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童年》讀後感集錦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童年》讀後感集錦10篇

《童年》讀後感1

童年,是完美的;童年,是燦爛的;童年,是……每當想起小時候,我總是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因爲我的童年很幸福,很快樂。但是,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童年的書,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卻充滿了悲慘。

主人公阿廖沙是一個3歲喪父,只有一個殘暴的外祖父,兩個自私、市儈的舅舅的可憐的孩子,但是還好,他有一個愛他疼他的外祖母。每當外祖父粗暴地打阿廖沙時,外祖母就會護着他。儘管如此,阿廖沙的身上還是經常會受傷。但是之後,慈祥的外祖母卻被兩個舅舅害死了。

其實,這正是作者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幼時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但外祖父i對他很不好。他十歲開始謀生,其童年和少年時期一向是在社會底層中度過的。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繁忙勞動之餘,仍勤奮學習,自強不息。

而看看阿廖沙和高爾基,又看看我們。我們能夠在明亮舒適的教室中讀書,他們不能;我們能夠不用自己辛苦勞動就能獲得舒適的環境,他們不能;我們能夠餓了就自己去買東西吃,他們不能;我們能夠有一個完整的幸福的家庭,他們不能。但是,他們能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勤奮學習,我們,卻不能。

同學們,我們能夠有如此舒適的環境來學習,是我們的榮幸,讓我們趕緊抓緊時間,讓有限的時間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童年》讀後感2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了,這本書的名字叫《童年》。《童年》主要是寫:阿廖沙三歲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從小就不在阿里克謝的身邊,後來是外祖母來照顧阿廖沙。不久,他便上學了,他有兩個表哥,都叫薩莎,米哈伊爾舅舅的薩莎跟他一起去上學,薩莎才上了幾天課,就逃學了。後來,母親又結婚了,但是因爲繼父賭博,他們家很快破產了,阿廖沙唸完三年級之後,母親去世了,阿廖沙從此沒有再讀書。外祖父成爲了乞丐,並且瘋了,他也從此成了一個流浪兒……

我看到一半時,已經是淚流滿面了。我看到阿廖沙早年喪父的地方,就會唉聲嘆氣,那時候的生活可真讓人覺得悲慘啊!我勉強繼續看下去,我越看越傷心,終於,我看完了。我看到阿廖沙學習那麼好,卻因爲窮買不起書時,學校因而要開除他,幸虧主教將他留下來了。阿廖沙的雙親死後,阿廖沙只好自己養活自己和外祖母,你想想,他只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呀,要靠撿垃圾生存,還要照顧外祖母。我們現在過這麼好的日子,有吃有喝有穿,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只有多讀書,才能養活自己。文中的主角阿廖沙的悲慘生活讓我感到可悲,但阿廖沙照顧奶奶的心又使我感動。

《童年》讀後感3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麼美好,但是前蘇聯着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跟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裏,到處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着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說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後,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記得還有那次夏令營吧,在綠色學校裏,教官要求我們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說說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先要擦肥皂,然後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髒的地方還是髒,所以爸爸批評我依賴性太重,缺乏獨立生活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裏誰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跟理解。

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跟做事。

《童年》讀後感4

我讀過不少描寫大海的豪邁詩篇;也讀過不少描寫山巒的文章;

還讀過不少使人潸然淚下的事情散文。但當我捧起高爾基的自傳體

小說——《童年》時,我立刻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

它雖然沒有化麗的詞語修飾,卻有着樸素感人的故事情節;它雖然沒有天馬行空一般的想象,卻記述了一件件平凡的生活事件;它雖然沒有太注重語、句、段、篇之間的連貫性,卻很好的體現出了他童年生活經歷的滄桑與感人的故事情節。

在“母親”高大的身軀下,埋藏着無盡的傷心與悲痛;在“外祖父”冷酷的表情下,更多的是對子女的關心與憤怒;在“外祖母”大大的眼睛裏,埋藏着對“外祖父”的不解於對神的信賴;在

“小岡茨”高瘦的身軀下,埋藏着對兩個“叔叔”得憤怒;在“我”童年時幼小的心靈裏,充斥着對生活的憧憬,對學習的熱情……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們那已失去的童年是否顯得更美好,更幸福?——沒有父母的責備,只有他們對我們的“百依百順”;沒有生活貧困的窘況,只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沒有讀不起書的貧困,只有一座座高聳的學校擺立在我們面前;沒有……

想到這裏,我們是否要好好的歌頌那段美好的時光?讓我們用雙手譜寫一曲歌,來歌頌童年的時光吧!

