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月是故鄉明作文(精選2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是故鄉明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是故鄉明作文(精選29篇)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

很喜歡季老先生那篇《月是故鄉明》,讀着讀着,季老先生“故鄉葦坑裏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就像在我眼前似的,晃啊晃的,心中便不免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淡淡惆悵了。

想起三年前的寒假去韓國參加住家活動的那段日子。到韓國已有四天,晚飯後心緒突然有些不寧,便一個人出來。無意中擡頭,只見月亮彎彎地掛在空中,感覺很近,都快碰到遠處的樹梢了,還泛着淡紫色的清冷的光,是我特別喜歡的那種。可是不知怎的,心思卻一下飄飛到家鄉了。此時此刻,故鄉的月,也是如此淡紫色的嗎?依稀便憶起童年時,爸爸牽着我的左手,媽媽牽着我的右手,指着樹梢間的彎月,教我背誦“月上柳梢頭”,媽媽溫柔的誦讀聲彷彿又在耳邊響起。那樣的日子,去哪裏了呢?

去年暑假去遊長江三峽。到了晚上,遊輪還蜿蜒在西陵峽中,站在船頭的觀光甲板上,涼風習習,皓月當空。月光在浩蕩的江上閃耀着、躍動着。兩旁秀美的山峯披上了一層淡淡的卻又十分聖潔的光輝。中國古代詩文中,月總有山水陪伴。一時間,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輪秋”,蘇軾的“月出於東山之上”等等,紛至沓來。可是,心念一動,我卻又思緒翻飛,想起故鄉的那個月亮了。

確切地說,那個月亮,也不是現在躲藏於城市的高樓之間、徘徊於璀璨的霓虹燈之上的那個月亮了。

那時候還在鄉下,晚飯後總愛去海邊兜風。不懂得“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情趣,只看着渾濁的浪潮在暮色中滾滾而來,又滾滾而去。我追着父母玩樂,一直到月色漸濃,星光依稀,才踩着一地星輝回家,渾然不知憂愁爲何物。

或者是被奶奶從房裏拉出來,大躺椅、小板凳,一家子坐在庭院裏。夏天還往往有一個西瓜或甜瓜――那是奶奶每晚必定會給我準備好的――漫無目的地在院裏乘涼。七八月份,院子裏總是飄飛着橘子的清香和知了的歌聲,爸爸藉着月色打着棋譜,媽媽邊和爸爸隨意聊着什麼,邊溫柔地爲我打着扇子。我有時也會學張衡數星星,然後把自己弄得頭暈眼花。但更多的時候,是看着掛在橘子樹上的柔柔的月亮,聽着奶奶講各種各樣的神話,唱軟軟的越劇,一時不知身在雲裏還是月中。月光灑下,能把整個庭院照得透亮,奶奶看上去就像坐在月亮裏,整個人也是亮亮的,柔柔的。

坐着坐着,月亮圓了又彎了;聽着聽着,奶奶的故事來了又去了;看着看着,柚子的清香不知不覺消失了……

只有那個金黃色的月亮還是高高地掛在天空,亮閃閃的,好像媽媽的溫柔,好像奶奶的笑臉,在夢中。

是的。而今,我的家,在高樓大廈裏。我常常只是一個人,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無聊時隔着防盜窗往外望,有時也可以在遙遠的天邊看到那小小的一個圓,有時竟會什麼也看不見。每當這時候,那個橘子樹上的月亮總會不經意地跳出來,伴着童年的單純和歡樂,撩逗着我的心絃。聞不到海風的氣息,聽不到輕柔的笑語,嘗不到沙地裏的西瓜,但依然牢牢地拴着我的心,像永恆的夢。

我悵望南天,什麼時候能再看到那記憶中的月亮,那個閃耀在童年中如此明淨溫柔的月亮啊!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

月是故鄉明,少年時的故鄉月更明。

在故鄉,每逢月中的夜晚,是我們少年的狂歡。都早早撂下飯碗,在大人的責罵聲中奔向街頭。

月光,肯定是好東西,要不,那麼多的樹、那麼多的房屋、那麼多的草垛,怎麼都搶一塊抱着?

月下的一羣孩子,多像一羣闖進大草原的小羊羔。

村中有一塊大點的空地,有東西南北四條街從這裏通向村子的四個方向,這塊空地在村裏的作用類似於廣場,村裏開大會在這裏,放電影在這裏,走四鄉的鼓書藝人也在這裏演出,沒有這些活動的時候,我們少年填補了這裏的熱鬧。

那天晚上,錘子嘴裏咔嚓咔嚓啃一根大黃瓜,總有巴結他的。錘子比我們大好幾歲,是“頭兒”。他分配我們十幾個年齡小一點的的男孩女孩,做藏貓貓的遊戲,他參加大孩子的遊戲。

翠兒膽小,藏在近處一棵大樹的背影裏,很快被我們找到了。

高慶藏在碾盤底下,也很容易找到了。一直有人喜歡藏在碾盤地下,雖然很容易被找到,但依然有人喜歡藏在碾盤底下。

春國點子多,我們怎麼找也找不到他,我們彙報給錘子,錘子們正玩得起勁,不耐煩地命令:“到遠處去找。”

我被分到一個方向。走到一處偏僻的小衚衕,有一處空房子,沒有院牆。不知道是誰家的空房子,以着我的年齡,那時對村莊的瞭解微乎其微,當然,直到現在我對村莊的瞭解也不是很多,而且對故鄉不瞭解的事物只會越來越多。

我看看黑幽幽洞開的門窗,有點害怕,悄悄走近想聽聽裏面的動靜。忽然,我聽見了聲音。悉悉索索的聲裏夾雜着劇烈的喘氣聲,還有一個女人奇怪的聲音。我很害怕,徑直跑回了家。在外邊遇到害怕的事情,不往家裏跑還能往哪裏跑?父親外出開會不在家,我告訴了母親,我以爲是鬧鬼。母親愣了半天說:“你肯定聽錯了,不是野貓就是老鼠。”我堅決不信,我親耳聽見的呢。第二天早晨,父親說:“以後別到空房子那裏玩,那裏鬧鬼。”我對母親說:“我說得沒錯吧,我爸爸都說那裏鬧鬼!”

從那以後,我對任何無人居住的空房子都有一種本能的恐懼,自然——這個世界讓我恐懼的事物還有很多很多,譬如黑夜裏獨行,譬如——老鼠不害怕這些,但老鼠也有害怕的,光天化日的大街上就不見老鼠的蹤影。

當年,父親母親不可能告訴我真相,因爲我還不到破解“鬧鬼”的年齡,直到十幾年後我才豁然開朗。

說白了,沒什麼不好意思,這是鄉村的風月,哪一代哪一個村莊沒有呢?也許是一場浪漫的紅鬃烈馬,也許是一場西門、潘之戀。

那個月夜,讓我對馬戈莊留下鮮活青春的記憶!

世界上哪裏有鬼,如果發現鬧鬼,一定是沒有看見隱在鬼後面的真相。

那個月夜和馬利家的月季、村北的小橋、村東的大灣、村西的小學母校、生產隊的場院、對門高慶母親的責罵,等等等等,組成我對故鄉完整的回憶。

今天又想到了翠兒,胖嘟嘟的模樣,想起她的很多事。我除了跟她玩藏貓貓,也玩過家家,她給我做新娘,挖了野菜用泥巴包水餃。翠兒是我回憶家鄉時常常想到的一個女孩兒。我不知道翠兒長大後嫁到了哪裏,不,長大後出嫁的不是翠兒,當年的翠兒已經嫁給我的童年。現在,我不知道翠兒在她的回憶裏還能否想到我。

我越來越喜歡月夜,尤其在天空朗朗、月光如水的夜晚看月亮,既陌生、又眼熟!

那個夜晚的第二天早晨,春國得意地說:“昨天晚上你們沒找到我吧,你們知道我藏在哪裏?我藏回家了,我等了好長時間你們沒找到我,我出來的時候大街上一個人都沒有了。”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3

中秋節——作爲中國一個傳統的重大節日,在每個中國的心中都佔有重要的份量。從古到今的文人墨客也對其付出了大量的筆墨,有喜有悲、有圓有缺,讚譽之詞從不吝嗇、思念之情流於文章。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月球——作爲宇宙中圍繞地球執行的一個小小的星球,被我們的廣大人民神化爲中秋節一個精神寄託的介質,我們賦於了太多的詩詞歌賦,我們透過它轉達的寄託與期望太多太多。如南唐後主李煜的《水調節器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是透過明月來表達對以前的親人和生活的一種懷念。

賞月——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這一習俗是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慢慢的形成的,自古就有吃月餅的習俗。在周代就有在中秋之夜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月餅的樣式經過歷史的長年發展,也從古代較單一的品種發展成現在月餅的繁雜多樣,甚至超出月餅本身的意義,成了某些人的利用品,比如現在市場看似月餅,卻不能吃的黃金“月餅”。

月是故鄉明——從本質的意思上來說是真實的,在這一天的月亮是最亮的,不夠沒有地域的差別,因爲在這天月球離地球最近,而更深層次的意義而是表達的是在外飄泊的遊子們對家鄉、對親人的一種思念。對故鄉的一種懷念。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故鄉的記憶總是最美好的、最快樂的,我們心中珍藏了太多太多孩童時的歡樂記憶,那故鄉的水、那故鄉土、那故鄉的雲、那故鄉的山山水水,說不完、道不淨。對於那些長期在海外飄泊的華人有更深的體會,他們對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啊,所以,在每年的中秋節,許多海外華人都會舉行一些隆重的中秋節慶祝活動,來寄託和傾訴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

每一年的中秋,我們遙望月亮,總有太多太多思念由然而生,我們觸景生情。

祝願所有在外的遊子們中秋節快樂!

