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家鄉的年俗作文(精選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年俗作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年俗作文(精選7篇)

家鄉的年俗作文1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今年我和我的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闊別了三年的家鄉過年,家鄉那邊過年有什麼習俗呢?讓我給你一一介紹吧。

每到年二十八和年二十九,每家每戶都要自己動手做年糕和餅。年糕和餅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只不過年糕沒有餡料,而餅的餡料就豐富多了,有芝麻、花生、椰絲和白糖,味道香甜可口,媽媽告訴我預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年糕呢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到了年三十早上,每家每戶都要殺雞拜神。中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飯後開始貼春聯貼門神,紅紅的春聯真好看。我發現家裏還擺着一把帶葉子的紅蘿蔔,問了我的爸爸才知道原來是象徵着日子紅紅火火。晚飯後小孩子洗澡換上新衣服,大人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小孩子放煙花,大人們聊天,一直等到十二點整,每家每戶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在鞭炮聲中,迎來了大年初一。早飯吃素,然後到鄰居家串門。大年初二到初七走親戚拜年。最熱鬧的要數元宵後的正月十七遊神活動,當天連外出的人都會趕回來參加。“神靈”由小夥子用轎子擡着挨家挨戶依次巡遊,每到一家所有人都要出來拜,求神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家鄉的年俗作文2

我是地地道道的牡丹區小留鎮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就給大家說說我家鄉的年俗吧!

“噼裏啪啦”,震耳的鞭炮齊鳴,人們睜開雙眼,忙碌起來,炸丸子,凍豆腐,蒸饅頭,包餃子……迎接着年的到來。我與弟弟也不甘示弱,湊上去幫忙,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咦,老爸和大伯怎麼無影無蹤了?想偷閒?哈哈,沒門兒!喲!原來他們在貼春聯,漆黑的大門貼上了紅色的大花,增添了不少年的喜慶……

過年了!小鎮裏的'人們起得很早,“噝溜”,餃子下了鍋,盛到碗裏,然後上供,敬天敬地敬神。點燃金光閃閃的元寶,寓意財源滾滾。接着,面對神仙,輕輕跪下,雙手合十,帶着美好的願望磕頭。媽媽與大娘帶着笑臉去給前輩拜年去了,我與弟弟也跟了上去,比葫蘆畫瓢,媽媽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慈祥的老奶奶給了我一把糖塊!願我們在新的一年裏甜甜蜜蜜。婦女們換上了紅色的衣服,拿着五顏六色的扇子扭秧歌……

“咚,咚,咚”,煙花躍然而上,點綴得天空十分美麗。大人們,小孩兒們,在大街小巷聚在一起,仰望着漂亮的煙花。我與弟弟買了孔明燈,寫上自己的新年願望,然後放飛,迎接20xx年新的“征程”。

家鄉的年俗作文3

空氣中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新年帶來歡聚,歡聚帶來笑語。我家鄉是山西,我雖是在園洲長大,但是我對家鄉的春節卻並不陌生。

山西過年分大年小年,農曆12月24日是小年,除夕是大年。在除夕夜大人會給小孩紅包,表示吉祥如意。但是,園洲與江西的分量大有不同。在園洲,紅包大多數爲5元或者10元。在江西,一個紅包最少有12元,最多有幾百元,最常見的是102元。整錢加零錢,表示年年有餘。

在除夕,大家會吃葷菜,雞鴨豬魚等。但是,在大年初一,大家要吃齋飯,不吃肉。在園洲,凡是春節,大家通常有肉有菜,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家鄉正月初一,不能洗頭,不能洗衣服,不能掃地,因爲人們認爲一洗就會把財氣洗去,一掃就會把財氣掃去。

還記得年初一,我穿着一身紅彤彤的新衣服去奶奶家拜年。“奶奶!新年快樂!”一進門我便大喊。屋裏十分整齊,乾淨。奶奶迎聲而來,看見我們,十分高興,說:“好!真乖!”奶奶臉上的皺紋舒展

開來,就像一朵美麗的菊花。奶奶穿着一件已經掉色的紅大衣,黑色的長褲,潔白的牙齒十分顯眼,我只是想:奶奶是不是沒錢?“給!”奶奶從兜裏掏出一個紅包給我。媽媽連忙說:“不用了!媽!”“沒事!給孩子的!”最終,父母未能阻止到“威力強大”的'奶奶。我大喜:“謝謝奶奶!”奶奶也很高興。外面的爆竹聲不斷響起,像是春節的笑。

家鄉的年俗作文4

我們家在河南許昌,在我們這裏過年有個習俗,就是訛女婿。

不訛不熱鬧,誰家的女婿不被訛說明這家在這個村上的人緣不好。不管是剛辦過事的新女婿還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女婿都逃不過被訛的命運。

