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熱門】童年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童年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童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1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大多數人一直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可我們也必須承認,醜惡也是一種真實,而且它們從未絕跡過。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我對此有了更深的體會。裏面有許多個極其醜陋的鏡頭我是完全無法想象出來的。

在我們這些90年後的孩子中,我們都有一個美好快樂的童年,可高爾基卻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小小年紀的高爾基離開了父母身邊,在他外祖父家目睹了舅舅們爲了家產爭吵鬥毆,愚弄弱者,毒打兒童的令人作嘔的醜事。我雖然知道,那個時候的社會是黑暗的,低層社會的生活就是這麼無奈,可我無法想象一個小孩子在這種社會下是怎樣生活的。

在我印象中,有這麼一個鏡頭,一直在我腦海裏徘徊,想忘卻忘不了。小高爾基的舅舅們爲了家產,殘忍的用十字架壓死了他們家的一個工人。這個工人無聲無息的死掉了,人們也很快忘掉了他,似乎從來沒有他這麼一個人,也從來沒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我無法理解,這就是人們對待生命的態度!我不敢相信,他們那顆肉做的心真的已經變成了石頭般堅硬!

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底層社會是黑暗的,可高爾基並沒有被這黑暗侵蝕,他仍保持善良的品性,並且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於這點,我對高爾基感到由衷的敬佩。在《童年》裏有這麼一段話:“在這塊廣闊而又肥沃的土地上,醜陋,卑鄙和健康,善良一同生長着,而後者點燃了我們的希望,因爲幸福離我們不再遙不可及!”讀完整本書,我最不能忘記的就是這段話。雖然身處黑暗,卻不曾被黑暗所吞噬。在高爾基家的工人死時,無一人爲此感到傷心,只有他爲此感到難過;在他看到他外祖父毆打外祖母時,他會冒着被外祖父毒打的危險前去幫助外祖母;在他周圍的人都被黑暗籠罩時,他敢於衝破黑暗,走向光明。我敬佩他那善良純潔的心,他那敢於與黑暗鬥爭的勇敢,他那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

《童年》教會了我許多人生哲理。無論你生活在怎樣污濁的環境,始終要保持一顆善良正直的心,也不要放棄對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在我們當今社會中,也有醜惡的現實,它們是那麼沉重,那麼令人窒息和作嘔,可我們要想將它們從我們的生活中清除掉,就必須瞭解它們。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勇於面對黑暗現實的決心和勇氣。

《童年》講述了一個我們從未有過的童年,我們從高爾基的《童年》中,又在人生路上邁了一大步!

童年讀後感2

暑假裏,我讀了《童年》這本書,裏面的內容讓我受益匪淺,看到高爾基和我們那不一樣的童年,又不禁爲他的悲慘童年而感到悲傷。

《童年》講的是五歲的高爾基失去了父親,而後又經歷了母親改嫁等一系列的變故。爲了上學,他只能去撿廢品賣了錢當學費,自己供自己上學。高爾基身上穿的破舊,在身邊的富有同學面前,受到了不少屈辱,可是他並不在意,把這一切化爲動力,促使自己努力學習,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思。現在,我們的條件是多麼的優越,不用擔心沒錢上學,更不用撿垃圾維持生活。身上穿的都是名牌的衣服,用的也是五花八門,色彩鮮豔的文具,各種樣式的書包,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東西,應有盡有。而高爾基呢?他是多麼的悲慘啊!別說是文具了,就算是衣服也都破爛不堪,是補丁摞補丁,還受到外公的百般虐待。相比之下,我們就像溫室裏的花朵,享受着小公主、小皇上之類的待遇,不愁吃,不愁喝。簡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是對於高爾基來說,這根本就是神仙般的,想也不敢想的奢侈生活呀!而他卻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勤奮地學習;相比之下,我們這些過着幸福生活的人,卻是那麼的不爭氣,真是自嘆不如呀。如果,我是高爾基,那一定會爲自己的貧窮家境而自卑的對學習沒有了信心,而他卻把嘲笑化爲了進步的階梯,我真是佩服不已啊!

