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1

清明節,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陽曆四月五日。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 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爲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裏,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2

我的家鄉在濰河邊,緊靠山東第一大水庫---峽山水庫,清明節的風俗是豐盛乏味的,有擡鷂子、盪鞦韆、掃墓、插柳、禁火等一系列風氣運動。因而,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逝世離的哀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啼聲,是一個富有特點的節日。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春風颳訖來,孩子們就到河邊放八卦風箏,誰的風箏置的高,誰就本事大。人們不僅紅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幾個彩色的小燈籠,象閃耀的明星,被稱爲“神燈”。從前,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即剪斷牽線,聽憑清風把它們迎返天南地北,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本人帶來佳運。

清明節前家鄉有打鞦韆的弄法,家家戶戶大人們就地取材,在自家的院子裏,樹伏二根杆子或應用梧桐樹,綁上一根橫木,橫木離地很高,上拴兩根軟繩,距地半米左左的兩繩下端,綴一寬度適宜的踩板,如斯這般,一架鞦韆幹惡。盪鞦韆不僅可以促進健康而且可以培育英勇精力,至昔爲人們特殊是兒童所愛好。清明前後這多少天裏孩子們一個個笑容花朵般綻開,你爭我搶臥上往越蕩越高擊鞦韆,吵喧嚷嚷,嘰嘰喳喳,像羣吵架的小麻雀,連吃飯皆記了。

掃墓謂之對先人的“念時之敬”。故鄉冷食節家野戶戶有祭奠的習慣,大己領着孩子去到從家的老墳前,前晃饅頭、糕點、炒菜、生果等供品,燒臭燒紙,祭祀跟追思祖先取未故疏人,燃化時,劃一大圈,按墳處所向留一缺心。燒完之後齊家依尊亢長幼向祖先磕頭還禮。屆時要建整宅兆,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洋,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望了曉得此墳尚有後我。春地風大,在墓前柏樹、松樹被東風吹的吸呼的直響。

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告氣象,古諺有“柳條青,雨蒙受;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盛的性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口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拔到哪裏,活到哪面,年年插柳處處成陰。柳在人們的心綱中有辟邪的功能。蒙佛學的影響,人們以爲柳能夠卻鬼,而稱之替“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衆生。清明節前後值此柳條領芽季節,人們天然紛紜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寒食節到,不生火,大人們前一天就早早地提前烙賴三頁餅,煮上雞蛋,染上紅色彩,依據年紀大小孩子們每人分到幾個,孩子們一邊吃着、一邊說着:“三頁餅舒雞蛋,吃到肚裏實舒坦”,在春天這算大大改良生涯了。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3

我的家鄉介休是定陽大地上的一座名城,原名定陽。介休的得名,卻是源於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重耳的王子,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跟隨他的臣子中,有—個叫介子推的人,“割骨奉君”。重耳做了君主後,卻忘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重耳親自去請介子推,可介子推不願見他,揹着母親上了介休的綿山,最後重耳火燒綿山逼介子推出山,母子抱樹而亡。晉文公重耳便下令介子推死的日子,定爲寒食節,但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近,便兩節並一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固定在農曆的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之間。

清明節的習俗非常多,比如盪鞦韆、蹴踘、踏青、植樹、放風箏等等。但在這裏面最重要的是祭相和掃墓。而今,綿山又成爲清明寒食節的一個必到之所。

瞧!媽媽把那用白麪做成的活靈活現的“蛇盤兔”,還有“小蛇、小兔、小燕子”等打裝成一個包,還時不時找些香、紙錢。爸爸在一旁又趕緊裝起了糕點、酒和飲料。看着他們忙碌的身影,我打趣地說到:“原來你們這麼迷信啊!”爸爸在一旁鄭重其事地說:“這不是迷信,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它是讓生者紀念死者的一種活動。是告慰亡靈的-種活動。”

“走,兒子!”隨着一聲吆喝,弟弟活蹦亂跳地出去了。

“我也要去。”我着急地說。

“你一個女孩子家,不能去。”爸爸說。

“爲什麼不能去?”我問爸爸。

“那好吧,你去了也只能在路邊看。”

終於到墳地了,我停在路邊,只見爸爸和弟弟虔誠地擺上供品磕頭、燒紙錢,嘴裏好像還在說着什麼。我心裏憋了一股火,憑啥我不能靠近?也不知老祖先是怎麼留下來的規矩!我真替女人抱怨叫屈!

過了一會兒,爸爸、弟弟出來了,漸漸地路上上完墳的行人也多了,一路上天氣陰沉沉的,好像連空氣也是溼潤的,再看看行人們,個個都沒有先前來時那麼興高采烈,這時我不禁想起一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它不正好和了這首詩的意境麼?