大年初二到初六是過門的閨女帶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回孃家或者年長一點的妹妹或者姐姐來看樣兄弟姐妹們的日子。村上的晚輩早早的就準備好了,有的在村口守着,有的負責打聽看誰家的客人到了沒有,他們三五成羣的一起到家裏訛。一般都是要煙吸,沒帶煙的話訛錢,三五十的,一二百的都有可能,兜裏有多少訛多少,訛來的錢湊在一起,請戲班子唱戲,過年圖個熱鬧。

所以如果是過年來串親戚的.,男人要買幾包煙,同時兜裏要揣一二百塊錢,這樣的話即使全被訛走,也是有面子的,說明這家的女婿在外面混的不錯。有的準備的不充分,或者沒有買菸,兜裏沒裝錢,那就等着挨墩吧。

年輕的晚輩沒訛到錢,幾個人會墩你,我們這裏叫打夯。就是兩個人擡着你的腳,兩個人拉着你的胳膊,在院子裏墩你。有的地方叫“墩女婿”。聽媽媽說,有一年有幾個人要墩我爸爸,我姐姐抱住那些人的腿,不人墩,弄得大家都大笑不止。

在大城市待慣了,還真有點羨慕農村人的那種生活,他們一家有事衆人幫,吃飯串門圖熱鬧。過年訛女婿這種年俗雖說有點俗,但也反應了農村人的熱情好客好爽愛熱鬧的性格。

家鄉的年俗作文5

不同地域的人們在請財神的儀式和時間上差異很大,就我家鄉來講,請財神儀式是在年除夕晚飯後進行,而且通常以單個家庭爲單位,鮮見有整個家族一起請的。

除夕的晚飯千篇一律,都是吃餃子。餃子下肚之後,家裏的男人們就要去請財神了。冬日天短,晚飯之後已是黑燈瞎火,所以請財神儀式常常是摸黑進行。

儀式並不複雜,只需帶上些紙錢和鞭炮,來到家門外的大路上,朝着財神所在的方位焚燒掉燃放掉即可,當然,跪下磕個頭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定要念上句“請財神到我家過年”之類的話語。至於說到財神的方位,我到現在也沒搞清楚它爲什麼每年都要發生變化,我想這大概跟它所對應的星宿有關係吧。財神的方位可以從祭竈時貼在竈臺上方的那張竈王像上查到,看清楚後,就可以直接朝着那個方向去迎接了。

財神請到後,就回到家中供奉財神的'屋子,在財神掛像前點上香火。財神前焚香與別處有所不同,其它地方都燒三炷,而這裏卻是五炷,我小時候聽說,五炷香象徵着“五路財神”。

財神在民間信仰中有文武之分。文財神多指比干和范蠡,武財神多指關羽和趙公明。我們鄉下大多供奉趙公元帥趙公明,這是我從觀察神像中得知的,因爲在他的畫像周圍還有四個人物,我想這應該就是《封神演義》中說到的由他統領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位神仙了。他們五人合在一處,也正好吻合了我小時候聽來的“五路財神”之說。

值得一提的是,財神是隻請不送的。有些做買賣的農戶家裏常年都供奉着財神,一年當中的大小節日都會燒香祭拜一下。那麼財神既然常駐家中,爲何還要年年去請呢?我始終沒有找到答案。

家鄉的年俗作文6

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只要一到農曆二十,男人就會趕到集鎮上,忙着籌辦買年貨,滿載着一車的年貨興奮地回到家中,然後騰出一塊空地,將年貨單獨擺放在那裏。女人們則在商場裏購買新衣,這兒買一件大襖,那兒買一條棉褲,這兒買一套童裝,那兒買一套唐裝,直到口袋中的錢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這才拎着大包小包往家裏趕。小孩們則擠在售賣煙花爆竹的攤鋪前,盯着玲琅滿目的爆竹,不知該選擇哪一種。

除此之外,這一天女人們還要做饅頭,包糉子。剛剛宰殺的年豬的叫聲還在院子裏盪漾着,砧板上已經“嘚嘚嘚”地開始剁肉餡了。肉餡裏裹藏着胡蘿蔔的橙紅,芹菜的鮮綠,一股腦兒都裝進了麪皮裏,成了鼓鼓囊囊的包子。紅豆、綠豆、棗子、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夏天就早早地準備好的.箬葉將它們緊緊地抱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可愛的糉子。每五個一串,然後放在開水煮上兩三個小時。出鍋後,便掛在窗頭,等待正月的到來。

大人們井井有條地計劃着,孩子們擺弄着煙花,期待着除夕夜燃放的那一刻。真的,就在大家的準備中,山村的春節已呈現出一片熱熱鬧鬧的景象。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這是春節前夕最精彩的前奏。離家不遠的,都紛紛趕回家中,和家人們提前過一個團圓日。當夜幕完全籠罩整個村莊,絢麗的煙火就會準時綻放。

過了二十四,小孩子們忙着給長輩親戚端年飯,當然這個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手上揣幾個紅包。送完最後的年飯,大年三十也就在眼前了。