《童年》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書中形象的描繪了公阿廖沙悲痛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的脾氣暴躁,外祖母疼他了。外祖父 喜 歡他,舅舅更是討厭他。就在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了。這令我地體會當時他所處的悲慘境地。高爾基的童年跟比,實在是不!多幸福啊,被父母寵着。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就給你;,更要珍惜美滿。幸福的生活。

《童年》讀後感6

高爾基,前蘇聯偉大的文學家,無產階級文學的創始之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原名阿列科謝·馬克西母維奈·彼什科夫。出生在下諾夫戈羅德城(現稱高爾基市)。他出生貧苦,幼年喪父,飽嘗了人間苦難。

《童年》這本小說所寫的是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高爾基童年經歷的苦難,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故事在一個小市民家庭裏展開。在這個小市民家庭裏,恃強凌弱是人們的癖好。半瞎的老匠人首當其衝。這裏的人幾乎每天晚上給這個老匠人安排一個侮辱性的惡作劇式的“玩意兒”:有時用火燒燙他的剪子把兒,有時在他坐的椅子上插一個尖頭朝上的釘子,或者把顏色不同的料子偷偷的放在這個半瞎的老匠人手邊——讓他把他們縫成一匹布。阿瘳沙的兩個舅母先後被兩個舅舅毒打、摧殘致死。阿瘳沙的繼父也毒打他的母親。就連年邁的受人尊敬的外祖母也難逃外祖父的打罵。孩子們當然也不例外。這種殘暴的行徑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嚴重的傷害,使他或者鬱鬱寡歡,或者也像大人們一樣惡毒。

儘管這是一羣令人生厭的小市民,但高爾基並沒有簡單的停留在把他們表現在惡人上。小說的深刻之處在於它揭示了形成這羣形象的原因:是沙俄的黑暗統治,是家長制手工業者的生產方式,是艱辛污濁的生活環境,改變了人們善良的天性,造就了小私有者自私、貪婪的靈魂。

讀了這本書,我最欣賞阿瘳沙的外祖母阿庫林娜·伊凡諾娜。阿瘳沙的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受,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瘳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瘳沙聽,她對阿瘳沙的影響,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的愛給予阿瘳沙堅強的力量,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讓他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在這冷冰冰的世界裏,只有外祖母庇護、關心着阿瘳沙,給予他無限的溫情和鍾愛,並對他進行了有益的教導。

整本書可以用十個字來形容:窒息的天地,苦難的童年。如果當時的每一個人都象阿瘳沙的外祖母一樣慈祥、善良的話。我想:結果因該不是這樣。

要怪只能怪他們自己。他們是一羣既可恨又可悲的人物,一面受着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壓迫,一面又去欺侮別人。

現在來想一想,像他們這種殘忍的行爲,大約上帝看了也會掉眼淚!我們千萬不能學他們那種樣子。要學習阿瘳沙的外祖母。要慈祥善良,熱愛生活,對每一個人都要忍受。

《童年》讀後感7

一陣滄桑,一陣悲涼。那就是讀完《童年》我的感受。

《童年》是高爾基先生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書講述了阿廖沙(即高爾基先生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極端貧苦,生活艱難……

這本書字裏行間涌動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讓我迫切地想讀下去。讓我記憶尤爲深刻的是兩個人物:“好事情”和外祖母。

