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件作文 > 趣事作文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趣事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10篇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民謠表達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端午節是夏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認爲“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大臣,由於敵國實施反間記,朝中的奸臣又對他進行無恥的誹謗,使屈原遭到國君的冷淡並被放逐。但是,屈原的愛國之情並沒有因此而受影響,反而變得更加激烈,當他聽到國家淪亡之時,憤而無奈的屈原投江自殺了。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划龍舟、吃糉子、懸艾草,這是端午節重要的活動。只要到了端午節,街上就更加熱鬧了,賣各種各樣東西的商販們恨不得喊破喉嚨。每

家每戶也都在忙着打掃院子,採艾草,包糉子。走到哪家都能聞到糉子的香味。我家當然也不例外,到了端午節,奶奶就會把早買來做糉子的材料拿出來,於是,一

家人就圍坐在一起開始包糉子。

剛開始,我不會包糉子。奶奶就手把手的教給我。先拿兩片包糉子的糉葉,弄成像勺子一樣,把糯米用勺子舀進去,但糯米不能太滿,一些肉或者豆沙之類的材料放

在糯米中,然後把糯米包起來,再用繩子繫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做好了,最後把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蒸。我按照奶奶說的方法做了起來。第一次,做的不是很好,可

到了第二次,我就做出了一個漂亮的糉子。然後把糉子放到鍋裏蒸,熟了之後,只要你一揭開鍋蓋,濃濃的糉子香味就會飄出來,讓你垂涎欲滴。一家人邊看電視邊

吃糉子,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晚上,我們一家人去江邊看風景。看着看着,又想起當年屈原投江時的情景。我就問奶奶:“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呢?”奶奶笑着說:“是爲了不要讓魚吃屈原的

屍體,人們就把糉子拋入江中給魚吃。”“哦,那爲什麼要賽龍舟呢?”我的問題彷彿總也問不完似的。“因爲人們要去尋找屈原的屍體。”奶奶講完後輕輕地撫摩

着我的頭。我突然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好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纔對。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2

春天,一看到那大片的蘆葦葉,肥嘟嘟,綠油油的,長滿了河邊,儼然是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我們小孩子就指望着它快快長大,好嘗一嘗那一年一遇的糉子了。

端午節這天,我們一大早就會跟着大人去割艾葉,收菖蒲,摘葦葉,回來後把它插在門的兩邊,聽奶奶說,這些東西能辟邪驅鬼,保四季平安。而這一切做好後,就是包那讓人垂涎欲滴的糉子了。

包糉子的過程其實很簡單。先要選好上等的糯米,然後放到清水裏泡上半天,等到米被泡得白白胖胖的,再用煮過的葦葉包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的糉子。糉子的餡隨着生活條件的提高,也是各有不同,牛肉的、豬肉的、紅棗的、蓮子的、赤豆的……想吃什麼就包什麼。而每當此時,大人們總要給我們小孩子包一種特殊形狀的豬蹄糉子,那形狀與豬蹄絕無兩樣,看着滿籃翠綠欲滴,形狀萬千的糉子,會禁不住咽幾口口水。

等到煮糉子的時候,我總會鑽進竈膛,依靠在奶奶身邊,幫助奶奶添幾把柴火。這時候奶奶就會教我煮糉子的方法:開始要大火猛燒,等到鍋裏的水咕咚咕咚地響起來,熱氣從鍋沿周圍冒出來,就要改用小火燒。這時,那濃濃的葦葉香味就在小村的空氣中蔓延開了。

“糉子熟了!

”爺爺揭開鍋一看,儘管葦葉的顏色沒有剛包時的鮮亮翠綠,但感覺中透出一種別樣的溫和。吃糉子了,可不能太粗魯,先要小心翼翼地解開捆糉子的繩子,然後輕輕地剝開葦葉。要小心地像欣賞一件精妙絕倫的工藝品一樣,輕輕剝開一個,糯米的香味,葦葉的香味撲鼻而來。然後慢慢品嚐,細細地咀嚼。那糉子的香味,我想,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有親自去品嚐,才能感受得到。爺爺是我們家吃糉子最詩意的,他總是把糉子放在白糖裏面蘸一下,吃一口再喝一口小酒,還怡然自得地唱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小酒一杯暖洋洋,神仙的日子我來享。”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是一年糉子飄香。年年糉子飄香時,我的家鄉總會在糉子的香氣中陶醉,在端陽民謠中陶醉。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3

