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日記 > 日記作文

2021重陽節敬老優秀日記範文(通用6篇)

一天即將過去了,一定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日記怎麼能落下。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日記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1重陽節敬老優秀日記範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1重陽節敬老優秀日記範文(通用6篇)

重陽節敬老優秀日記1

站在陽臺上,望見玉蘭婆婆坐在她門前的椅子上,渾濁目光的眼睛不時地眨着,嘴裏不時地嘆着氣,好像在翹首期盼着什麼。“也許她在盼望着誰能去看她”。我暗暗想着。這時,媽媽朝屋子迎面走過去,手中端着一個大銅碗,裏面就是我最愛吃的滷豆腐。“嬸嬸,這些豆腐剛煮好,軟軟的您也咬得動,給您趁熱吃,別放涼了。哦,對了,碗我下午再自己來拿就這樣。”我看見媽媽笑着對玉蘭婆婆說着,風中傳來了媽媽輕柔的聲音。只見玉蘭婆婆抽出乾枯的手,不斷撫摸着媽媽的手,臉向上仰着,不覺皺成一團,也笑着,嘴裏不知在說些什麼。玉蘭婆婆一手小心翼翼的端着碗,一手拄着竹竿,略微吃力地走進屋子裏。一會兒,媽媽回來了,我聽見玉蘭婆婆的笑聲:“謝謝……啊,謝謝。”

“玉蘭婆婆,這些水果是我們給您的,就放着了。”我邊說邊四下裏瞧了瞧,房屋雖簡陋但整潔,雖小卻很乾淨,這都要歸功於四周的鄉親吶!我想,我也應該爲玉蘭婆婆做些事情。看着她水桶空空的,我便自告奮勇拿着水桶到井邊提了兩桶滿滿的水。玉蘭婆婆連聲地說:“謝謝,謝謝。”我心裏一陣溫暖,因爲我也爲老人家做了一點小事,盡了敬老愛老之心!

啊,久久重陽節,久久敬老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願盡我之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希望我們能以愛相扶相助,讓社會更和諧更美好!

重陽節敬老優秀日記2

在去這次敬老院之前,滿腦子都充滿了幻想, 在我眼裏老年人的生活應該過得平靜和睦,安寧與充實,他們的生活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美好,而是充滿了許多不盡人意。 當現實與夢境相沖突時不免讓人有點失落,

在和他們聊天的過程中得知,他們在這裏過的並不好,這裏工作人員的態度有時並不和藹可親,一位老奶奶還告訴我們她壓在枕下的錢被偷了,生活上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豐衣足食,當老奶奶告訴我們這些時,我分明看到她佈滿皺紋的臉上寫滿了無奈,老人說着說着眼角溼潤了。聲音有寫顫抖,當說到自己的兒女時, 老人哽咽了,在她的臉上寫滿了失望,老人的最後一句話是:“實在不行,就自行處理算了”。

看着這位年過半百的老人蹣跚遠去的背影, 我的心痛了。我後愧的就是沒把我僅有的錢給她。 如果當時每個人給她微不足道的一元錢 或許也就能給老人精神上暫時的安慰。 我不明白現在的社會爲什麼充滿了無奈, 無奈的讓人感到可悲。

這一天雖然過得很快樂,但快樂裏也充滿了傷悲,不僅僅是爲這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而且也看到了這個社會上的種種… 或許這個社會有點黑暗,或許這個社會有種種的不公平…或許…但回顧這一天過得累並充實着,平淡的生活中終於有了一次不平凡的小旅程。

重陽節敬老優秀日記3

今天,我跟隨其他大隊委,一起來到了敬老院。

那兒的老人都似乎很老了,大概七八十歲吧,但他們個個精神飽滿,一點兒也看不出他們已經七八十歲了,反而像五六十歲的樣。

媽呀,老人們的住所就猶如豪華五賓館似的,連被子都是用絲綢做的,太好了。

三點鐘,節目準時開始,戲曲過後,我們大隊委的節目來了。第一個節目是呂承嶼的《大書包》。她跳的真好,背上的大書包可大了呢!老人們看得津津有味,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第三個,也是我最喜歡的節目,是拉丁舞,表演者是陳果和胡瑞希,她們兩個剛出場,就跳起了充滿活力與激情的拉丁舞。老人們似乎躍躍欲試,可能是看入迷了吧。開始分西瓜了,我拿了一個,送去給站在門口的一位老人,然後又端了兩塊西瓜,去送給樓上的老人。到了3樓,我和韋吳彤迅速各找到了一位老人,當我把西瓜送到那老人手上時,那位老人好像在感謝我,嘰裏呱啦地說了一堆我聽不懂的方言,我一臉茫然。

拍合照了,老人們陸續回了自己的房間,爸爸摟着我一起站在前排,調整好位置後,我蹲下來,拉着旗。“咔擦”,照片轉眼之間就拍好了。

本來是要在敬老院吃晚飯的,但因爲晚上還要上課,所以就回學校吃了,我依依不捨地告別了老人們。

下次,我也要組織同學去一次敬老院,讓他們體驗一下。胡老師,您同意嗎?

