極推進,全力實施。

一是工作組織有力。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xx—2020年)》和《江西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xx—2020年)》要求,結合我市實際,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宜春市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政策性檔案。市、縣兩級分別建立由常務副市(縣)長爲總召集人,分管副市(縣)長爲召集人的扶貧濟困助殘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扶貧濟困助殘工作。20xx年,市政府根據全市農村貧困狀況和市財政扶貧專項資金預算安排,批准銅鼓縣永寧鎮順化村等10個村委會爲“十二五”市級扶持貧困村,給予每個村每年6萬元資金扶持。

二是資源整合有序。據統計,20xx—20xx年,全市共投入財政扶貧開發資金8197.78萬元,整合各類社會扶貧資金4000多萬元,扶持龍頭企業貸款貼息65萬元,落實省、市、縣(市、區)三級定點扶貧單位170多個,組織動員全市黨員幹部參與扶貧幫困活動人數1.6萬餘人。

三是爭取支援有方。爲使我市扶貧開發工作贏得寬鬆的政策環境和更多的資金支援,市政府多次向上級彙報我市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同時請求上級根據我市農村貧困狀況適當擴大扶貧範圍,增加省定重點貧困村名額。由於工作主動,20xx年3月,經省政府批准,我市袁州區慈化鎮石嶺村、花園村等87個村委會被列爲“十二五”省級扶持貧困村,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予以重點扶持,比“十一五”期間增加29個。

二、務實拓新,完善扶貧開發工作舉措

緊緊圍繞移民扶貧、整村推進、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社會扶貧等重點內容,全面推進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

一是以實施扶貧移民搬遷爲抓手,致力改善貧困地區羣衆生存環境。據調查統計,全市居住在深山區、地質災害頻發區、重點污染和地質沉陷區的貧困羣衆達16.2萬人,且面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和地質災害威脅生命財產安全的險境。爲保障貧困羣衆生命財產安全,讓符合搬遷政策的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全市扶貧系統幹部深入一線,認真調研,反覆論證,採取農戶申請、鄉村複覈、縣級審定的方式確定移民扶貧對象。20xx—20xx年,完成地質災害避災移民1998戶、8359人,建設集中安置點66個、安置5936人,分散安置2423人。集中安置點已基本實現水電路三通,其中13個集中安置點已列入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新修公路33.3公里,解決飲水3109人,架設輸電線路19.54公里。完成扶貧移民1205戶、4820人,建成集中安置點53個、安置3250人,分散安置1570人。移民安置區新修公路26.9公里,架設輸電線路16.4公里,1765人用上了自來水。完成地質沉陷及污染區域移民整體搬遷980人,生態移民344人。透過實施移民搬遷,貧困羣衆生存環境和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據初步統計,搬遷後居住地與搬遷前相比,距離最近公路平均減少4.5公里,距離小學平均減少4.3公里,距離醫院平均減少6公里。居住在地質災害高發區的羣衆,徹底消除了災害隱患,羣衆增收致富、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二是以開展整村推進爲依託,着力優化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20xx年以來,全市共投入整村推進財政扶貧資金1740萬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296個。其中,公路橋樑維修改造等交通設施建設項目150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63個、種植業項目26個、文衛科教項目34個、“三清三改”等其它項目23個,所有項目均已竣工驗收,取得了明顯成效。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全市貧困村新修、維修公路155條,總長達205.5公里(其中水泥路133條,174.82公里),修橋6座,解決了22.36萬羣衆行路難問題;新建飲水工程19處,新修、維修渠道64千米,水圳25.7千米,整修河壩18千米,解決了3.5萬羣衆飲水問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000多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扶持實施低產油茶林改造3350畝,幼林撫育4300畝,百合高產示範40畝,高產油茶、毛竹、有機農業等主導產業規模逐步發展,輻射帶動面積超過一萬畝。文化教育設施逐步完善。扶持重點村新建小學教學樓一幢,面積達3177平方米;幫助學校建設運動場、食堂、廁所等附屬設施,改善了學校教學環境。扶持新建村級衛生所一個,面積達120平方米,方便了2000多羣衆就近就醫,基本實現村民小病就醫不出村。結合新農村建設,共改水14處、受益農戶2501戶,改路1.35公里,改廁17座,清掃垃圾1720噸、清理污溝1596米,重點村村容村貌明顯改觀,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人居環境有效改善。