也祝願全家團圓的家庭中秋節快樂!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4

“月是故鄉明”,杜甫在顛沛流離的動亂年代曾這樣說,而在如今白鴿飛滿藍天的時代下,腳步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國人依舊可以這樣說,只是這“明”的不只是月,還源於一份來自文化的自信。

從清朝閉關鎖國到後來的崇洋媚外,一路走到21世紀,中國人變得更加理性和包容,歡欣而好奇地面對這異域的浪潮與流行。“韓風”“日系”等詞語熱度久久不退,一檔音樂節目《中國有嘻哈》在紛雜的浪潮中突出重圍,一躍成爲年度爆款節目,嘻哈也隨之走入了大衆的視野,源於美國街頭文化的嘻哈綁着髒辮,帶着叛逆的氣息饒舌,這似乎與國人喜聞樂見的風格有所差異,但這也恰巧反映出我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節目高手如雲,不乏外國歌手,但最後勝利的冠軍之一卻是那個高喊着“勒是霧都”學不來低調的重慶男孩GAI,這體現的不僅是他個人對本土文化的自信,更是無數中國觀衆在異域嘻哈大風中仍儲存的一份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我們漸漸地發現,在歐風美雨中,中國文化像一股清流,如同嗩吶在世界之音中脫穎而出。現如今的我們不再會因爲怕而關上國門,更不會在紛雜浪潮中迷失本我,我們自信地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向世界開放,以我爲主,爲我所用,展示出“中國味”。中國更加開放了,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但依然有人船上了漢服,捧起國學,夢想有一天“帶着地球去流浪”,這纔是真正的自信,不在於你有多驕傲自豪,而在於世界浪潮的衝擊下你仍堅守什麼,熱愛生命。

中國人常言,沒有比較,就沒有差異,對任何事物都是一樣的。我們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但也不完全肯定本土文化,在傾聽他過世界之音後,我們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立足於傳統,爲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經過細緻雕琢而煥發生機與活力的文化,才能讓我們從內心深處對它保持信念。

在日益開放的生活中,如今的“月是故鄉明”更代表着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自信與堅守,代表着在見識過大千世界後的希冀與歸屬感。張開雙臂,擁抱世界,在世界之林中走好自己的文化自信之路,才能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5

週六一放學,便回了石門奶奶家,下午五點多鐘的光景,夕暉像煙一樣淡淡地籠着這個小村,日頭沉沒,遠山紅了。炊煙只升起孤零零三兩道,車輪軋過石子灘時那幾只黃狗沒有吠叫着一路尾隨。小村讓光塗上幾筆亮色,安靜地站在這兒,聽不見母親呼喚着孩子歸家的聲聲口弦,聽不見雞鴨被從河裏趕上岸時,撲棱翅膀的響動,它融化在霞光和一片寧靜的平和裏,只是顯得有些寂寞。

剛進家門,外地工作的叔叔就打來了電話,簡單幾句問候,最後說:“媽,中秋我不回來了,福州這邊很忙。”奶奶急急追問,只得到兩句潦草的迴應,就被撂下電話。沉默。家裏的空氣冷了,呼吸也變得滯重起來,奶奶低頭掰着玉米,突然擡頭對我說:“你二奶奶他們搬去常山了。”

叔叔今年春節時正月初三才回家,沒趕上年夜飯。我突然發現小村好像一下子安靜了太多,從前每次回來,奶奶燒一大桌菜,招呼來左右鄰人,月光如水一樣流淌在圓桌上,我們談笑風生,到星星都被蒙上灰霧,月亮熄了,笑語還沒熄。從前養狗的人家不少,清早曙光融化在土牆黃瓦上,雞啼一聲,犬吠四起,人間的熱鬧從此開始。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前後左右熟悉的老屋空了。他們像急流中的魚羣一樣,或涌向市區,或涌向更遠的遠方,村子慢慢靜了,人情味和煙火氣從門口鏽跡斑斑的大鎖裏流走去。

我怕小村有一天被遺忘,失去所有響動,失去所有熱鬧。也許不是我一個人害怕,是所有有故鄉情結的人的恐慌,因爲廣袤的村野大地之上,已經不知有了多少這樣的小村,他們荒蕪,落寞,也許只剩上了歲數的老人仍然念念不忘,還在堅守。端午不見艾蒿,中秋不見月餅,春節聽不見震天的鞭炮。僅僅有牆角昨夜已經冷去的蠟燭殘灰告訴每個過客,這兒還有人沒走。可它們,曾經也是許多遊子長夢中的虛影,是回憶裏最五光十色的片段,是永遠拴在離人腳脖子上一根線,哪怕走得再遠,山一程水一程路遠迢迢,也要被指引着歸去的地方。

世界快馬加鞭地前進着,我們不停追趕。或爲了學習成才,或爲了賺錢養家,或僅僅是少年對大千世界的渴望,總有一萬個理由拋下故鄉。於是荒村像野草一樣遍佈各個角落,並且不斷蔓延開來。幾百年前就有“聒碎鄉心夢不成”,就有“日暮鄉關何處是”,可今天呢?

我甚至不敢去想象這些村子的未來,風雨剝蝕了牆皮,院門坍圮,桌椅蒙灰,葡萄藤的根在上個雨季就爛在了土裏,荒草將臺階淹沒,門檻上長滿濃綠的青苔。總有一天它會徹底消失在這片土地,那時它的子女早已在某個城市深深紮根。可是,可是借劉亮程一句話來講:“留下劃痕,留下朽在牆中的木頭和鐵釘,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不要因爲走得太遠就忘記歸家的路,不要讓故鄉反倒成爲到不了的遠方。一個沒有鄉情的人,他的精神不健全,一個棄故鄉而去的人,他的靈魂永無寧日,因爲這是,人性中必須要有的一份柔軟和安寧。可是又有誰能阻止全世界一起向前的腳步,能勸已經迷醉在繁華夢中的遊子踏上歸程呢?

這樣說來,每想到漠漠水田飛白鷺,飄起幾道炊煙在無風天裏筆直向上,西瓜墜進深井在遠山倒映出青綠的迴響,總是無言,總欲落淚。只希望人心慢一點,別走太遠,走了也多回頭看看。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6

讀了季老的《月是故鄉明》,我深有感觸。季老身在異國他鄉,到過許多風景區,風景區的月亮圓圓的、亮亮的,掛在天空,他並不喜歡。在他看來,那婀娜多姿的月亮遠不及故鄉山頭的小月亮。故鄉的月亮雖然暗淡,季老卻認爲這纔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美。因爲故鄉的小月亮,在故鄉的天空照着自己牽掛的故鄉與親人,季老認爲故鄉的月亮纔是最明亮最美麗的。

看到季老飽含深情地描述故鄉的山山水水,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季老的思鄉情結。讀了他的文章,讓我禁不住想起了爸爸常帶我去的故鄉,我也想寫寫故鄉的山水和月亮。

我的故鄉在常德市桃源縣於家坪,那裏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姓於,所以取名於家坪。

我喜愛故鄉的那條小溪,自從爸爸帶我去了那裏,我便覺得即使是大江大海,也比不上它的純潔和美麗。

小溪的兩旁生長着一排叫不出名字的樹,它們斜斜地生長着,一條長長的樹陰是我的避暑之地。我和爸爸踩着泥走在溪邊,驕傲的太陽被茂盛的枝葉頑強地擋住兇狠的光芒。

小溪淺的地方一根手指就能觸到溪底,鵝卵石上溪水歡快地淌過。冬天,我把手伸進溪水,一陣刺骨的涼傳遍全身,我的心彷彿正接受着一場異樣的洗禮。

走在溪邊,潺潺流水的聲音劃過耳畔,仿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我繼續前行,一個小型的天然瀑布在眼前呈現!幾塊又高又大的石頭屹立着,小溪水從“高處”流下,落差只有幾十釐米,比起廣西邊界波瀾壯闊的“德天瀑布”來,這個小小的“瀑布”就像害羞的農家少女,有一種淳淳的農家氣息。

好多奇花異草伴着小溪成長,或濃或淡的花香沁人心脾。遠處,農家的屋頂冒着炊煙,還能聞到柴火做飯的香味。啊,這就是故鄉的氣味,是我喜歡的味道。

晚上,我躺在牀上,透過玻璃看着天空,發現這裏的天空與我居住的城市完全不同,月亮是那麼的婀娜,星星是那樣的明亮。

回到長沙後,我不止一次夢見故鄉那“唱着歌”的小溪,還有“吐着”芳香的花朵和不斷向我“擠眉弄眼”的星星,再看天上的那彎月亮,不知爲何,我覺得它竟然變得有些蒼白、有些憔悴了。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7

窗外有明月清風,疼痛已經生了痂。遠在他鄉,心在遠方,家像一株被剪去枝椏的梅花,安靜着沉香。心像玻璃一樣透明瞭所有月光,月光照亮了今夜的白露,白露涼了所有思鄉的心。

我像沒了腳的飛鳥,依舊四處飄蕩,沒有歸家的旅途。我拼命的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我拼命的成爲他們的驕傲。卻也一直在漂泊,彷彿是一種宿命。從幼年到少年,這十數載的光陰在指尖流成我每一分每一秒的成長。自己彷彿旱地裏樹苗深深紮根,更加饒有滋味的品嚐水分的甘甜,更加努力的走好每一步。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對家的思念,從未因爲漂泊日子的漫長而停止或有分毫減少,想家是這世界上最不能習慣的孤獨。

萬家燈火,又是中秋月圓,窗外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窗內是同學笑談笑靨如花。於心底,在一處柔弱中,思家的心情宛如一股臘月的漸漸流水,初時波瀾不驚淺淺徊遊,再便是如風雲突起般老天轉眼就變了臉,在那些無法躲避的風口上,品嚐這徹骨的風寒與辛酸。比渺茫的未來更可怕的,比孤獨的世界更寂寞的,比無盡的黑夜更混沌的,比單薄的背上更沉重的,是思念,思念家鄉,思念故土,思念親人,思念溫暖。

