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日記 > 日記作文

六年級數學日記【精】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過去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並且記錄在日記裏了。日記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日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數學日記【精】

六年級數學日記1

今日,數學課後,教師佈置我們預習除法估算。

預習是什麼呢教師爲什麼叫我們預習呢我帶着驚奇的心境回到家。查資料,問爸媽。原先預習就是在學習新課之前,自我先把書上的資料看一遍,(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做上記號,等上課時,再認真聽。)這樣,就能對新知識有了初步認識。

我好奇地預習着除法估算。經過預習,我明白了估算538÷62時,能夠把538看作540,62看作60,那麼,538÷62≈9。原先,預習能夠幫忙我掃除數學學習的障礙,我對估算有了初步的理解。聽課時,我能很快地理解新知識。即使有疑問的地方,也能迎刃而解。

所以,課前預習很重要,我們必須要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因爲成功的預習,能夠使聽課質量更高,學習的效率也跟着提高,所以,它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六年級數學日記2

今天是星期六,媽媽帶着姥爺和我一起坐車去森林公園玩。車費:5元錢。

到了森林公園,我和媽媽去買門票,價格如下:大人每人2元,兒童每人1元。我掐指一算,兩個大人,一個小孩兒,共需5元錢。

我們拿着門票高高興興地進入了森林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青青草地上的一羣可愛的白鴿子。媽媽用3元錢買了一包鴿子食,讓我和姥爺到鴿子羣中喂小鴿子。我們在鴿子羣中照了六張照片,淘氣的小鴿子把我的右手給抓了,好像在和我握手一樣。

我們走啊走啊,來到了“水上樂園”。我對“滾筒”特感興趣,它“旋轉”得真有趣。然後,我們又花了20元錢玩了“遊船”,它是一個“平移”現象。我和姥爺玩累了,餓了,媽媽就跑到商店買了一些美味佳餚:4根香腸、2個冰淇淋。媽媽說:“一根香腸2元錢、一個冰淇淋1元錢。媽媽一共花了多少錢?”我板着指頭算出是10元錢。

過了一會兒,爸爸來接我們啦,我們又去遊了“動物園”,看見了獼猴、鹿、藍孔雀……這些動物真可愛!

回來時,我們坐車、吃飯共花費27元錢。媽媽笑眯眯地說:“寶寶,算算今天共花了幾元錢?”我用加法認真地算了兩遍,說:“一共花了65元錢。”

看,今日一行,離了數學行嗎?

六年級數學日記3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班舉行了一次數學考試,我們心裏非常緊張。

之前老師和我們說:“試卷會比較難,有不會的題目就空在那兒,等把簡單的題做完,再回過來看難題。”說完老師就走了,我們立刻準備。可是,我的心怦怦直跳,緊張得汗都出來了,頭就像爆炸了似的,深怕考試卷難,我慢慢走向教室,看到同學都在複習,我也趕忙複習。就在這時老師來了,他在黑板前站定冷冷地說:“只有一小時。”“啊……”同學一陣噓聲,都把書放回了書包,老師把試卷發下來,我看了看,頓時面色蒼白,好像一道題都不會做。沒有辦法,我只好拿起筆寫,答起題來。慢慢的,我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剛鬆了一口氣,寫到一半,又遇到了難題,我想來想去也不會,只想到老師說:“不會的空在那,把簡單的做完回頭再做難題。”我一共有10題不會的,沒有辦法,因爲時間到了,我只好照大概寫了起來,考完試,我的心還是怦怦地跳着……,終於考過了!

我喜歡考試,雖然考試時我還是會很緊張,但能看出我們學習的效果。

六年級數學日記4

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離不開數學,可見數學與我們的關係就是多麼的密切呀。

暑假裏我跟爸媽到表姐家玩,路上口渴了,爸爸只好到附近雜貨店買礦泉水喝。雜貨店有個規定:買3瓶礦泉水能夠換一瓶礦泉水,一瓶礦泉水賣價1元錢,爸爸見了掏出10元錢給雜貨店老闆,說:“老闆買10瓶水”,水拿到了,我如飢似渴的喝了起來,一會兒就喝掉了二瓶。還沒等我回過神,已經有好幾個空瓶了。爸爸問我:“靈靈,我們用10元錢能換多少瓶礦泉水?”我想:10瓶水喝完,拿9個空瓶子換了3瓶礦泉水,此時3個空瓶又換了1瓶礦泉水……還剩下兩個空瓶子。我高興地對爸爸說:“爸爸,我算出來了,就是14瓶礦泉水,還餘下2個空瓶子。”爸爸笑了,說:“你再想一想!”我若有所思:“我們能夠再向雜貨店老闆借一個空瓶子,喝完後再把空瓶還給老闆,噢!我們能夠喝15瓶礦泉水。”爸爸點頭稱讚。

