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有關綠色生活的作文

篇一:讓“綠色”融入生活

有關綠色生活的作文

綠色代表着活力,象徵着生命力。這種“綠色”正是自然界、一個民族乃至個人所應具備的。

對於自然界中的綠色,很容易就讓人想到森林、草原等一些綠色植被。可如今植被破壞嚴重,其導致的荒漠化、泥石流對人類的危害時有發生。正如最近發生在菲律賓的泥石流,頃刻間就活埋了幾千人。這難道不能引起我們的重視,難道非要災害降臨到我們頭上時,纔開始反思?如今中國的狀況就很令人擔憂。儘管政府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破壞植被的行爲仍在進行。此時讓我想起了《大話西遊》裏的唐僧,當孫悟空把“月光寶盒”扔在一邊,想跟觀音姐姐決鬥時,唐僧趕忙就叫孫悟空別亂扔它,以免砸到花花草草……你看,在那情況危急就要發生一場格鬥時,唐僧仍不忘徒弟要保護好花草。這難道不能引起破壞植被者的反思嗎?

個人也需要“綠色”,這種“綠色”就是代表一個人所應擁有的活力。擁有活力的人通常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這種活力最終將引領他走向成功。正如110米跨欄的世界冠軍劉翔,當他面對曾多次獲得世界冠軍的阿姆斯特朗時,沒有因此而低沉,相反從他賽前那輕鬆的臉上看出,那時的劉翔充滿了活力與鬥志。當然,劉翔最終成功了……

個人需要“綠色”,國家也需要“綠色”,這“綠色”就是代表着一個國家的生命力。如果國家沒有這種“綠色”,那將是可悲的。回顧中國近現代史,那便是中國缺乏這種“綠色”的歷史,以至於受盡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剝削。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似乎都沒有展現出自己所應擁有的“綠色”。於是中國便得到了“東亞病夫”這塊招牌。可見這種“綠色”,對於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是何等的重要。

自然界的光彩需要綠色來點綴,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綠色”來推動。個人的成功同樣需要“綠色”以充實。

我們不應再上演破壞植被的一幕,而要爲奧運提供一個親近自然的綠色環境。

我們不應再有那“東亞病夫”的屈侮感,而要向世界呈現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綠色”中國。

讓我們共同努力,讓綠色融入生活。

篇二: 綠色生活

此刻,在我所坐考場的窗外,正有幾樹青蔥的綠葉,一團一團,茂盛盎然。它們在陽光的照射下,錯落成或深綠或淺綠的綠湖,在微風下,蕩起綠色的漣漪。

瞬間,我因高考而不安的心,莫名地,平靜了。

在現在的生活中,綠色被賦予了太多的含義。它是和平鴿所銜來的橄欖綠,它是松柏四季不敗的生命力,它更是如今大熱的低碳環保。可還有多少人記得,屬於綠色的,本來的生活?

又有多少人記得綠色本身所有的力量,讓心平靜的魔力?

蘇東坡在看着那赤壁洶涌的碧波,高呼着:“大江東去,浪淘盡”,貶謫的抑鬱一掃而光;

竹林七賢徜徉在竹林綠色的海洋中,飲酒賦詩,在濁世中如蓮般出淤泥而不染,心靈安謐平和。

自古以來,有多少隱士君子在綠色的浸淫下,過着真正的綠色生活,榮辱皆忘。

只是啊,這樣的綠色生活,正在離我們遠去。

我們越來越忙。學生忙着考試,商人忙着賺錢,政客忙着拉選票。綠色,成了櫥窗裏的玩具,偶爾獲得行人匆匆一瞥。綠色生活——-閒適寧靜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話,遺忘在塵埃裏的過去。

看着富士康的員工一個又一個決絕地往下一跳;看着豐田的汽車一輛又一輛地灰溜溜地被召回,我不禁問:現在的生活,怎麼了?

豐田曾以高質量、優服務着稱,卻因急着在市場上攻城略地,讓所有神話,努力打回原形。

是因爲生活缺少綠色了吧!