盼星星,盼月亮,這端午節終於到了。——題記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至極。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汨羅江中。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不過光說這糉子可不夠呀!它可不會憑空出現呀!我們還得自己做。只見媽媽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洗好糉葉,準備開始包糉子。我從來沒包過糉子,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試試包糉子,能不能教教我啊?”媽媽一邊做糉子一邊說:“行,首先,要將兩片糉葉摺疊成漏斗形狀,卷時要注意儘量地緊。”我跟着媽媽做,把糉子葉疊成一個漏斗。

“然後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滿。旁邊有火腿,可以放一些,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一些水,然後將餘下的糉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糉子就會變成錐形,再用剩下的糉子葉把糉子裹緊,最後用棕絲綁緊。”可說着簡單,做起來難度卻不小。小小的糉葉很“調皮”,就是不聽我的話,“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糉子裹緊時,糯米糰卻一次次被擠出,氣得我哇哇大叫。無奈之下,在媽媽的指導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一個糉子。儘管形狀看起來不是很美觀,但畢竟是我的勞動成果……

早上忙完這些以後,今天的主角——糉子,終於登場了!媽媽在廚房早已經煮好了香噴噴的糉子,開啟鍋蓋滿屋都飄着糉子的清香,讓我聞得口水直流個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糉子葉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白白的糉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軟又黏,回味無窮呀!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4

過端午節放假了,我和媽媽一起回奶奶家了,哦耶!在奶奶家還真發生了好多有趣的事呢!

趣事一:逗小狗

奶奶家有兩隻小狗,天天和我玩,我還給它們蓋了個小房子,但是它們怎麼都不去裏面呢?對了,小狗可傻了,我餵它們東西它們都不知道過來吃,還要我叫過媽媽來,讓媽媽喂,它們纔會吃。

我有那麼可怕嗎?每次我捉它們,它們總是動來動去,最後還要把我嚇一跳。媽媽還要訓我:你別仍小狗啊,會把它們摔疼的。可明明是小狗嚇到我了嘛,媽媽爲什麼訓我呢?想不明白。

趣事二:撿雞蛋

奶奶家不但有小狗,還有雞呢,每次看到了雞,媽媽總要問我:小雞怎麼叫啊?媽媽這麼大了還不知道小雞怎麼叫,還沒我知道的多呢,小雞不就是嘰嘰嘰嘛,母雞咯咯噠,公雞喔喔喔,媽媽別老問我這種幼稚的問題好嗎?

我最喜歡和媽媽撿雞蛋了,第一天我們撿了八個雞蛋,一開始我數的是七個,媽媽讓我重新數一次,怎麼又變成八個了,我又數了一次還是八個,媽媽說以後做事情一定要認真,雖然我不太懂,但還是記在了心裏。

第二天我們撿了四個雞蛋,我拿兩個媽媽拿兩個,不知怎麼回事一個雞蛋自己跑到地上了。我以爲媽媽頭上又要冒火了,結果媽媽只說,好了沒事,下次要注意就行了。媽媽真是一個好媽媽。

趣事三:坐車回家

四天的假期很快就結束了,要坐車回姥姥家了。書包、零食、礦泉水一樣都不能少。

坐車真是無聊,只能拿着水瓶子玩了,我捏,我捏,我捏捏捏……哎,瓶子怎麼變形了,媽媽你快給我把瓶子弄成圓的'。寶寶這個弄不圓了。不行,我就讓你給我弄成圓的。你自己弄吧。我自己弄不圓。那媽媽也弄不圓。哼,我生氣了,不理媽媽了。寶寶,假如你把碗摔碎了,還能粘到一塊嗎?(好像不能了,但我還是不要理媽媽)不能吧,現在你把瓶子都捏扁了,瓶子也就弄不成原來的樣子了。媽媽的話好像很有道理,好吧,我不再要求媽媽弄瓶子了,但是本寶寶還是很生氣,坐車真的很無聊啊!

趣事四:拉便便

我要拉便便了,媽媽在一旁陪着我,問我好幾次了:好了沒,好了沒。我說:“你彆着急啊!”逗的媽媽哈哈大笑,有那麼好笑嗎?我說的不對嗎?雖然我一邊拉便便一邊玩,但人家真的沒拉好嘛!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5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爲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爲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考慮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爲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待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爲可以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可以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現在,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糉子,這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糉子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糉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不過在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6

窗外湛藍的天空時不時傳來幾聲鳥鳴,我的心情格外舒暢。因爲今天是端午節,我要和奶奶一起包糉子呢。

包糉子的材料奶奶早就準備好了。只見一盆用水浸泡過的糉葉,已經伸展開來;半盆泡好的糯米,雪白雪白的;一邊放着幾十顆飽滿的紅棗,一堆晶瑩的紅小豆。那邊還有醃製好的臘肉和冰糖,以及用來捆紮糉子的棕繩。一看見這些,我的心就禁不住跳躍起來,嗬,真的要包糉子啦!

