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優秀中學生作文:月是故鄉明

一輪金色的圓月像一塊金燦燦的大月餅。今天又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八月中秋日,小編收集了月是故鄉明作文,歡迎閱讀。
 

優秀中學生作文:月是故鄉明

第一篇:月是故鄉明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一份深深的、濃濃的、扯不斷的情感牽繫,因着這種牽繫,便含着笑,含着淚,縱容了自己的那份偏執的認知。

老舍去過巴黎,住過倫敦,可癡癡念叨着的,還是北京。說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莊重;說人家的城市喧鬧,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讀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個明顯的地域情結嘛!”然而誰不知道,老人這一份固執的喜愛,不留情面的批評,全只因了那感情的天平,早已沉沉地傾向了他從小生長的京城。因而,老舊的城牆是美的,養鳥種花的人們是美的,連那黃包車師傅的吆喝聲,也是那樣好聽的鄉音。

蕭乾的好友遠居美國,幾十年了,卻不喜歡美式的生活,仍將院子裝點得如在故土,更像孩子一樣渴望要一顆家鄉的棗核……

因爲深愛,所以偏執。

許多的美好,並非我們看不到,並非我們不願讚美,只因爲它激盪不起心中的最深處的漣漪。正如那異國的月亮,怎麼看,硬是生分而不遂人意,更不能出現李白杜甫的詩情畫意來;而許多的不完滿與平凡,也並非我們看不到,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不能割捨的牽繫,所以便固執而不悔地愛了它,就如同母親對並不美麗的女兒,國民對並不富強的祖國。

“月是故鄉明”,詩人的聲音穿過千年的白霜與夜晚,道出了我們最不容辯駁的理由。於是,我們會心一笑。

因爲深愛,所以偏執。

第二篇:月是故鄉明

一輪金色的圓月像一塊金燦燦的大月餅。今天又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八月中秋日,在這美好佳節的夜晚,我望着眼前的圓月,思念着遠離的故鄉。我忘不了故鄉的山水,更忘不了故鄉的小夥伴--月月。

我和家人吃着甜甜的月餅,喝着清香的桂花酒,賞月。突然妹妹笑着說:“月亮這麼美,這麼純潔。還有美麗、善良的嫦娥。”我的心一顫,記得月月也曾這麼說過。記得那也曾是個中秋之夜,月亮同今天的月亮一樣皎潔、美麗。月月應邀來我家過節,她和我一起在草地上望着月亮,她看得出神。我藉着月光打量她,一張圓圓的臉,一雙又圓又亮的眼睛,筆挺的小鼻子,櫻桃小嘴,一頭又濃又密的秀髮,在月光的照耀下,顯得那麼美麗。我正看得出神,她推醒了我,說“小潔,月亮多麼美,多麼純潔,還有美麗、善良的嫦娥。還能使人夜裏不迷路、跌倒。月亮真好!”我聽着她的話笑着對她說:“你不就是一塊純潔美麗的‘月亮’嗎?”她聽了笑着,把我摟着在草地上打鬧·····

第二天,我正在吃午飯,突然聽在到外面玩的小妹妹告訴我說:“月月姐中午在河邊洗衣服,爲救小東東淹死了······我不相信的望着妹妹,當妹妹又一次敘述後,我簡直不知道怎麼跑到月月家的。當我看着月月的身體躺在門板上時,我這才完完全全相信。身旁的婆婆嬸嬸們都哭了。王嬸嬸擦着眼淚說:“多麼好的孩子,就這樣去了。她那麼善良,一定會上天的”。我抱着他的屍體淚水不住的流:“不錯,她一定會到月亮上,去和嫦娥作伴······”

淚水不禁又流下來,我從回憶中醒來。我想故鄉的月亮一定比這兒月亮明亮,因爲故鄉的月亮有“兩個"

我又一次擡頭望月眼前出現了月月甜甜的笑臉,似乎對我說她在月亮上的歡樂。

第三篇:月是故鄉明

朋友相聚,小酌暢飲,不覺已晚。帶着幾分酣醉,徜徉於大街上。

此時,幾近子夜,只見大地如洗,一輪明月悄悄爬過柳梢高高懸掛天空。凝望蒼穹,一股思鄉情愫悄悄涌上心頭。

仰望明月,陌生而熟悉。 啊!明月,你可是我故鄉的那輪明月嗎?