這份綠色,不是室內的小盆景,城市的小綠化,或植樹節偶爾種的幾棵樹苗所帶來的。這份綠色,來自心靈。

這種綠色的生活,不是碳排放逐漸減少,世界摩擦漸漸低調,或在一次次災難中體現的生命頑強所代表的。這種綠色生活,是不再汲汲於富貴,不再慼慼於無名而帶來的。

綠色,是詩意,給人寧靜的顏色。綠色生活,也該是讓人可以在路上信步走走,慢慢欣賞的生活啊!

我期待着我所向往的綠色生活,那一天,所有的人都可以發自內心地對別人笑,世界,真正和平。

窗外,綠葉搖晃,似乎在爲我加油,鼓掌。

篇三:綠色生活

“低碳”、“綠色”,其實就是近年來的舶來品。對於我們這樣的窮國家,沾上洋字的詞或是有點血緣關係的,除了“洋鬼子”,都是好東西。

然而換一個角度,其實也是奢侈品。很顯然,我們不可能強求美洲土着改燒天然氣,也不能強迫一個辛苦多年纔買上轎車的白領使用清潔的氫能源。這樣想,“綠色生活”和我們平頭老百姓似乎毫無瓜葛了。

這就牽扯到一個很惹眼的話題——-平等。

在西方國家的法律中,“平等”是一個高頻率的詞條。不管是頂着怎樣的冠冕,他們總堂而皇之地宣稱:“人人生而平等。”其實真相不是如此,幾百年來的教訓告訴我們:生是平等的,但是生下來就不平等了。比如你生在美國,家庭優裕,前途光明,你自然有能力燒天然氣;氫氣用不上,也可乘坐磁懸浮之類的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很不幸,投胎的時候你走錯了輪迴,降生到五千年文明的中國,也只好提着尚未滅絕的塑料袋,呼吸着工業文明產生的廢氣,在城市中奔忙嘍。更加不幸的是,你還要經常看到或聽到西方國家(或洋鬼子)指責你們不環保啊,不綠色啊,於是你憤怒了,義憤填膺,叫囂着要怎樣怎樣。但是收回遙遠的視線,低頭面對真切的生活,“綠色”依然遙遠,屬於天邊外的東西。

西方學者在考慮問題時總是忽略平等問題。當然,這兒的問題是指他國利益問題。無論是怎樣的主義,怎樣的理論,都不能忽視實際的情況,也就是現在人們常提在嘴邊的“特殊國情”。

生活水平,社會發展程度,以及人們的文化素質,決定了各地千差萬別的價值觀,同時也限制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自然可以作爲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但是卻不能以此來強迫尚待發展的貧窮國家。“綠色生活”所宣傳的理念自然是正確的,值得效法的,但是我們不能硬要騾子去代牛犁地,也不能讓羊產牛奶。同樣的,也不能讓燒煤都有困難的百姓去燒更加昂貴的天然氣、氫氣吧?

生下來雖然不平等,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來消弭一些差異。對於綠色生活,我們不能面面俱到,但我們可以量力而爲,可以用少污染少浪費來減輕環境的壓力,可以告訴朋友鄰居少用一個塑料袋。

如果能夠用平等的眼光客觀地看問題,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又何嘗不是綠色生活的一部分?

篇四:綠色生活

現在,人們終於知道,躺在草地上睡覺遠比在公交車上打盹舒服,而煙囪裏冒出的黑煙遮擋出的陰影也沒有大樹下的陰涼涼爽。綠色,纔是生活的本色。

人,只是自然界的一種動物。人的祖先是猿猴,那是生活在森林裏的動物,身邊到處都是綠色,吃樹葉,住樹杈,進化到現在的人時,自然還保留着對綠色原始熱愛的基因。在我看來,現在人追求綠色生活,更像是返祖現象,在高樓林立的城裏住久了,想到森林裏住幾天,因此,許多人熱衷於野營、野炊便順理成章了。