“好事情”是一個人的綽號,他是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時招的兩個房客之一,他是一個科學家。透過他的語言我能想象出他是一個隨和而具有智慧的人。他親切地稱呼阿廖沙爲“小弟弟”,並且在生活上關心阿廖沙,教會他許多生活的道理。而阿廖沙是唯一一個和他好的人。其他的諸如外祖父等人都看他不順眼,認爲他是巫師、藥劑師,逼迫他早早離開。“好事情”搬走時,阿廖沙應該是傷心而又無可奈何的。看到這裏,我的心裏抹上了一層悲涼。純真的友誼被拆散,無疑是可憐而悲哀的,而“好事情”恰恰是阿廖沙爲數不多的關心他的知心朋友之一。從字裏行間,我讀得出每次阿廖沙遇見“好事情”的時候都是快樂的。

外祖母是阿廖沙最親近的'人。她慈祥、處處護着阿廖沙。外祖母看着阿廖沙長大,處處給予阿廖沙愛的滋潤。阿廖沙在外祖母身上看到了可貴的品格:善待別人、幫助有需要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見證了人間的艱辛:父親逝去、犯了小錯被外祖父無情鞭打、失去好朋友,然後又失去母親。這便是俄羅斯下層人民的艱苦生活。想想他們,再想想我們。不禁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優越的環境裏!我的童年,是陽光快樂的童年。

放下書,我沉浸在阿廖沙自強不息的精神中。一個同齡人,在經歷瞭如此苦難之後仍然沒有被困難打到,何況我們呢?

《童年》讀後感8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好書,它叫【童年】。

這本書是偉大作家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第一部,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悲慘。文章開頭就寫了作者父親的死亡,他和外祖母一起離開了這座城市。接着,他來到了外祖母的家鄉“尼日尼”,並在這裏度過了7年並不快樂的童年。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外祖母,因爲她很善良,她眼中的上帝永遠是善良的。她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都不忘上帝,她對狗,鴨和雞······也常常提起上帝。下面是關於她的一段故事:

酒館的老闆娘養了一隻嬌生慣養的貓,又饞又懶。有一次,這隻貓從花園裏拖回一隻鳥,外祖母看見了,硬是從它嘴裏把鳥奪了回來。還罵道:“你這隻下流的惡棍,難道不怕上帝來懲罰你嗎?”

別人聽了都笑她傻,可她自己總是會不以爲然地說上好幾句。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感到心酸。作者不到十歲時就父母雙亡,從到外祖母家鄉“尼日尼”起,只有善良的外祖母一個人關愛他。正因如此,作者提前懂得了人間的冷暖,成長成爲一個很獨立的少年。

看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自己的幸福:擁有一個完美的童年。我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我會更加珍惜這幸福的生活。

《童年》讀後感9

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在俄國,乃至世界文壇,都有的極大的盛譽,《童年》也可以說成是他的代表作。

20天后,我終於讀完了這部偉大的作品,關掉網頁,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起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令人感嘆,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可以說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援了阿廖沙…………展示了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苦難歷程。

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高爾基用真實優美的文筆描述了自已苦難而令人難以置信童年,我爲自己而慶幸——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種痛苦,自己沒有失去親人……我很幸福,甚至可以說我很幸運,被家長寵着。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我的童年,同其他同齡人一樣幸福,雖然沒有父母的陪伴,但我的祖父祖母把我養育成人,我同樣感到了溫暖,同樣感到了幸福,同樣感到了同齡人所感受到的一切。

但是高爾基,他卻不同,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他必須要承受這我們這個年齡所不能承受了,但他還是想我們一樣成長,在那樣可怕的環境裏都可以出高爾基這種大師,我們這樣的環境還不出人才的話,那真是愧對於父母。

我想,高爾基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執着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勇於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童年》讀後感10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這個寒假裏,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外祖父的鞭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像還沒開的花蕾用花瓣護着花蕊一樣。在外祖父家,他熟悉了很多性格各異的親戚,可能讓阿廖沙壞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了,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

而在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的時候,每次都用胳膊擋着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的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儘管每次都會被抽得又紅又腫,像紅薯一樣,但他還是重複地做着這個舉動。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地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既貪婪,又殘忍,還很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經常爲一些小事爭吵、甚至動手……

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經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在無形中教他做一個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人。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四周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熟悉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希奇”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沒有煩惱的,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很多的孩子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在他們看來,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地把某個無辜的人無故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別。我們天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糖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們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輕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實在是天真了。

看了這本書,我最大的讀後感是: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有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