數學就就是要靈活運用,理論聯繫實際,只有掌握了數學知識,才能更好的讓數學服務於我們。所以我們要學好數學,讓數學成爲我們學習生活中的好幫手。

六年級數學日記5

這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年輕人,買個五元的肉丸子串,那位賣肉丸子的叔叔的價錢定位0.5元一串,賣肉丸子一時急把題目算錯了,價錢弄錢了,認爲定位1元一串,只給年輕人5個,年輕人一算好聲好氣對那位賣肉丸子的人說:“你算錯了就應10個肉丸子。”那個人不聽回改,年輕人一勸在勸,後才答應,給他11串,年輕人說:“多一個我也不一樣,你拿會去,人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多了一個我也不能要的,原先就是數學幫了個忙。

我也有一回,這天的事情最後發生了,我外公帶我到理髮店去洗頭,此時洗頭價錢就是5元一次,洗完後,那位理髮店的老闆因顧客太多,忙但就是來,我外公給他10元,他卻找我外公7元錢,我外公沒看錢就走,走了一半,外公摸了摸口袋的錢多了2元,外公把我送回家後,就回去把那2元錢還了那位糊塗的老闆,老闆慚愧的摸了摸腦袋說:“都怪我粗心大意,人多我忙但就是來。”

這兩件事中給突出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老實的人給有上帝的保佑。

六年級數學日記6

這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年輕人,買個五元的肉丸子串,那位賣肉丸子的叔叔的價錢定位0。5元一串,賣肉丸子一時急把題目算錯了,價錢弄錢了,認爲定位1元一串,只給年輕人5個,年輕人一算好聲好氣對那位賣肉丸子的人說:“你算錯了就應10個肉丸子。”那個人不聽回改,年輕人一勸在勸,後才答應,給他11串,年輕人說:“多一個我也不一樣,你拿會去,人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多了一個我也不能要的,原先就是數學幫了個忙。

我也有一回,這天的事情最後發生了,我外公帶我到理髮店去洗頭,此時洗頭價錢就是5元一次,洗完後,那位理髮店的老闆因顧客太多,忙但就是來,我外公給他10元,他卻找我外公7元錢,我外公沒看錢就走,走了一半,外公摸了摸口袋的錢多了2元,外公把我送回家後,就回去把那2元錢還了那位糊塗的老闆,老闆慚愧的摸了摸腦袋說:“都怪我粗心大意,人多我忙但就是來。”“這兩件事中給突出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老實的人給有上帝的保佑。

六年級數學日記7

星期天,我和揚文一齊玩了24點遊戲。遊戲規則很簡單:每人分別抽四張牌,然後用“+、-、×、÷”這幾種計算方法最終得數必須要得24,就行了。

遊戲開始了,我們各抽了四張牌。唉!我的牌怎樣這麼糟呀!你看,四張都是A。這時,只聽揚文說:“我能夠了,你看,5+5=10,10×2=20,20+4=24。”第一輪,我輸了。但我並沒有灰心喪氣,因爲後面還有機會,我必須要把握機會,好好贏一把。我又抽了四張牌“6、5、8、3”。我激動得立刻脫口而出:“6-5=1,8×3=24,24÷1=24。此刻是1比1平了。”

揚文說:“有什麼的,我必須會在下一回合勝過你的。”第三回合到了,我又抽了四張牌“10、9、6、10”。我一看傻眼了。突然,只聽揚文大聲地喊道:“6×4=24,24+1-1=24。2比1我贏了。”我看着他那得意的樣貌,無計可施。

雖然這次遊戲我輸了,可是我覺得24點真趣味,同時也感到數學真的很奇妙。我今後必須要努力學習數學,靈活運用“+、-、×、÷”的混合運算,在下一次的.24點遊戲中,必須要用得得心應手,當個高手。