多想多想在門口的小路上走走,石子小路,鋪到門口,我一路走一路磕絆。路見熟識的老農,每一張親切的面孔,帶着家鄉歲月緩緩流淌而過的痕跡。他們不計較金錢,他們不會患得患失,他們站在田梗上眺望遠方,有一株水杉的枝椏劃開視野。沒有物慾的羈絆,生活清貧卻覺得快樂,陽光上飄散着閒散與自由的味道,塵埃在其中飛舞,彷彿婆娑起舞的羽毛。

多想多想坐在餐桌前,木質的桌子上鋪着大理石,我們在夜晚下一盤不明規則的棋,電視裏播着反覆播了許多遍的老劇,舅舅的小兒子在那裏一邊下棋一邊換臺,下輸了便氣急敗壞。我拋開棋子開始給他削水果,他很有骨氣的說不吃,最後還是笑笑不好意思的去抓。梨汁就順着他的手指流下去。

多想多想在自己的房間裏,在深夜不眠的時候,閉上眼睛,任思緒蔓延,融進黑夜裏,我變沉沉睡去。夜裏夢見喜歡的男孩子,第二天早上醒來天氣陰鬱,想起昨夜的夢,在那仍舊睡意朦朧的房間裏微笑,腦海裏記起兩句詩“攀條覆花枝,相言氣甚歡”。播放器裏流出歌手悲傷的音色,我卻覺得自在,沒有悲傷與難過,走下樓去,即使是陰天也會是一個好天氣。

有時在夢裏,醒在一個早上,我從樓上下來,到對面的小房間裏,拿出一兩個喜歡吃的水果,一邊看電視一邊寫雜感,媽媽從對面走來,抱怨我起得太晚,面都涼的不能吃了。在真正醒來的那一瞬,我只覺得隔世般恍惚,什麼也不說,又開始一天的洗洗刷刷忙忙碌碌。流離之人不知夢,孤身在外,我有多想在這花好月圓夜,歡聚一堂,共賞一輪明月。梨花院落溶溶月,良辰好景奈何天。舉杯相邀,把酒言歡。而不是千里共嬋娟,相隔千里,家在雲端,山外山,水外水,雲一層疊一層,阻斷候鳥歸程,阻斷綿綿思念。在左邊胸口第三根肋骨處,真摯的開始想家。

倉央嘉措在詩詞中吟誦,“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有那麼多人,因爲心事重重而走不動。”恰若這皎皎的圓月,多麼美輪美奐光彩奪目啊,卻有那麼多人,因爲綿綿思念而失了歡顏。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折柳曲響徹長空,此曲只應故園有,他鄉能有幾回聞?又是月圓中秋時,願青鳥殷勤,願清風留柳,願故園月明。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8

人生有親情、感情、友情、第四感情,還有一種感情便是鄉情,這種神繞夢牽的情感總是讓人心裏多了一份淡淡的哀愁和惆悵,多了一份守望和嚮往。沒有人逗留他鄉時會忘記自我的故鄉,會總是因爲某件事、某種物品、聽到一首久違的歌聲或音樂,或在街上偶爾聽到親切的鄉音,都會讓自我心緒難平,甚至淚光盈盈。

離開了故鄉的人有的是榮升高就的人,多數人則是爲了生活才選取了遠去異鄉爲異客,我屬於後者,理解這些人的切身的感受。走在自我戶籍不在的城市裏,我們很難、或者沒有資格昂起頭,只能在人行道上遛邊走,隨着外鄉人流入城市裏從事各種生意,我們在購房、買車等、在一些社會福利面前受到了種種限制而只能後退三步,我最有感觸的是,在甲流蔓延時,防疫針供應有本市戶口的居民使用,我們外地人在生命平等的嚴肅話題面前不得不黯然神傷,好在甲流病毒被控制住了,我們算是在天意的幫忙下躲過了一劫。其實,外地人在他鄉遭遇的歧視何止是這些,我們除了忍耐、淡定之外也沒有其他別的辦法了。也應了老人們常說的“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句老話。本身離鄉是爲了生活,能夠掙點錢,有一天回到故鄉有飯吃、過上富裕一點的生活就是我們唯一的心願。

思鄉的情結裏也有着我們對生命中逝去的時光的眷戀,我們的童年、少年一般都是在自我的故鄉里度過的,在回憶中我們也能重溫父親的慈祥、深沉的愛,母親那包容、溫暖的愛,總是能夠激勵我們在異鄉敢於吃苦受累、堅強奮進,那怕有一天在異鄉我們受傷了、落魄了,我們在自我的父母親面前也要強歡笑顏,聲稱自我在那裏過的很好,那裏的本地人熱情好客,錢也好賺,吃住便宜,氣候風景俱佳等,善意的謊言背後我們也只能強嚥淚水,我們長大了,不能讓自我已經年邁的父母親爲自我牽腸掛肚,這也是我們回報父母恩的一種簡單無奈的方式吧。讓遠在故鄉的父母親能安心,甚至認爲我們有了作爲而感到驕傲。

當每年的各大節日到來時,我們倍加思念家鄉和家中的親人,除了寄點錢、打電話問候之外,我們月是故鄉明。

牀前明月光,疑視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這首詩是我最熟悉的一首詩,這首詩說的是坐在井牀上看天上明月灑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我的故鄉。

這首詩是首千古傳誦的名篇。平實樸素的語言,生動地表現出遊子的思鄉之情,全詩僅20個字,已從時光、環境、氣氛及對人物的細微動作的描繪,寫出了遊子對故鄉的深切思念。語言明白,音韻流利自然,似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但卻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又一次讀到這首詩,讓我不禁想起了年邁的姥姥,回憶起了在姥姥家所度過的快樂的田園生活。古樸的山村,清澈的小河,善良的人們。每次去姥姥家,都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在那裏的人們沒有勾心鬥角,有的單單是純樸善良的心。有時飄過溪邊,還會聽到孩子們在背誦唐詩宋詞,讓人有一種不想離開的衝動。

在這時我最後讀懂了這首詩所含的真義,讓我真正理解了當時詩人的心境,瞭解了當時詩人的感受。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9

從小,我就在江西一個山清水秀,景色優美的鎮子中長大。小時候,太奶奶經常帶着我在那片青山綠水間遊玩,依稀記得,在中秋節時,小夥伴們圍坐在家門口的小水塘邊嬉戲玩耍,池中映着天上月亮的影子,它是可愛的,我們流連忘返,常常是被蚊蟲叮得渾身紅腫不堪,纔在太奶奶一聲又一聲的催促中回家去。

太奶奶總是心疼地看着我渾身被蚊子咬的腫疙瘩,半是憐愛半是責備地說我幾句:“哎呀,你怎麼總是搞成這個樣子?走了,今天是中秋,我們該吃月餅啦。”那時我也不懂事,只是傻笑:“太奶奶,沒事的,您看我每天出去玩,都長結實了呢。”太奶奶也只是慈愛地拍拍我身上的污垢,領着我回屋吃月餅,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太奶奶做的豆沙餡月餅那種甜甜的感覺,只是並不清楚月餅與中秋的含義。

上小學了,漸漸地,我與太奶奶相聚的時間也慢慢變少了。中秋節對於我來說彷彿只是一個小長假,不但沒有回老家團聚,反而總讓爸媽帶我旅行。這幾年的中秋節,我到了許多旅遊勝地:曾在北京的盧溝橋上,看曉月映照石獅子;也曾在金陵秦淮,賞河水中映着的玉盤:又曾在上海都市的外灘,觀現代風景與高懸的寶鏡相映成趣……我對於中秋節的感情漸漸淡下來了,不過看着各地同樣圓滿的中秋月,眼前不經意地會浮現出老家倒映在池塘中的那個小月亮。

月是故鄉明,年年中秋月圓如故,又是一年團聚之日,我的思緒不禁被拉回去年中秋的夜晚。

去年八月十五正值國慶佳節,雙喜臨門。父母便計劃到老家與親友共度中秋。但無奈疫情形勢嚴峻,我們不得不在家自己過節。夜晚,一家人坐在一起,像是例行公事一樣的看看中秋晚會,吃吃過度包裝的月餅。仰望夜空,見繁星點點,月光溶溶,一縷久違的鄉愁油然而生。擡頭望月,十五的月亮是那麼皎潔純淨,撒落一地清輝,繁星鑲嵌在夜色的幕布上。涼爽的秋風拂過我的臉頰,心中涌起對太奶奶深深的思念,想起了小時候被她寵愛的快樂時光。我不禁遐想,太奶奶和老家的親人們是否會望着這輪明月,思念着在異鄉的我們呢?

