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調查報告

有關社會調查報告四篇

隨着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社會調查報告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社會調查報告四篇

社會調查報告 篇1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義

隨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機的普及率開始升高,而且使用者範圍也開始 擴張,還記得前幾年,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還是大人們的事而已,大學生、中學生想也別想。但是20世紀的今天,卻不同了,在學校裏,手機幾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訊工具,接着是中學生,小學生,父母爲了跟兒女第一時間聯絡,紛紛給兒女們買起手機來,有得學生身上還有兩部手機呢,那更不用說手機電話卡了。

從以前的“水壺”到現在的只有手掌大的手機,無論從功能到外表都是一個大飛躍,但是,價格卻成反比,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買機好時期,所以不少學生趕上了這好時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手機,而且越來越年輕化。特別是近兩年,隨着手機價格的下降、短信服務的開通和各種手機SIM卡的出現,手機不再是一種高身份的象徵或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成爲一種較爲普及的通訊工具。

二.調查目標

(1)瞭解中學生使用手機現狀。

(2)研究怎樣解決手機一族問題調查方法。

三.調查方法

(1)採訪調查。

(2)問卷調查。

四.活動計劃

1研究確定課題、確定課題。

2擬寫問卷。

3 社會調查,走上社會,調查訪問。

4 分析討論。

5 總結,書寫調查報告。

五.調查問卷

中學生手機調查問卷

1你是否擁有手機( )

A 有 B 無

2你選購手機或你有選購的機會時,你會優先考慮下列哪個因素( )

A 性能 B 價位 C 品牌 D 服務 E 流行趨勢

3你最能接受的手機價格是( )

A 1000元以下 B 1000―1500元 C 1500―20xx元 D 20xx―3000 元 E 3000元以上

4你購買手機的費用來自( )

A 家長 B 親戚 C 其他

5你的月消費額大概是多少( )

A 350元以下 B 350―500元 C 500―800元 D 800―1200元 E 1200元以上

6你購買手機的目的是( )

A 方便與家人、朋友聯繫 B 受周圍人影響 C交異性朋友 D炫耀自己

7你使用手機最多是( )

A 打電話 B 發短信 C上網 D玩遊戲 E其他

8你所瞭解的話費節約方式( )

A 不知道 B 話費套餐 C 給對方發短信 D撥打IP電話

六.調查結果分析

這次調查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就購買手機的心態、中學生擁有手機的總體利弊以及校園實現手機普及這一社會現象的正常與否和影響中學生購買決策的因素等。調查採用問卷形式,在學生中進行抽樣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在性別構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佔52%,女性所佔比例是48%。經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統計,其結果分析如下。

分析:

調查中發現,80%的同學已經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就算暫時還沒購買手機的同學,其中大部分人認爲在學裏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機。下面是我們對中學生使用手機情況的分析:

1、手機的品牌、價格、檔次及考慮因素調查發現中學生所購買的手機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三星,索尼愛立信,諾基亞倍受中學生青睞,三者共佔調查總數的55%。而國產手機問津者很少,如國產王牌 TCL、波導,所購者也不多,兩者共佔12%,可見中學生在手機品牌上基本傾向於洋品牌。中學生所購手機價格基本在20xx——3000元之間,約佔總數的76%,高於3000元和低於20xx元共佔20.30%,1000元以下的低檔手機則無人問津查還發現決定中學生購買手機的主要因素是手機的質量,其次是價格和外觀。

2、資金來源主要來源於父母的約爲71.19%,8.26%的中學生是自己打工掙的錢,11.23%是勒緊褲腰帶從生活費中擠出來的,9.32%是別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別人借錢或銀行貸款購買手機的現象。

3、購機目的及交往對象中學生購買手機36人是爲了通信,佔總人數的38.70%,是因爲社會發展的趨勢,有6.45%的人是因爲受別人的影響,23人是因爲看中了手機的功能;而另有21人,約佔22.58%購買手機是沒有原因的想購買就購買了,約有7人選擇其他,約佔