相比高爾基童年的生活,我們可以用——掉進了蜜糖罐一樣形容現在的生活,可是,儘管這樣有些人還是不滿意現在的生活,挑這撿那。我也曾經做過一件這樣的事。

那天,我考了全班第一,媽媽爲了獎勵我,做了我最喜歡的餡餅。我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突然,一塊刺鼻的東西被我吃了進去,我連忙吐了出來,問媽媽:“這是什麼呀!”媽媽一看,不以爲然的說:“是姜。”我一聽,連忙把餡餅丟到垃圾桶裏。要知道,我是最厭煩姜的,那刺鼻的味道讓我聞了很不舒服,吃了更是噁心。媽媽見我把餡餅浪費了,十分生氣,說:“今天只有這一種帶姜的餡餅,你吃也要吃,不吃也要吃!”我聽了媽媽的訓斥後也耍起了性子,坐在那不理會媽媽。最後,媽媽實在是犟不過我,又給我重新做了餡餅,這才讓我如願以償。現在想想,我真是不應該浪費餡餅,姜又不是對身體有害的東西,何況這餡餅沒有了姜也是不好吃的呀!這餡餅如果在高爾基的眼中,那會是怎樣珍貴的食物呀!以後,我一定不會再浪費食物,而是珍惜每一粒糧食。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深深地感知到了我們和高爾基不一樣的童年,看出了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不同。以後,我們也要學習高爾基那種不向困難低頭,奮發向上的精神,好好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童年。

童年讀後感3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樂的,還是令人厭煩的,都使我們難以忘懷。童年反映了我們兒時的喜怒哀樂,我想這些喜怒哀樂早已在我們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當我看完《童年》這本書後,我知道高爾基的童年是與衆不同的。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黑暗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他幼年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舅舅,還有兩個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中,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裏。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在家裏,父母寵愛着,關心着,保護着。在學校,有老師的教導和同學們的陪伴。而高爾基呢?與我們恰恰相反。在如此邪惡和污穢的社會中,他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沒有動搖,沒有被污染,反而變得越加開闊、光明。也許,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吧!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想,高爾基的童年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執着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永遠以那種積極,勇於拼搏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童年讀後感4

在沒有看《童年》這本書以前,我以爲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五彩斑斕,無憂無慮的。可是當我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後,我才知道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溫暖的童年……

這本書是高爾基先生的自傳,也是對過去的蘇聯下層社會的真實寫照。主人公阿廖沙是個可憐的小孩子,他三歲失去了父親,11歲又失去了母親。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他都在外祖父母的家裏生活。在這八年裏,他極少的得到親人的關愛(除了外祖母的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阿廖沙只是因爲把一塊白色的布不小心染成了另外一個顏色,就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一個小孩子被如此殘忍的毆打,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呀!儘管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還是沒有對生活喪失希望!他選擇了面對困難,迎難而上!最後阿廖沙憑藉自己的努力,成功擁有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讀完這本書後,我不由得慚愧了,因爲,我最缺乏的就是阿廖沙這種敢於挑戰困難的勇氣……雖然我剛剛滿十歲,但是,我已有了五年的“舞齡”了,每個週末,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媽媽都帶着我去上舞蹈課;每天放學回到家,總是要練習半小時以上的基本功。日復一日,我開始厭倦了這樣枯燥的練習,於是,我開始找各種理由拒絕練功、拒絕上課。我再也不想練功了,因爲練功不僅僅要承受壓腿下腰的痛,還失去了很多玩的時間,在我的不斷“拒絕”下,在我不斷說自己沒有“天分”下,在我的不斷“沒興趣”中,我終於結束了五年的舞蹈學習。起初,我是很開心的,但是今天讀了《童年》我才發現自己不是沒天分,而是缺乏堅持的動力,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所以,本是能練就的一技之長才會不了了之。於是,我重新撿起被我用各種理由放下的舞蹈,重新學習。練功痛了,我一想到阿廖沙痛就會少一分;沒時間練功,我眼前就會浮現阿廖沙的影子,時間彷彿就能擠多一分……悲慘如他都沒有放棄追求,我怎能輕言放棄?當我再次在舞臺上舞動的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我彷彿感受到阿廖沙給我傳遞了他的力量,讓我變得堅強,懂得珍惜,在舞臺上綻放芳香。此後,我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練琴習畫、每一道數學難題、每一個英語單詞、每一篇習作撰寫……我帶着阿廖沙給我的勇氣,不再輕言放棄,不再借口躲避,一點點地攀登着,一點點地收穫着。

