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雙龍古橋作文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雙龍古橋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雙龍古橋作文2篇

雙龍古橋作文1

爭 論

波濤與波濤之間的碰撞,會產生美麗的浪花。那麼人與人之間的爭論呢?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家人之間的爭論,同學之間的爭論常常發生,有些爭論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而有些卻有很大的負面效應。因此我要說:我們要爭論,更要正確、合理地爭論。

爭論的“爭”字型現了一種勇氣,一種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勇氣。我們平時不是遇到很多疑難、困惑嗎?這時候,我們要敢於爭論,打破迷信的束縛和權威的壓抑,努力發表個人的見解。當歐洲正處於牛頓的“微粒說”一統天下的時候,一位普通的物理教師玻爾卻敢於對此提出疑問,堅持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這就是後來聞名全球的光的“波動說”。試想,沒有勇氣的人又怎能向權威挑戰,爲尋求真理而不顧一切呢?我們不應該怯懦,而要高舉起勇氣的火把,照亮前進的道路。因爲我們是爲尋求真理而爭,真理越爭越明。

當然,我們在爭論時還要注意方法的正確與合理,要以事實爲依據,要以理服人——有理不在聲高嘛。事實上,光憑一時的衝動是不會到達勝利的彼岸的。勇氣只是火箭的動力,要把火箭發射到宇宙還需要正確的操作與合理的方法。所以,我們在爭論的時候要因人而異,注重方法,講究風度。假使只顧向前衝,不懂爭論的策略,那麼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把事情辦糟,甚至會撞得頭破血流。

爭論的前提是爭論的問題有可“爭”之處。假如去爭一些諸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或爲了一點小小的意見不合而爭得你死我活,那就失去爭論的真正意義了。

我們的時代爲青年人創造了暢所欲言的環境,提供了充分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特別是對一些原則問題,我們要敢於爭論。沒有“爭論”的時代是可悲的,沒有爭論的民族是可憐的。“爭”出成果,“爭”出進步,將爭論引進我們的`學校、社會,我們的國家將步步強盛,日日繁榮。

爭論吧,帶着你的一顆無畏的心!

爭論吧,緊緊伴隨着時代前進的方向!

爭論吧,讓我們在爭論中成長、成熟!

[點評]

這篇文章吃透了話題的內涵,充分肯定了“爭論”的意義和價值,並闡明瞭“爭論”的原則,觀點明確,說理辯證。開頭的類比和結尾的排比句是一大亮點,爲全文增色不少。

雙龍古橋作文2

屹立在風雨中的雞足山,像是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臥看着練登村的百年曆史。練登村地處深山,四面環水,在水一方,亦是路居古橋。

路居村三面環水,在村子中,亦有百年前所修築的水道。整個村子裏的通道,也全是由河底洗滌了千年的鵝卵石鑲鋪而成的。村子裏共有七座大橋,十餘座小橋,如今現存的石拱橋還有五座。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雙龍橋。

雙龍橋是由兩座石拱橋連接而成的,一座是橫跨師裏河水系的大石拱橋,另一座則是屹立在路居水系的小石拱橋。因爲地處兩股水系的匯流處,因此,得名叫雙龍橋。

小石拱橋早在八年前就已經淹沒在洪水中了,現存的只有那座橫跨師裏河水系的大石拱橋了。路居村的居民,大抵對雙龍橋有着很深的情感,雙龍橋建於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記得小時候,外公常常帶我到雙龍橋上乘涼,雙龍橋左邊的橋頭,有一座石碾,那時,路居村還沒有通電,吃的米都是從這兒碾出來的。每次,外公揹着稻穀來到這裏碾米,都帶上我。外公把稻穗往水碾裏一倒,再開了水閘,便把我帶到雙龍橋上,坐在一角,深深的吸一斗旱菸,再把我抱在懷中。

那時的雙龍橋還是一座兩邊由籬笆牆圍住的石拱橋,因爲疏於打理,在籬笆牆的瓦菲里長出了幾株蘆草,像是南極仙翁的鶴髮童顏一般。在右邊的牆縫裏,幾株荊棘硬是探出了頭來,把籬笆牆裝飾得更具格調。幾株狗尾巴草、夜來香,牽牛花和蘭草叢牆角的石縫裏長了出來,時時散發着自然的芳香,遠比那些法國香水來的清純。

走到橋頭,一棵梅樹從石橋下盤旋上來,推倒了右邊的部分籬牆,取代了曾經牆頂的瓦檐。顯然,一棵梅樹是遮不住雙龍十餘米長的橋身的,於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地在橋的另一邊加了一棵百年銀杉,這棵參天大樹拔地而起,用它茂盛的枝幹爲雙龍擋住了歲月的風雪。

走出雙龍橋,橋底便是綠藤織成的網牀。起初,那些綠藤從橋底的石縫裏鑽出來的時候,村子裏的人擔心藤樹生長會破壞橋身,於是幾次動手砍去了綠藤。但那綠藤像是喜歡上了古橋,每次被砍,幾日後便又長了出來,越長越茁壯,村民們沒了辦法,只好放任它生長。後來一場大雨席捲而來,洪水暴漲,幾座大橋被洪水淹沒了,而雙龍橋憑藉着網狀的綠藤,得以儲存了下來。

在朦朧的夜色中,古橋顯得格外的莊重,偶爾有些懷舊的青年,會來到古橋下約會,在橋頭的銀杉樹下,立下亙古的誓言。或有些老者,來到古橋下,生一把明火,再深深地吸一口旱菸,回憶着逝去的似水年華。

在這裏,便是純樸,便是輕鬆和自由。百年的歷史讓古橋更顯滄桑,更顯莊重。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石橋上,薄薄的水霧籠罩了整個路居,在水一方,亦是水月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