正當我思量着求爸媽寒假帶我看看太奶奶的時候,噩耗傳來:太奶奶去世了。聽到這個消息時候的我,又是震驚,又是傷心,又是遺憾和愧疚。可我又不敢和爸媽說,怕反而加重他們的傷感。

一晃就是半年,今年夏天我小學畢業了,我終於要回老家去了。以前的景物依舊,那片小水塘也與以前無異,望着兒時的景色,一陣陣酸澀涌上心頭,眼眶悄悄地紅了。晚上小池塘映着一輪彎月,微風吹過水麪,水波盪漾,池中明月的倒影被吹得支離破碎,仰望星空,感覺太奶奶正在注視着我,正在對我微笑,正在對幼時頑皮的我進行教導……那一句句“嘮嘮叨叨”,一聲聲“喋喋不休”,讓我那麼懷念。

年幼懵懂的我不知道什麼是中秋的,長大的我又不懂珍惜,直到親人已經不在了,這片家鄉的土地才讓我真正地明白了什麼是中秋,也讓我明白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道理。

我們的一生中難免會經歷許多離別,但每當我仰望夜空,就能回到那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回到了那片清澈的小水塘邊,太奶奶慈藹的音容笑貌又浮現在我眼前。故鄉和親情就有這樣的力量,在我遠行時陪伴我,在我迷失時召喚我,在我挫敗時伴隨我,鼓舞我不斷前行。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0

又到中秋,想起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啊,搖籃》的插曲“爺爺爲我打月餅”。“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爲我打月餅呀,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塊月餅一片情啊……”在那樣艱苦的戰爭年代,護着馬背上的搖籃,老紅軍還不忘在中秋佳節爲孩子做月餅,可以想見中秋這個傳統佳節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重要意義。蘇軾的《水調歌頭》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中“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均因此成爲了千古絕唱。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古往今來一直延續了下來。小的時候對月餅無比嚮往,那是難得的零食,油紙包的月餅,一般十個一卷,黃蠟蠟的紙張,透出圓圓的油暈伴着饞人的香味。月餅外層的厚厚的外殼烘烤得脆脆的黃黃的,會簌簌掉下一些渣來,正面有印上去的紅色的圓圓的喜慶的圖案,下面是一張薄薄的油紙,被月餅的油脂暈成了透明的,饞嘴的孩子不小心就會把油紙吞下肚子。月餅的餡兒不外紅紅綠綠的人造果肉條,瓜子仁以及一些無法辨認的東西,不過吃着真是香香甜甜的,特別有飽脹的滿足感。小時候的月餅,個頭真是蠻大的,吃月餅一般不是每人一個,有時候和弟弟一人一半,偶然還和爸爸媽媽一起分食一個,因爲吃到的不多,便更覺得美味。難得的美味捨不得一下子享用,往往在中秋過後,家中仍有藏在甕裏的月餅,隔幾天得到父母的允許拿出一個細細品嚐。那時候的中秋,因爲月餅的香甜成就了孩子解饞的夢想。

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間,中國人剛剛富起來的年代,中秋佳節的月餅禮儀成爲時尚,從粗陋的捲包一下子換成了漂亮的禮盒包裝,中秋時節,月餅成爲每個單位的福利,成爲饋贈親友的佳品,大街小巷,自行車的後座,汽車的後備箱色彩斑斕的月餅盒子、嫦娥姑娘的美麗倩影隨處可見,家家戶戶節前吃月餅,節後吃月餅,早飯吃月餅,餓了吃月餅,愛吃幾個就吃幾個,愛吃什麼餡兒就吃什麼餡兒。那時候的中秋,因爲月餅的禮儀成就了人們送禮的時尚。

長大以後才知道,小時候的月餅大多是蘇式月餅,因着簌簌掉渣的外殼;有着硬邦邦的外殼的廣式月餅是我在很多年之後才見到過的,因爲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交通的便利和商品的流通才有各地月餅的交流;小時候極難得見到的每個獨立包裝的薄薄的月餅,上海產的,相當於現在的老婆餅和老公餅,現在無論什麼季節在超市都能買到了。

今年的中秋照例勾起人們的月餅情結:商場都設了專櫃,顯眼處擺滿了各式月餅禮盒,京式、廣式、蘇式、臺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等應有盡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等等味味俱全,只是月餅的個頭明顯細氣多了,禮盒裏月餅的數量是次要的了,甚至還搭配了酒類、茶葉、小紀念品等等。如今不論季節,什麼時候想吃月餅了就可以到超市選購,隨買隨吃,足夠新鮮。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今天,月餅只是中秋闔家團圓賞月感懷的一道必備小點而已,中秋吃月餅純粹爲了應景,迎合對中秋的戀戀情結,選擇自己喜歡的餡兒小小的品嚐一下就可以了。適逢建國六十週年,又遇中秋,團圓的日子因爲長假而充裕,團圓的話題因爲國慶而豐富!這時候的中秋,必將因爲國慶因爲團圓而舉國歡騰!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1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爲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繫。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

至於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佔了小村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菸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裏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羣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擡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裏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頗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纔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裏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1)的瑞士萊茫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2),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誇大一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

一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幹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鳥,每逢望(3)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誰來到這裏,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爲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2

太陽落下了天空,月邁着輕快的步子,踏上了天空。微涼的月光在淡青色的天空中傾斜,皎潔而素雅。

青中帶紅的棗子在深褐色的枝頭上星星點點地綴着,樹枝因重量而微微彎曲着。奶奶身穿一件白色的涼衫,一塵不染,上面淡青色的花紋都已微微發白。她手持着一根細長竹竿,一手提着一個斗大的竹筐,蹣跚地來到棗樹下。她將大筐輕輕地放置在地上,仰起頭,笑盈盈地望着樹上結滿的青棗子,接着用竹竿用力地敲擊着樹枝,卻又小心翼翼,避免樹枝被打折。一顆顆棗子在樹枝上抖動了幾下,就哧溜一下滾落進筐裏,一層兩層三層,棗子越積越多。我則負責撿漏,揹着小筐,輕巧的蹲下身子,撿起地上遺落的棗子,隨手丟進籮筐中,邊撿邊哼着歌謠,很是愜意,直至光逐漸退隱變淡、形成黑夜,工作停止。

那時的我不喜歡吃棗,剛打下來的棗是沒有甜味,但奶奶總是挑最大最紅的棗子,用井水一個一個仔仔細細地洗乾淨,再浸泡在冰涼的井水中冰鎮了給我吃。我們一起坐在小巧的竹椅上看着月亮,吃着月餅和棗,思念着遠方的親人。

那時的月亮是那麼的鮮黃,那麼明亮、美滿。

如今,我跟隨着父母來到城市,視線逐漸被鋼鐵叢林所吞噬。玻璃窗明明暗暗,筒子樓重重疊疊。我耳邊是呼嘯而過的風,眼前是川流不息的車流,再也聽不到清脆悅耳的鳥鳴,見不到潺潺流淌的溪水。我有點想念那份美好與純淨了。那時的日子慢的讓人沉澱,而現在的時間快的讓人抓狂。

又是一年中秋,桌上放着媽媽從超市裏買來的包裝精美、碩大圓潤的臺灣青棗,洗淨一口咬下,發出清脆的“咔吱”聲,乳白色的汁水充滿整個口腔,好甜啊!吃着吃着,我忽然有些難過,雖然買來的棗子個個甜脆多汁,但已經沒有那種好不容易有一個是甜的,這樣的驚喜和幸福了。我校想念奶奶的那棵老棗樹,它是否已經被砍下當柴火了?自從我們走了之後,奶奶就再也不打棗了。

緩緩地撥着奶奶的號碼,一長串嘟聲讓我一次次失望,又打了一透過去,等待着那萬水千山外的小角落裏最愛的人接起。終於,熟悉的聲音響起,心中涌起一股熱流,一陣酸楚,一陣嗚咽。“奶奶,我想您了。”

我好想回到奶奶身邊,再看看那個月亮,那個最圓最亮的月亮。

何處寄鄉愁?

此心安處是故鄉。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3

我的家鄉在安徽合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然也孕育出了各色的珍饈。有鮮甜肥美的醃鮮鱖魚,有光豔靚麗的巢湖銀魚,有色香俱全的六安醬鴨,其他的美味更是多不勝數。但,在我心中佔據最重要地位的永遠是家鄉的糯米肉丸。彷彿所有關於故鄉的回憶都與那香甜軟糯的肉丸有關。

糯米肉丸食材不多,但那一份樸實無華中自有真情所在。將豬肉同蓮藕細細切碎,再加上兩大煲熱氣騰騰,溫潤如玉的白糯米,拌勻後,肉餡便成了,接下來就是調味,靜置,耐心地等各種食材的精華互相滲透。等到時機成熟,再將肉餡擠成球,然後將一個個小肉丸上裹上一層生粉,只有這樣丸子纔算是大功告成。即使有這麼多繁瑣的過程,但丸子仍是手工製作的。這可能也是對我那素未謀面,遠在他鄉的族親們的一種崇高敬意吧!

接下來就是下油鍋。看到這幾百個小東西要跌進油鍋飽受煎熬,着實有點於心不忍。肉丸因爲放了熟糯米,因此,只要煮熟一鍋小米的時間,便能全部做好。

此時的糯米肉丸已經"脫胎換骨",變得金黃,這配方也可以隨意進行更改:若是加上菠菜,變成了鮮蔬糯米肉丸,若是加以乾貝絲,蝦碎,這又成了海鮮味。,不僅可以改變配方,就連做法也不固定,將其放入蒸鍋,5分鐘後,你看到的便會是另外一幅景象,彷彿太陽般的肉丸已經褪去了光華,取而代之的是含蓄的深棕色,它的風味反而有增無減,這時將它放入另外一道上海名菜——全家福中,那更是提了一個檔次,就是這一鍋全家福其他東西都不放,只放幾個肉丸,那一鍋鮮湯也值得細品。肉丸在上海的餐桌上訴說着屬於家鄉獨有的驕傲。

當最後一聲油聲隨着油泡沉入鍋底,我們也就意識到:丸子做好了。奶奶端上一大盤炸糯米肉丸。大家一邊對對方送出最真摯的祝福,一邊夾起肉丸送入口中,外脆內嫩,外面的酥皮連鍋巴都自行慚穢;裏面的軟糯連山藥都過猶不及。濃濃的味道,由內至外從口中迸發,然後化爲熱流入腹。油很重,但味很濃。

突然好像有一種感情交織在一起,好像故鄉從來沒有離我遠去。

那味道,所包含的,僅僅是親人的愛嗎?不,那是故鄉的味道。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4

默默看着車窗外倒退地風景,距家鄉的距離又近了幾分,又近了幾分,心底急迫等待着動車早點到達。窗外連綿的銀妝素裹,給回春的大地點染了幾分年味。

我曾經一度固執的認爲,不下雪的冬天不是真正的冬天,沒有雪花點綴的春節也就失去了節日的氛圍。

一夜無眠,冷風輕撫。坐在電腦前,等待着出發的時間,眼睛雖然盯着電腦屏幕,可心兒早已飛回了闊別已久的故鄉。

常記故鄉的道路,有些蜿蜒,走過犀牛巷向右轉,往裏走就是了。多年過去了,路還是那條路,景還是那些景。一切都在變,不變的是深埋在記憶中的印痕。道路兩旁,野草叢生,瓦舍之間,房屋相連,一間間散發着古樸氣息的老屋在年輪面前轟然倒塌,一棟棟靚麗高樓在原地拔起,讓這個遠離鬧市的地方多了一分現代氣息,少了幾分古樸的味道,長年失修的路燈像是年長的老者,戴着一副高深的老花鏡,獨自孤寂地照射出微弱的燈光,把昏暗的道路照得十分幽靜,夜行的人們似乎不願放慢腳步,匆忙而過。