我的家鄉地處鬆嫩平原,那裏沒有高山,沒有奇峯;也沒有大河,更沒有名川。遼闊的原野一望無際,那樣寧靜高遠,只有到了夜晚,皎潔的明月,閃閃的繁星,纔是最靚麗的風景。我們邀明月從地平線上升起,又送它從地平線上降落。靜謐的夜晚,月姑娘講述多少故事,演繹多少歡樂?曾記得,月光下,和兒時的夥伴一同追逐童年的天真;曾記得,月光下,和少年同學漫步於村路屯頭,放飛多少奇幻般的夢想;曾記得,月光下,聚親人,會朋友,開懷痛飲,盡享喧囂塵世的喜與樂。

家鄉的月啊!永遠那麼 明亮,那麼皓潔;家鄉的月啊!永遠那麼溫柔,那麼親切。

怎能忘,與文選、文軍大哥等親友舉杯邀月,齊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怎能忘,與信海、英烈、向武諸兄弟把酒臨風,同唱:“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 ,爲什麼旁邊沒有云彩?”。怎能忘,中秋夜,和家歡聚,笑語聲喧,共敘手足情長。

家鄉的明月啊!你是我靈魂的家園;家鄉的明月啊!你曾帶給我多少希望?

五年前,告別家鄉,隻身來到綏芬河這座邊陲小城,也許是每日裏忙碌於工作,無暇觀月?也許是街旁的高樓林立,擋住了視線,無法看到月亮?也許是爲了把那份紛亂的思緒掩埋,無心搭理這寂寞嫦娥?我似乎再也沒有看見像家鄉那麼明亮的月亮,可那份“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愁緒,又怎能在我的心頭消逝呢?真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夜鎖清秋。”

詩仙李白的名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常常讓我夜半無眠。仰天遙望,縷縷鄉思,縈於耳畔-----白髮的老孃,您是不是又在哼着那首亙古不變的《搖籃曲》,翹首將兒張望?忙碌的兄弟姐妹,曾經的摯友親朋,你們是否掛牽着遠在他鄉的遊子?你們現在的心情可曾舒心、歡暢?同在異地他鄉的兒子,你們永遠是父親的牽掛與希望。

月光如水,大地如銀,千般思緒,萬般情愁,都在此間閃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同頂一輪月,心思各不同。

最美故鄉景,最親家鄉人,風是故鄉暖,月是故鄉明。

第四篇:月是故鄉明

季羨林老先生說:“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我故鄉里的月亮,就像是我記憶中一道溫暖光線。無論我身在何地,心繫何處,它都會在我不經意的夢境裏驚醒,然後沉淪,窒息,最終風乾成一片落葉,消失在塵埃深處。

記憶中那首“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句,早在我啓蒙之時,已渾然於心。只是當時,不曉其思鄉的涵義。月圓月缺,在我的眼裏,只是一處的風景。故鄉對我來說,不過是從村頭走到村尾,觸物思感,也只是無聊時念幾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那時候,故鄉在我眼裏,就像是腳下的土地,路邊的石子,從來想過有一天,我會離開它,走向很遠很遠……

“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提花簍……”這支歌謠漸漸在耳旁縈繞的時候,我仿若看見外婆溫和慈祥的`笑容,親切寬厚的話語。我童年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婆家度過的,那是處於長江三峽江畔的一個小村莊。村落不大,百十戶人家。外婆家靠近山邊,屋後是大片大片的松柏林,屋周除了竹子,還種滿了桃李杏,枇杷,葡萄等果樹。每到春天,繁花盛開,奼紫嫣紅一片,美不勝收。

我喜歡在涼爽的夏夜,坐在葡萄架下,偎依在外婆懷裏,聽外婆講故事。外婆沒讀過什麼書,她的故事,大都是民間傳說。什麼牛郎織女七夕相會,董永七仙女槐樹爲媒,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這些故事,現在聽來,該是多麼的索然無味,可是當時的我,卻聽得津津有味。高興的時候,外婆還會哼上幾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印象中,外公身體一直不太好。他有嚴重的心絞痛病,又是村裏的鄉土醫生,家裏的重活體力活,大都落在外婆身上。後來老了,外婆仍然堅持下地勞作,直到她臨死之前,她幫舅母下地種土豆,可謂是操勞一生。很多時候,我想起外婆,不由地潸然淚下。她的一生,從青年到暮年,都是在苦和累中度過的,伺候公婆,照顧有病的丈夫,哺養年幼的兒女,晚年還忘爲兒孫們操勞,從來沒有閒過。

