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科技與環境作文4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科技與環境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技與環境作文4篇

科技與環境作文1

天空的幸福,是它穿着一身藍裙子;陽光的幸福,是它擁有如水晶般耀眼的光彩;大地的幸福,是它孕育出多彩的生命;人們的幸福,是有一個美麗的地球;在我眼裏,地球就是一位慈祥的媽媽,把我們抱在她的懷裏。

可是,有的時候地球媽媽也會生氣:河水乾涸了,植物枯萎了,大地裂開了,森林着火了……這些事發生後,人們便熱火朝天的忙碌了起來。他們種很多樹,把大街小巷清理的乾乾淨淨,地球媽媽又開始變得溫柔起來。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生命的搖籃,更是我們的家園,地球媽媽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家,如果我們離開了她,那我們一分一秒都無法生存下去,所以,我們要愛護環境,來回報地球母親。

我們都知道,不可以亂扔垃圾,不可以隨地吐痰,不可以砍伐樹木,不可以踩踏草坪,不可以亂摘花朵……可是,有些人卻明知故犯,他們隨地亂扔垃圾。記得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男孩把空的易拉罐扔在河裏,我立刻上去對他說:“我們不能亂扔垃圾,污染環境,我們要做環保小衛士”。聽完我的話,他慚愧的低下了頭。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們人體所需能量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僅能給我們解渴,還可以給輸送植物們營養。水給我們帶來了蔥鬱樹木,鳥語花香,山水如畫的美好生存環境,給我們帶來了寧靜和平。所以,讓我們一起來保護水源吧!

植物也是我們人類最需要的朋友之一,因爲它可以清新空氣,吸收我們呼出的二氧化氮,製造出新的氧氣供我們呼吸。如果沒有新鮮空氣,人類將會無法生存。假如沒有植物幫我們抵擋風沙,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媽媽會變成一片沙漠……它們就像“綠色衛兵”,一直保衛着我們。

播種綠色就是在救自己,如果想吸到清新的空氣、想喝到純天然的水,就必須保護環境,愛護環境。

雖然鄉下的空氣很好,風景也很好,城市裏高樓大廈美麗又整潔。但人們的環保意識很差,城市裏面的工廠總是冒出黑乎乎的煙霧,那些煙霧嚴重的污染了空氣和水源。以前清澈明亮的溪水現在變得又髒又臭。污染水源的行爲對我們來說是不可理喻的。植物被破壞了,我們就失去了新鮮的空氣,水源被破壞了,我們的飲用水也會受到影響,生命同樣也會受到威脅。

大自然是我們生死相依的骨肉親戚。所以,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我們多做一些讓地球媽媽開心的事情,保護好脆弱而又偉大的媽媽,植樹造林,讓她變得健康!

科技與環境作文2

每天,我坐公共汽車上下學,這樣才能使車尾氣大大減少,環保我們的美麗世界;每天寫作業時再認真些,節省橡皮用量,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更加美好;每天節省一個紙水杯,一年後就能節省360多個,越節省越多世界越來越美好;每天洗碗的用水量減少一些,一天省下500升水來,獻給乾旱的地區;每天多種上一顆花,不久的將來,一定空氣新鮮;每天節省一張紙,不久,我們就不會爲紙的事情煩惱,

大家都全力投入到愛護大自然的境界中,地球媽媽就會幫我們剷除那些可怕的災難,人類將遠離災難,享受幸福!大家努力加油吧,咱們一定能行,爲我們共同的家而努力吧!

人人都知道,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是人類與所有生命共同的地球,

生命的延續,人類的生存,一刻也離不開自然資源。而面對今天地球的現狀,每一個稍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爲地球的明天而憂慮。

舉目四顧,好些地方,青山不再青,綠水不再綠,河裏流的是臭水,山上倒滿的是垃圾,滿眼都是白色的、黃色的、黑色的、紅色的廢水廢碴廢舊電池廢塑料……

你可知道,被你隨手丟棄的垃圾需要多久才纔會分解?讓我來告訴你吧,塑料瓶:450年;易拉罐:200—250年;鐵罐頭盒100年;油漆過的木板:13年;棉織物:1—5個月;紙片:半個月。

地球只有一個。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不可能找到第二個地球,並實施大規模移民。爲了人類自己的生存,爲了子孫後代的延續,我們必須善待地球,不再做傷害地球的事了。

爲了地球的明天,請你節約用水,中國是缺水大國,好多地方人畜飲水十分困難。想想這些,你何忍心讓清清流水白白地從你手下流走?所以當你刷牙時,請關上水龍頭,等要清洗時再擰開;當你在身上塗抹肥皂時,請你關上淋浴龍頭,等要衝洗時再開啟。

爲了地球的明天,不要再亂丟垃圾,不要捕獵野生動物;不要亂採濫開礦產資源,不要污染環境,不要破壞生態平衡;爲了地球的明天,請積極回收廢紙,儘量使用再生紙。你可知道,回收100千克廢紙能生產800千克的再生紙,這意味着可以少砍17棵大樹。過期的掛曆紙可以用來包書皮,你用過的課本可以留給低年級的同學再用。請記住,即使是一張廢紙,還可以再生兩次。

爲了地球的明天,請你理解和支援家庭垃圾分裝。如果我再告訴你,回收23.5萬噸廢鐵,可以建造36個埃菲爾鐵塔;回收6000噸廢鋁,可以生產74架空中客車飛機;回收120萬噸玻璃,可以建造254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那麼請你想一想,就因爲你懶於分揀,被你隨手扔掉的將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啊!