常記故鄉的碧波池塘,一連成片,清澈見底,魚蝦共享,承載了童年夏日的歡樂與冬日的溫情,漣漪使得水面顯得分外妖嬈,泛起的點點銀光,直叫人沉醉其中,心旌搖曳。一望無際的河邊上,田野裏,道窄路長,泥濘不堪,曾經不知養育了多少辛勤樸實的人們……,或許只有到了這兒,我才能獲得心靈的慰籍與精神的寄託,這大概就是對故鄉的情感吧。

“月是故鄉明”,這種經過時間沉澱與歲月發酵的情感,愈發顯得彌足珍貴,將成爲一個人一生的根。“孔雀東南飛,百米一徘徊,”此種情感,更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回戀。

“月是故鄉明”,故鄉的情愫,搖曳在心中,故鄉的印記,早已烙印至靈魂,心把故鄉所牽掛的人,走到那兒都不會覺得是漂泊,眼睛望不到的地方,腳步可以走到,腳步走不到的地方,心可以達到。

又到即將回程的時候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當暮色四合時,月光逐漸替代了夕陽,在入水的月光中,我拋卻所有煩惱與憂愁,收拾好行李,等待着出發的時間。

時間蹉跎而過,被一陣急促的鈴聲驚醒了,預定出發的時間到了,提起行囊。今晚的上海夜寒星稀,寒風陣陣,我融入如水的夜色,向着心懷的方向,一路向北。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5

曾經無數次的在在家中仰望那明亮的月亮,掛着天空中,發出淡淡的,柔和的光。雖沒有陽光般燦爛,但卻多了一份夜的靜謐。彼時的我認爲享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全未想過去珍惜她。時間,用痛讓我明白了很多……

小學時學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時只是覺得好笑,也曾讀過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那時的懵懂無知,如今回想起還有些好笑。從高中開始,我就愈發的思念家鄉了,經常要等到一兩個月才能回家,路途遙遠,往往需要幾個小時的顛簸才堪堪能看見那在遙遠的地方的故鄉。夜幕降臨,坐在一條板凳上,靜靜的看着遙遠天際的月亮發出了柔和的光,慢慢的滲入了我的心中,一點一定,心,隨着月光變得空曠,輕盈起來。蛻去了高中生的外殼,此時的我只是一個在家鄉靜靜享受故鄉的月的柔和懷抱的人,什麼都可以不想,什麼都不用想,我只願享受這一份屬於我的靜謐,月的恩賜,故鄉的給予,僅此而已。

這樣的時光總是太少,太少了,聚少離多大抵如此吧,在學校,我也喜歡仰望那潔白的月亮,但總感覺少了什麼東西,總感覺遺失了什麼。在這裏,我無法再拾取起故鄉的月亮,縱然她再美麗,也不屬於我,這裏的月光終究只會讓我感覺到寒冷,悽清。

回想起過去,曾無數次與外公行走在田間小陌上,周圍是茂密的樹林,陪伴我們的只有那掛在天際的月亮,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她總是靜靜的柔和的爲我們照亮前進的道路,這或許是上天的恩賜吧。那時,行走雖然令人有些害怕,但有着外公於月的陪伴,旅程竟也變得有趣起來,我與外公歡快的暢談着歷史人物,談着家中的瑣事,就這樣,慢慢的,在月的陪同下,我們回到了家,溫暖而又令人倍感溫馨的家……

如今的我,只能在這裏,用思緒去慢慢去回想起曾經的美好,不知道,我是否還有機會去慢慢享受月的靜謐,那時的人不知道能否經得起歲月的消磨。何時才能夠重新拾取故鄉的月,我不明瞭,也不願去想,也不敢去想。很多時候,或許我們早已知道結局,只是我們不想相信,也不願相信罷……

我只願再一次拾起故鄉的月,再一次感受那一份美好,再一次在故鄉暖暖的懷抱中慢慢的入睡,再一次欣賞美麗的,故鄉的月……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6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及終老”彷彿又看到了那個涉江採芙蓉的多情遊子,身處芳草叢中,滿心歡喜的握着一簇幽香動人的花兒,卻悵惘的想起“所思在道遠”

思鄉,永遠是最真摯而動人的感情之一,任你隨意翻開及本書總會發現那縷剪不斷的鄉親如紛飛的柳絮撲面而來。

思鄉是每個人都難以脫離的感情,家鄉是記憶中最溫暖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它承載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血濃與水的情親,他記住了“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的'總角歡笑。它是生命起源的地方,也化作言談舉止,一顰一笑深深地浸潤在我們的血液裏。

故《詩經》雲“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很少有人能夠在家中度此一生,我們總是嚮往着遠方的詩與田野,也有人被迫離鄉漂泊四方。“獨在異鄉爲異客”當人們身處異鄉時面對一個陌生的世界,巨大的茫然與壓力撲面而來時心中掛念的任然是故鄉。而故鄉的溫暖不經意間也成爲支撐我們的強大力量。

亦如東漢末年的那羣遊子。讀《古詩十九首》,他們一面感嘆“人生不滿百”,辭家奔赴京城,萬里覓封侯;一面讀着“上言長相思想,下言久別離”的家書,勾起濃濃相思與溫情,度過漫長如飄蓬的歲月。

家,有時候也像極了錢鍾書筆下的《圍城》,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在家鄉與遠方之間徘徊不決,離家闖蕩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然而當鄉愁越濃,內心鬱煩之時又何妨登上回程車?有人說:“此心安處是吾鄉。”這不過是爲“反以他鄉作故鄉”找了一個藉口,要知道故鄉便是故鄉,無可複製。劉邦在功成名就時倚着雄風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路遙筆下的高加林在失落之時回鄉,卻在鄉情純樸的臉上收穫了溫情……

該回家時,就回來吧。回家纔是治癒鄉愁的妙藥。

家鄉會爲你的成功而喜悅,也會給予你最博大的愛和最寬廣的胸懷。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這樣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人們都單方面認爲表達了對故鄉的偏愛,我卻認爲不僅僅如此,應爲只有故鄉,才願意給予你全部的清輝和最皎潔的月光。

不要再感嘆“日暮鄉關何處是”,趁着皎潔的月光,何不返鄉於月下聽一曲渺遠的清笛?何不親手將涉江採摘的芙蓉送給心心念唸的人?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7

小時候,我常喜歡坐在鬆軟的大地下,若有所思地凝望那一輪或圓或缺的夜。

鄉下的夜空,繁星滿綴,星星努力地散發着微弱的光,溫柔的月傾灑下一地柔情。朦朧的雲霧纏繞着月光,好似一襲飄逸的白紗,讓這輪月更是渲染了幾分神祕的色彩。

可愛的夜空,自是令人沉醉。

炎熱的夏天,我時常與小夥伴們藉着這微弱的清光捕捉螢火蟲,將它們裝進一個透明的通氣小罐裏,做一盞明燈,來照亮我的整個童年。婆婆在青石板上搓洗着衣服,我也會淘氣地探出手讓清涼的水流緩緩流過,沁入心澗。爺爺擡出板凳,在月夜下點上一卷菸葉,閒適地抽起來。那時的我總愛纏着爺爺問:“爺爺,月亮到底是什麼呀?”而爺爺總是笑笑,默不作答。

這更加使我疑惑了。然而這樣的月空畢竟不是常有的,一年後,我帶着對故鄉月光的留戀與疑惑,隨父母到了城裏生活。

城裏的夜空,清冷的月光灑向燈火通明的小鎮,便也沒什麼察覺,天邊僅孤零零地掛着幾顆稀疏的星星,還好似慵懶地打着哈欠。這令我實在有些失落,後來,當我逐漸順應了城裏的生活,也學會了忍受寂寞四處蔓延的黑夜,那曾經令我留戀的溫柔的月輝,也漸漸淡漠了。也曾有幾次回鄉探望爺爺婆婆,只是那時的月,即使再盈滿,似乎也沒有了昔日的脈脈深情,心中不禁有些憂傷,已逝的月光,還能祈求它重新照亮黯淡的夜嗎?

時過境遷,細數着已逝的年華,那些溫柔的夜確是令人着迷,追溯,好似《仲夏夜之夢》那般寧靜自然的心境,童年也溢滿了許多溫情。

但現在的感情又有所不同了,月光依舊是淒冷的,滲入多少人兒的心,勾起久久纏綿的情愫,那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那一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那一句“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不正是李後主與張先的淒涼心境嗎?