人在吃膩了大魚大肉之後,發現蔬菜竟是那樣可口,於是人真的像動物一樣,追求各種鮮嫩的蔬果。更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生吃食物,由生菜到生肉,就像祖先那樣茹毛飲血,生撕活拽。動物的本性在人類身上一覽無遺,人似乎又過上了原始生活,叫上羣居的哥們,去找鮮果,去覓生肉……

找個開闊的地方挖個坑,把自己埋進去,吃點水,然後直愣愣站上半天,可能只會腰痠、背疼和腳麻,人不是植物,不知道植物在土中的自在和滿足,只知道自己在土中疼痛難忍。所以,人還是應該回到房子裏,種幾盆花,在院子裏或陽臺上留一些草。我們不能生活在土裏,就讓它們替我們生活在土裏。人總是聰明的,自己做不到的事總會讓別的東西替我們做。人耕不動地就找到了牛,人夜裏得休息就找到了狗看門,人不能每天定時起牀就找到了雞打鳴。所以,當人發現自己不能在土中生根發芽時,就出現了盆景。

綠色,是充滿活力的顏色。當人看到大片綠色時,心中會有一種壓抑許久的衝動,那是老祖先留在我們心中的東西,一直在支配着我們,流露在生活的每個地方,如院牆外的幾棵樹,陽臺上的一盆花,碗裏新鮮的青菜,玻璃缸裏的水藻和金魚,等等。

其實,我們一直在追求“綠色生活”,只是現在的污染和機械的工業文明讓這種追求更加衝動,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百年來追求經濟發展的工業化的趨勢,終於放緩,先污染後治理的思想終於受到阻擊。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生活的綠色,意識到工業和科技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護衛好生活中的綠色,才能得自然之理,發展科技和工業!

追求綠色生活,是祖先遺傳下來的天然基因的爆發,是一種人與自然“和好”的聰明之舉,值得表揚。

天人合一,中國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纔是最美好的生活狀態,我們從猿到人,又從“人”到“猿”……

篇五:綠色生活

學校後面原來有一片巨大的雜草地。

那個時候剛剛有了生物課,我們就藉着標本的名義,闖進了這片雜草地。

那裏有很多很多的野花,粉紅的、粉紫的、白色的,恣意地綻放。我們對那些妖俏的顏色已經達到了溺愛的程度。它們的花瓣總是很薄很薄,帶一點點含蓄的透明。我們會去追逐一隻蝴蝶,就連那種常見的嫩黃色的小蝴蝶都能讓我們興奮不已。悄悄地走近,俯身,手一合,那隻蝴蝶就在我們的手心裏顫動了。把它放到玻璃瓶裏。看它柔弱的翅膀上細細的紋路,小心地一張一合。看過一陣,我們會把它放了。因爲我們深知這裏的'一草一木比那隻冰冷的玻璃瓶更適合它生活。

我們把家裏的花籽帶到那裏埋下去,澆上水,並在地上隨便抓一個什麼插在土裏作爲記號,同時插進去的是我們的又一樁新的牽掛。放學後總是迫不及待地趕過去,去看那插着記號的地方。有的時候連自己也找不到記號了,那樣的失落甚至可以比得上某一次測驗的失利。若是有了哪怕一點點細微的變化,那一天的心情就會出奇的明朗。我們的想象力日益豐富,漸漸地便把各種各樣的果核都埋進土裏。雜交,嫁接,側交,育種,一個個的曾經枯燥的生物概念都讓我們有了親自試一試的念頭。雖然不曾成功過,但是依然興致盎然,甚至還不知天高地厚地妄想着當一個農家也不錯啊。

曾經一段時間裏,有一個情景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兩個扎着馬尾辮的女孩子,在一片綠草包圍下,一前一後地追逐,手裏拿着一兩朵粉嫩明豔的小花兒。書包被隨意地丟棄在一棵小樹有限的樹蔭下。畫面的色彩是明媚的,但卻有些模糊。我沒有敘說童話的嫌疑,但這卻真的可以構成一幅最絢麗的油畫。那時的學業似乎是出奇得好,功課好像也不多,於是我們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這片空曠的土地。我們抱着膝蓋肩並着肩坐在一片綠色中,體味着這小小短暫的接觸所帶來的通透全身的溫暖。我們看着太陽一點點地落下去,卻從不知道什麼是“殘陽如血”。