六年級數學日記8

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去十八家菜市場買菜,採購一天的“配”。

到了菜場,爸爸先是買胡蘿蔔和魚,而後爸爸決定排骨和蘑菇讓我去買,親身體驗如何與菜販做交流。我最喜歡吃糖醋排骨了,所以我先是走到肉鋪前,這個老闆很熱情,說他的豬肉是本地豬,又便宜,我就說了爸爸事先教我的,問:“排骨多少一斤?”。老闆回答:“給別人都是22塊錢,給你小朋友就20塊吧。”我高興說:“我要一斤。”稱好排骨,爸爸要求老闆剁小塊點,但我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個老闆把排骨裝到袋子裏時,又從別處切了一小塊肉放進去。

我們又走到蔬菜攤前,“老闆,蘑菇多少錢一斤?”我問道。“12塊一斤。”忙碌的老闆說。“那拿10個乾淨的大點的吧。”把10個大蘑菇放到稱上一稱,電子稱顯示是9塊2,老闆說:“再加一個正好10塊錢吧。”說着又放了一個小蘑菇。我感覺賣豬肉和賣蘑菇的老闆都很會做生意,總會想辦法讓你多買些。

我們這次在那裏買了一條鯧魚8兩重,一斤80元,64塊錢;排骨買一斤,每斤20元;蘑菇買8兩3,一斤12元,共10塊錢;胡蘿蔔買6兩,一斤4元,2塊4。合計96.4元。

六年級數學日記9

今天我做暑假作業時遇到了幾道我不會的題。

第一道是:一個數的分子比分母小72,約分後是十三分之五,這個分數是多少?

第二題是:一個分數,分子和分母的和是53,如果分母加上17,這個分數就可以化簡成六分之一,這個分數是多少?

我拿着作業本去問爸爸怎麼算?爸爸說“你看,第一道題約分後分子比分母小8,約分前分子比分母小72,可以求出約分時,分子和分母同時縮小了9倍,把它反過來通分就是十三分之五等於十三乘九分之五乘九最後等於一百一十七分之四十五。一百一十七分之四十五就是這道題的答案,很簡單吧。”“嗯,是很簡單呀!那第二題題我會了。”我說。“你看這道題是這樣的:一個分數,分子和分母的和是53,如果分母加上17,這個分數就可以化簡成六分之一,這個分數是多少?嗯,它的結果是四十三分之十。因爲原數的分子與分母的和爲53,分母如果加上17,新分數的分子與分母的和爲70,符合這個條件還能還能化成六分之一的分數只有六十分之十,分母減去十七後是四十三分之十。所以答案是四十三分之十。”

今天,我學習了一種新題型的解題方法。

六年級數學日記10

今天,我在數學1+2訓練上看到這麼一題,在一底面積爲648平方釐米的立方體鑄體中,以相對的兩面爲底去掉最大的一個圓柱體,求剩下的立體圖形面積是多少?

看到這個題目,我犯糊塗了,想:只告訴一個底面積,這怎麼求啊?坐在椅子上的媽媽看了,嘲笑我說:“哼,還說高水平哩,連這道題都不會做。”

我知道媽媽用的是激將法,目的是激怒我的好勝心,讓我把這題做完。爲了讓媽媽認爲她的激將法成功了,我就硬着頭皮做了下去,可是怎麼想也理不出頭緒來。但是我並沒灰心,繼續做了下去,我做了出來。

根據圖(要畫圖)可以發現,切掉一個圓柱,又出來一個同原來圓柱同樣大的洞,雖然這洞與圓柱體體積相同,但是它們的表面積並不相同,而是比原來圓柱少了兩個底面的面積。

所以剩下的圖形面積應該等於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減去圓柱的兩個底面+圓柱的側面。

列算式是628×6—628×3。14÷4×2+628×3。14

六年級數學日記11

20xx年X月X日X天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數學週末作業。寫着寫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難的題,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這道題是這樣的:

五個裁判員給一名體操運動員評分,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平均分是9.5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平均分是9.66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平均分是9.46分。這個運動員的最高分與最低分相差多少?

我見了,心想:這道題還真是難啊!最高分和最低分怎麼求呢?