流光無情,直着今日,又一次擡頭望月,望着清冷的月輝中那些逝去的人兒奔跑着,那些逝去的日子若隱若現,還望見了那被螢火蟲照亮的故鄉的童年漸漸被歲月無情地載走……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8

中秋節快要到了,天上的月亮也變得明亮圓潤起來,擡頭仰望之時,心中不禁多了幾分對故鄉的思念。

把醞釀已久的思念交給秋風,讓明月演繹相思的旋律,將期待團圓的心放飛到天空,在異鄉斑駁的夜空下又想起我的故鄉。

我的故鄉華林,坐落在華林山腳下,那裏風景奇特,環境優美,民風純樸,那裏有我心愛的父母和兒時的夥伴。

爲了求學,我遠離家鄉來到臨川,每個學期最多回兩次家,不離鄉不知思鄉何滋味,每到週末看到舍友們一個個高高興興地回家,我很是羨慕,週末的宿舍空蕩蕩的毫無生氣,夜晚一個人在空寂的宿舍裏連個講話的人都沒有,唯一可做的就是給家裏人打電話來緩解心中的落寂,或打給朋友聊一聊近況來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孤獨的人兒。夜很漫長,思鄉的情緒也正在滋長,我沒有任何的一絲睡意,我的思緒會去追逐家鄉亙古燦爛的太陽,淚水悄然而逝。我想家了。

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情。路遙千里,不斷相思,人雖不至。心嚮往之,故鄉我和你貌似隔着千山萬水,卻從不曾遠離,我想念外婆的茅草房,東一座西一棟,就像大山裏的蘑菇叢,密密麻麻,自然,純樸,可愛。我想念外公的藤格子椅,小時候坐在上面玩,陽光照在掌心,彷彿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當我握緊拳頭時,它卻早已憮影無蹤,那近在手中的感覺是一場美麗的幻覺。外公把它放到院子裏的豐收瓜架下,沏上一杯茶,他坐在上面,在一旁玩的我看着外公的神態,就如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人生感慨。

每一學期結束的時候,是最令我向往的時候。通常在放假前的一週我就按奈不住情感。這一週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學年中最漫長也是最幸福的一週,我沉浸在回家的幸福之中,別提好好複習功課了。這也是我最煩悶的一點,意念總是戰勝理志,每每我拿起書要好好複習,臨時抱一下佛腳時,那種高興勁又涌上心頭,課本當然也是丟在一邊,去收拾行李,即使我的行李已被我收了好多遍……

故鄉,多少個夜裏我面向西而駐立在宿舍走廊裏,仰望夜空,思念向故鄉生長,遙想每一顆繁星上都藏有一個笑臉,讓人望眼欲穿,心動欲摘。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永遠是我們心中最難忘的牽掛,如同天上高懸的明月般,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19

城市的夜,流光溢彩車水馬龍,讓我想起鄉下的夜,故鄉的夜。故鄉之夜是靜謐安詳的。兒時,我總是喜歡搬一張椅子,坐在庭院裏,什麼也不幹,只是呆呆的看着天空中那輪月,月光灑在我家的小池塘上,水面泛着粼粼的波光,照亮了漆黑的夜。螢火蟲打着燈籠在草叢中飛舞,池塘也不時傳來幾聲呱呱的蛙鳴,還有蟬不厭其煩地叫着。那時候的我覺得天空中月很大,很亮。上了初中,功課十分繁忙,回家鄉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在城市裏,我也能總是看到月亮,要麼與霓虹交相輝映,要麼與車流互相賽跑,比起兒時故鄉的月光,總覺有些暗淡,有些浮躁,好像沒有那麼明亮,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因爲深愛,所以偏執。我總是偏執地認爲,城市的燈光,滿街的繁華都抵不過故鄉那輪明朗的月。在故鄉,外公總是牽着我,走在菜畦旁邊,我們依靠着月光走着。月亮就像是另一個陪伴我的好朋友,總是在身旁,我在哪兒,他就在哪兒,爲我照亮漆黑的夜,照亮前方的路,我和外公走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我們一起談天說地,外公總是告訴我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還有各種民間傳聞,我都是百聽不厭。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蜈蚣與蛇妖的故事。有一個書生要進京趕考,路過一片山林,在林子裏,他撿到了一條小蜈蚣,就把它放在火柴盒裏養着他,每天都給他喂點吃的。一天晚上,陰沉沉的像是要下雨,便留宿在山林裏的一個旅舍中,但是每天夜裏都有一個蛇妖要來旅社吃人。當天晚上蛇妖出來了,但是柴盒裏的蜈蚣出來了,它放出了一道金光殺死了蛇精,報答了恩情。外公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一手拉着我,一手摸着我的頭,眼睛亮亮的,鬍鬚一翹一翹的,聲音輕輕的,讓我又驚奇又害怕,緊緊的依靠在外公懷裏,生怕月下竄出個妖怪。這個故事我已經聽了不下十遍,但仍津津有味。每天晚上,和外公散步,便成了我童年裏的一大樂趣,每天回來都是眼帶笑意。

因爲深愛,所以偏執。幼小的我總是認爲,故鄉的月有一種魔力,能帶給我新奇、靈感、溫暖和快樂。霓虹閃爍,燈火通明,城市的夜喧鬧歡騰,而故鄉的夜,故鄉的月,寧靜,恬淡,閒適,溫馨,讓我的心也沉靜美麗,還是在故鄉溫柔的懷抱中慢慢入睡吧,在夢中依舊呢喃:“月是故鄉明”。

因爲深愛,所以偏執!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0

曾幾何時,年少輕狂的我特別迷戀故鄉的月亮!以至於幻想自己就是人們傳說中的嫦娥姐姐,隨着月兒在忽明忽暗的天空中雲遊,過着神仙般的日子。多麼美妙的幻想啊!

每到炎炎夏日的夜晚,我們這些個鄉下的野孩子早早地搬來竹蓆和藤椅於池塘邊或曬穀坪,躺着、坐着或站着、跑着……充滿好奇與執着的眼神跟隨時隱時現的月兒遊動……

“快看了,月亮粑粑出來了。”一輪彎彎的月亮嶄露頭角,夥伴們激動得一蹦三尺高。“走,我們追月亮去。”我拉着同伴的手就要跑起來。“帶上我好嗎?”小不點抓着我的衣角眼巴巴地祈求我,原本不願拖着這個尾巴的我突發善心,把拽得發燙的玻璃瓶塞到她口袋裏,一再叮囑她:“拿好了啊,等下要裝螢火蟲的。”嗯嗯,我曉得的。”堂妹抑制不住激動的表情,雞啄米般不住地點頭。

“月亮走哦~我也走哦~”是誰觸景生情,哼着如此優美的歌曲?兒時的我雖然不太懂得歌中蘊含的深意,但追逐月亮的心情有增無減。追啊,追啊……從曬穀坪追到池塘邊,然後追到菜地裏。咦?果不其然,不計其數的螢火蟲似乎等着我們一起做遊戲咧,忽閃忽閃地打着燈籠在花花綠綠的菜地裏互相追逐、嬉戲。我不由得一陣竊喜:這下好玩咯,我一定要裝滿滿的玻璃瓶,讓螢火蟲照亮我們回家的路。於是,我們肆無忌憚地在菜地裏穿梭,隨着螢火蟲飛到東來,飛到西,你撞我來,我撞你,抓了又跑,跑了又抓……我和同伴笑了,喊了,罵了……“小不點”摔跤了,嚇哭了,“哈哈哈”逗樂了……真是不亦樂乎啊!只是這種沒有紛爭的盡情玩耍隨着年齡的增長漸漸遠去……

月兒越升越高,越來越明亮,彎彎的月兒漸漸變成了如香甜的圓圓的“月餅”。我恨不能伸手抓住這圓圓的“月餅”,狠狠地咬上一口,美滋滋地品味這獨特的味道。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裏的分手別離,離別後,鄉愁是一種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這首席慕容寫的鄉愁的詩句也是離鄉22年的我此時此刻的真實寫照。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就要來臨,我們這些背井離鄉的遊子怎能不“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1

季羨林寫過一篇文章《月是故鄉明》、同是遊子、只可惜、我永遠寫不出他那麼動人的文章、只可惜、我只是一個卑微的學生。月是故鄉明、關於我的故鄉、我只是依稀記得門前那條汩汩的小溪、依稀記得我站水中撿石頭、母親在溪邊洗衣、依稀記得那個熱鬧的大院子、依稀記得媽媽抱着我在門前照的相、依稀記得那個拄着柺杖、背彎彎的奶奶、依稀記得那顆鋪着霜的白梅、關於老屋、這是我而今僅存的記憶。我是一個不那麼幸運的孩子、在我沒有出生之際、甚至自我出生以來、我從未見過我的爺爺、只是姐姐很小很小的時候見過爺爺、哥哥和我對這位老人都素未謀面、而關於奶奶、她在我的生命中存在過6載多的光陰、卻與我的生活格格不入。

我不像別人的孩子那麼寶貝、我自幼就沒有爺爺、沒有奶奶的疼愛、我不像別人的孩子那麼幸福、我不是一個可以捧在手裏珍惜的明珠、儘管父親最疼的是我、我也不像別人的孩子那麼嬌生慣養、我最聽不慣大人們告訴我、他們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會做這樣、做那樣、因爲我也可以自豪地說、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懂得照顧自己、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會做飯、煮菜、我不是一個溫室裏成長的花朵、儘管我也一樣脆弱、我不是一個能夠無憂無慮的孩子、儘管我也一樣太小。我的生命中、父母親並不是永遠在我的身邊、儘管我那麼幸福、可是、在我需要母親和父親、在我需要爺爺和奶奶的年代、在我還是一個孩子、在我還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已經被迫經歷同齡人那些沒有的悲傷。

儘管她一度說我太早熟、儘管她不忍看到我消沉的樣子、只是、現實就是如此、我在需要愛的年齡、在作爲一個孩子的時候、在身邊應該有很多玩具、有愛包圍的年齡、就開始了我獨立的生涯。月是故鄉明、中秋之夜、我依然一個人、伯父去了中山、爸爸媽媽在增城、我依舊是一個過中秋之夜、我還是那個落寞的女孩、儘管我知道自己不能這樣、但我還是喜歡寂寞這個名詞、儘管我從不快樂、但我還是嚮往快樂這個名詞、儘管我明白、這不是他們的錯、卻也告訴自己、這也不是我的錯、我們誰也沒有錯。月是故鄉明、但願微光此刻、能照耀在老屋上空、甚至老屋的每一個角落。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2

皎潔的月光灑滿了陽臺,一輪圓月高懸在天上。我和爺爺、奶奶吃過晚飯,來到陽臺上,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奶奶講着小時候聽來的中秋月亮的故事,爺爺跟我對起了描寫月亮的古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叮鈴鈴,叮鈴鈴,客廳的電話鈴聲響起,我趕緊跑過去接電話。

原來是遠在四川成都的爸爸打來的電話。我迫不及待地問爸爸:“您那兒月亮圓嗎?”“當然圓啦!”爸爸高興地告訴我。“爸爸,我和爺爺正在對誦描寫月亮古詩,您也來一段描寫月亮的古詩好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爸爸毫不猶豫地來了兩句。我緊追不放地要爸爸再來一首。“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聽奶奶說,爸爸在上幼兒園之前就會背誦這首古詩了,我在牙牙學語的時候也會背誦。於是,我就問爸爸:“低頭思故鄉,您思念故鄉什麼呀?”“我想爺爺奶奶,想你,想故鄉的親人唄!”爸爸語調好深情好親切啊!

