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日記 > 日記300字

端午節習俗日記範文300字(通用11篇)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相信你會領悟到不少東西,是時候認真地寫好日記了。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習俗日記範文300字(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習俗日記範文300字(通用11篇)

端午節習俗日記1

哇,好大好香的糉子呀!沒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這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他那強烈的愛國精神使很多人爲他感到驕傲。人們爲了不讓海里的魚、蝦傷害屈原,就用棕葉包着糯米投到海里讓魚、蝦吃。就這樣人們就把包糉子、賽龍舟的習俗流傳了下來。

今天,我和爸爸早早的去買過端午節的東西。一上街,真是熱鬧啊!大家都在買糉子、雞鴨魚肉······但最具人氣的還是糉子呀。一條街上都有賣糉子的攤位,你想想街道上都這麼熱鬧,那超市不是爆滿了嗎?這端午節的氣氛真是太濃了,在湖北、山西那更加熱鬧啊,賽龍舟還寫對聯。賽龍舟前面的人大聲吶喊,敲着鼓在那加油,而划船者同時舉船槳,則有規律地在那划着,輸贏呀並不重要只要在端午節快快樂樂就好。對了,還有戴香包呢!這是爲祈求在以後的日子裏能平平安安。

哎喲,肚子好餓呀!我要去吃香香甜甜的大糉子了,拜拜。

端午節習俗日記2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各地有許多的習俗,讓我來介紹一下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吧!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古代楚國人因不捨得屈原投江而死,所以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來紀念他,用划龍舟來驅散江中的魚,免得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每到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糉子的餡品種很多,有豆沙糉、鮮肉糉、火腿糉、蛋黃糉等。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可以避邪驅瘟。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絲布,清香四溢,用五色絲線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端午節,人們把插懸艾葉、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酒,殺菌防病。

現在我們更重視過端午節了,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濃了,這些傳統習俗我們應該保持下去。

端午節習俗日記3

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不過,也有人說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聽媽媽說端午節的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我想應該是讓那些兒童長命百歲吧!各家還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我們南方那兒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在我們家鄉,過端午節的時候奶奶會用五色毛線系成一張網,裏面裝一個青皮鴨蛋,讓小孩子掛在胸前,聽說是辟邪用的。

有一個兒歌說得形象: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嗨!端午節的習俗真是數不勝數。

端午節習俗日記4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像吃糉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糉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糉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糉,一種是竹筒糉。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糉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將賽龍船、吃糉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習俗日記5

端午節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端午節有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仡佬等民族地區。

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瓜、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這天無論北方南方,都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顔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端午節習俗日記6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爲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賽龍舟、吃糉子、佩香囊、插菖蒲等。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早早起牀,出去買回很多菜。還有我不認識的“長草”,我問爸爸這是什麼草,爸爸說:“這是菖蒲”。爸爸把菖蒲做成寶劍,貼在門眉上,左右各一把。媽媽也調好了雄黃酒往牆角、衣櫃邊上噴灑,說:“可殺菌防病呢!”

中午時候,媽媽燒好豐盛的一桌菜;有雞、有鴨、有肉、還有棕子和食餅筒等等,可香啦!在吃飯的時候爸爸和媽媽給我講端午節由來的故事:在很早以前有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名叫屈原投汨羅江之後,人們就包棕子紀念他。我聽得入了迷,吃得也津津有味。

今年的端午節過得真開心啊!

端午節習俗日記7

端午節的風俗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馬上就要到啦,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都知道端午節這天,全國最爲相同的是吃糉子。關於端午節有許多說法,比如我的家鄉;在農曆五月初一這天要給家人帶兩色絲線,五月初五要換五色絲線。傳說;帶彩色絲線上帝可以保佑家人身體健康,驅走瘟災,萬事如意。

端午節這天,太陽還沒出來,一家人就要上山拔一些艾迴來,用艾葉水洗臉,傳說這樣能驅蚊蟲。洗完臉後就開始吃糉子,糉子是用糯米,紅棗,紅豆包成的,特別好吃,吃上一個還想再吃一個。還有把蛋黃煮灰啦的雞蛋。吃完飯太陽露出半個腦袋,一家人還要弄些柳條回來,再用彩色紙疊成葫蘆,插在大門上方。這樣就國泰民安啦。傳說;這是人們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留下的風俗,雖然是個傳說但是家鄉的'人都很相信。

媽媽說這些都是姥姥告訴她的。家鄉的端午節非常隆重。

端午節習俗日記8

星期三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起了牀,今天的早飯是糉子。糉子是用糉葉把糯米和各式餡料包起來,再用繩子繫緊。在糉子裏,我最愛吃肉餡的。因爲裏面的肉是在各種調料中浸泡過的,所以蒸過之後特別好吃。

早飯吃好後,我們出了門。我看到門上掛了幾根艾草,聽說那是辟邪除病用的。在路上,我從老姥姥那買到一個漂亮的香袋。這香袋上有彩色的條紋,上面繫着一條長長的,漂亮的掛繩。我拿在手上聞了聞,有一股中藥的味道。後來我才知道里面放着艾草粉。

聽媽媽說,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是賽龍舟。一條條龍舟,好似水龍一樣,在湖面上翻騰起伏。龍舟上的人用力地划着槳,還有人敲着鼓,好像在催龍遊得快些。大家你追我趕,奮力向終點劃去。

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節日。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們每個我國人都應該重視它。

端午節習俗日記9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紀念古代忠臣屈原的節日,那是楚襄王九年,屈原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自盡的。許多人不捨得屈原先生於是駕船追至洞庭湖歸來;還有許多人唯恐河裏的魚蝦傷害屈原先生的軀體,就把糯米裝竹筒煮熟扔入江中。從此,便有了賽龍舟比賽,而竹筒裏裝糯米便成了現在我們用糯葉包的糉子了。

端午節不僅是紀念屈原的,還是紀念吳國的伍子胥的節日。吳國伐越國之時,伍子胥助夫差一臂之力,一舉滅越,那時吳國士氣高昂,百戰百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於是越王求和,吳王夫差答應了。越王又派他的宰相去說伍子胥的壞話,讓吳王痛恨伍子胥。果然不出所料,吳王大怒,要殺伍子胥,伍子胥知道後要鄰居挖下他的雙眼,掛在城門上,要讓他的雙眼看到越國侵入吳國。這句話更讓吳王火上加油,即刻處死他。結果這位忠國忠君的忠臣被人害死!

端午節還有許多的來歷呢!要你們自己去了解,在此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習俗日記10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糉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說到糉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糉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糉,一種是竹筒糉。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啦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啦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啦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啦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糉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爲啦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糉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習俗日記11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是楚國著名愛國詩人,當聽說自己的國家滅亡時,難忍亡國之痛,悲痛欲絕,於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而死。

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主要的活動是包糉子,賽龍舟。我先說包糉子吧,包糉子先要把蘆葦葉煮一下,糯米泡兩至三個小時,然後把米包在葉子裏,再煮上一小時。賽龍舟就更有意思了,每條船上都配有漿手和舵手船頭有鼔船尾有鑼,用鑼鼓指揮槳手們行動一致。因此,划龍舟比賽時,河面上鑼鼓喧天,加上兩岸觀衆的吶喊聲,真是熱鬧非凡啊。

如今,每到端午節,人們仍要在江河裏划龍舟,包糉子……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作品和愛國情懷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