正當我急得抓耳撓腮之際,我爸爸打電話來了,我對他說了這到題,他說先求出去掉最高分總分是多少,減去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總分。算式:9.46x4-9.58x3=9.1(分)。再求出去掉最低分的總分,減去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總分。算式:9.66x4-9.58x3=9.9(分)最後用9.9-9.1=0.8(分)

後來,我又用我本學期學過的知識:分解質因數驗算了這道題,結果一模一樣。

解出這道題後,我心裏比誰都高興。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數學充滿了奧祕,等待着我們去探求。

六年級數學日記12

以前,我總以爲“倒數”,就是把這個數倒過來,例如:“6”的倒數是“9”。後來,透過學習了倒數,我才知道原來倒數就是“兩個數的乘積爲1,那麼這兩個數就互爲倒數”。

如果要求出3的倒數,就可以用這個方法,1÷3=1/3,所以3的倒數是1/3。

那麼,我就有疑問了,“0。4”的倒數又是什麼呢?是“4”嗎?後來,我嘗試求4的倒數,根據以上方法,4的倒數應該是1/4,即是0。25。哦,我恍然大悟,那就應該把0。4化成分數2/5,所以就有了1÷2/5=5/2,0。4的倒數是5/2。

這樣,我又覺得奇怪了,“1”的倒數又是多少呢?那“0”的倒數呢?我藉助倒數的概念,試圖去求1÷1=1,所以1的倒數就是它的本身。可是0不可以作除數,那麼0的倒數是。哦,0是沒有倒數的。

原來學習“倒數”,靠的不是死記硬背,只要用心去“玩”,就可以轉到數學的小宇宙,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六年級數學日記13

傍晚,我在奧林匹克書中看到一道難題:果園裏的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老王師傅每天給50棵蘋果樹20棵梨樹施肥,幾天後,梨樹全部施上肥,但蘋果樹還剩下80棵沒施肥。請問:果園裏有蘋果樹與梨樹各多少棵?

我沒有被這道題嚇倒,難題能激發我的興趣。我想,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假如要使兩種樹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師傅就應該每天給“20×3”棵蘋果樹與20棵梨樹施肥。而實際他每天只給50棵蘋果樹施肥,差了10棵,最後共差了80棵,從這裏可以得知,老王師傅已經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樹,8天就是160棵梨樹,再根據第一個條件,可以知道蘋果樹是480棵。這就是用假設的思路來解題,因此我想,假設法實在是一種很好的解題方法。

六年級數學日記14

今天,我在《小學奧數解題方法大全》上看到這麼一題,一個矩形分成4個不同的三角形,綠色的三角形面積佔矩形面積的15%,黃色三角形的面積是21平方釐米,問:矩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看到這個題目,我犯迷糊,想:只告訴一個佔的面積和另一個三角形的面積,這怎麼求嗎?坐在椅子上的媽媽看一眼,嘲笑我說:"哼,還說高水平,連這道題都不會做,呵呵。"

我知道媽媽用的是激將法,目的是激怒我的好勝心,讓我把這題做完。爲讓媽媽認爲她的激將法成功,我就硬着頭皮做下去,可是怎麼想也理不出頭緒來。但是我並沒灰心,繼續做下去,我做出來。

根據圖可以發現,兩個紅三角形佔矩形的一半,一個黃三角形和一個綠三角形又佔矩形的一半,而綠色的三角形面積佔矩形面積的15%那麼黃色三角形佔矩形面積的50%-15%=35%,我們拿量除以率就是21÷35%=60(平方釐米)。

原來這麼簡單,多虧媽媽的激將法啊!

六年級數學日記15

那天的數學課上,劉老師說了這的樣一句話:“課堂因差錯而精彩。”——簡短而意味深長。

六年級的上半個學期,我們學習用正比例解應用題。透過書上的幾個例題的學習,我們得出了:正比例圖象都是直線上升或下降的。就在我們要解決下一個問題時,範安琳提出了疑問:爲什麼不可能是上下起伏的折線而一定是直線呢?接下來的時間,我們便是在爲她解答困惑中度過的。爭論了一會兒,我也有點兒困惑了。我發現別的同學也略顯困惑。老師讓範安琳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我們這才明白了她的意思:如果數軸上的數據不按順序排列,那圖象就不會呈直線上升或下降。原來範安琳是忽略了數軸的特點。

這件事不就驗證了那句話嗎?課堂上因爲她的一點錯誤,而使全班對數軸與正比例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還使我認識到,錯誤不可怕,重要的是提出來,讓大家來共同解決。由此我明白了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要因擔心出錯而躑躅不前——課堂會因差錯而精彩。

標籤:數學 六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