7.53%,中學生購買手機主要用於同學朋友之間交流的約佔64.1%,而用於跟父母交往的很少,只有23.56% 學生是追求個性的羣體,在手機的使用上也不例外,近48%的學生中意拍照手機,34.0%的學生使用下載的流行音樂作爲鈴聲。隨着彩屏和攝像手機的普及率上升,學生也開始更多的使用下載圖片或者自己拍攝的圖片,甚至自己製作的圖片作爲待機圖片。

使用手機的利弊中學生使用手機會引起社會的爭議,主要是因爲手機作爲高端消費產品,在校學生由於生活圈較爲固定,沒有必要,可能會是一種物質的浪費。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費習慣,同時影響學習,作爲當事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由於中學生處於性格塑造時期,思想不穩定,情緒波動大,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等特徵,使得他們的消費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機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分析使用手機不利的影響中,主要體現在影響上課、造成不好的消費習慣、浪費錢,比例分別爲28.1%、19.6%、23.1%

,而認爲沒有壞處的比例爲21.5%。這也反映出學生學習與社交活動之間存在矛盾,如何處理好這種矛盾則需要社會正確引導。另外,專家認爲:手機輻射不容忽視。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提醒人們,由於青少年的耳朵和顱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機時,大腦中吸收的輻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對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輻射會滲入其大腦50%的區域;對10歲的孩子來說,輻射則會滲入其大腦30%的區域。而德國防輻射機構主席沃爾弗拉姆柯尼希也對當地媒體《柏林日報》表示,爲健康着想,人們尤其是兒童應該儘量減少手機的使用。 一般來說,手機通話應儘可能短。父母應使子女儘可能遠離這項高科技。”而一位從事職業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統較成人脆弱,因而特別容易受到手機輻射的影響。手機輻射會對腦部神經造成損害,引起頭痛、

記憶力減退和睡眠失調。而手機遊戲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聾,一般來說,85分貝就有可能損

害聽力,當把手機放在耳邊時,有些遊戲的伴音比噴氣式飛機發動機旁邊的噪音

還大,最差的手機噪音達133分貝,大大超過120分貝的痛苦極限。

七.結論及反思

總結一下學生手機消費羣的特點:

1.追逐時尚、注重個性張揚

2.易於接受新事物

3.需要更多的情感溝通與交流

4.物品的使用大多喜新厭舊

5學生基本以集體生活爲主,相互間資訊交流很快易受影響。

反思:

手機對學習是否有影響?如手機作弊、上課時手機鈴聲影響課堂秩序、手機輻射對身體健康有害,手機還會帶來攀比風,而且一些學生在上課時接聽電話,還會影響老師上課,也影響到其他同學學習,中學生最好還是正確對待手機,有效的運用我們的通信工具,做到不爲手機着迷,而不是手機控制我們的思想。總的來說,本調查是成功的,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較爲全面地考察了影響中學生手機消費的因素。不過,還不夠深入,尤其是理論支援還不夠。謹以本調查爲以後的研究作下鋪墊。

感受:

這次調查讓我們知道了應該如何學習,研究性學習活動拓展了我的知識面,提高了我們的社會交際能力。爲了完成這次研究性學習,我們不僅網上查找了有關資料,而且還到實地參觀、訪問。透過這次研究性課程的學習感受到集體協作的重要性,增強了我的組織能力,體會到科學就是實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有堅定的信念,面對挫折,不能言敗,不能放棄,要有急流勇進、勇於探究的精神。

社會調查報告 篇2

系部: 專業: 班級: 姓名:學號:

一、調查情況:

(一) 調查時間:20xx年2月4日~20xx年2月5日

(二) 調查地點:

(三) 調查對象:中國旅行社、國際旅行社

(四) 調查方法:現場諮詢,記錄,網上數據查詢

(五) 調查人:

二、調查內容:

(一)前言

去年以來,新的休假制度形成的春節、 “十一”、“五一”三個假日旅遊“黃金週”,極大地刺激了人民羣衆的旅遊熱情,國內旅遊空前火爆,自去年國慶至今年春節,接連出現了公衆旅遊消費熱的幾個高潮。

(二)內容

1、假日旅遊帶動旅遊業的發展。“五一”期間全省共接待中外遊客千萬人次以上,旅遊收入突破百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十幾個百分點。全省各地的熱點旅遊區再度火爆,如南京的中山陵在去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800萬人次,而在去年國慶期間就接待遊客總流量突破70萬人次;去年暑假期間,就一個7月份,在常州恐龍園二日遊的遊客已超過千人由此可見,假日的旅遊大大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