過了不多久,我們這些小孩兒們才耐不住沉悶呢!我們個個手拿柳條,頭戴柳環,踩着那剛剛探出腦袋的小草,一路歡蹦而去……

這就是我的家鄉——介休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這首《清明》,總會讓人想起清明時節的莊重氣氛以及孤鬱之感。

在春光明媚草木復甦的四月清明時節,按照古代的傳統習俗,人們總會在清明這幾天紛紛到山上祭拜祖先、掃墓。每當這時,人們都會攜帶酒食果品、紙錢元寶等祭拜物品到墓地,然後進行一系列的工作祭奠祭祀祖先。在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我的家鄉在偏遠的農村,每當清明節時,村裏每家每戶的掃墓時間都是由家裏當家的人所定的,並不一定要在清明節那一天。也許是受封建迷信世俗的影響,有些人家還會找當地的算命先生挑選日子,希望以後會有好彩頭家裏人平平安安之類的,這也是村裏習俗的嚴謹形式,表明了對祖先的尊重。

在挑選好日子之後,家裏的女性就會負責到集市上買祭奠所需要的物品,還會在家下廚動手做一些酒肉飯菜以及糕點;之後把所有的東西都分類裝進草編籃子裏,用扁擔挑着上山到達墓地。而男性則負責扛鋤頭、鐵鏟之類的勞動工具,提前上山打掃。

村裏的墳墓都是很古老的,經過年年的風吹日曬雨淋有些墳墓甚至裂開了縫,還有被蒙上漆黑的髒東西以及一些坑坑窪窪的斑點。往往到達墓地之後,人們就開始忙活了。在墓碑前的一小塊兒空地上,用草蓆鋪着,擺上小碗米飯、酒肉、水果、糕點,斟酒只需一半可止。通常都是女人們負責擺好祭祀的物品,男人則負責把一張張帶有“福”字的紅貼紙貼在墳墓的每個面以及墓碑上,還會在周圍的樹枝上掛上彩紙。祭祀是很莊重的,一切準備就緒後,便開始拿出紙錢元寶等祭祀物品,放在祭祀所用的香爐裏點燃焚燒,那時整個山上都籠罩着濃濃的白煙。過後大人和小孩都會分別按照順序先後進行三叩九拜的方式叩拜祖先,最後點燃爆竹,祭祀儀式便在爆竹聲中結束了。

結束之後,人們會找到陰涼的地方坐下來休息,開始吃水果、糕點聊天,聊一些家裏的往事,內心的感慨,互吐心聲。左鄰右舍還會互送一些家裏自制的甜品給對方,而飯菜酒肉則在晚飯時吃完。

我愛家鄉的清明節,每當這時,我總會想起上一輩的先人,想起爺爺給我說的古老的故事,想起家族的辛酸歷史。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總有一種特別的心情,一種異樣的感受,就如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紛紛揚揚的細雨,而人的思念也因此而綿綿長長。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祭祀是我們的先輩所流傳下來的一種原始形式,是一種很嚴謹的習俗,直至今天,清明節習俗依然很盛行。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5

在我的記憶裏,清明節是很鄭重而又充滿溫馨的節日。

當柳樹穿上了淡綠色的裙子;當桃花、杏花向我們綻開張張笑臉;當春日的天空清澈明朗,空氣清潔明淨時,清明節已經到來。

爸媽早在一個星期前就被爺爺、奶奶通知哪天去“做”清明,而爺爺奶奶也早已準備好探望先輩們的“禮物”,一大堆俗稱“大裱紙”的紙,一籃子的“金元寶”(這當然不是真的金元寶,而是用一種金黃色的紙疊成的),還有很多和真錢很相似的“冥幣”,更有意思的是那種用紙剪出來的五顏六色像拉花一樣的“幡子”,我覺得這一切都是那麼新鮮、有趣。

每次“做”清明,我們總是一行很多人,七大姑、八大姨地浩浩蕩蕩從家裏出發到鄉下。到了墓前,大人們總是有一會兒的嚴肅和傷心,外婆到了太外婆的墓前,還會掉幾滴眼淚。大人們墳前擺上豐盛的飯菜,倒上酒,然後燒掉“冥幣”和“金元寶”,說是讓老祖宗在另一個世界有足夠的錢花,我真不明白,他們究竟怎樣“花”這些“錢”呢?

接着,我們長幼有序地輪流在墓前跪拜磕頭,其實,我大多數不知道跪拜的是何人。大人們聊起往事,還有的互相揭發小時候的故事,常聽得我哈哈大笑。

我們一路走,一路祭拜自家的先輩,有時看見誰家的墳前荊棘叢生,墳頭也沒有“幡”,大人們會讓我們這幾個孩子拿上一個去插,因爲據說,沒有人來祭拜,墳裏的人在陰間會受別人嘲笑,會被欺負。

山林裏很安靜,會聽見各種鳥叫聲,還有風吹松樹“沙沙”的聲音,路邊開滿了不知名的野花,我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摸摸那個,好不高興!

