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人物作文 > 奶奶作文

奶奶那些事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奶奶那些事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奶奶那些事作文

奶奶那些事作文1

奶奶有一雙巧手,會剪窗花,會織毛衣,也會縫衣裳。一雙巧手,無所不能似的。

時光回溯,追憶往昔。

聽奶奶說過,以往逢新年,她都會剪些紅豔豔的窗花。小時候,每當奶奶剪窗花我總會圍在一旁看着。一雙手呀,雖粗糙了些,蒼老了些,佈滿了歲月的痕跡,但勝在巧。她的手上總是那把暗沉沉的剪子在上下翻飛,在紅紙間遊走。只消片刻,一幅紅豔豔的窗花就能剪好。算不上繁複華麗,也沒有什麼“千里江山圖”,只是朵朵簇擁着的紅花花,但在我心中,那窗花上的紅花花卻開得豔麗,開的嬌俏,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好似盛開的牡丹,也開得富貴。以往,爺爺見我做手工作業,都會說上一句:“你讓你奶奶幫你做去,她手巧着嘞!”

奶奶很會織毛衣,幾根細長的棍子交錯,上頭還纏着毛線,她兩隻手捏着棍子,手下一挑一壓,反反覆覆。許久,纔有了毛衣的大概模樣。只見她將衣裳取下,在胸口的位置上拿針挑起毛線,又編了起來,一番動作看得我眼花繚亂。少頃,她攤開手心,毛衣上浮着一條小魚,我看着小魚,瞪大了眼睛,滿是不可思議。於是,我央着奶奶教我織東西,她欣然應下。毛線在她的手上像是一條靈活穿梭的小蛇。我在一旁看着,模仿着,那毛線在我的手上卻是打了結,變得一團糟。我皺着眉頭,鼓鼓腮幫子,“它好難做啊,我還是看你織衣裳吧!”說着,把手上團成一團的毛線塞給了奶奶。

奶奶也很會縫衣裳。我的衣裳許多都出自她的巧手。她只要瞧見了好布,就總會拿到我面前,說着:“你看這布,喜歡不?趕明兒給你和你姐姐都做一身兒去。”。陽臺上,放着架縫紉機,那架縫紉機的年頭,至少與我一般大了,還是老式的。每當奶奶做衣裳,屋子裏總會溢滿“哐當,哐當”的聲音。她開着一臺小燈,戴着老花鏡,身子躬着,兩隻手把布展平,扶上布。暖黃的燈光映着縫紉機,映着布,也映着她佈滿歲月痕跡的臉龐。“哐當,哐當”又是縫紉機的聲響傳來……

她已經許久不剪窗花了,衣服偶爾會做上兩件,卻不似之前一般嫺熟。我也已經許久沒有圍着她,看她剪窗花、織毛衣、縫衣裳。她現在看些東西都要戴着老花鏡,那把剪子,那架縫紉機,那團毛線已經擱置了下來,大抵已經落了灰,但我時常會想起。

奶奶給予了我很多,每每憶起,心窩窩上都會暖洋洋、甜滋滋的,像得到了糖塊的小娃娃。

她一雙覆滿老繭的手無比溫暖,在我眼裏,似乎無所不能一般。

奶奶那些事作文2

那些珍貴的回憶被我的潛意識一個個埋在了樹下,今天我用雙手把它們挖掘出來,放在太陽下,讓陽光再次滋潤它們。

我是個農村長大的孩子,可是我的'童年生活卻不像其他農村孩子那樣勞累,而是十分的無憂無慮。

記憶中的夏天,是我在農村過得最快樂的季節,別看我是個女孩子,可是卻十分的野,喜歡和表弟整天泡在釣龍蝦的日子裏。

我家門前有兩條河,河裏遊着小魚、龍蝦河泥鰍。一道了夏天,會有很多的大人和小孩,來到岸邊,把各自拿手的釣魚蝦工具甩到河裏,希望滿載而歸,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我。

我和表弟兩個人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岸邊的好位置幾乎都被我們這兩個小不點霸佔去了。天還矇矇亮的時候,我倆就迫不及待的準備“撒網”了,早早地把釣龍蝦的工具甩在了河裏,靜靜地等待着它們的上鉤。我是一個急性子人,所以就在放釣竿的位置來來回回地走,不停地張望,生怕漏網了一隻小龍蝦。一遇到有上鉤的,我就激動不已,不讓比我技藝高的表弟來網。

那是好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毒辣的太陽高掛在天上,小河岸邊的小樹葉子都耷拉着頭,卷卷的,樹上的知了似乎也特別難受,被烘烤得“知了,知了”的叫個不停。我和表弟不管爺爺奶奶的勸阻,倔強地跑出來釣龍蝦,可是蝦兒們卻很少出來覓食,可能它們也是被熱得動彈不得了。火辣的驕陽炙烤着大地,豆大的汗珠順着臉頰滾落下來,我們倆也被曬得失去了釣龍蝦的雅興,就索性躲在旁邊的玉米地裏,藉着玉米葉驅散炎熱,誰也不想去瞧“獵物”上鉤沒。誰知伴着知了悅耳的合唱,我們倆就不知不覺的進入了……的美麗夢鄉,直到傍晚時分,才被已顯六神無主的奶奶找到。,結果就是被奶奶狠狠地罵了一通。雖然奶奶的罵聲還在耳邊響起,可我們倆的眼光卻迫不及待的轉向了釣竿,卻發現釣竿和魚線早已不知去向……

迎着紅似火的晚霞,這時的龍蝦也不停地在水面蕩起層層漣漪,好像在說“瞧,你們睡過頭了吧!”