所以,你大概就會知道,當我們看着混凝土的建築羣在雜地上一點點地高起來,高起來的時候,心裏面流動着的是怎樣的一種傷感。我的同伴用那種我從來也沒有看過的、心疼的眼神看着我,說:“怎麼辦?他們爲什麼就不能留下它呢?難道他們就看不到這麼一大片漂亮的綠色嗎?怎麼辦?我們的野花,我們的蝴蝶都要沒有了!”

怎麼辦?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過了好多時間以後,每當我看到靜靜地擺在實驗室裏的蝴蝶標本的時候;當老師在生物課上問我們有沒有看見過羊齒植物,而底下一片茫然的時候;當清新古樸的古典園林被層層疊疊的高樓圍得嚴嚴實實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這個很多次困擾過我的問題:怎麼辦?我也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片雜草地,那個永遠藏在心裏的“百草園”。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資格擁有一個“百草園”的呀。

篇六:低碳生活,綠色生活

20XX年,全球各地極端氣候已成常態:冰島火山噴發;巴基斯坦持續暴雨;在青藏高原,雪線上升;在西南地區降水增加,但乾旱頻繁發生……

“過而不悛,亡之本也”,無數災難再次向世人敲響生態保護的警鐘,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那麼請從自己做起,從敬畏自然做起,從低碳生活、低碳家庭做起。

所以現在我們最流行的口頭禪就是“低碳”。低碳是指在生活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記得,有一年夏天,我聽見廚房有“滴嗒,滴嗒”的聲,我急忙跑過去看,原來是水龍頭關不緊漏水了。我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該怎麼辦呢?”過了一會兒,我趕緊把老爸叫過來並讓老爸把水壺拿了出來。我着急地說:“讓水都流到這壺裏,等滿了再放在火爐上加熱,這樣就可以喝了。”老爸點了點頭,說:“真聰明,我都沒想到。”

還有一次,我和老爸去超市,爸爸對我說:“咱們開車去吧,要不那麼多東西怎麼拿回來?”我急忙說:“不許開車,騎自行車去!難道您不知道爲什麼氣候變暖?爲什麼雪山融化得更快了?爲什麼動物滅絕的也多了!就是人們不把低碳放在眼裏,不重視低碳生活,即使別人不低碳,我們也必須做到低碳,所以我們還是不開車去超市,從現在開始我們的低碳生活吧!”老爸皺着眉頭說:“那哪成,那麼多東西拿回來呀?”“難道您真的不知道爲什麼氣候變暖?爲什麼雪山融化得更快了?爲什麼動物滅絕的也多了!”“好,好,好,爲了低碳騎車去。”在去超市的路上,我對爸爸說:“我們不僅要自己做到低碳,還要宣傳低碳!曾經有人算過,如果每家都把白熾燈換成節能燈,就可以省下三峽大壩一年的發電總量呢。”

其實,要想低碳還有許多小竅門,讓我來告訴你吧:

把喝剩下的茶葉曬乾,做成一個茶枕頭,既舒服又可以改變睡眠質量;選擇節能空調,溫度不要開的過高過低,這樣不但耗能,而且讓人不舒適,削弱了人體自動調節體溫的能力;多步行,騎自行車、坐輕軌或地鐵;電視機屏幕不要太亮,調中等亮度,則既能節能又保護視力,3億臺電視機,僅調暗亮度這個小動作,每年就可以省50億度電……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實都是在爲“低碳”做貢獻。

同學們,我們的地球需要我們共同來愛護,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珍惜資源,降低能耗,讓我們的生活的環境更加美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吧,保衛我們的家園,共同來揚起低碳生活之帆吧!