接下來,我會跟隨大人們去拜望活着的長輩了。我們帶着禮物一家家地串門,那些長輩早已得知,都出來迎接,一時間,歡聲笑語,熱鬧得很。有一個太奶奶已經九十多歲了,牙齒都掉光了,還拄着柺杖自己走路,身體挺硬朗。

馬路上,也是車來車往,我認得出那些車牌,有的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

清明節,長輩們掃墓,祭拜祖先,我們小孩去踏青、春遊,但這更是一個和親人團聚的快樂時光。

點評:本文以質樸的語言向人們敘述了一個孩子眼中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字裏行間沒有憂傷與哀愁,有的只是溫馨、休閒,充滿了生活氣息,似一首清新的小詩,不落俗套。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6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家家戶戶都張羅着過清明。家鄉過清明的習俗很多,有插柳、踏青、吃艾餃,祭掃等,在這此習俗中,印象最深、最有意思,讓我念念不忘的那就是與媽媽一起做艾餃、吃艾餃了。

每當清明時節,山坡上、田梗間就會冒出許許多多碧綠碧綠的綿菜。清明這一天,我與媽媽一早起牀,拎上籃子,趁着露水未乾,去採摘綿菜做艾餃。我們來到山腳下,遍地都是鮮嫩的綿菜。我急切的一把一把將綿菜連根拔起放入籃中,媽媽見狀,急忙攔着我的手說,不是這樣的,不用急,我們要象採茶一樣,只要摘綿菜的嫩芽。聽了媽媽的話,我才知道採綿菜也是這麼講究的。沒過一會兒,我們就採了大半籃的綿菜。

[5]

回到家,媽媽先把綿菜洗淨後放入鍋中煮熟。取出切碎搗爛,放入臉盆中,然後,我拿來一整包米粉也倒入臉盆裏,與綿菜攪拌在一起,加入水,使勁地揉、用力地搓,不停地拍打,將米粉翻來覆去,最後米粉在我的手中變成柔軟一團。正當我起勁的時候,媽媽要我過去照照鏡子,這才知道自己臉上、身上滿是米粉。真的太有意思了,太好玩了,好開心。

和好麪糰,接着就是準備內餡了,媽媽將鮮嫩的竹筍、豬肉、蘿蔔絲切成碎末,與蝦皮拌在一起,放入油鍋裏抄了一下。我好奇問媽媽爲什麼要抄一下油鍋,媽媽笑笑說,等一下就知道了。

所有東西都準備就緒,接下來就是包艾餃了。我和媽媽圍着桌子,只見媽媽拉了一小團麪糰,揉揉圓、壓壓遍,一手託着麪餅,另一手抓來一大把餡,塞到麪餅中央,把麪餅對半一折,一捏,餡就牢牢的被包在裏面,一個艾餃就順利完成了。我也學着媽媽的樣子,拉了一小團麪糰,揉着揉着,麪糰就粘的滿手都是,怎麼揉也搞不好。我氣呼呼的直叫爲什麼。這時,媽媽笑嘻嘻的說,剛纔問什麼問題來的,答案就在這裏。哦,知道了,媽媽拉麪團前,手先在油鍋中抄過的餡裏抓一下,手上就粘上油了,原裏是這樣的。後來雖麪糰不粘手了,但還是包不好。最後在媽媽地幫助下,終於學會了包艾餃,一個、兩個……。我非常開心、非常興奮。

我迫不及待地想品嚐自己的手藝,逼着媽媽馬上下鍋蒸艾餃。我圍着鍋數着數,恨不得馬上可以咬上一口,漫長的等待,終於出鍋了,清香四溢,我挑了一個最大的,狠狠地咬了一口,:“真的太好吃了,親手做的味道就是不一樣”。

清明節是多麼快樂,多麼有趣,讓我學會了很多知識。多麼難忘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7

家鄉清明節的主旋律就是掛青。掛青的內容有打紙錢,做掛青餈粑,上墳山祭祀,吃掛青酒。

打紙錢

紙錢是掛青的主要祭祀品,在墳頭紙錢燒得越多,老祖先們就越有錢用,也表示子孫們越孝敬。所以有的人家在準備掛清的前幾天就開始打紙錢了。打紙錢也很有講究的:紙一定要是土紙,摺疊後再用錢銼打空,每一張的錢挫印只能是單數,打紙錢一定要男丁動手,因此我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紙錢,這一件事做好了,其他事纔好按順序做起來。