一早起來,大家開始穿上新衣,便開始忙着貼對聯,掛燈籠。十二點過後,大傢伙都開始準備給先祖的供品,現在條件好了,各色供品應有盡有。有些人家竟將孩子的獎狀也放在籃子裏,一併給先祖看,告訴先祖,今年孩子的成績。當舊年最後一絲亮色斂進了黑匣子,大家門前的燈籠全部亮起,整個村莊被喜慶的紅色包圍着。大家一起圍坐着圓桌,滿面紅光地討論着新的一年的計劃,大家有說有笑,被新年的氣氛感染着。

午夜十二點左右,大家都把自家的煙火包放到祠堂前的空地上,當零點的鐘聲準時敲響,數十炮煙火一齊綻放在村莊的上空,每一炮都震耳欲聾,彷彿春雷炸響在山谷……

正月初一的早晨按照我們村莊的習俗,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要吃一碗長壽麪,祈願能夠健康長壽。

過了初一,大家都開始走親訪友,手裏提着禮品,心中懷着美好的祝福,去拜訪親朋好友。家家戶戶招待客人總少不了“三遍茶”,第一遍清茶,第二遍棗子桂圓茶,第三遍雞蛋茶。還有些人家三遍茶過後,餛飩或長壽麪會熱騰騰地上桌。之後各色菜餚一一上桌,喝酒的喝酒,聊天的聊天,整間屋子都瀰漫着喜慶的味道。

正月十五,年味才漸漸散去,大家夥兒又陷入各自的忙碌中,開始了新一年的打拼。

家鄉的年俗作文7

過了年初一,從初二開始便要去走親戚了。走親戚也是拜年形式的一種,與年初一拜年不同,走親戚一般都要住下吃頓飯、喝頓酒。

“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多少年來,我們鄉下走親戚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因此初二那天走在鄉間道路上的,毫無疑問都是外甥,那是他們去給姥姥姥爺、舅舅妗子們拜年;初三那天,有姑姑的就去姑姑家,沒有姑姑的,就去了姨媽家;到了初四或初五,爲人夫婿者,便攜妻將子一起去岳父母家拜年……

有些人家由於親戚多,所以在年後的幾天裏,天天要迎來送往,不是在家待客,就是外出拜年,忙得是不亦樂乎。

到親戚家拜年,需要先給長輩們磕頭,而親戚家的長輩,自然也會給晚輩中的小孩們發些壓歲錢。記得小時候,親戚們家裏都不寬裕,有時甚至只能得到5毛壓歲錢,但即使那樣少,心裏也常常會美得不行……

走親戚自然不能空着手,總要帶上些禮物才行。現在人們都是帶着大包小包,而且會全部留下。以前可不行,我剛記事的時候,人們走親戚帶的還只是幾個白麪餑餑。由於那時幾乎沒人吃得起細面,所以用細面蒸的餑餑便成了稀罕物,走親戚時用竹筐挎上幾個,沒人會笑話你寒酸。即使就那樣只帶着幾個餑餑,親戚家也往往不會留下,最後主客雙方還經常會爲了禮物的留與不留而推讓好長時間……再後來,生活逐漸好轉,人們走親戚時開始帶一些餅乾、蛋糕、罐頭、水果之類的禮物,發展到今天,鄉親們走親戚時帶的禮物已經是整箱的酒水、整箱的水果、雞蛋、牛奶以及各類速凍或者真空包裝食品。

親戚家待客,從來是竭盡所能,一定要讓客人吃好喝好。過去人們都窮,一年到頭不捨得吃肉,所以姥姥家那大肥的豬肉味道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童年的記憶裏……爲什麼我們小時候都盼着過年?因爲只有過年才能吃到饕餮大餐,才能得到壓歲錢,才能穿嶄新的衣服……今天的'小孩子爲什麼對過年沒有那麼多期盼了?那是因爲他們平時不缺吃、不缺穿,又有零錢花,他們的日子已經天天像過年!

過去走親戚,那可是名副其實的“走”,因爲很少人家裏有自行車。即使有一輛,也都坐得滿滿的,通常是男人騎在中間,前面坐一個孩子,後面馱着媳婦,媳婦懷裏再抱一個孩子。而那些親戚家在鄰村的,大都是步行着去串門兒。30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走親戚幾乎看不到騎自行車的了。經濟狀況好點的家庭,已經有了轎車、麪包車,再不濟,也有摩托車、電動車,還有的直接開着農用車就上路了……從初二開始,鄉村道路上的大車小輛,南來北往,絡繹不絕,簡直成了一道風景。

過年走親戚這種風俗不知始於何時,至今仍長盛不衰,它體現着國人對親情的重視,也成了過年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大家平時都忙,親戚之間常常疏於走動,有事也就是打個電話而已,唯有到了過年,是一定要登門拜訪的,你若是不去,說不定就被親戚怪罪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