是啊!人是故鄉親。爸媽最牽掛的是我,但最放心不下的是奶奶的身體。原來奶奶關節炎經常發作,看醫生不見效果。爸爸就上網淘寶,購買了藥物護膝,經過一段時間服用,治療效果明顯。奶奶貧血了,他從網上淘來了阿膠漿,經過一個療程的服用,奶奶臉色開始紅潤了,人也有精神了。奶奶的腎結石是爸爸最擔心的。因爲奶奶的右腎結石2002年在東至動手術後,這個腎功能基本萎縮,而左腎發現結石已有十多年了,經常出現便血,如果這個腎出了問題,直接危及奶奶的身體健康。爸爸下決心要奶奶到成都大醫院做手術。在去年做手術的過程中,爸爸一直陪伴在奶奶的身邊。手術後的奶奶身上出現浮腫,爸媽坐在兩旁爲奶奶按摩;奶奶身體虛弱出汗,他們就用熱毛巾不停地擦拭。我的爸媽這種尊老孝親的拳拳之心,深深影響着我,感染着我。我已長大懂事了,我要幫奶奶做家務,減少奶奶的家務負擔,以實際行動感恩家人,回報社會。

今天,爸媽雖然沒有和我們在一起過中秋,但電話說親情,共享明月光,這不是最好的中秋“團圓”嗎?你看,爸爸和奶奶的電話正聊個沒完,用這種特殊方式表達濃濃感恩之情……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3

僑居美國的舅公回國探親了,我們全家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爸爸到機場接舅公去了,八十歲的老祖祖激動得坐臥不安,每隔兩、三分鐘就要到門外望望。我和弟弟在家幫媽媽打掃清潔,準備迎接遠客。

聽媽媽說,舅公十八歲時從工校畢業,在重慶找不到工作,只好外出謀生。剛去美國時,他找不到正式工作,曾洗過碗碟,在工廠做過臨時工……他一面工作,一面堅持業餘時間刻苦學習。後來,在美國的兩個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現在已是一個驗船工程師了。

門外一陣汽車聲響,舅公來了,我們急忙奔向門外,看見了正在下車的舅公。他五十多歲,個子很高,身材魁梧,身穿一套灰色西裝。只見他三步並作兩步,向老祖祖走來,眼裏噴着淚水,激動地喊了一聲:“媽……”就再也說不出話來。回到屋裏,我和弟弟被舅公帶回來的兩本美國畫報吸引住了。我們一頁一頁地翻閱着。畫報上有紐約長島上的自神象和其它風景,但更多的卻是各種各樣的輪船和造船設備。突然,我發現有幅畫上的一個人很象舅公,就對弟弟說:“你看這個人象舅公嗎廣弟弟側着頭看了看畫,滿有把握地說:“是,肯定是。”弟弟拿着畫報,來到舅公跟前,指着那幅畫上的人,對舅公說:“舅公,你是在開電子計算機吧?舅公微笑着說:“是啊。在美國的華人有八十萬左右,其中大學畢業的就佔了百分之八十。美國大學的系主任有許多是華裔,著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進階工程師中也有多人是華裔。”接着舅公又同爸爸談起李政道、楊振寧等著名的華裔科學家來。我在一旁聽得都入迷了,心裏想:我們中華民族真了不起啊。

中午吃團圓飯,四代人歡聚一堂。舅公每吃一樣菜,都讚不絕口。當他吃到黃花肉片湯時,十分感慨地說:“自從中美建交後,中國的食品在美國風行一時,我們住在美國的華人,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全家上‘中司城’吃一頓中國飯。但這黃花倒是三十多年沒吃過晚飯,媽媽聽了,連忙夾了一大夾黃花送到舅公碗裏,說:“那您就多吃點吧!”一家人親親熱熱,有說有笑,席上不時響起一陣陣歡樂的笑聲。

接下去的十兒天裏,舅公和老祖祖遊覽了重慶的名勝古蹟,拍了許多照片。舅公看到家鄉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4

開頭:天空的月亮不往常的圓,毫不保留地流露出一縷又一縷的月光。月,是橘黃色的,茫茫中,透漏出一陣慘慘的白。往日羣星璀璨的天空,今天,只剩下月姑娘在天空中獨守空閨,在一片漆黑的布塊下無法識別方向。

窗外,一輪明月在空中盪漾。

屋內,洋溢着一陣濃濃的親情。

我們一家人坐在陽臺前,有說有笑,眼睛盯着天空中的圓月。是的,今天正是八月十五——中秋節。

天空的月亮不往常的圓,毫不保留地流露出一縷又一縷的月光。月,是橘黃色的,茫茫中,透漏出一陣慘慘的白。往日羣星璀璨的天空,今天,只剩下月姑娘在天空中獨守空閨,在一片漆黑的布塊下無法識別方向。

今日,這個月圓人員的日子,月的夥伴們離開了她,在這個舞臺上的她開始不知所措,顯得有一絲絲的憂傷。不知爲何,我的心中總是似乎少了些什麼,剎那間,感到一片空洞,思緒一片迷茫。

“我想,沒有誰的家可以比我們的家更溫馨了”不知是誰在不經意中說了一句。

是的,我所在的家庭的確是很溫馨、幸福、美滿,但不知爲何,當我聽到這個字時,我感到一絲絲的憂傷,嘴中不停地重複着一個字——家,腦海中繼而浮現出了“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之類的詩句,一個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就似放電影一般接二連三地在我眼前徘徊。

一條彎彎地延伸到遠方,牧童趕着黃牛與山羊在附近遊蕩。牛羊們歡快地在草地上舞蹈,盡情地啃食着這片河邊的一望無際的綠地。孩子們在河邊溪水遊玩,把這清澈見底的河水弄得叮噹作響。啊,這裏正是孩童們的天堂!

那是個貧窮卻又快活的村莊,沒有宏偉的高樓大廈,只有破舊的紅磚瓦房。儘管無情的歲月使它們留下了一道道傷疤,但它們仍駐守在各自那聖神的崗位,英明神武地注視着遠方。

喲,這不正是我的故鄉嗎?瞧,這以青山作衫,以綠水爲裙的村莊,無不顯示出大自然的絕妙風韻,成爲了村民們的天堂。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生我養我的故鄉。

當我回過神來,再次凝望天穹時,天空中乙零零散散地出現孒幾顆閃爍的星星,由他們啲陪伴,月姑娘將不再孤單。那我呢?是否也能圓我的夢?

中秋,月圓,人圓,但我與我的家卻不能團圓……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5

清秋裏,一直以爲一年四季,沒有一季比得上秋季的優雅與嫵媚,沒有濃烈的味道,沒有灼熱的眼神,沒有融化不開的心潮,在清冷卻不失如蘭氣質的時節裏,亟待着月夕的到來,亟待一輪新月的到來,枝杈花眉煙塵明滅裏,儂情儂意又逢起,道是“清秋”時節“滿月”夜。

故鄉是月亮的故鄉,月亮是故鄉的月亮,皎潔如她。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樣,在故鄉的靜謐的夜裏,託着圓圓的月亮,靜靜的釋放,溫柔的如母親的手在輕輕地撫慰,在那小小的港灣裏,沒有往來的船隻,停靠在渡頭的船兒,載不走故鄉的月亮,只借一點斑斕的餘暉乘着晚風送走希望,它沉浮在水色之間,浮起,又落入,呵,軟軟的月兒。

這時候,最應該坐在院子裏,與家人一起,漫漫長路,起伏不能由我,人海漂泊,不是古人對月談情寫詩,不是有才情的女子伴着月光撫琴鳴唱,只靜靜的坐着,卻亦柔腸千般。

這個季節,秋暮夕月,是團圓的季節,是相守的時刻,其實,一直沒有人能夠懂我。投石心湖,波涌潮流,變換佈景的季節裏,失了相逢,卻喜歡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美麗。追月之際,圓月之逢,拜月之夜,是女兒節的甘露,在山之頂,濯之遙,焚燒斗香,觀樹中秋月,點放塔燈,走月亮,火龍滄溟,桔子高掛,遙寄心願。忽想起“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淡雅而深遠,圓月映着的影子裏,圓圓的桌子上,“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各種印花錦簇,咀嚼出的是甜蜜,是情誼,是問候。曾經聞過很多的花香,但卻一直對桂花有種特別的偏愛。古老歲月沉寂下詩人爲之結晶的產物,秋月,逢着秋風,來到秋夜,卷一片秋葉,嚥下一點秋色,滾燙的秋意,灼人的秋的眼眸,是月的眼睛,俯瞰聚散離別,襄陽美夢。

不以豔麗的色彩取勝,一步三回眸,步步生輝的愜意,望不見她閉上闌珊的眼睛,意猶未盡的咀起未散的情意。不以嬌妍的風姿迷人,不忍得看着她離去。欲與圓月同眠,斑斕的夢裏月兒悠悠,銀輝熠熠,依然追着月兒話嬋娟,又逢起管絃笙笙。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6

中秋夜,一輪明月,高懸故鄉的夜空天,萬物沐浴在溶溶的光暈裏。置身其中,便有了似幻似夢的感覺,四周很靜,秋風輕拂樹葉,偶爾發出一兩聲沙沙聲。夜空,明朗高遠,靜寂蒼穹點綴着幽藍光,山野顯得安寧、坦然。月色很美,皎潔的月光柔和地耀出遠山的輪廓。眼前的柿子林被鍍上一層銀光,顯得煥然一新。白天看上去桔黃的柿子,仍清晰可見。滿坡的雛菊,正靜靜地吐着芳香。