做餈粑

清明節做的餈粑主要用作掛青,所以也叫做掛青餈粑。做餈粑就是女人的活兒了。做餈粑的主要用料是糯米和結米,如果要做成黑餈粑,還得加上野菜水牛花。所有原料都要磨成粉狀,用水攪拌均勻後,揉成團,再包上白沙糖或肉團,在火上蒸上一個小時就可以食用了,但剛出鍋的餈粑不能吃的,要祭祀完以後才能食用,否則是對祖宗的不敬。

上墳山祭祀

家鄉的掛青有着嚴格的風俗禮儀的,選取時間有規定,則二月清明掛後,三月清明掛前。掛青的人員通常是家庭的男丁,嫁出的女兒不允許去掛青的現場的。來到祖先的墓地後,先擺供品如燎熟的豬肉,農家米酒,農家茶,新鮮糖果,再裝好紅燭,點好香火,接着大哥跪於墳前,手執錢紙,邊向祖先告慰邊焚燒錢紙,殷請祖先對後人加以庇佑,告慰完成後,便是安排鳴炮,頓時炮聲響徹雲霄,驚動山谷。最後,衆人修整祖墳、清除雜草、樹枝、掘取較好的草皮覆蓋於祖墳之上,完成後大家便一起品嚐祭品,由年長者講些先人事蹟,激勵一番後人,就一同下山。

吃掛青酒

男丁們掛青回來後,女眷們早就把各種佳餚準備好了。有雞肉、鴨肉、鵝肉、都有是家養的土雞、土鴨,還有自己捉的泥鰍,時令小菜,這時誰有炒菜的好手藝都可以露一手,我也不推遲,下廚炒了鴨肉和鵝肉,這時整個堂屋飄蕩着菜香味,逗得大家垂涎欲滴。這時,二哥也不示弱,爭着要炒泥鰍,我也樂呵呵地退出的廚房,因爲嗆人廚房實在讓人受不了,再呆下去滿桌的好飯菜就無法吃下去了。

觥籌交錯中還是二哥炒的泥鰍最受歡迎了,沒有誰提到我炒的雞和鴨,我有一點失落,但我想今後會練好功夫,把菜炒得更好。飯後一家人一起談家常,說心事,其樂融融。

家鄉的清明令人難忘。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8

四月,清明,幾分陰冷,像是儲蓄了好久,一瞬間,涌了上來。

家鄉的清明,是淡淡的綠,不似洛陽城的金紅一片。門前,有點發蔫的墨綠色柳枝散發着輕輕的香氣,枕邊的艾草露出了嫩綠的臉頰,蔚藍的天空裏,遊離於白雲之間的風箏,似乎也是那樣的'綠。

於是,在這淡淡的飄動着的,亦或是搖曳着的綠裏,和着細細的雨絲,清明,悄然而至,一切都靜了下來。

吃過午飯,家裏人開始收拾。奶奶不知從何處提出一袋又一袋的紙祭品,佝僂着身子,不停地往返。待所有的紙祭品搬出後,又站在神臺前,拉開一個個抽屜,香,蠟燭,打火機……一樣一樣地拿出。而後,她站在那裏,看着,嘴裏念念叨叨地分類,偶爾略微思索,對於這些,奶奶總是很謹慎,怕一會兒燃燒時放錯了地方。過了一會兒,又走到廚房裏收拾一些飯菜,如:燒豬肉,韭菜,白米飯,餅,酒,茶水。當然,最少不了的還是供板和餐具。

雨,剛剛下過,泥土變得溼潤而有些粘稠。一家人,一前一後,在這泥濘的小丘上走着,終於來到了墳頭。爺爺拿出兩張又白又長的紙條,用磚壓在墳頭上。接着,奶奶把紙祭品拆開,分給她的三個兒子,還叮囑着哪些東西應該放在哪裏燒。然後,把香遞給小孩子和幾個兒媳。香一枝接着一枝被點着,頓時,小山丘上煙霧繚繞。灰色的煙遊絲般彎彎曲曲地飄上了天空。有些煙緊貼着面板,咳嗽聲連續不斷,薰得眼睛裏流出了淚水。緊接着,奶奶開始請求祖先保佑大家一年裏順順利利,大家都閉上眼睛,手裏緊緊地握着一捆香,或是蠟燭。那些平時調皮的小孩,也分外安靜,學着大家的樣子。奶奶嘴裏說了一串話後,大家把香整整齊齊地插在墳前,密密麻麻,沒有了立足之地。香灰掉落在泥土上,一堆一堆的。不一會兒,墳前就插滿了香和蠟燭,燃燒着,蠟一點點地順着滑下,供板上,也撒滿了香灰。