“咱們開始吧?”“好嘞!”奶奶話音剛落,我們圍坐在一起。只見奶奶拿起一片糉子葉,在中間一對摺就捲成了三角形的小漏斗,然後挖進一勺白米,再放入一顆紅棗和冰糖,再挖一勺米,用勺子把它抹平,最後,像變戲法似的把糉子捲成一個立體的三棱錐,熟練地用棕繩捆了三圈,最後繫了一個結,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我也躍躍欲試。我直看得目瞪口呆:包糉子簡直是一門藝術啊!

於是,我也從水盆裏挑了一片大糉葉,模仿奶奶的樣子,一折,三角形出來了,再挖兩勺米進去,放顆紅棗,填平,最後一卷。呀!一個糉子就已經成形了。瞧,就這麼簡單!我正得意,麻煩就來了。因爲最後捆紮的步驟太難了,我根本無從下手。我試圖騰出一隻手來,結果糉子差點散架了。於是我改爲邊用一隻手拉繩,邊用嘴幫忙,結果根本使不上勁道!無奈之下我只得請求奶奶的幫助。只見奶奶三下兩下就又幾秒鐘的時間把這爛尾糉子給包好了!我心服口服,既佩服奶奶靈巧的手藝,更佩服老祖宗們傳下來的這寶貴的物質和精神遺產!

收斂起心神,我跟着奶奶一步一步地學習,奶奶手把手地教着,最後我總算包了四五個像樣的糉子。

煮糉子的時候,我搬個凳子在旁邊等着,我多想親眼瞧瞧我的勞動成果。不一會兒,糉子的香味就飄滿了整個屋子,四十分鐘後,糉子寶寶們就爭先恐後地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挑了一個貌似我包的糉子,手忙腳亂地解開糉葉,挖起一勺,軟軟的,甜甜的,太好吃了!

一家人圍着圓桌,拉着家常,吃着剛出鍋的糉子。那糯米的濃香,大棗的甜味、糉葉的清爽與家人的歡聲笑語完美結合……這,就是端午節的味道吧!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吧?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7

端午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可是你們知道這一個節日的來歷嗎?

端午節源於屈原。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等。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卻不忍捨去祖國於5月5日,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萬分,在汨羅江上划龍舟,把雞蛋、飯糰丟進江中,讓魚蝦吃飽,以免啃咬屈原之身。之後怕雞蛋、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便發明出了糉子。

端午節早上,我的眼睛剛睜開,“撲通”一聲跳下了牀,便看見爺爺奶奶正在包糉子,我很有興趣,便也走過去請教他們如何包糉子。我拿着兩片糉葉,用剪刀將一頭的硬角剪掉。然後把兩片糉葉平鋪,再對摺。接着對摺好兩頭。再然後,就把糉葉開啟,填入兩勺糯米,放上一個蜜棗,填入一勺糯米蓋住蜜棗,用勺子壓緊。最後對摺另外一部分糉葉,隨手把突出的糉葉摁下去,用細繩子綁好。多包了幾個後,我把它們放入熱水騰騰的鍋中,煮了半個鐘頭左右,香香的糉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扯開繩子,掰開糉葉,咬上一口,軟軟的,甜甜的,熱熱的,可美味了!畢竟也是自己的手藝。

我通知了小夥伴;“每人從家中三個糉子到姥姥前院中,比賽誰最快吃完。”他們一溜煙似的從家中帶出來了三個糉子。有些人吃花生餡兒的,有些人吃棗餡兒的,跟我一樣。我和小夥伴們圍成一個圈兒,從1數到3,每個人都不甘示弱,扯開繩子,撕開糉葉,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咱們每個人的嘴巴兩邊都鼓鼓的,嘴巴、臉上、鼻子上到處粘上了糯米。我是最先吃掉三個糉子的,成爲了“大胃王”,肚子就是無底洞!