篇七:綠色生活

自然的承受力,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資源衰竭;空氣質量越來越糟糕,環境越來越惡劣,極端天氣頻發,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另一方面,這是一個全民性物慾狂歡的時代,從東部到西部,從有產到無產,人們無限追求物慾,卻又身不由己地陷入極度的精神貧困中,過度炫耀,過度疲勞,過度焦慮,沒有了道德底線,沒有了精神引領,沒有了信仰。當生活失去了它的本真意義時,作爲自然和社會的人,也就難有真正的幸福。

這些問題使人類對未來充滿憂慮,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態環境,社會環境,探討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探討如何迴歸生活的本然。進入21世紀,以科技倫理學派爲代表的西方哲學家及有識之士認爲有必要建立新的生活觀和消費觀,即倡導節約資源,清潔環境,尊重自然的理念,倡導簡單生活主義和簡單消費新主張,摒棄物質至上和感官刺激文化。這就是綠色生活,從外在環境的綠色到內在心靈的綠色。

綠色生活既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又反對自然中心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的雙贏式發展。

綠色生活要求公民養成綠色的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不管是藍領、白領、金領,都要成爲“綠領”,也就是“綠色公民”。做低碳一族,過綠色生活,已經成爲一種時尚。低碳一族就是過低碳生活的一類人,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爲生活追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作和生活作息所耗用的能量和碳排放量,減少大氣污染,減緩生態惡化。“今天你低碳了嗎?”這是現在最爲時尚的一句話。

綠色生活則是涵蓋了低碳生活的一個大概念,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這個概念。

從物質層面來說,綠色生活的核心是適度消費,儘量縮小自己生態腳印的活動,減少環境代價,它的關鍵詞是環保、健康、安全、節省。在日常生活中,從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做起,從衣食住行的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

節約:節水、節電、節氣等等。垃圾分類投放,以提高它的回收率。儘量利用可以複用的資源,比如一水多用,雙面打印。儘量少用一次性製品,節約地球資源。尤其是節假日,對節日禮品的過度包裝堅決說不。

環保:把手中的鈔票變成綠色的選票,選購環保產品,支援環保產業的發展。如多用手帕少用紙巾,使用電子賀卡而不用紙質賀卡,使用無磷洗衣粉等等。

生態:不吃野生動物,不用野生動物製品。植綠護綠,保護原生生態。

低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從精神層面來說,綠色生活的涵義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追尋生命的本真,順應心靈的需求,簡單消費,簡約生活。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紅塵紛囂,我自淡薄寧靜;最終迴歸一種至純至簡、至明至靜的澄澈生命狀態。

篇八:綠色生活

綠色,代表着萬物生機勃勃;綠色,代表着春天的到來;綠色,代表着希望……

如今,在現代這個社會,綠色將要與我們揮別。人類不斷地砍伐,侵佔綠色的領地,地球上,綠色已經所剩無幾了。可令人欣慰的是於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這次大會的召開讓人們立即提高了保護環境,保護綠色的意識,也都知道氣候變化是全球的重大挑戰,遏制地球家園,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每個國家和名族,每個企業和個人,都應當責無旁貸地行動起來。

經過人們的共同努力,地球的狀態明顯有了好轉。只是一個小小的漣水縣,就有了很大的變化:路邊種了很多樹和花朵,顯得綠的更綠,紅的更紅;校園裏樹木成蔭,使得書香更加瀰漫校園;小區內花草成羣,更增添了小區的潔淨……這樣的綠色生活,正是我們所期待的那樣,事實也證明,只要我們意識到環境問題,並且下意識的去保護,只要努力向那方面發展,我們就一定可以改善生活,想着期待的綠色生活邁進。

多種花草樹木,不但可以美化環境,也能減緩氣候危機。草或是樹的葉子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也可以進行呼吸作用,使得碳氧平衡。綜上可得,種花草樹木是一舉兩得,爲了理想的綠色生活,我們何不一起努力呢?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多給地球母親增添綠色,也讓自己享受一下美好的綠色生活吧!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