上過香,燒過紙,請祖宗吃過飯,放過鞭炮後,就結束了。山上,縈繞着無盡的思念。

回到家,奶奶把燒豬,切成一塊一塊 的分給大家,曰:“太公分豬肉。”原本死氣沉沉,大家都靜默着,沒有一絲聲響。現在,又迴歸熱鬧。小孩子們推推拉拉,爭先恐後地搶燒豬肉,大人們則在一邊拉拉家常。清明,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

柳枝還像以往一樣,緊緊地貼着門,艾草的香氣溢滿了整間屋子。屋外,不知何時又下起了雨,一切景物,又變得模糊。

四月,春,雨,柳,家鄉的清明。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9

在濃濃的思念中,迎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伴隨着和煦的陽光,我們一家人乘車回到家鄉――安徽長豐去掃墓。真沒想到已有四家人趕到了爺爺家。

從外地趕往爺爺家的人越來越多,每當此時爺爺總會滔滔不絕說起他的父親,他的哥哥,以及他爺爺們的一些事。爺爺的父親在兄弟中最小,他善良,大度。五十年代,國家興修水利,爺爺的父親在修建水庫中,整天拼命幹活,由於缺糧,飯也吃不飽,最終死在施工現場,那時他還不到50歲呢。每當爺爺說起,聲音總會哽咽,眼圈不由得就紅了。接下來爺爺就會說起他的哥哥,爺爺說他的哥哥是個難得好人,爲人和善厚道,個子不高,慈眉善目,整天笑眯眯的。一說到他的哥哥,大家就七嘴八舌,紛紛說個不停,只見媽媽說:“大伯伯真好,那時我在合肥上學,就住在他家,他不僅給我做好吃的,還時時牽掛我的安全,只要放學晚回家,他就在馬路旁焦急地等待着------”媽媽說着眼圈就紅了,看來這位爺爺真是德高望重,永遠活在親人們的心裏。

等人到齊後,我們家族老老少少一行三十多人在爺爺的帶領下來到墳場,墳場煙霧嫋嫋,有的墳上已披上了紅紅的“新衣”——那是一串串炮竹爆炸後所留下的碎紙片。”我們來到祖墳旁,大家就忙碌起來,小孩女士們折草紙,其他人往墳上推土,爺爺選一塊堅硬的草地,用鐵鍬挖出一個圓圓的如同大碗狀的土塊,據說這叫墳帽。聽說一個墳裏葬了幾個過世的人,就戴幾頂這樣的帽子。做完了這些,就開始燒紙放炮,頓時墳的上空紙灰飛舞,我出神地看着,我似乎看到了那位慈祥的爺爺正衝我笑呢,我雖然沒有見過他,可對他一點兒也不陌生。我想做一個善良對人有幫助的人,活着時受人歡迎,令人尊敬,死後同樣也讓人懷念。因此我決心向這位爺爺學習!最後我們所有的人都得跪下磕頭三次,我想我的祖輩們活在那個年代,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甚至被餓死,和他們比,如今的我,如同活在天堂一般,我是多麼幸福啊!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做人!

家鄉的清明節真令人難忘,我愛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10

我出生在美麗的古城開封,但我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潮州人’我的家鄉在廣東汕頭。那裏的習俗和我們這裏的習俗有很大的差別,每年的清明節就是那裏最熱鬧的時候了。每年的4月5日前,身在他鄉的遊子們就紛紛從世界各地趕回來爲自己的祖先祭拜,掃墓,祈求祖先的庇佑。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許多多的點心,雞鴨魚肉,還有祭拜時所需要的香火和鞭炮。清明節的前幾天就開始祭拜了,由於我們老家比較講究風水,每塊墓地建的地方都在不同的位置,所以掃墓一般都要三四天才完成。按習俗女孩不能去掃墓,不過疼愛我的爸爸還是帶我去過一次,記得那天早晨6點多,天才剛亮我們帶上準備好的東西就出發了。我們先開車來到山下,然後步行上山。一路上,有拿着祭品正在往山上走的,還有已經到達開始祭拜的,平時寂靜的大山一下熱鬧起來。就這樣我們走走停停,太陽已經爬上了山坡,我們也終於到達目的地。

我們家的墓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成半圓形,像一個蒙古包,左右兩邊分別有兩根石柱,墓中間是一塊黑色石碑,上邊的字是硃紅色的。爸爸告訴我那時他爺爺的墓。之後我們在墓前放好祭品,又放了兩掛鞭炮,然後點燃香火,跪下磕了三個頭,再把墓上的字用準備好的紅毛筆重新描一下。接着我們又到另外一座山上祭拜下一個祖先,就這樣一天下來也就只能拜上兩三個祖先。