靜美的山坡,溫柔的色調。徜徉在月輝裏,這月光如水似銀真是撩人心絃。我走在那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路,往老屋去。思緒被秋風吹起,飄落在那些童年日子。

月光下,小河蜿蜒而來,像似在村莊邊歇歇腳。河水晶瑩透亮,泛着點點光波,一路輕盈婉轉地唱着歌而去。母親趁着月光在河裏洗衣服,棒槌敲打衣服的啪啪聲,在靜寂的夜裏傳的很遠。也敲打在我焦急的心上,到中秋夜了,母親還在忙綠。

終於母親回頭喊我,回家吃月餅了。我高興地一蹦一跳,從早上,我已經盼到現在了。母親拿出她自烤的月餅,我嘴一噘,嘟囔起來。“這那是月餅呀!同學們拿的都是食品廠買的。”母親淡淡一笑。你仔細看看,再嚐嚐,再說話。我拿起一塊細細端詳,母親用梳子在上面紮了字,和好看的圖案。烤地火候又適中,這餅看起來很精緻,一股濃濃的香氣直撲我的鼻孔,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吃完甜甜的蜜感還在心裏流動。母親看着我狼吞虎嚥的樣子,笑地春風滿面。

“妮子,吃月餅了”母親在屋裏喊我。我一擡頭,發現到了老屋門口。母親笑着把我買的月餅擺滿桌,我說想吃她做的。“有有有!唉,這些小傢伙們嘴刁,都不吃。我專門給你做的。”我心裏一熱,眼淚差點掉下來。馬上,一股濃濃的幸福感傳遍全身。

我吃着母親做的月餅,彷彿又回到了歡樂的童年。圓圓月亮已過中天,老屋裏的歡笑聲仍在盪漾着。

我走出老屋,沐浴在月光裏,此時,乳白色的霧靄輕悠悠地升起來。我的眼前,淡淡疏密的柿林漸次迷離朦朧,宛若一幅淡泊的水墨畫。山坡更顯得清涼,美妙。月亮不知疲倦的傾灑着銀光,故鄉的人們用一首團圓樂曲,回贈月亮的笑臉。我想,遠方的遊子。不論你走多遠,故鄉那一輪明月,永遠在你心裏是最明亮的!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7

月是故鄉明。兒時的記憶裏,故鄉那輪高高掛起的明月;總會讓人想起期待已久的中秋節,想起那美味的月餅。時至今日,故鄉的點滴總縈繞在心頭。鷙鳥清脆的歌喉,秋風輕撫臉頰,掀起飄逸的衣裙。晶瑩剔透的露珠,在灑滿月色的故鄉,在瀰漫朦朧的霧氣裏,充滿希望與幸福。

月滿中秋,玉盤似的月亮閃亮登場,穿梭在淡淡的雲彩裏,若隱若現的星星綴滿天空。此時,頂樓的平臺上格外熱鬧。媽媽端出了忙活半天的美食:餈粑、紅燒肉、酸菜魚、燒白;爸爸也大方地拿出美酒、芝麻月餅、葡萄、蘋果。滿桌的美味佳餚,香噴噴地飄向心扉,衝撞着敏感的嗅覺,讓我垂涎欲滴。那一刻,饞蟲驅使我的小手延伸到桌上,迅速抓起一塊餈粑,迫不及待塞進嘴裏。餈粑的粘性和熱度,讓我始料未及,不僅燙得哇哇直叫,吐都吐不掉。爸爸趕緊用手幫我摳出來。媽媽卻給我一個巴掌,說:“月神都還沒有吃,你就先動手!”被打的我傷心地哭起來。媽媽連忙過來哄我:“小饞貓;沒事、沒事,月神不會和你這個小孩計較的”!臉上掛滿慈祥笑容的奶奶坐在主位上,我們就如同“小星星”圍繞在她的周圍。桌子中間的大餈粑晶瑩剔透,格外耀眼,周邊是乒乓球大小的小餈粑。爸爸說大餈粑代表月亮,小餈粑自然就是點綴月亮的星星。月餅雖然不像現在花樣百出,在那個年代的孩子們眼裏,是特別渴望和嚮往的食物!大人們端着酒杯嘮着家常,話着這個金秋的喜悅和幸福。我和哥哥舉着一瓶汽酒,學着大人的模樣咣噹一碰,咕咚咕咚灌到肚子裏,肚子不一會變成了“大西瓜”。

吃飽喝足,我躺在奶奶溫暖的懷裏。奶奶一邊給我揉着撐得鼓鼓的肚皮,一邊講着嫦娥奔月的故事。聽秋蟲呢喃,看流螢鳳舞,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夢鄉。

中秋即將來臨,心裏不免泛起層層波瀾。所有在外漂泊的遊子們,在感嘆時間如流水般飛逝的同時;是否想起兒時的中秋,想起了家中漸漸衰老的父母?人的一生,絕對不能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多找點時間,繞膝在父母的身邊,讓家中的父母不再孤單寂寞。還等什麼呢?趕快行動吧!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8

大約從我記事時起。我對月亮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每逢月圓之時,我總是喜歡依在奶奶懷裏,聽她講着有關月亮的傳說。因此,我知道了嫦娥奔月的故事,還知道了在那月宮中有一隻可愛的小白兔。於是,月亮在我的心中早已成了既神祕而且又令我想往的地方。

隨着改革開放的到來,故鄉的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於是再看月亮只能等到入夜之後在高樓的夾縫中去尋找與欣賞了。

這兩年我在無意中發現了一處賞月的聖地。那就是在離我家不太遠的一座小公園裏。這個公園裏有座六角型的涼亭,這座涼亭坐落在一個土坡之上。不過現在的土坡上早已被綠樹和各種花草所掩蓋。坡下還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流過這裏,爲這本來就已十分美麗的地方又加上了動人的一筆。

又是一箇中秋之夜來臨了。我來不及吃晚飯,帶上兩塊北京中秋特有的月餅,自來紅、自來白拉上爺爺急急忙忙地來到了公園的涼亭之上。

此時,太陽還有些戀戀不捨地在西山頂上露着半個笑臉,而那輪令人盼望已久的明月已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出現了。我高興極了,又蹦又跳,手裏舉着月餅大聲喊着:“你好月亮,咱們一起吃月餅吧!”

天漸漸地黑了,那輪明月也慢慢地爬上了空中,越來越顯得潔白明亮。她的身影也映在了涼亭下的小河裏,天上、水中的月亮相互交映着連我都不知道看哪個好了!

這時我發現天空中飄過來幾朵白雲,那輪明月在潔如蓮花般的雲層中穿來穿去。我都看花了雙眼,也分不清是彩雲在移動,還是月亮在奔走了。總之看到了在天空中呈現出一副彩雲追月的美麗畫面。

涼爽的晚風陣陣襲來,如銀的月光籠罩着涼亭,置身於如此美好的中秋之夜,真是花好月圓,實爲人間不可多得的良辰美景啊!

“楠楠,咱們該回去吃飯了!家裏人一定都等急了!”是爺爺在催我。

對呀!家裏人爲了讓我高高興興地賞月,把晚飯時間都向後推移了。我想此刻家中的餐桌上一定備好了豐盛的美食,是該回去了。於是,我和爺爺約好,明年的中秋之夜一定再來,爺爺高興地答應了我,我這才戀戀不捨地拉住爺爺的手向涼亭下走去了。

我愛故鄉的明月。

月是故鄉明作文 篇29

做這個主題是與本學期第八單元的習作相關的,正在吟誦梅花主題古詩的時候,翻看習作閱讀備課,這裏要求學生根據提示的幾句詩句查找資料,結合自身的理解寫一篇學習彙報。看到這兒,我就想,與其只停留在查找資料理解詩句,不如結合晨誦,於是將這裏的幾句古詩拓展爲全首,進而根據古詩的內容和主題再拓展爲主題晨誦。因爲詩句裏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而就將主題確定爲“明月”“送別”主題。

定下主題,我開始上網蒐集相關古詩,翻看《唐詩三百首詳解》、《宋詞三百首詳解》、《唐宋詩詞十七講》等相關古詩書籍資料。這首蘇軾的《水調歌頭》最有名,就配上王菲的《明月幾時有》作爲主題開啓曲,和第一首《水調歌頭》的背景音樂,後面背誦當中背景音樂就選了《春江花月夜》,詩詞選擇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王昌齡的《出塞》,當然還少不了李白的《靜夜思》,讓學生在這幾首古詩中感知明月,感知作者筆下思想的情緒,感受古人那濃濃的鄉愁。“送別”主題呢,由於學生的人生感悟不多,我就用開啓曲——毛阿敏的《思念》創設情境,在音樂中感受友人重逢的喜悅和激動,從而引入“送別”主題,背景曲就選用了李叔同的《送別》,在歌曲和文字的感知下,在主題旋律的回想下,我帶領孩子們感受王安石《送元二使安西》的悲壯滿懷,感受高適《別董大》的激情豪邁,當然還有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贈汪倫》的深情厚意。由於有了前面詩配畫的練習和鋪墊,這時再做這個作業,學生就顯得輕鬆自如多了,爲了配合習作,我特意加上了查找古詩資料,寫上詩句理解額外加星的獎勵,更鼓勵父母和孩子一起創作,學生的作品內容豐富、詳實了許多。

回顧這學期的主題晨誦,由於學習認識的緣故,我開始的較晚,雖然也有主題的探索,有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的思考和實踐,但整體來說,還是顯得有些隨意,有些受正常教學的影響。其實,這是與我沒有提前熟悉教材,做到將整冊教材爛熟於心直接聯繫的。在今後的實踐中,爭取和課堂教學相得益彰、互爲補充,讓學生的生命在我的課堂上得到豐盈和充實,讓學生的思想在我的課堂上得到淨化與提升。

標籤:故鄉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