是啊,在21世紀,大家的家庭條件都變好了,於是幾乎所有的小孩都成了小皇帝,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怕苦怕累。可是,這樣就像溫室裏的花朵,好看是好看,只是遇到一星半點的風吹雨打,就會凋謝了,反而是阿廖沙這種“路邊的小野花”才能長得更加繁茂。

童年是快樂的,但是也不缺乏困難,只有努力的把困難解決掉,童年纔是完整的呀!讓我們一起向阿廖沙學習,迎難而上,不做溫室裏的花朵!

童年讀後感5

爲了將來更好地和寶寶溝通,最近開始學習育兒的知識,前幾天剛剛讀了兒童教育專家孫雲曉先生的《扞衛童年》一書,收穫不少,原來孩子的教育是如此細緻龐大的一項工程,突然覺得好有壓力,在育兒方面一片空白的我,將來怎麼能好好的教育孩子呢?慶幸我在此時及時的注意到此問題的重要性,至少還有近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補習相關知識。要特別的感謝那些爲了兒童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專家學者,可以讓很多年輕的家長有更多的學習資源。

印象中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然而現實卻是在應試教育的威嚴下,很多孩子的童年被各種的學習培訓佔據,很多父母不能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越來越多的孩子童年失去了絢爛多彩。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發展自己的過程,當孩子們連玩耍的自由都沒有的時候,將來怎麼能有發展創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讀書、學習,當孩子被長期逼着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壓力得不到宣泄,悲劇隨時可能出現。

國際社會認同的兒童概念包括:第一,必須將兒童當“人”看,必須承認兒童具有與成人一樣的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屬;這一點我的理解就是對兒童的尊重,家長或者老師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而不是前者就是高高在上,後者就任前者隨意擺佈的,如若不是讀了這本書,我想我是不會反思我與孩子(哥哥家的孩子)的交往,雖然滿腦子都是想着如何讓侄子侄女更好地成長,但是似乎假期在老家與他們的交往並沒有處處做到尊重他們,說教無效以後往往免不了大聲訓斥他們,他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更是如此,因爲農村生長的孩子們,家長心中並沒有完整的教育孩子的理念。第二,必須將兒童當“兒童”看,承認並尊重童年生活的獨立價值,而不能僅僅將它看做成人的預備;這一點理解不是很到位,也許是兒童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生活理念要求孩子,當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時刻要提醒自己,他只是一個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他有自由玩耍的權利,他有選擇他喜歡的事情的權利,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要求任意的強加於孩子身上,而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童年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是學習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快樂健康的成長、養成良好的習慣。第三,兒童在成長階段,應當爲其提供與之身心發展相適應的生活,兒童個人權利、尊嚴應受到保護。這一點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教會他應該做的事情,比如在他六歲的時候,他應該會自己吃飯、洗臉、繫鞋帶等,而不是仍然有父母代勞。

童年時代是特別有意義的,很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來自寶貴的不可替代與重複的童年時光。愛孩子,就來扞衛孩子的童年。給孩子創造自由發展的條件,讓孩子感受成長的幸福,而不是每天都帶着對學習和分數的恐慌睡覺。

童年讀後感6

面對困難時的由於退縮,面對挫折時的恐懼慌張,面對失敗後的彷徨失措……現在的我是否太脆弱了?思緒一拉開,難免將心事勾起。

印象中的自己是要強自信的,什麼事情都得去爭一爭,即使是失敗也不輕言後悔,而現在呢?印象最爲深刻的是上學期的一次數學考試,那一次我考了不及格,這讓我遭受了不小的打擊,彷彿覺得自己毫無臉面再讀書下去了。不止一次的問過自己,到底在幹什麼?爲什麼會是這樣子。有時候又會覺得自己十分可笑,就自己這點成績,拿什麼去和別人拼?