十五年的光陰,改變了我很多,記憶的閘門無數次的開起與關閉,每當夏天來臨時,看着似火的驕陽,我都會想起那個飄蕩着知了聲、灑滿夕陽,迴盪着奶奶罵聲的釣龍蝦往事。

奶奶那些事作文3

爺爺參加同學會,去了三個星期。奶奶在家天天給我打電話,說是悶得慌,嘮叨完一大隊後,總會嘆一口氣,然後說:“也不知道你爺爺又感冒沒有。”

從小是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的。印象中的他們,常常吵吵小嘴,可從來沒有大吵大鬧過。奶奶愛嘮叨。爺爺吃飯快了她要嘮叨,爺爺出門忘了戴帽子他要嘮叨,爺爺在電視機前閉目養神她要嘮叨,爺爺茶喝多了她也要嘮叨。每次她嘮叨,爺爺就當聽不見,也不說話,爺爺越是不說話,她便嘮叨得越厲害。有時候爺爺實在忍不住了,便開始頂嘴,於是奶奶就更生氣了,“戰爭”便開始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在旁邊看着,還一邊咯咯的笑,覺得他們吵嘴的樣子,實在是太好玩,太可愛了。

聽說爺爺年輕的時候,曾幫他伯父說過一段時間的書,嘴皮子特厲害。所以奶奶每次都爭得面紅耳赤,卻還是說不過爺爺。於是她就不說話了,一個人生悶氣。爺爺叫她也不理,這下爺爺就慌了,在奶奶面前晃來晃去,嘰哩呱啦地說話,奶奶不理,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下去,奶奶有時“一不小心”理了他一下,他就高興得像個小孩,笑容燦爛。

奶奶常常給我講起她和爺爺年輕時的愛情故事,在每一個螢火蟲紛飛上網夏夜,在園子裏的藤椅上,我就那一把蒲扇,安靜地聽她說着玩,一遍又一遍。她似乎永遠也將不厭,我也永遠都聽不煩。

奶奶說,她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爹孃就去世了,她只好輟學被伯孃送到爺爺家裏。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爺爺還在炕上做作業。看見她便笑着說了聲“你好”。奶奶當時臉一下子就紅到不行,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好咬着嘴脣靦腆地看着爺爺。那天他們結婚了,奶奶10歲,爺爺15歲。爺爺的爺爺是黃埔軍校的第一批學生,在當時家庭條件也算不錯。他們的結合,也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爺爺從未嫌棄過奶奶。爺爺去上學,奶奶就在家裏縫衣織布;爺爺回家便教奶奶讀書,認字,直到祖母去世,只剩他們兩個相依爲命。一晃,60年過去。

60年,歲月模糊了多少容顏。

60年,滄海變成桑田。

60年,世事多少種變遷人情多少種改變。

60年,他們卻從未改變。

白髮也爬滿雙鬢,牙齒也開始稀疏。他的身影不再高大,挺拔。她的笑顏也不再優美,動人。那些海枯石爛,一生一世的諾言,在你們眼中也已成爲過往羞澀的語言。可你們牽扶着,檢查着,從純真美好的年代,走到滿天夕陽紅的今天,相濡以沫,不棄不離。

奶奶那些事作文4

老屋的院中種了一棵銀杏,枝幹粗壯,樹葉葳蕤。每到,樹上便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三十年前,親手種下了它。

奶奶今年67歲了,手腳勤快,精神矍鑠,是一個能幹又慈祥的老人。

在我的記憶裏,奶奶總是手不停,腳不停。老家的屋子雖然舊了,可是被奶奶收拾得乾乾淨淨,地拖得一塵不染,院子中長滿了花花草草。每次回去總是賞心悅目。空閒時,奶奶還會織毛衣,做拖鞋,做鞋墊,我從小到大的鞋墊都是奶奶做的,有春秋時的薄薄的棉布鞋墊,還有時候的絨毛鞋墊。

奶奶十分有毅力,她兒時上到就回家務農了,因此奶奶唸經文時經常會遇到一些生字,但奶奶從不放棄,常常請教和我,她還親切地稱我“細先生”。現在奶奶參加廟裏的活動時,已經是誦經最好的一位了。奶奶從60歲起便不再吃葷,一年每天如此,已經7年了。不管別人怎麼勸說,奶奶從來沒有半點猶豫。對於“無肉不歡”的我來說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實在不捨得奶奶吃素,因爲素菜中蛋白質含量太低了,對身體不好。可是奶奶總是不肯,我只好時常和買一些牛奶給奶奶。

在奶奶的心中,我就是一個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有什麼好吃的都給我,怕我受涼感冒了,怕我吃不飽了……從小學我離開老家開始,奶奶就一直從老家往城裏送排骨、雞、豬肉、奶奶親手種的蔬菜……每次奶奶都揹着一個大大的包過來。我知道,奶奶的包裏面裝滿了對我的愛。

奶奶是很有愛心的人。不只對我好,對鄰里也好;每次去菜場看到年老力衰的老人賣菜,奶奶總是過去買一些;看到橫在路中央的雜物,奶奶總是輕輕地踢到一邊;家裏的花花草草奶奶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老家的鄰居都誇我奶奶是“活菩薩”呢。

奶奶特別喜歡那棵高大的銀杏。每年都忙着施肥、鬆土、打花粉,等到結果實了,奶奶更是忙得不着家。把果實摘下來,漚上幾天,等到外皮腐爛,散發着濃烈的臭味時,再清理乾淨。於是一顆顆青白色的梭形果子一顆顆圓滾滾地跳了出來,讓我十分驚奇奶奶的“化腐朽爲神奇”的雙手。有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奶奶就是我們家的寶貝!

老屋的銀杏青了又黃,黃了又青。秋風初起,不知道奶奶是否還在那銀杏樹下忙碌嗎?但願奶奶能健康平安,長命百歲。

標籤: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