端午節可還是我的生日呢!媽媽說,我是想從肚子裏出來吃糉子啦!才生於端午節。對!我就是愛吃糉子!我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8

端午是傳統節日,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十分悲痛,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吃了,人們想出用楝(liàn)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發展成了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棕子、和雄黃酒等風俗,用這個方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節日,讓我難以忘懷。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9

端午節快到了,這是一個民族的節日。法定假日一天。關於端午的趣事,我們都瞭解很多。也寫了很多詩歌來歌頌偉大的詩人屈原。

從字面的解釋來看,端就是‘初’的意思,午即‘五’的意思。在古代人民認爲,每月的‘五’都是‘兇’的預兆,而五月初五,雙五更兇。人們忌憚出口說初五,所以就用‘端午’替代了‘初五’。端午節祭奠屈原,是因爲他在這一天投了汩羅江 當時的漁夫目睹屈原投江而死,他就划船望江裏頭飯糰,避免魚吃屈原的身體。隨後;周圍的羣衆也蜂擁而至,往江裏撒紙團;後來人們怕飯糰投入江中,擔心飯糰被沖走,就用荷葉包上飯糰,裝入竹筒,投入江中。 當時漁夫和當地老百姓划船望江裏投飯糰,後來引申爲賽龍舟,這裏有兩個意思,一是,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其次賽龍舟有一種拼搏之意,代表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唐僖宗年間,發生黃巢之亂,烽火所到之處,屍陳遍野、血流成河。老百姓聞黃巢來,紛紛先行逃跑避難。一次,黃巢看見逃難隊伍中,有位婦人的行徑與常人大不相同。一般人逃難時,總是將年紀小的孩子抱在懷裏,牽著年紀大的孩子。但這位婦人卻是懷中抱著年紀大的孩子,手裏牽著年紀小的孩子。 黃巢感到奇怪,便攔下那婦人,問道:「你爲什麼手牽小的,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含著淚水,指著懷裏的孩子,對黃巢說,這是大伯的孩子,手裏牽的是自己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只能救一個孩子時,她打算犧牲自己的孩子,以保住大伯唯一的後裔。 黃巢聽了,非常感動,就對那婦人說:「你快走吧。回去將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黃巢的軍隊看見,就不會傷害你。」婦人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講了出去。沒多久,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與艾草。爲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率兵離去,全城百姓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在危險的緊要關頭,一個平凡婦人的義行救贖了全城百姓。 婦人之所以能感動殺人不眨眼的黃巢,是因爲她願意犧牲、擺上的代價是如此地寶貴□□自己唯一的親骨肉。而全城百姓若沒有聽從婦人所言,在門上插菖蒲與艾草,也無法倖存。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的趣事作文10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因爲放假,所以我起的比平時稍晚一點。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卻發現我的手上腳上都被帶上五彩線。五彩線是由紅、粉、黃、綠、藍五種顏色組成的,很鮮豔。媽媽告訴我說,端午節帶上五彩線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的。

洗完臉後,我就來到餐桌前。滿滿的一桌,真豐富啊;有大大的三角形糉子,還有香噴的雞蛋、鴨蛋、鵝蛋。看着這麼多好吃的,我的口水禁不住流出來。

正準備開動時,爸爸發言:“知道今天爲什麼要吃糉子嗎?哪位“同學”知道請舉手回答?”

這可難倒我,我就裝作沒聽見,等待爸爸解釋。爸爸告訴我說是爲紀念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沒想到一種食物也有故事。

爸爸講完後,我已經迫不急待地想和他們做遊戲——頂雞蛋。

我在盤裏隨手拿一個個頭較大的雞蛋,先和爸爸來一個對決。而我的力氣太小,一個回合下來,就輸給爸爸。但是心裏卻不服輸。心想:“可不能這麼算。”我又去洗鵝蛋,想和媽媽較量一番。

只見媽媽在盤子中左挑右選的,好像裏面藏大將軍。我好奇地問媽媽:“你在選什麼?難道鵝蛋還會有什麼不同嗎?”聽完後媽媽耐心地說:“你看這鵝蛋好像都一樣,其實裏面的學問大着呢!首先你要看蛋的形狀,要選“小頭”尖一點的,這樣的蛋會比較有優勢一些;其次要看鵝蛋的外殼,光滑、細膩、顏色勻,這樣的蛋殼更硬一些。根據這些特點選,一定能獲勝。”

我半信半疑地選一個鵝蛋,就開始跟媽媽較量起來。

我雙手緊緊地握着鵝蛋,使上渾身的力氣,頂啊,頂啊,只聽見叭的一聲,我趕緊收手,緊張地看一下手中的蛋,我手裏的鵝蛋竟然沒破,還是好好的,“原來是媽媽手裏的蛋碎啦,太好,我贏!我贏!”我興奮地邊喊邊跳,爸爸也高興的拍手錶示祝賀,媽媽看着我高興的樣子也笑。

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啊!

標籤:趣事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