2、假日旅遊帶動民航交通業的發展。有關資料顯示,南京祿口機場20xx年度出入境旅客流量突破120萬人次高消費的交通方式如此,那麼比較普通化的公路和鐵路、水運帶來的更不可小覷。而據測算,交通費在旅遊花費中所佔比例最高可以達到70%以上,因此,鐵路、民航、公路以及水運已成爲假日旅遊最大的受益者。

3、假日旅遊帶動零售業的發展。南京、常州、蘇州等地大型商場銷售平均增幅約50%以上,客流量比平日成倍增長,其中一半顧客是來自江蘇省以外旅遊的人。20xx年江蘇的社會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4%,但節假日的銷售卻增長了70%。這就表明,假日旅遊帶動旅遊消費已趨明朗化,消費者正在逐漸形成假日消費的習慣。因此,假日商場的火爆可以說是假日旅遊推動零售業追上國際潮流的表現。

4、假日旅遊帶動餐飲的發展。這麼多人得吃喝必然給飲食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假如按40元/人天的標準計算,這將是一筆可觀的數目。無論是“五一”、“十一”,還是元旦春節,許多城市、許多景點,出現人流如潮、、瘋狂熱賣的火爆場面,不少灑樓、餐館、快餐店要排隊預約。而且,遊人在飲食過程中,還可領略全省各地的飲食文化。

5、假日旅遊帶動休閒娛樂業的發展。假日旅遊的啓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鎮居民的消費模式逐漸向休閒娛樂轉變。休閒娛樂不僅讓遊客參與各種遊樂設施和娛樂活動,體驗其中的知識與樂趣,而且以休閒娛樂爲載體,將休閒文化、體育運動等形式與遊樂主題融爲一體,使“娛”變得豐富多彩,滿足了遊客休閒、娛樂、健身的願望。調查顯示,節假日50%的人考慮外出旅遊,在外出旅遊的人羣中,64.8%參與人休閒娛樂。爲了適應這一新的需求,各地興起了許多休閒娛樂行業,如茶館、陶吧、酒吧、迪吧、氧吧、健身房、射擊、水上運動、網球、高爾夫和跳舞機等,到了節日這些地方都是處處爆滿。另外,假日旅遊還帶動金融業、網絡電信業、農牧業和建築製造業的發展。

(三)觀點:

假日旅遊有力推動了我省旅遊業及鐵道、交通、民航和餐飲、商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刺激了消費,拉動了內需,增加了財政收入,滿足了公衆的旅遊需求,豐富了節假日生活,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繁榮地方經濟,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受到全社會的普遍歡迎和關注。而政府在發展旅遊業中應該充分發揮它的基本職能:

1、制定一系列發展旅遊業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推行會引起社會成員對其切身利益關係的考慮,從而引發其意識和行爲的改革。當這種考慮和改變形成羣衆意識時,就可能影響社會發展的趨勢,體現政府的政策目的。所以,科學的、經過嚴密論證的法制化政策過程,可以在廣泛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穩定的促進作用,有利於宏觀調控的規範化執行。政府執行政策具有強制性、直接性、權威性等特點,政府主導推行的過程,也是旅遊業方面的政策地位不斷提升的過程。旅遊業在政府政策推動下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

2、制定旅遊總體規劃。旅遊業是由核心旅遊業和輔助旅遊業構成的綜合性產業,其持續發展必須有賴於一個具有權威的管理部門對其進行必要的規劃、規範、指導和調控。

3、制定旅遊市場法規、條例規定。對旅遊業的規制旨在營造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這是宏觀調控的一種根本手段。世界旅遊組織認爲,政府旅遊部門在旅遊業中所起的作用,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開拓者階段、規制者階段和協調者階段。我國目前正處於第二階段,即政府主管部門對旅遊業的管理正由直接管理向行業管理轉變。

4、提供公共性服務,收集和發佈旅遊資訊。目前旅遊市場中介服務體系還很不完善。因此,旅遊產業的許多公共性服務還需要由政府來承擔,這些服務主要包括旅遊市場的宣傳與促銷、旅遊資源的規劃和開發、旅遊服務的評定與檢查、旅遊人才的培訓與考覈等。