科技與環境作文3

以前我對低碳是毫無瞭解,所以檯燈先生總是“整夜未眠”。冰箱伯伯每天都得撐着睡覺。可是,自從學校和各處開始宣傳“低碳”,我才意識到錯誤,於是,我決定把彌補錯誤和少先隊活動相結合,一起完成,時間就定在除夕夜。

有了決定後,我設想:除夕夜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用一次性紙杯喝水,不放鞭炮,除了看“春節聯歡晚會”外不看電視。傍晚六點開始熄燈兩小時,可以去河邊散步。然後我又把設想告訴爸爸、媽媽,動員他們也一起加入“低碳生活”,我還與他們簽了一份“低碳計劃”的協議。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終於除夕這一天來到了,爲了不放鞭炮也有新年氣氛,我們一家早晨就忙着貼“福”和對聯,掛裝飾品……忙完了,就差不多十二點了,我們又準備迎接客人。等客人坐下,媽媽正要去拿一次性紙杯,我立刻上前阻止說:“媽媽,今天千萬記得低碳哦!”“對呀,我怎麼忘了呢?”說着,媽媽走向廚房去取玻璃杯,將茶葉泡好,遞給了客人。一轉眼,時間又過去了好一會兒了,爸爸開始炒菜,我看火苗都快竄到鍋裏去了,便對爸爸喊:“低碳,低碳!你怎麼就不長記性呢?”爸爸不好意思地賠笑一下,把火關小了。不久後,媽媽大喊道:“吃飯了,吃飯了!”客人們都走向餐桌邊,大家剛要拿桌上的一次性筷子,我馬上大喝:“停!爲了環保,還請大家用竹筷”。大家聽了,議論紛紛,都說有道理。吃完飯,媽媽要讓客人看電視,我又神不知鬼不覺地“冒”了出來,請大家看報紙,或者去外面走走。這一直持續到吃晚飯,吃晚飯的景象同吃中飯時很相似,只是我這個小大人在一旁催促:“大家快點,下一個低碳計劃就要實行了!”最終大家在六點之前吃完了飯,我站起來向大家提議:“不如我們出去散步吧?這可是兩全其美的主意哦!”大家都同意後,我們便出發了,我還特意跑去察看電源和燈是不是全部關掉。大家一路上有說有笑,時間過得飛快,一眨眼功夫就快8點了,我又帶領客人回到家中,那是7點58分,我開啟電視,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我耐心地等啊等,終於到了12點,送走客人,我立刻問起了爸爸媽媽的感想,並記錄了下來。

原來,他們同我的想法基本一致:都認爲這樣既節約能源,讓大氣層不再越來越薄,還能給地球光禿禿的地方增添一片綠色,真是一個好的提倡!不僅如此,我還想到了這樣做的閃光點:還可以使我們任何時候牢記節約,讓地球更加美麗,少受污染。

科技與環境作文4

“20xx年12月21日,世界將毀滅”。傳說這是瑪雅人流傳下來的預言,科學家們認爲沒有依據,不可信,而我亦然,我認爲毀滅人類的最後還是人類。

在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其中也不乏盛世,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可能高於現在,但是對於那時環境污染的記載卻幾乎沒有。而在近一個世紀裏,尤其是最近的幾十年中,環境被嚴重破壞,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人類的生存條件日漸降低,許多的生物已經絕種,大量的物種瀕臨滅絕,爲何?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是我國博大精深文化中的一句。我認爲非常有道理。最近的一個世紀,科技的興盛,創造了無數的.前所未有,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壞。科學技術的運用發明了更多的產品,也使人類的慾望更加膨脹,帶來了戰爭,於是大量開發礦產,破壞地形地貌,破壞了生物鏈,最終也破壞了人類的生存條件。

在我國五六十年代,莊稼所用的肥料都是有機肥,用家畜的糞便或用河道里的於泥,腐爛的草,土地的特性得到保持,但在使用化肥農藥後,產生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土地日益酸鹼化,農作物也受此影響,而這種現象要大自然用幾百年的時間才能減弱。另外,河道中的淤泥日益增多,破壞了生態環境,加上工業污水使魚兒無法生存,前些年,太湖大面積的發生藍藻,使無錫市民得不到飲用水,也是這方面的因素。

而工業的發展更加劇了破壞環境的進度,石油和煤炭的大量開採,大量的排放和尾氣產生了地球溫室效應,使得全球氣候產生了變化,引發了許多的自然災害,如此長久下去,人類遲早會毀滅在自己的手中。

幸好人們發現了這種變化,許多國家在發展工業的進程中也加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德國是一個人造森林最多的國家,在破壞的同時綠化相同的面積,從而保持了總的生態環境。在我國,這種做法也在逐漸推廣,運用科技力量,在發展中注重環保,但是隻起到一部分的作用,同樣,在太湖藍藻事件中,許多的方法只起到了表面的作用,最後,放養了大量的鰱魚去食用藍藻,用生態平衡法則來解決根本問題。

近幾年來,在我們農村,環保意識史無前例的加強了,建立了許多生態保護區,更多品種的生物回來了,在我家後面的河面上,多了一些不認識的水鳥,爺爺說四五十年沒見到了,這讓人感到欣慰。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使命更神聖了,責任更大了,我們要加強環保意識,提倡“低碳”生活,處處進行“節約”生活,從細節着手,保護好我們的家園,保護好大自然,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標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