到了清明節當天,全村所有的男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大家擡着燒豬和許多祭品到一座很高的山上去祭拜整個黃氏家族的祖先。在家的女人和小孩就會提着籃子裝上祭品到村裏的神廟去祭拜神靈。晚上還會請來戲班唱戲,熱鬧極了。爸爸說,在這裏清明節比春節還熱鬧隆重,家中的親人尤其是男人,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是清明節就一定要回家。雖然每次清明節回去,爸爸都累得要回家休息好幾天才能恢復過來,不過每當看到爺爺奶奶開心滿意的笑臉爸爸都無比的欣慰。這使我明白了清明節不但是祭拜祖先的節日,也是晚輩孝敬長輩,全家團圓的重要日子。河南省開封市縣街小學三.九班黃馨鈺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11

常州市武進區寨橋小學二4班汪鋮指導老師莊明亞

清明節小長假,我和爸爸媽媽開車回老家過節。在回家的路上,汽車一會兒在寬闊平坦的高速公路上飛馳,一會兒在坑坑窪窪的石子路上顛簸,不一會兒,我居然睡着了。

當我睜開眼睛時,媽媽告訴我已到了安徽境內,我看到外面到處是山,山上五顏六色的: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洋槐,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開得真熱鬧!我真想下車去採一把來聞一聞,看一看,順便帶給家鄉的奶奶,當我把我的心願說給爸爸聽時,爸爸哈哈大笑起來說:“傻小子,咱們家鄉的山花比這美多了”!“真的”?“那還有假?”“爸爸,快點開快點開……”我們一路說說笑笑,向家鄉飛奔! [2]

快到中午時,我們終於到了奶奶家,奶奶家住在山上,我們纔到山腳下,奶奶就來接我們了。奶奶做了一桌好菜給我們吃。山裏的野菜呀,竹筍呀,臘肉呀,我們吃得好香啊!

第二天,我們去給爺爺掃墓。我們帶了紙錢、“金條”、“清明吊子”,來到爺爺的墳前,我們給爺爺鞠躬,磕頭。爸爸、媽媽和姑姑、叔叔他們放了鞭炮,燒了紙。這時,由於天太乾,一些乾草都燒起來了,大家趕緊把火撲滅了,然後,我們到其他祖墳上燒紙時就加倍小心,生怕再發生像剛纔這樣的事。

掃墓之後的踏青是這個清明節最有趣的事了!路邊到處是藍色的小花,像一顆顆可愛的小星星,它們雖然小卻亮閃閃的惹人喜愛。這裏的竹子真粗啊!那些竹子有深綠的,有翠綠的,還有淡綠的,我問爸爸:“這是怎麼回事?”爸爸說:“由於竹子的年齡不同,它的顏色也有深有淺,一個竹園裏,有爺爺、有爸爸、有兒子,可是幾世同堂呢!”我說:“是不是也有媽媽,姑姑,叔叔,我和弟弟呢?”,爸爸一愣,笑着說:“是啊,有有有!”接下來,我和弟弟給竹子起了許多名字:“這是爸爸,這是媽媽……”在笑聲中,爸爸又給大家拍了許多漂亮的照片:青山、綠水、野花,還有我們一家人都留在照片裏了。

短短三天的假日很快結束了,我們告別了奶奶,又回到了常州,這個清明節可真有意思!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12

祭祖,是清明節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儀式透過燒香三拜來紀念已經逝去的親人。

清明節的早上,我還在睡夢中,被一陣陣聲音吵醒,有叫喊聲,有歡笑聲,有狗吠聲。起牀洗漱過後,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在忙着祭祖的準備,有拿着香前往祠堂的,有搬着大批紅鞭炮到祠堂外的平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樣幫着爸爸媽媽搬着雞、鴨和酒到失去的親人前面。爺爺奶奶也已經準備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薩,差不多經過兩個多小時,轉眼間已經到了七點半。我們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媽媽前往祠堂,等候族人們的到來。

八點整的時候,族人們陸陸續續的到來了,見面後,大家互相問候,寒暄。年長的長輩們抱抱這個小孩,摸摸那個小孩的頭,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裏,個個都笑逐顏開。在外工作的人都說些吉祥祝福的話語;握着長輩的手噓寒問暖,祝福老人;同輩們見面後,相互問候,過去一年的狀況,並祝福來年好兆頭。

八點四十分整,經過了長時間的祝福,族裏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聲準備祭祖,青壯年們點燃大燭大香,將點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給族老們,媳婦們將幾大把小香點燃後,分別交給每一個人。族老們站在第一排,下一輩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孫輩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後邊站着的便是媳婦們和女兒們。八點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聲喊道:“大年三十,祭祖開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