5、合理開發與保護當地的旅遊資源,走可持續發展旅遊的道路。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兼顧旅遊經濟效益、人文效益、環保效益。因此,在旅遊資源的開發中,各級政府應十分重視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國家應努力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

社會調查報告 篇3

近年來,**縣透過努力,初步形成以城鄉低保制度爲基礎,以災害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爲主要內容,以臨時救助爲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取得的成效

(一)低保基本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目前,我縣農村低保33411戶63063人,全年需發放低保資金6025.8155萬元;城市低保3084戶5800人,全年需低保資金1659.059萬元,所需資金全部實行社會化發放。

(二)城鄉特困羣衆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建立並逐步完善。20xx年出臺了《城鄉特困羣衆大病醫療救助暫行辦法》。縣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相銜接的醫療費用結算機制,爲醫療救助對象提供便捷服務。

(三)臨時救助工作實現制度化。對因火災、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員突發重大疾病等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或者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難的家庭,給予臨時救助。建立了比較規範的臨時救助工作制度,嚴格按制度要求開展臨時性救助工作,使城鄉居民因某種原因造成的突發性生活困難得到及時救助。

(四)社會互助形成長效機制。充分發動社會力量捐款捐物對困難羣衆進行臨時救濟,同時建立部門對口幫扶、黨員幹部一幫一結對子幫扶,春節慰問救助等方式,形成系列化的爲貧困羣衆排憂解難送溫暖機制。

二、存在的問題

**縣社會救助工作制度比較健全、管理比較規範、羣衆基本滿意,較好地發揮了“兜底”保障作用。但是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救助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各專項救助社會項目繁多,政出多門,制度間的銜接配套還不夠完善,存在着單一性、臨時性、分散多頭、既有重複又有遺漏等弊端,部門之間也存在職責不清,配合不夠,難以形成合力,影響了救助資源綜合效能的.發揮。

(二)資金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大。目前,社會救助資金主要依靠上級撥款和本級財政配套,資金來源渠道較爲單一。由於地方財政財力有限,難以滿足不斷增加的社會救助資金的需求,隨着社會救助項目的增加、社會救助覆蓋面的擴大、救助標準的提高,資金缺口將逐步增大。

(三)基層網絡不健全、力量薄弱。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以後,民政辦被撤銷,只在社會事務辦設專職民政幹事處理民政日常事務,缺乏相應工作人員,救助工作存在被動應付局面。

三、建議

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堅持“以民爲本、爲民解困、爲民服務”的宗旨,轉變思想觀念,整合救助資源,加快制度創新,協調城鄉發展,才能建立起功能完善、銜接配套、和諧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

(一)完善執行機制,加強制度建設。要重點抓好三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是着力健全低保對象認定、低保標準合理調整、資金籌集管理、監督檢查、組織領導五項機制;二是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救助管理制度。增強工作的預見性,研究制定緊急事故應急預案,提高對緊急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逐步建立起新的救助管理工作良性運作機制;三是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困難羣體進行救助。對返鄉農民工返鄉後生活無着落,短期內無法就業,家庭月人均收入介於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左右的農村低保邊緣戶,按照臨時救助的申報審批程序,給予一定的臨時生活救助。

(二)理順管理體制,杜絕各自爲戰。進一步理順社會救助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執行機制,整合社會救助資源和資金,解決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現象。要搭建起縱向聯通各級民政部門,橫向聯通相關部門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覈對平臺。確立民政部門社會救助工作的主導地位,同時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全局性的社會救助工作,提高社會救助工作效率。

(三)拓寬籌資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是社會救助工作的責任主體,應逐步加大財政對社會救助工作的投入。對於經常性救助項目,應結合財力,確定一個相對合理的投入比例,實行剛性約束。此外,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拓寬救助資金的籌措渠道,多渠道、多層次籌集社會救助資金。

(四)加強網絡建設,提升救助水平。恢復鄉鎮民政機構,配齊配強鄉鎮和居委會民政工作人員,在各社區居委會(村委會)設定社會救助協管員,並落實基層工作運轉經費。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等羣衆自治組織對社會救助的基礎支援,透過羣衆自治組織事務公開、民主評議等方式,做到救助對象有出有進、救助金額有增有減,確保救助資金真正保障最需要的困難羣體,確保社會救助事業成爲真正的“陽光事業”。