退縮,猶豫。彷徨,甚至是自嘲,我從未知道一個人要承受那麼多,即使在我身上並沒有發生什麼大事,脆弱如我,依然抵擋,不住挫折帶給我的折磨。

似乎是心有感觸一般的,將自己與《童年》中的阿廖沙的命運聯繫在了一起,阿廖沙四歲喪父。與母親投奔到外祖父的家裏過日子,外祖父生性殘暴,專橫,對待自己的親外孫也不手下留情,小小的阿廖沙只得承受他皮鞭下的怒氣,阿廖沙的遭遇是我十分同情,同屬憤怒也油然而生,對於這個瀰漫着殘暴與仇恨的家庭我充滿厭惡,阿廖沙應該也算如此感覺的吧!可是被命運玩弄的他,在那時候只得屈服,承受着上帝所發泄在他身上的一切不滿。

在憐憫阿廖沙的同時,而難免害怕因爲我不敢想象哪些事情如果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又會是怎樣的結果?說不定我早就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呢!這時我又對阿廖沙有所崇拜,他的勇氣,他的樂觀,她的堅強,他的正直……都是我缺少而所沒有的,與他相比我是如此渺小,不堪一擊,與它的遭遇相比,我的經歷又如此不值一提。

若不是過早放入體會了人間的痛苦與醜惡,他怎能在初遇險惡時鎮定?若不是經歷了太多苦難,他怎能在挫折中堅強?……要不是童年的經歷使他明白了太多,他又怎能成就美好輝煌!一時間,一種對自己行爲的羞愧油然而生……

其實沒有什麼堅強與不堅強,前者不過是對事物涉足太多有勇氣與經驗罷了,而後者若不去涉足不去接受,是始終無法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強者的!

誠然,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心若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一個若是有目標而不奮鬥怎麼會如願所償?時別數日,我對自己說:分數不是關鍵,只要不被自己所打敗,去爲目標而奮鬥,就沒必要花時間去自責,彷徨!我應該去找回屬於我自己的信心與力量!看!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童年讀後感7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是歡歌笑語的,童年是“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在一個祥和安靜的夜晚,我呆呆的躺在溫暖的被窩裏,準備睡覺,側頭一躺,看見書桌上有一本書,好奇心驅使着我下牀去看看那本書。“《童年》,不是我上一次去書店買的嗎?反正我現在閒着也是閒着,還不如多吸收點知識”,於是,我就翻開了這本書,映入眼簾的是一段前記。我仔細地看了看,開門見山,點明瞭主人公是阿列克謝。我繼續向下瞧了瞧,說阿列克謝的童年是苦難的。這就不得不引起人的深思,我們的童年都是豐衣足食的,放學後還可以和夥伴們在草地上,公園裏盡情的玩耍,但爲何阿列克謝的童年過得不好呢?我就一發不可收拾,迷上了《童年》。他三歲那年,父親便英年早逝,他還小,並不理解死亡是什麼意思。他只覺得父親的樣子很恐怖,母親的行動很詭異。他外祖母是位和藹可親,善良溫柔的人。然後,他外祖母和他母親辦理完父親的喪事後,來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家的風氣非常不好,他的兩位舅舅因爲奪家產的事而互相爾虞我詐,他的外祖父的脾氣火爆,喜怒無常,經常不分青紅皁白打外祖母,阿列克謝在這種黑暗的環境中,養成了脾氣暴躁,叛逆的性格,偶爾,還大打出手,與外祖父拳頭相見。他的媽媽因婚姻的事經常與外祖父吵架,後來她的媽媽嫁給了一個比她小的子弟,最終受盡折磨而亡,阿列克謝還產生了想要殺死繼父的念頭,但還有一道聖光在照耀着他,那就是他的外祖母,他的外祖母對他諄諄教導,並把他撫養成人。他最後一次回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與他白頭偕老的外祖母分割了家產,阿列克謝開始賺錢,不顧被人歧視而走上街頭撿破爛換些戈比,來贍養他的外祖母,看出了他濃濃的一片孝心,這就是他的童年。

但阿列克謝的童年只充滿酸辛嗎?答案是否定的。他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在一起自由自在的玩耍,看出阿列克謝是多麼渴望有一段美好童年呀。