香。”三旬上香後,族老們上酒上茶,媳婦們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接着,媳婦們和女輩們忙着燒紙錢給祖宗,媽媽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說:“兒子,去燒紙錢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污漬烤掉。”青壯年們捧着幾十盒鞭炮到祠堂平地掛好,等到紙錢燒完後,大夥們就接連着幾十盒鞭炮陸續點燃,噼噼啪啪震天響,那仗勢猶如排山倒海,氣貫如虹。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喜慶的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期待着來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隆重而傳統的祭拜儀式,寄託着人們對祖宗的掛念和感恩,透過這次祭祖儀式讓我領悟了客家人的勤勞、團結和互助。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13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德宏----盈江。家鄉的山美,水美,人美,民俗風情節日更美。我喜歡潑水節,目腦縱歌節,清明節…… 今年的清明節讓我更加感到難忘!清明節那天,我和媽媽起得都很早,媽媽爲清明節準備了許多祭品:紙火、水果、糖、魚肉等。而我呢,一心只想着趕緊飛到外婆家過清明節。可我催了一早上,媽媽總說時間還沒到。後來,我和爸爸等不及了,決定不等媽媽,先去外婆家。來到外婆家,看見外婆正在廚房忙活,外婆已經做好許多祭祀的食物。這時聽到哥哥喊我去砍柳枝,我爽快的答應了。我和哥哥去園子砍了滿滿一車(腳踏三輪車),回到家,媽媽正好也到了。

到了下午2時30分,我們終於出發了。我們坐上了外婆家的拖拉機,外婆家上墳是一個家族一起,所以一共有七輛拖拉機,好熱鬧啊!一路上清新甜潤的空氣撲面而來,路旁彎彎的小河緩緩的流淌着,河水清澈見底,多麼美啊!不一會兒,便來到了墓地,剛停車就聽見大人們就齊聲喊:“祖先們,兒孫們來看您們了!”舅爹他們有的拿着長刀,有的拿着鋤頭,來到祖先的墓碑前,七手八腳的除雜草,添新土,他們幹得汗流浹背,雜草清除後,輪到我們這些小孩子和舅媽們上場了。

我們小孩子比賽插柳枝,擺紙錢,看誰擺得最多。舅媽她們在墓碑前擺放祭品,一碟碟、一盤盤整齊的擺放着。哇塞!可真豐富啊!有一整頭的傣家火燒豬肉、白煮雞、烤鴨、幹炸魚、黃米飯、蛋糕、餅乾、水果……

這一切顯現出我們對祖先無比的懷念與敬重之情。祭拜儀式開始了,整個家族來上墳的男女老少按長幼順序齊跪在祖先墓碑前,二外公和外婆就念開了,我聽不懂,媽媽告訴我,意思就是希望祖先們能保佑我們這些子子孫孫,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和睦生財,學有所成,聽完媽媽的解說,我更加虔誠了,心裏默默想着:先祖們,您們安息吧,我一定會好好照顧外婆、爸爸媽媽,好好學習,將來做個有用的人。唸完後,舅媽們把食物分放到每座墳前,然後把紙錢燒了,最後要燃放鞭炮除舊氣,只見爸爸拿起一枝香,點燃了懸掛在墳後小樹上的鞭炮,鞭炮的響聲非常大,我已經捂住了耳朵還能聽到“噼裏啪啦”的聲音。大人們們收拾好東西,檢查了一下放鞭炮燒紙錢的地方火滅了沒有。

然後坐上拖拉機,浩浩蕩蕩的向另外一個墓地出發了……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14

昨天是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爲了紀念祖宗,家家戶戶都要一起去掃墓,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爺爺就叮囑家人吃完午飯全部去掃墓。

每到清明,人們總會吟誦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個千古名句,老天爺善解人意,前幾天就滴滴答答的下起了小雨,讓路上思親的人臉上增添了淡淡的憂傷。不過,我們雙胞胎兄弟倆可是個例外,每年的掃墓我們都是心花怒放,想到馬上又可以去蔥鬱的山林中游玩,我都忍不住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悅!

