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家鄉的窯洞作文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家鄉的窯洞作文,歡迎閱讀!

家鄉的窯洞作文

家鄉的窯洞作文1

家鄉的村子有許多老窯洞,過去住有人家,現在條件好了,都搬進了小平房。窯洞老了,不再住人了。

據說保留至今的老窯洞有幾百年的歷史,窯洞經過漫長的歲月,大多已經破爛不堪,但有些依舊保留原貌,大窯裏有小窯,小窯中有更小的窯,它們曾經是莊戶人家存放物品和居住的場所。也有人說村子裏的老窯洞修築於北宋初年,曾是穆桂英及父親穆羽等名將儲存糧食和兵器的地方,當戰事漸漸遠去,人們爭先加以改造,用土坯和草泥交織壘堵,安上形式各異的木門,便可居家安舍了。這樣一代接一代地住了下來,老窯洞的人家日漸增多,一片片、一道道山樑上的老窯洞連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個村莊,村村之間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是穆桂英在穆柯寨古城紮營屯兵、苦練殺敵本領的那些事兒。

從我記事起,我就和小夥伴一起爬老牆、鑽地道、捉迷藏,最感興趣的是那東躲西藏的遊戲,到西家、看東家,每到一處老窯,發現形狀各有不同,有的口小室大、有的口大室小,裏面可養牛羊,可存放各式農具和糧食。有的老窯深達二三十米,盤有三四個土炕,多則可供十多人,少則可供五六人居住,一家人熱熱火火地過着小日子,老窯洞也算村子裏每戶人家的一筆大家產。

村子裏的老人曾經給我講過,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一大戶人家,佔有幾面老窯洞,窯洞的裏面設立小茶座,逢年過節常邀一些文人墨客,南北客商談天說地,也有客商來村子採購糧油常用驢運了出山,這讓臨近村莊百姓風光了好幾年。突然有一天,不知什麼原因,來了許多騎大馬的人,個個穿着一身毛皮襖,腰裏彆着盒子槍,襲擊了村子的品茗談笑的那戶人家,雞飛狗跳,哭叫一片。他們打死了不少人。

老窯洞在歲月中漸漸遠去,它像一輛老式的馬車,走過了多少風雨,經受了多少磨難。而在人們的印象中,它依然是一部史書,記錄着滄桑和歲月。

家鄉的窯洞作文2

這次的山西之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裏的窯洞了。

以前曾在電視上看到過窯洞的樣子,黃土高原上的土山上鑿出的一個個弧形的窯洞,有的窯洞門前還掛着金燦燦玉米的豐收景象。不過,我眼前的窯洞似乎和電視上的有些不同。

這裏的山沒有我想象中的荒涼,雖然不是鬱鬱蔥蔥,放遠望去也是綠油油的山,這裏的房子都是用大石磚壘砌成的,窯洞在房子的下面,我聽爺爺講,這裏就是爺爺他們住的地方,不過現在人少了,都住在房子裏,窯洞就成了儲物的地方了。

我特別想看看窯洞,體驗窯洞的感覺,於是對窯洞進行了親身觀察。窯洞確實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外面火紅的太陽高照,酷暑難耐,但只要走進窯洞,馬上感覺涼爽,甚至還有一些些冷颼颼的寒意。這裏面視線比較暗,有些黑,洞壁有些粗糙,擺放極少的傢俱也是灰沉沉,極其簡陋的。

我發現窯洞裏面還有左右各一個的小隔間,我本想跟着大伯走進去瞧一瞧,可是爸爸不讓我進,過了一會,就見大伯出來,手裏拿着兩個青花瓷碗,大伯是做陶瓷生意的,他說這兩個碗都是清代的,我興奮地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名堂,就是個有些漂亮花紋的碗罷了。

爺爺說另一個屋子裏還有一些祖爺爺他們以前所留下來的物品,以前還有金條呢,不過都已經給家裏的人們分了,一聽爺爺的話,大伯更開心了,也不顧得髒不髒,就直鑽了進去。這一次,我可就沒有那麼急了,我發現了從窯洞外面的窗戶那裏就可以看得見他,於是,我便走了出去。剎那間,我渾身感到熱乎乎的,感到周圍的熱浪都像我撲過來,有些喘不過氣。

從窗戶那裏,我看見大伯正用着電筒對着一些紙張照來照去,眼前的情景,一下子讓我想到考古學家挖掘寶物的情景,感覺大伯越來越像費盡心思尋找寶物的考古人員了,終於,大伯披塵帶土,很是狼狽地出來了,大伯還真找到了一些泛黃的兌票,還找到了一個他認爲有價值的碗。忙乎了一陣,這才發覺天色已晚,這時再看四周的山,四周的樹,四周的屋,四周的窯洞,彷彿都披上了薄薄的面紗,神祕而寧靜。

這就是我的家鄉,我的溫馨祥和的家鄉。

家鄉的'窯洞作文3

我的家鄉在黃土高原上,這裏的風光雖比不上南方的秀美,但是也有它獨特的一面。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獨一無二的窯洞。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纔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裏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雖小,卻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土窯洞是早些人的住所,現在人們住的窯洞大多是磚石結構的。從遠處看,一排排的窯洞依山而建。掩映在一片片的棗樹、梨樹和一些不知名的果樹叢中,成了我們家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的頂部鑿成弧形,這種結構經久耐用,住在裏面冬暖夏涼、非常舒適。

走到近處,我看到它的窗戶是半圓形的,卻用雕工精緻的木條隔成一個個小方格。貼上窗紙,裱上窗花,十分漂亮。

一走進去,裏面別有一番景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方形的大牀,幾乎佔了房子的三分之一,這裏的人把它叫做炕。旁邊還有一個小竈臺,爐火正旺,想必坐到炕上一定很暖和吧!炕是陝北人晚上睡覺、休息的地方,也是女人們閒暇時聊天、做針線活的地方。試想:兩三個婦女坐在溫暖的炕上飛針走線,說着、笑着,好是溫馨!因爲這裏是她們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所以,對炕的裝飾也是最講究的。炕四周的牆上圍了一圈顏色鮮豔的紙,有兩尺左右高,叫炕圍子,這是窯洞裏最重要的裝飾,還帶有花邊哩!牆上貼着傳統的年畫,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偶爾還會有獸類的剪紙,據說可以辟邪呢!

聽外婆說以前地板是土夯的,一掃一堆的土,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都換成了瓷磚,閃閃發光。屋裏原來每家每戶都有的水缸也不見了,因爲引進了自來水,據說以前,水缸可是窯洞裏不可缺少的陳設,因爲水源很遠,必須存有足夠的水,但是現在,伸手一擰,就有優質的飲用水流出來,又方便,又快捷,所以水缸也已淡出了陝北人的生活。

以前一到天黑就只能睡覺的人們,現在也有文藝晚會看了。一到晚上,便會有美妙的音樂和人們的歡笑聲從窯洞飄出。就連用來糊窗戶的紙也換成了晶瑩剔透的玻璃,在陽光下閃爍着透亮的光澤。雖然從紙換成了玻璃,但貼窗花的習慣還是傳承了下來,只是貼在了玻璃上,也別有一番風味。

這就是家鄉的窯洞。祖國在改變,我的家鄉也在改變!我愛我的家鄉,更愛我家鄉的窯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