比起我們現在,他是多麼悲慘呀,在七彩繽紛的童年裏,早上起來,還略帶睡意,爲了要上學,爸爸媽媽還給我們穿衣服,中午回來,爸媽早早的準備了一頓豐盛大餐,到了下午我們又“飽飯歸來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漸漸地,我們認爲爸媽爲我們做的事都是理所當然的,有些小朋友竟然還說出“如果幫父母做事,還有違天理。”爸媽寵着我們,我們要什麼有什麼,而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還經常做出對父母不敬的事。這種生活對我們已經是習以爲常的了,哪裏還懂得去珍惜。讀了《童年》後,我懂得了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的東西才真正算得上是收穫。童年匆匆去也,少年就要到了,就讓我們開啟塵封的記憶,回首自己的童年去感受高爾基所着的《童年》,去感受不一樣的童年。

童年讀後感8

逆境造就人格,人格成就命運。

——題記

一件黑房子,一棵樹苗,幾點星光。此時此刻,有兩個選擇擺在你眼前,你是選擇漠視黑暗,努力地在土地中尋找營養,緊緊追隨星光,茁壯成長爲一棵參天大樹;還是選擇放棄自己,成爲黑暗中的一份子,終結一棵樹苗的使命——枯萎或是腐爛?

高爾基的童年便是當時社會醜惡的縮影,它充斥着醜惡與仇恨,瀰漫着殘暴和自私。這個不幸的孩子過早地體驗了社會的黑暗與人世的冷峻,小說中,從“我”隨母親投奔外祖父開始,直至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阿廖沙度過了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歲月。他在那個日漸衰落,冷漠,黑暗的家中親眼目睹了外祖父的吝嗇,貪婪,專橫與殘暴,兩個舅舅的粗野和自私,見證了人世的冷酷無情。

而在這樣的煉獄裏,也有這樣一羣人:慈祥善良的外祖母,樂觀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裏,積極獻身於科學的積極分子“好事情”。他們身上閃爍着人性的光芒,照耀着阿廖沙幼小卻飽受苦難的心靈。這個幸運的孩子,在這樣一羣人的影響下,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正像《愛蓮說》中寫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泥而不妖。

阿廖沙,他在黑暗中迎接光明;高爾基,他在逆境中造就人格!

縱然困苦諸多,醜惡諸多,縱然身處多艱難,只要不後退,不屈服,秉承着那一份光明的執守,就會煉造自身的高尚人格。

其實,逆境不僅僅是生存的環境,它囊括着你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霍金,“輪椅上的巨人”,全身僅三根手指可動,卻寫出了五十多萬字的鉅著,他在逆境中煉造了堅強與不屈:海倫凱勒,美國影響最大的女性,她在盲,聾,啞這種一般人所不能抗拒的逆境折磨下,成就自我,讓《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屹立於文壇之上,她在逆境中煉造了頑強與堅韌。

現在的我們,正是綻放的季節,我們不曾有過阿廖沙的艱難困苦,在我們的身邊,處處是悉心呵護與無比關懷。可以說,我們生活得無憂無慮,生活得幸福安寧。但是,我們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而在那時,我們需要做的,就只是不要屈服,不要放棄,不要哭泣,頑強地戰勝自我,成就生命的價值。

於一個人來說,逆境無疑是最好的歷練之處。生活中會有苦難,會有不幸,卻也會有陽光,有堅強,緊緊地把握住生命中的陽光吧,吸收它的光芒,堅強地生長,釋放自己的人格力量,綻放出黑暗中最美麗的花朵!

黑屋子雖然黑,但我有星光微弱卻頑強的力量,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堅強的那一條路,長成我生命中的大樹。

童年讀後感9

其實,生命這個話題是凝重而嚴肅的,我不是太喜歡。但是,發展、充實、完成生命這簡單的六個字卻讓我想到,生命是有厚度的!

作爲教師這個特殊的以人爲對象的職業來說,我們如何讓我們面對的鮮活的生命能更好的發展?能讓被我們路過的每一個生命都能充實?

正如有時我自己也是很矛盾,想選擇一條很舒適的道路輕鬆地走下去,還是在別人休息聊天時,捧着一本本難啃的書嚥下去?或者,還是如別人一樣天天開心網購,而非這樣枯燥地寫着內心深處的話!但,我知道我是願這樣較爲痛苦的生活的!因爲,我願我的生命是充實的,我願回望我的成長之路時是有絢麗風景的!