三是以實施“雨露計劃”培訓爲先導,有效提升貧困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務工技能。着力抓好貧困地區的農村勞動力培訓,是增加貧困農民收入、提高素質的重要舉措。20xx年以來,全市共投入雨露計劃專項培訓資金127.26萬元,完成培訓人員2267人。其中,貧困青壯年勞動力技能培訓934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951人,中進階技工培訓359人,“一村三師”項目培訓23人。爲切實提高培訓效果,我市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面,緊貼市場需求,拓寬培訓項目,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比如,依託南昌女子職業技術學院,選送23名貧困女生參加該校茶藝師、幼兒教師和電子商務師培訓,進一步拓寬了培訓就業渠道;另一方面,瞄準貧困農民需求,將現代農民急需掌握的有機種養技術、優質高效農產品栽培技術等,採取送教進村入戶的方式,在田間地頭開展現場培訓,極大地提高了貧困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增強了培訓效果。透過雨露計劃的有效實施,農民的科技素質和務工技能明顯提高,務工能手、種養大戶、兩棲農民紛紛涌現,其中轉移就業896人,佔務工技能培訓人數的96%,既充實了貧困農民的錢袋子,又更新了理念,增長了才幹,大大增強了貧困羣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和信心。

四是以整合三類專業扶貧爲補充,進一步健全完善扶貧開發工作大格局。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參與扶貧濟困工作,採取多種方式開展扶貧濟困活動,實現了三類專業扶貧工作的平穩有效推進。行業扶貧全面啓動。全市農業、林業、水利、交通、衛生、教育、文化、金融、科技等行業,充分發揮政策、項目、資金優勢,在政策許可範圍內,全力向貧困地區傾斜,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明顯增強,村委會公路通達率達100%,村村建有衛生所,學前教育和小學入學率均達100%,農家書屋和村級文化站普及率均達到全市平均水平,農田水利排灌條件進一步改善。社會扶貧蓬勃開展。組織開展單位定點扶貧和黨員幹部結對幫扶活動。20xx年—20xx年,全市59個市直單位和87個縣(市、區)直單位開展了定點扶貧,自籌資金200餘萬元,爭取各類項目資金500多萬元,各項捐贈達100多萬元;全市有1.65萬名黨員幹部參與扶貧幫困,結對幫扶貧困戶1.66萬戶,幫扶資金達1300多萬元,捐贈達400多萬元。加強與上級掛點扶貧單位的溝通聯繫。28個省直駐宜定點幫扶單位籌集資金800多萬元,爭取項目扶持資金1000多萬元,各項捐贈價值近百萬元。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參與扶貧。全市參與扶貧開發的非公有制企業達140個,捐資832.4萬元,捐贈物品價值205.1萬元。上級單位、廣大黨員幹部、非公有制企業的傾情幫扶,形成了全市“大扶貧”的可喜格局,兩年來共扶持高效種植項目1300個、特色養殖項目1156個、基礎設施類項目670個,資助貧困學生1857人次,幫助153個受扶村修建公路50.1公里,修繕學校8所,援建飲水工程30個,有力支援了全市扶貧事業。科技扶貧穩步推進。20xx—20xx年度科技扶貧項目順利實施,總投資200多萬元的銅鼓縣毛竹林低產改造項目,實施低改面積10000畝,輻射帶動農戶2000多戶,項目實施區域農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累計投入科技扶貧專項資金33萬元的萬載縣白水百合良種繁育項目,建立良種繁育基地100畝,解決了全鄉400多畝大田百合生產種源需求,帶動全鄉上百戶農戶發展百合生產,百合種植戶人均年收入達5000多元,實現了項目預期目標。同時,結合市、縣兩級農業、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共舉辦各類培訓班400多期,培訓人員達8510人次。全市共安排種養業財政扶貧資金87.9萬元,扶持油茶低改、幼林撫育、百合種植等產業發展項目26個,輻射帶動面積超萬畝,部分重點村“一村一品”已初具規模。