社會調查報告 篇4

調查目的:

時下,大學生透過利用課餘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暑期工、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爲了一股熱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掙錢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卻認爲掙錢並不是大學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學把打工看作是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

許多學校也積極鼓勵大學生多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一方面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對日後的就業大有裨益。透過調查可以瞭解當代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學生生活實踐情況,從而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解決方法,使大學生能正確對待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見真知。在往後實踐中能更好地接觸社會、實踐自己的專業技能,尋找發展的機會。

調查對象:

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爲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不能忽視或放棄大學生社會實踐。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了在讀大學生50名,其中廣州大學20名,中山大學10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10名,華南理工大學5名,廣東工業大學5名。年級分別爲大一學生5名,大二學生30名,大三學生15名。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透過對大學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麼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查方法:

透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調查問卷及數據統計詳見附錄)

調查結果:

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爲兼職是大學生的第二個“課堂”,透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存在就是合理”,職業沒有高低之分,無論什麼職業都有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學生覺得只要是能夠賺錢的工作,就可以去試一試,品牌代理,促銷等以前不會是大學生從事的工作,現在都成爲了大學生們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學認爲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佔40%;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20%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佔10%;現在大學生兼職、打工,除了做家教(14%)、網絡的實習實踐(6%)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22%)、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知識相去甚遠,76%學生認爲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24%的人認爲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夠使大學裏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佔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2% 的學生認爲兼職是爲以後的求職做準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麼的時候,有32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佔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佔了20%。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爲主要目的。

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透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鬆的學習環境有一定關係。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0%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2%會選擇週末。有31人認爲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22%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體驗,至於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各佔12%。

調查結果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沒有人在參加社會實踐上選擇“參加‘三下鄉’活動”一項,說明當代大學生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較,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日益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成爲不少地方採用人才的兩個新標準。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參與“三下鄉”實踐,其目的是爲了支援農村的教育事業,同時給農民帶去相應的指導,本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並從羣衆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於知道自己的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現在大學生,除了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來自城市的,往往這些學生家庭環境好,父母親更是不允許或者不支援自己的孩子參加所謂的 “三下鄉”實踐活動,這樣,學校所提倡的透過 “三下鄉”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未能夠達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個體價值觀體系中,人生價值觀處於主導地位,決定着總的價值取向,對價值觀系統中其它價值觀起着指導和制約作用。由於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是圍繞自己出發,致使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更不用說參與“三下鄉”活動服務人民了。

另外,沒有人選擇反對大學生兼職、打暑期工或實習,大家都認爲只要不影響學習能夠積攢經驗可以爲以後的工作打基礎。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應當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的技能。從大學生活的開始到走進社會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誰不想在將來的社會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認爲大學生必須投身校園內外的各類實踐活動,有助於鍛鍊品質,提高能力。可見其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不可牴觸的重要性。不能否認有過打工經歷的同學,看起來要比其它同學更成熟、社會適應力更強,但對於學生,社會適應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標,大學期間主要的任務是學業結構的搭建,即知識結構、專業結構的搭建,爲了打工影響甚至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結論與建議: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實踐是人自覺改造客觀世界,使外部對象發生某種改變的現實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人的活動,而人是社會的人,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因此,實踐不是單個人孤立的行爲,而是社會的活動。所以,實踐作爲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在社會歷史中不斷髮展演變的。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羣衆。“三下鄉”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新時期的深化發展,是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有益補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標準,社會實踐不但爲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也是培養和鍛鍊同學們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大學生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

瞭解國情是年輕人的首要任務,這就需要放眼96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對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有所瞭解才行。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可以使同學在實踐中更好的認識國情,貼近社會,從而確定比較正確的人生前進方向。作爲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導大學生將強烈的使命感轉化爲學習、服務、實踐、奉獻等實實在在行動,把行動變爲責任,將會使大學生在人生軌跡上樹立起更高的起點。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應該說不僅有助於他們較快適應、融入社會,同時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

標籤:調查報告 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