喜歡文字的我,常會帶領我的學生們一起走進書的海洋。我引着他們準備一個美文字,摘錄美麗的文字,感受課堂外的真正的語文。去年新接的這個四年級,在上學期,我們一起共讀了《愛的教育》、《昆蟲記》,開展了讀書交流會,孩子們很喜歡。這學期,每節語文課前,我們共讀金波的詩集《我們去看海》。隨便叫一個孩子起來領讀,都是那樣的深情款款,平時那難聽的唱讀在這一刻全不見!金波老人筆下那些孩子們常見的事物、常玩的遊戲、甚至常犯的錯誤都變成了一首首極富童心和童趣清新小詩,那極富節奏感、音樂感、畫面感深深打動了這些小小的心靈。

當我們開始進行光明夜話時,我不禁想到,其實,我班裏也可以這樣嘗試。於是,我發動班裏學有餘力的十個孩子,學着光明夜話的形式,建立了一個QQ,就藉着這本詩集的名字,取爲週末,我們去看海。孩子們將自己看的讀後感,一些隨筆就發在羣裏,不爲別的,只爲讀只爲寫,只爲感受書香浸潤的童年!接下來,我們還將開展前段時間共讀的《夏洛的網》的讀書交流會。而就在剛纔,我給孩子們在噹噹網上又訂下共讀的另一本書曹文軒的《青銅葵花》。看着那一雙雙閃亮的眼睛,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我知道,真正能觸動心靈的教育就是和他們一起來充實這有限的生命,一起讓我們的生命走得更精彩。

其實,我不知道我今天這樣小小的舉動能帶給這幫孩子什麼,但這就是發我內心深處的自我生命本身的內在信念精品的閱讀定能讓他們走得更遠更穩!這也要我和我的學生們一起自我錘鍊,一起基於我們的自由意志我得和他們一起看一起寫啊,他們也得做很多其他孩子不做的'功課!但是,我們都是如此歡喜而期待!

是的,生命是有厚度的!

童年讀後感10

童年,像一顆甜蜜彩虹糖,閃爍着七彩的光芒;童年,像一杯可口的可樂,融合着記憶的味道;童年,像一塊香濃的巧克力,包裹着往事的回憶。

童年,是我們每個人最開心,心裏最純潔無暇的時光,那時,我們可以盡情玩耍,一切煩惱都被拋到了九霄雲外,看書,玩耍,爬樹,都是無拘無束,但是,高爾基的童年卻與衆不同,他3歲時就失去了父親,11歲時不得不自己謀生,一個僅比我們小1歲的孩子呀,就要承受着生活的重擔與打擊,但最後,他卻搖身變成了一個在文壇享有盛譽的大作家,爲世人所敬仰,他爲什麼會有着脫胎換骨的改變?我從高爾基的《童年》中找到了答案:

還記得五一去城際穿越時,前一天我剛看到高爾基在外獨自穿越城市的篇章,他穿越時由於身無分文,因此買不起食物和水,但是,他硬是靠着自己的毅力與耐心,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來到了一個碼頭,隨着一艘船離開了這裏,當時,我很想像高爾基一樣,自己獨立,堅強不屈,做一個永不放棄的人,但是,在隨後城際穿越的過程中,我將這個想法完全拋之腦後,到了濟南,我們找不到旅館,沒有住所,那時,我急的原地打轉,停滯不前,根本不想解決對策,儘管我是城際穿越小隊的隊長,但是,我早已被困難打垮了,而隊員們則與我不同,他們都在積極地想辦法,我就顯得更加無能了,這也是由於我平常的鍛鍊少了,所以在緊要關頭之下才不能想出對策,多虧領隊事先預訂了一個旅館,把我們帶到了那裏,否則,我們就只能原地徘徊了,現在我想起來這件事,不禁會責備自己:“如果你是高爾基,面對他那惡劣的環境,你能撐過去嗎!”事實上,社會對每個人並不是公平的,但是,只有我們會自己來將不公平變成公平,用自己的智慧、勇氣與力量來改變自己當前的形勢,纔會適應社會。

第一次讀高爾基的《童年》時,我發現高爾基雖然是一位大家,但是卻沒有用那些華麗的辭藻,而語句中也沒有什麼修辭方法,但是,這本書的字裏行間都透出了高爾基對現實的不滿與抗爭,將他的真情實感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這讓我很吃驚,我們平時在作文中都用了許多修辭手法,但沒有得到什麼好的效果,總是感覺空洞洞的,感覺不到自己的真情實感,讀了《童年》後,我才知道,其實寫作文並不是修辭手法用的多,作文就顯得充實,而是要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充斥於文字之間,用一個個神奇的漢字,來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纔會寫出好文章。

童年,似一個茂密的森林,它包容着一切東西,我們在這片茂密的森林中,會遇到有利於我們的,和有害於我們的東西,關鍵在於,我們應將有益的東西吸收,讓自己的童年更加充實,自己的未來更加美好!