三、完善機制,強化扶貧開發工作保障

加強扶貧開發組織建設,完善各項監管制度,切實保障扶貧開發工作順利推進。

一是完善工作機制。市縣兩級分別調整充實了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副書記、常務副市(縣)長、分管副市(縣)長任副組長,30多個部門單位爲成員,全面落實扶貧開發領導責任制。同時,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扶貧和移民工作機構事宜,要求務必進一步整合扶貧工作機構,切實做到有人做事,有機構辦事。

二是加強資金管理。根據工作實際,制定印發《宜春市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和《宜春市科技扶貧示範推廣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規範項目資金管理;嚴格執行扶貧資金縣級財政報賬制、重大項目招投標制、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公告公示制度。切實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困難羣衆上。

三是強化監督檢查。及時組織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審計部門建立監督投訴機制,鄉、村兩級公佈舉報電話。開展扶貧開發工作綜合和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考評,加強“雨露計劃”、移民搬遷和部門定點扶貧等重點工作的監督檢查,發現工作不力的,督促相關部門立即整改糾正。多年來,我市扶貧開發工作連續保持 “零信訪”記錄。

四、當前困難和問題

我市的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建設幸福宜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與廣大羣衆的新期盼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家和省級層面的政策支援力度嚴重不足,20xx—2020年,我省列入國家和省級重點扶持的國定貧困縣、羅霄山區連片特困縣和原中央蘇區縣38個,宜春沒有一個縣列入;二是部分縣(市、區)由於底子薄、財力弱,有些配套資金難以足額落實到位;三是上級給予移民搬遷對象財政扶貧建房補助資金標準每人僅3500元,導致移民整體搬遷率不高,等等。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將一一梳理,查找原因,制定措施,切實加以解決。我們也將以這次向市人大常委會彙報工作爲契機,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宣傳力度。透過堅持不懈的宣傳,引導社會各界更加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工作;鼓勵貧困羣衆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增強其參與扶貧工作的信心,激發其立足自身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同時,增強各級政府責任,進一步研究解決扶貧開發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二是爭取更多資金投入。積極向省委、省政府彙報宜春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和麪臨的困難,加強與省扶貧和移民辦的溝通協調,爭取上級有關政策和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援;督促有關縣(市、區)加大投入,落實上級有關規定要求,確保配套資金足額落實到位。

三是加強村莊整治建設。轉變村莊整治模式,以自然村爲單位穩步改善貧困村條件,集中資金,加大投入,確保當年投入、當年實施、當年見效。20xx年在整治建設87個自然村的基礎上,對其中28個列入省級新農村建設點的自然村,每個村整合新農村建設資金30萬元,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0萬元,集中50萬元資金投入,徹底改變自然村貧困面貌。

四是繼續實施搬遷移民扶貧。按照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要求,積極探索扶貧移民搬遷進城進園的新方式,推進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化經營集中。積極整合國土、民政、城建、衛生、教育等有關部門政策、資金,加大移民建房扶持力度,促進整體搬遷落到實處。20xx年確保完成搬遷移民3661人,到2015年力爭完成搬遷移民1.5萬人。

五是深化“雨露計劃”培訓改革。支援貧困戶子女職業教育學歷培訓,對參加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西技師學院上高分院中進階技工培訓以及南昌女子職業學院“一村三師”培訓的學員,在國家免除學費的基礎上,每人每年再補貼1500元。對符合扶貧工作對象認定要求,經培訓獲得政府主管部門頒發的職業技能證書或資格證書的,給予每人600元補貼。20xx年確保完成培訓人員800人,其中中進階技工200人,轉移就業技能培訓600人。

六是扶持貧困羣衆發展優勢產業。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集中扶貧貸款貼息資金、科技扶貧項目資金和定點扶貧部門幫扶資金等,20xx年力爭籌措產業化扶貧資金100萬元,集中扶持一批優勢高效產業和扶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貧困農民發展生產,增收致富。

七是統籌提升社會化大扶貧工作水平。積極探索行業扶貧工作機制,健全部門定點扶貧工作機制,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長效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參與扶貧開發;結合全市幹部下基層活動,積極開展扶貧幫困。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扶貧開發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機遇和挑戰並存。在今後工作中,我們要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常委會的關心支援和監督指導下,認真按照市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要求,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強化工作舉措,迎難而上,主動作爲,推動全市扶貧開發工作快速發展,爲建設幸福宜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