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家鄉元宵節小學作文(精選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鄉元宵節小學作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元宵節小學作文(精選5篇)

家鄉元宵節小學作文1

元宵節是繼春節的另外一個高潮,每當這時候,便會有一些習俗。例如,吃湯圓、搭燈籠、舞獅子、鬧社火、這些習俗中最盛大的便是鬧社火和舞獅子了。

今年的十五,異常熱鬧,我們一家早早地趕往廣場,卻發現早已經擠不進去了,十幾個裝備精良的特警官兵站在廣場的兩個口子上,昂首挺胸,神采奕奕,堵着不讓人們進入人山人海的廣場。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傳統的民間藝術。每逢過元宵節時,人們便會請出獅子來舞獅子。舞獅子是一千年前的人開始發掘並表演的,在舊時被人稱爲“太平樂”,而舞獅子在唐朝時得到了更加廣泛的發展,獅子舞在當時已經成了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項目。

在今年十五元宵節的第一個節目就是舞獅子,六隻獅子精神抖擻,在軒轅廣場的正中央立着的梅樁上,忽上忽下,每根梅花樁大約有兩三米高,獅子先從一米的木樁上上去,然後依次跳躍。它們在那些梅花樁上躥下跳,做着高難度動作,觀衆們拍手叫好。那六隻代表這六六大順的獅子很快活得做着一些高難度動作,展示了喜怒哀樂的心境,排列整齊的那六隻獅子做着向觀衆們拜年的動作,觀衆們都笑逐顏開。

還有一個節目着實體現了農民人的生活。一頭黃牛在耕地,有的撒麥子,有的撒化肥,有的織布,男耕女織,體現出了農民人的淳樸和善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今年的元宵節着重展示了農民人的生活習慣,展示新時代,農村的文化魅力,激勵農民們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家鄉元宵節小學作文2

我喜歡我家鄉的元宵節,因爲家鄉的元宵節豐富多彩,有鬧花燈、掛燈籠,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湯圓,談笑風生,多快樂啊!

元宵節終於被我盼到了,這可是我期盼已久的節日。晚上,我來到廚房,看見媽媽正在鍋裏燒開水,準備煮湯圓,我就說:“媽媽,您歇一會兒吧,我來煮。”媽媽聽了,高興的說:“啊,我兒子長大一歲,真的懂事了。好,那就讓你來煮吧。”“謝謝母親大人。”我很開心,說完,我便開工了。

沒過多久,湯圓就煮熟了。媽媽夾起一個湯圓,咬了一口,嚐了嚐,“嗯,不錯,我兒子會煮湯圓了。|媽媽對我豎起大拇指。我聽了,心裏比吃了蜜還要甜。

我們開始吃了,我夾起一隻湯圓,咬了一口,啊,是芝麻的。我靈機一動,想出了個好注意,待到弟弟將嘴張開時,我把芝麻撒到他嘴裏。說幹就幹,我把芝麻擠在勺子裏。萬事懼備,只差“東風”。弟弟張嘴了,我猛的一撒,沒撒中,但是,也沒有打草驚蛇,弟弟仍然美美的吃着湯圓。

算了,失敗乃是成功之母,有失敗就會有成功。重來。這一次,我還是沒有撒到他嘴裏,但我撒在了弟弟鼻子上。我見了,哈哈大笑起來,“哈哈,弟弟成了小黑鼻了!”“笑什麼笑,有什麼好值得笑的。”弟弟邊說邊弄了點芝麻撒在我鼻子和嘴之間,弟弟見了,捧腹大笑:“哈哈,哥哥成了日本鬼子了,哈哈。”就這樣,我一次,弟弟一次,最後,我和弟弟都成了四不像。這時,坐在一旁“觀戰”的媽媽發話了:“好了,你們玩夠沒有啊,玩夠了就給我吃。”我和弟弟聽了:“立即坐了下來,規規矩矩地吃了起來。但是,我們的心在戰鬥,始終沒有一方屈服。

吃完後,媽媽刷完了碗。蠟燭點燃,再將掛在門前的四個燈籠點亮,燈籠上分別寫着“歡度元宵”四個字。最後,媽媽放鞭放炮,又爲爆響聲增添了一份“力量”。深夜,四周停止了熱鬧的氣氛,家家戶戶關門睡覺了,我也睡了。

家鄉元宵節小學作文3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家鄉元宵節小學作文4

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我最喜歡的是元宵節。

家鄉的元宵節可熱鬧了,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熱鬧非凡,樹上掛滿了閃閃發光的小燈籠。

元宵節最熱鬧的要算是,徐聞文化廣場上的舞獅表演。

吃過湯圓,我和媽媽穿上新衣服,高高興興地來到了廣場。廣場上,只見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一支支舞獅隊涌進了廣場。

我和媽媽穿行在人流中,我們選擇了一個比較高的地方,等待觀看舞獅表演。

不多久,十多隻舞獅隊整齊地排列在廣場上。上午十點鐘,舞獅表演在鑼鼓聲中開始了,一支支舞獅隊輪流上臺表演。

這時,幾隻雄獅威武地舞動着頭,表演了奮起、凝視、抓癢、睡覺、發威等動作,非常精彩。

舞獅表演最精彩的是“採青”,人們用紅包和大蒜綁在一個高高的'木樁上,只見一頭雄獅騰空而起,隨着密密的鼓點,逐級躍上高樁,幾個回合,獅子張開大嘴,“吃掉”了紅包和大蒜。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中午,整個廣場依舊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之中……

家鄉元宵節小學作文5

我的家鄉在老河口,這裏的元宵節晚上非常熱鬧。這不,我早早地吃完飯,便急忙拉着媽媽往街上趕。

濱江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多得都擠不動,很多人都自發買了五顏六色的孔明燈,帶着自己的美好願望,將他們放飛在空中,孔明燈越飛越高,像天空中的一顆明星,明亮而美麗。放孔明燈的人越來越多,如星星般的孔明燈在天空中形成了一條長長的銀河,美麗而壯觀。引得路人駐足觀看,都不約而同地拿起了手機相機對着美麗的“銀河”拍照留念。我也被這美麗的景觀所吸引,久久不肯離去。

突然,旁邊一陣噼噼啪啪的聲音,嚇了我一跳,我向四周望去,原來人們在放煙花啊!我的目光很快又被五彩繽紛的煙花吸引去了。

五顏六色的“彩明珠”,一會兒閃耀在東邊,一會兒閃耀在西邊,黃色的“大黃蜂”玲瓏的“穿天猴”來回盤旋,那邊不知誰點燃了一個“小金屋”煙花,頓時,從結構精巧的房子的小煙筒裏,噴出一串串無光十色的火焰,火煙裏還閃爍着一個彩色的星球。紅色的像盛開的桃花,黃色的像一大堆豔麗的牡丹,紫色的像滿園串串的葡萄,還發出一陣悅耳的鳴叫,前面的剛消失,後面的又噴了出來,此起彼伏。

時間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悄悄溜去,看看鐘,已經很晚了,我才戀戀不捨地向家中走去。

家鄉的元宵節真熱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