童年讀後感11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外祖父的鞭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像還沒開的花蕾用花瓣護着花蕊一樣。在外祖父家,他熟悉了很多性格各異的親戚,可能讓阿廖沙壞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了,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

而在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的時候,每次都用胳膊擋着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的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儘管每次都會被抽得又紅又腫,像紅薯一樣,但他還是重複地做着這個舉動。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地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既貪婪,又殘忍,還很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經常爲一些小事爭吵、甚至動手……

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經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在無形中教他做一個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四周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熟悉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希奇”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很多的孩子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在他們看來,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地把某個無辜的人無故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別。我們天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糖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們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輕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實在是天真了。

看了這本書,我最大的讀後感是: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有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不應該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童年讀後感12

在很多成長小說中,男孩的形象是最令人心疼的。比如《草房子》中的桑桑,比如《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比如《童年河》中的雪弟。這些男孩,像泥做的胚胎一樣,但命運還是要把他們放在生活的窯火中煅燒,逼着男孩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男孩雪弟必須要離開自己的親婆,逆着時光而上。來到石庫門那個逼仄的樓上。不一樣的生活由出展開,比如不同於鄉村夥伴的那些城市夥伴,在家庭和出身界分的城市裏,男孩雪弟心中珍藏的那捧“雪”始終是潔白的,始終是那一縷清涼和警醒,他去尋找蘇州河,他所畫出的天空,他所幫助的朋友,還有拯救的夥伴,幫助的大鴨子和小鴨子兩位小夥伴入學。

牛嘎糖、小蜜蜂、唐彩彩、陳大鴨子陳小鴨子……這些是趙麗宏先生的小夥伴嗎?趙先生沒有說出裏,他只是說:“寫這篇小說時,感覺時光彷彿隨着文字倒流半個世紀,使我又回到少年時代,回到早已過去的那個遙遠年代。小說是虛構的,但虛構的故事和人物中,有我童年生活的影子。寫作過程中,記憶中很多場景,很多人物,很多甜蜜的或者苦澀的往事,不斷地浮現在眼前,讓我感動,心顫,甚至流淚。”

——流淚,是爲了那個在月光下的蛋格路上看到銀河的雪弟嗎?

雪弟是趙麗宏精心塑造的男孩形象,雪弟沒有辜負作家的呵護。那個在城市中尷尬尿牀的雪弟,是那個喜歡蘆花貓的雪弟,是那個喜歡聞汽油的雪弟,是那個囚禁螞蟻的雪弟,是那個在河邊小學與小夥伴們一起征服大世界的雪弟,是那個在柏油路和蛋格路上尋找星空的雪弟,是那個用畫筆描繪夢想的雪弟,是那個永遠不囿於貧窮和富有的雪弟。上海的小閣樓是那麼的小,而雪弟的心幾乎沒有界限,他從未迷路,他手指的光芒上永遠是魔力的。在死亡面前,童年就應該消失,但雪弟依舊能夠堅守在屋頂上,爲親婆爲自己也爲我們這些讀者儲存了最完整的星空,儲存了作家賜予他的那一捧晶瑩的“雪”!

好小說就是一塊神奇的“明礬”。而“明礬”的功效就是能將記憶之水沉澱出別樣的甘甜。在《童年河》這本奉獻給少年們的“明礬”中,歲月之河變得無限地清澈而悠長,男孩雪弟在摺疊的時光中,呈現出逆光般的剔透。因爲作家趙麗宏,因爲這本“白牡丹”般的《童年河》,我已知道了雪弟所有的祕密,我多麼希望能夠走進雪弟那純黑的瞳孔,向這位7歲的小主人公說一聲:雪弟,你好,我願意與你交換我的童年!

標籤:童年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