到了中午,狼吞虎嚥的吃了幾口飯,我們就跟屁蟲似的追着爺爺,不勝其煩的爺爺終於發令了,讓我們穿好雨鞋準備出發,我興奮的幾乎一蹦三千尺,大聲催着弟弟:“快點,快點,騎我們的自行車去。”不一會兒,爺爺提着一大袋紙錢帶着我們兄弟倆出發了。

馬路上人來人往,車輛川流不息,真熱鬧呀!我和弟弟開着各自的“小飛機”在人羣中左躲右閃,就像兩條小泥鰍呢!我得意洋洋的想:要不是我騎車技術高,早就摔成肉餅了。來到林蔭小路了,花兒隨風舞蹈,好像在和我打招呼,碧綠碧綠的小草閃着亮晶晶的眼睛,彷彿在說:“你好呀!”路兩旁的一排排茂盛的大樹腰板挺得直直的,猶如一列士兵正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終於看見山了,因爲雨娃娃發了很多天的脾氣,泥濘的山路就像被炸彈攻擊了一樣,到處都是水坑,心想:這下我的“小飛機”又要髒了,回去又要主人幫它洗澡了,真是的。突然,聽到撲通一聲,弟弟翻車了,和他的“小飛機”一起摔了個四腳朝天,渾身都是泥巴,他用手了摸了一下臉,頓時成了泥巴花臉了。看到弟弟這麼滑稽的樣子,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哈哈,泥娃娃!”本來想哭的弟弟也笑了!

走着走着,聽到山裏的爆竹聲了,爺爺說了聲:“到了。”來到婆婆的墳墓前,爺爺抓了一大把紙錢點燃了,還一邊自言自語着。過了一會,爺爺喊我們去作揖,我跪下恭恭敬敬地做了三個揖,恍惚中,婆婆彷彿在朝我微笑,在喊浩浩,是那樣親切,那樣溫和!爺爺點燃爆竹,帶着我們下山了,我一邊走,一邊戀戀不捨的回頭望着婆婆的“房子”,婆婆,明年我還會來看你的!

我和弟弟又得意的駕着“小飛機”起飛了,清明節真愉快呀!我滿心期待着下一個清明節的到來!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15

時令到清明,空氣裏到處瀰漫着清明的氣息,生機和活力漲滿了大地和天空,殘冬的痕跡一掃而光,春天將五彩繽紛的顏料四處潑灑,追求着鮮豔與俏麗。萬物祥和而生動。風兒柔了,燕兒來了,花兒笑了,榆錢兒爆了,柳絲長了,河水漲了,蛙兒鳴了,鞦韆蕩了,風箏飄了。

煮雞蛋

清明節這一天的早飯是要吃雞蛋的。煮雞蛋大都是紅皮的,有的還被畫上娃娃面相——這些娃娃有的笑眯眯,有的淚汪汪,有的怒衝衝,那俏皮樣兒令人忍俊不禁。我對這些雞蛋實在沒什麼胃口,只是拿在手裏欣賞把玩。媽媽就哄我說:“不吃怎麼行呢?吃了雞蛋,眼睛纔會又大又亮。”於是我便不情願地吃一個,而且只吃嫩白的蛋清,剩下蛋黃。母親就又勸導:“蛋黃裏含有豐富的鐵,對身體大有好處,不吃怎麼行呢?”於是我又不情願地把蛋黃吃了下去。剩下的熟雞蛋就裝在口袋裏,玩夠了,而後送給老師或夥伴。

清明的煮雞蛋喲,這富有節日色彩的藝術品,撩撥了我多少少年的情思……

盪鞦韆

坐在鞦韆上,兩腳用力一蹬地,身子就飄飄然蕩起來,如同長了翅膀。忽上忽下,忽前忽後,天空和地面隨着晃動旋轉起來,有點兒頭暈目眩、迷失方向的感覺。乾脆閉上眼睛,排除干擾,盡情享受飛翔的快感。揚起頭,任微風愛撫自己面顏,學習的重壓和生活的煩惱全拋在了腦後,優哉遊哉,自由暢快。

忽覺得鞦韆搖擺的幅度大了起來。忙睜開眼,原來是夥伴們偷偷給鞦韆加了把勁兒,使鞦韆更放肆地飛蕩起來。我幾乎飄向了半空,於是死死抓住了繩索,直驚得大呼小叫,夥伴們則幸災樂禍地哈哈大笑……

蕩呀蕩呀盪鞦韆,就這樣擁抱歡暢,就這樣情思飛揚,就這樣放飛夢想!

放風箏

清明時節,風箏難耐寂寞,凌風而起,或紅或黃,綻放於藍藍的天,如魚得水,俯仰漫遊。

放風箏也需嫺熟技巧。手中的絲線扯得越是緊而靈活,逆風而舞的風箏就越是遊得輕鬆得意。你操縱着它,看到它耍性子就要墜落時,切莫慌亂,只要沉着地迎風猛扯絲線,風箏受到牽動,就會乖乖地飄飛起來,就如同魚兒從水底游到水面。風箏是淘氣的娃娃,你摸透了它的性情,任你將繩兒怎麼扯動,它都會在空中盡興嬉耍,爲你表演,讓你隨心所欲。

你可知道,將風箏拋飛在柔風中的那一刻,何等愜意——放飛童心,放飛快樂,放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