重陽節敬老優秀日記4

記得那天重陽節,我很早就起牀了,起牀之後,我給奶奶打了個電話,說:“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還有,今天是重陽節,我想邀請您和爺爺去爬縣龍山,登高望遠。”可惜,奶奶說:“今天,我們要去割稻穀,下次再去吧!”沒辦法,只有我和外婆去了。外婆說:“那我們兩個人去西施故里吧!”到了西施故里,我說道:“好安靜啊,似乎沒有人一樣。”後來,我就急着要看西施,外婆說:“到裏面去看嘛!”因爲是我帶外婆來,又不是外婆帶我來,我只好停了這張嘴巴。到了裏邊,我看見了水池,水池上飄浮着美麗的小船,我說:“外婆,我想坐小船。”外婆說:“真拿你沒辦法!”我坐上了小船,搖起輪子,我就看見那一朵朵美麗的浪花從空中跳起舞來,“好漂亮呀,”我說道。上岸了,我們又逛了一圈,然後,回家了。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節日重陽節,也是老人節,是一個尊老敬老的日子。女兒從昨天放學回來就對我說,明天是一個我非常期待的日子,我要爲奶奶做一件事,我才突然感覺到重陽節在我們忙碌的日子中不知不覺來臨了,沒有女兒的提醒,我竟然忘記了這個特別的日子。聽了女兒的話,我非常高興,因爲這句話讓我覺得孩子長大了。雖然只是一年級小學生,但是在老師的教導下,她知道了什麼是敬老,什麼是愛。

早上一起來,女兒就對我說,今天要爲奶奶做什麼呢?我爲奶奶做一件小事吧,看到奶奶做飯洗菜,女兒就捲起她的小袖管,伸出小手和奶奶洗菜了,看到那綠油油的青菜在女兒的小手中越來越乾淨,越來越碧綠,我站在邊上看着心裏暖暖的,我覺得今天的中午飯肯定很香,今天的菜肯定很美味可口,因爲那雖然是一盤簡單的菜餚,但是其中醞釀着女兒對奶奶的愛和敬老愛老的那份濃濃的情感,今天真是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日子啊!我希望天下的兒女都能記住尊老愛幼這個美德,讓我們永遠和孩子保持一顆純潔美好的心

重陽節敬老優秀日記5

10月16日,我們又迎重陽節。百善孝爲先。“孝老愛親”是人間真情的永恆旋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曾經說:“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需要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而晚輩常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在我們的身邊,一直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照顧着自己年邁多病的老人而無半句怨言,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兒女。今起,本報開始刊登孝敬老人榜樣的故事,以傳承中華民族孝老愛親傳統美德。

繼父病重

他守牀邊照顧12天

邱文先今年44歲,別看他面色黢黑,身體瘦弱,他可是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鋼花社區的“名人”,鄰里一提起他都豎起大拇指:“這漢子,不錯!”

邱文先還未出生,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劉仕清嫁給了邱雲清,從此邱文先有了一個他稱爲“爸爸”的繼父。雖是繼父,邱雲清對邱文先如親生孩子一般。幼小的邱文先從小就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孝敬爸爸。”

邱雲清60歲那年的一個雨夜,前列腺炎症突然發作,睡在鄰屋的邱文先聽到父親痛苦的叫聲,立刻背上父親就往醫院跑,路上多次摔倒在泥濘裏。邱雲清動完手術,一直處於病危狀態,邱文先12個日夜都守在病牀邊照顧着他。邱雲清的手術處時常出血,常常會染紅衣服和褲子一大片,還有難聞的氣味散發出來。但邱文先不怕髒、不怕累,一天要爲他洗四五次衣褲。

邱文先自己也成家了,他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自己的女兒邱盈,他時常教育邱盈:“老人拉扯我成人受了太多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呀!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邱文先的確做出了好榜樣,邱盈從小都孝順爺爺和奶奶,每天都爲老人打洗腳水,夏天總爲老人打扇,陰雨天還會體貼的爲老人按摩關節。鄰里看到邱雲清和劉仕清總羨慕地說:“您老兩口真是好福氣啊,兒子這麼孝順,孫都女也這麼孝順,真是孝子精神代代傳啊……”

重陽節敬老優秀日記6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九月九應該是登高,賞菊花,吃花糕,飲酒的日子。我國把這天定爲“老人節”“敬老節”。

本來和同事約好去北宮登高,賞紅葉。可惜同事離的遠,路上堵車,到了都已經10點半了。最重要的是早上我們聽說一個朋友今天下午要去敬老院看老人,相比之下,我們對這個活動比較感興趣,不僅是對我們大人,還有兩個孩子——婧涵和天天(同事的兒子)。

下午我們1點半出發,去了大灰場附近的一個敬老院,這家敬老院住的.都是附近的老人,敬老院有三層,一層,二層爲身體好的老人,三層爲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人24小時照顧。

朋友也是我的高中同學,他們三位自己開辦了一家輔導學校,這次也是帶他的學生來感受敬老愛老的傳統。我的這位同學很了不起,自己喜歡國學,對於現在孩子對父母不管不問很看不慣,利用業餘時間給孩子傳授我們的國學知識,把尊老愛幼用實際行動來交給他的學生。

我們一行20人,有他學校的老師,學生還有我們公司的同事。在敬老院負責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分成幾組,分別去把我們帶的用品及食品送到每個房間,每位老人。當時我們去前就想着給他們帶什麼吃的用的,到了那裏我們才意識到,他們需要的不是吃的用的,是關心關愛。

有的老人見到我們,熱情的招呼我們坐下,和我們聊着聊那,讓我們感覺老人真的很孤獨。聽工作人員說,人手很緊張,一層有時就2個人,對於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的老人,吃東西行動方面還要隨時注意,有些老人還有精神問題,隨時都要注意不能離開視線。3層不能自理的老人更是24小時不能離人,時刻需要照顧。有一位大學生村官,每天下班經過這裏,都來給老人餵飯洗澡,都是義務的。

這是我們第一次來敬老院,我們約好,等到春節及以後的日子,我和我的同學及他們的學生,會常常來這裏,送來他們需要的東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