外婆一生育有五個兒女,除了大姨遠嫁他鄉,其餘四個子女雖說近在眼前,但也不能時常伺奉在她的左右。外公辭世後,外婆就跟着兩個舅舅輪流生活。兩個舅舅之間,因爲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關係十分緊張,兩個舅母之間,更是勢同水火。外婆夾在其中,其處境可想而知。我想在外婆的心裏,看到兒子們這樣,心裏一定很難受吧。雖說是母親,然人微言輕,從不敢多說什麼?反而在外人面前,極力替他們掩飾,只道兒孫們的好。

可我知道,晚年的外婆,心裏的苦。而我卻什麼都沒有做,沒有極力勸說長輩,想方設法的化解他們之間的矛盾。我知道外婆最大的心願是看到兩個兒子和好,真正的親如兄弟,毫不間閡。可是她的這個心願,是在她逝世之後才達成的。我想,遠在天堂裏的外婆,也該欣慰了吧!

在外婆的世界裏,只有春節,沒有其他的節假日,她的一生都是在忙碌中度過的。記得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那年中秋節,公司裏發了很多的月餅,我帶回去送給她,她嚐了嚐,竟然說是第一次吃這麼好看又好吃的月餅。回去跟母親提起,母親哽咽。母親回憶說,她小時候,雖然家境不好,但每年中秋,外公也有買月餅。雖然那時的月餅也很廉價,味道也不及現在的可口。可是在母親的記憶中,卻不記得外婆有沒有嘗過。

後來,我離開家鄉,去了外地。但每年中秋節,我都會捎幾盒月餅回家,託母親送給外婆,外婆收到之後,總會在電話中對我表達鄭重謝意,這讓我更加赧顏。對於我們來說,一盒月餅根本算不了什麼?可是在外婆心中,這不僅僅只是一盒月餅,而是她孫子的一片孝心,是她滿心的歡喜。母親說,一盒月餅根本不夠,外婆將這盒月餅分給左鄰右舍,自己有時候只落下半個,但她高興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喜悅。

這之後,我便多寄幾盒回去。外婆在歲月中慢慢變老,但她對兒女們的愛,從未增減。外婆知道我喜歡吃家鄉的野生小板慄,七十八歲高齡的外婆,不顧年老體弱,去屋後的樹林裏撿這種小板慄,然後託母親給我寄來。她不知道,這種小板慄,在市場上只要花幾元錢就可以買到。但我知道,這是外婆的心意,是用任何金錢和物質都換不來的親情。

外婆是去年冬天走的,她走得很突然,毫無徵兆的倒下,沒有留下支言片語。在清理她遺物的時候,她有一個存摺,雖然數目不多,但是她一輩子的積蓄。我知道這些錢,都是我們孫子輩逢年過節時,孝敬她老人家的,沒想到她竟然一分錢都沒有用。還有我們給她買的衣物,很多都是新的,她總是對自己很節儉。

今年是外婆走後的第一個中秋節,前幾天,我路過超市時,看到那些新上市的月餅,包裝精美,做工細緻,選了好幾盒,搬到收銀臺時,忽然想起,外婆已經辭世了。眼圈忽然就溼了。或許我們以爲的愛,可以用物資來代替,殊不知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回那份親情。我退回月餅,訂了一張中秋節前的車票,我想,這個中秋節,我要跟父母一起度過。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站在陽臺上,望向夜空,柔和似絮,輕均如絹的浮雲,簇擁着盈盈的皓月,清輝把周圍映成一輪彩色的光圈,由深而淺,若有若無。如水的月光,靜靜地傾泄在這一望無限的大地,給山川萬物披上銀灰色的紗裙。

我想起外婆,她穿着素色的長裙,嫺靜而安詳,透過迷糊的柳梢,留下溫和的笑容;我想起葡萄架下,撲流螢的少年,躺在竹椅上,聽着外婆低低淺淺的歌謠,緩緩入睡;我想起在村口,父母送我第一次遠行,塞在我口袋裏的鹹雞蛋……

時光,就這樣輕易地帶走了我,卻帶不走我記憶裏那一片白色的月光,還有古渡,老屋,籬笆牆……

標籤:中學生 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