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高爾基的童年的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高爾基的童年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高爾基的童年的讀後感

關於高爾基的童年的讀後感1

我讀時的感受與高爾基寫時的感受是一樣的:一種濃厚的,色彩斑斕的,離奇的難以描述的生活,以驚人的速度開始了。

感觸最深的要數第二章了,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爲爭奪家產而大打出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就留下了烙印,他被嚇的竟蹦上了炕爐上,由此就可推想出他兩個舅舅”戰爭“的激烈了。

熱愛科學的”好事情“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雖然當時所有人都歧視他,甚至善良的外祖母也不能接受他,但他卻一如既往,還和阿廖沙成了好朋友,但是最後他也難逃當時黑暗社會的”制裁“,悲慘離去。以致阿廖沙說出了”你們全是混蛋“的話。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憶兒時的懵懵懂懂,心中總有一份久遠的牽掛,夢中的舊影卻因爲時光的流逝漸漸稀疏,而心裏想要留守的渴望也愈加強烈。或許有一天,我那滿腔的憧憬化爲激情,開始回顧兒時,那將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那麼便正如高爾基所說的:”我不是在講我自己,而是在講那令人窒息的狹小天地(如果是我,便是一個裝滿糖果的斑斕小盒)。“高爾基也說過:”人民美好的品質,他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它能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那就是光明的,人道的生活必定復生。“

若是再將《童年》刨的更深一點,會出現理性於感性的分歧,他們的視角不同,讀出的道理當然也不盡相同:理性之人會讀出一把雙面刃,它從正邪兩面插入了俄國基層市民的胸膛;而感性的人會讀出一面鏡子,他們會發現書中竟會有自己的影子。但不管怎樣,《童年》都將洗滌讀者以腐蝕,貪婪的靈魂。

窒息的天地,苦難的童年。

關於高爾基的童年的讀後感2

這個寒假,我讀了高爾基的小說《童年》,它給我的感觸頗深。

書中主要寫了:馬克西姆·高爾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木工家庭中。在殘暴的沙皇統治時期,高爾基吃盡了苦頭:幼年喪父,卻又受盡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圍的人都是那麼的自私,貪婪,充滿了仇恨……

相較於高爾基,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着。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回到家裏父母早把飯準備好了,睡覺時還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在裏面看書學習,圖書館的大門整天爲我們敞着。

因爲高爾基的生活過得很艱難,家裏又貧窮,所以只能靠撿垃圾來維持生活。那時,窮人會被富人看不起的,但是,他就當沒這麼一回事。依然刻苦自學,最終成爲一名偉大的傑出的作家。

小學的最後一年裏,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用我們的奮鬥,換一個讓父母、老師爲之驕傲的成績!

加油!

關於高爾基的童年的讀後感3

這幾天,我讀了《童年》這本書,這使我受益匪淺。他是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著作。透過讀這本書和透過自己的聯想,我明白了現實社會和舊社會的不同。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很幸福,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每個人都可以上學,很輕鬆就可以考上大學。而現在家家戶戶幾乎都有車,接送也很方便,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幸福的不能再幸福了。而在家裏,每個父母都會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是寵愛,所以生活在這個年代的我們,應該感到十分幸福。

但是讀了《童年》這本書,我感受到了現實社會和舊社會的截然不同,主人公高爾基的童年是多麼的不幸福,我真對他表示同情,他的父親死後,他進了外祖父家,正好趕上兩個舅舅鬧分家,而且兩個舅舅也不喜歡他,經常罵他是兔崽子。他的外祖父在他犯下錯誤後也會教訓他,甚至是打他。他的母親雖然很愛他,但也會經常打他,好像在這個家裏,他就是一無是處,幸虧他的外祖母還很心疼他,很愛他,要不然他在這個家裏真是沒法過了。

這就是高爾基童年的遭遇,我深深地同情他,也爲我的幸福感到慶幸,不過高爾基的外祖父也很心疼他,叫他念詩,和他喝茶,只是在他犯下錯誤後狠狠地教訓他,有時候用鞭子狠狠抽他,這也是對他的關愛。我認爲高爾基的童年是極其不幸的。我們作爲幸運的孩子,要好好學習,長大報答父母。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高爾基儘管身爲名人,卻也有着不幸的童年。所以,我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好日子。要像高爾基等名人一樣,長大有所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