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故鄉的作文三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鄉的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故鄉的作文三篇

故鄉的作文 篇1

20年後我乘着飛機帶着朋友來參觀自己的故鄉故鄉的水已經變的清澈見底,馬路已經變的很寬敞來來往往的汽車都很漂亮,故鄉到處高樓大廈外婆家住在一做高樓大廈的10樓的房子上。 故鄉每一家的家裏都有電腦`電視等一些進階的傢俱和家電。 我一回到外婆家外婆就給我們每人倒了一杯茶還拿了一些小點心我們吃的津津有味一邊聊天一邊吃,外婆看到我們吃的津津有味也高興的的笑了。吃完了點心我和外婆說去外面走走看看故鄉的景色。 我們一走出來就有一股新鮮的空氣撲鼻而來,故鄉的馬路上到處種滿了花草樹木家鄉的環境變化真大啊。以前故鄉的人都往小河裏扔垃圾小河的水很臭,可如今小河裏到處都是小魚在遊動,小河的水清澈見底的,家鄉還有很多漂亮的景色比如瀑布`高山等, 觀賞完了家鄉的景色我們幾個對外婆說再見然後戀戀不捨的回去了我從參加工作起就離開了故鄉,在上海工作,應該說我四處走,因爲我的工作是兒童文學作家,常年要到各地取材。

我要寫一本名爲《我的故鄉》的書,“這一次我要到哪裏取材呢?”我不禁問自己,“就去大慶吧!” 這個主意不錯,我一下子充滿了活力。因爲工作後母親和父親也和我到了上海,所以大慶這個地方有好幾年都不去了。 初到大慶,讓我驚呆了,變化也太快了!我之所以說了個感嘆句,那是因爲大慶已有了地鐵,飛機場,簡直和上海一樣! 我不能忘記我的恩師——宋老師,我還是喜歡叫老師的尊稱——宋娃娃。老師住的還是九區的舊址,爲什麼要說舊址呢,因爲那裏已是高樓大廈啦。宋老師家住15樓,乘電梯很快到了。我上前敲了敲門,老師把門開啟。“啊,老師還是很美很美。”我給老師戴了個高帽子。剛開始老師還沒有反映過來,後來才知道我是樸奕。我和老師聊了很長時間,走的時候老師送給我一本聯繫簿,上面寫着20xx級所有學生的名單和聯繫方式。 回到賓館,我細細地看了看那本子。我發現了一個特別熟悉的名字——“沙子”,不要誤會這是同學沙津竹的外號。

第二天我便拜訪了老同學沙津竹,沒想到她竟然是我的同行,只不過她寫小說。“沙子”給我來了個隆重歡迎之後,我們便敘起往日舊事。我和她談了我寫書的事情,她說一定要和我合寫,我答應了。沙津竹的丈夫是一名教師,他爲人正直。我和他們夫婦約定每三年我回來看他們一次,當然啦,他們有機會也會去上海看我。 除了“沙子”,我還拜訪了其他同學和老師,這豐富了我寫作的內容。爲了紀念孩童時代的老師和同學,我準備在書的扉頁寫上“獻給機關三小全體老師和同學”。 我雖然沒有在大慶逗留很久,但我感到大慶再也不是我兒時的那個連天氣預報都不報的小城了。

故鄉的作文 篇2

那是一個四季如春的好地方,已經許多年未曾回到我的.故鄉,心中一直有一副圖片在憧憬着我對故鄉的印象。

那還是9歲的時候,暑假回到了一直對我魂牽夢繞的故鄉—平海。那時的我過了一回真正無憂無慮的暑假……

在海邊時聞到了海水獨特的鹹鹹的味道,提起裙邊,在海邊散步,時不時有淘氣的浪花來親吻你的腳丫。你看!這裏有一個大貝殼。清晨來到海邊看初升的太陽。你瞧!這太陽多麼像小姑娘漲紅的臉啊!這時候來到海邊是再好不過的了!中午來時,已經不像清晨了。這時的海邊人非常的多。你看!漁民伯伯們正分享着他們勝利的果實呢!在看看那邊,一個個小朋友在玩沙子,在瞧瞧那兒!一對對情侶親密的漫步在海邊,還有一位位老人在抓什麼東西。你看!這位老爺爺捉到了一隻小螃蟹,瞧呀!爺爺臉上的皺紋深了,他在笑,他輕輕地提起螃蟹把它放走了。一對對中年夫婦在海邊讓自己的另一半把自己的手,腳埋好,享受着陽光的免費“淋浴”……

回到家中,家中溫暖的氣氛把你包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每一個人都可以變着法子的令你捧腹大笑。爺爺,奶奶爽朗的笑聲也會令你把所有的煩惱統統忘記。去奶奶的牧場看看,小綿羊,馬,驢子。從這裏你可以學到小羊的孝道,馬兒的奔放,驢子的勤勞。到爺爺的菜園轉轉,這裏的花草樹木令眼睛得以放鬆。

無所事事時,也可以上山轉轉。你能看見靈活的小猴子在樹叢中跳來跳去;也可以看見可愛的小松鼠在樹上吱吱的叫;運氣好的時候聽到百鳥齊鳴,在山上,獵人的圈套也要小心。如果小動物不小心踩到了好心的你不要裝作看不見,放了它們會好報哦!

無論是在故鄉的何方你的心都會被淨化。這就是我的家鄉-福建。我對故鄉的印象是美好的,你呢?

故鄉的作文 篇3

認識詩人張文斌有十多年了,他是個讀書人,當過醫生也幹過許多世俗的事務,然而在我印象中,這是一個十分有風度彬彬有禮的儒雅君子。大概這種印象主要來源於讀他的作品,他的詩歌寫得很好,現代感十足,他的攝影作品拍得精美,藝術上講究。對了,我所謂的“認識多年”,也只見過兩次面,更多的是透過他的作品,感知到一個當代知識分子的氣質與風範。

這本《南歌子》詩集,是詩人寫故鄉的集子,鄉情、鄉親、鄉土,大概每個詩人一生中都要面對這個主題。詩人張文斌說:這是一本回憶家鄉的詩集,也是唯一一本我母親能看得懂的詩集。詩人在這裏強調了“母親能看得懂”,這句話是引導我閱讀這本詩集的入口。看得懂與看不懂,曾是詩壇一個爭論的命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新詩潮出現之始,這個爭論有明確指向,新潮與先鋒突破了人們的審美習慣,受到了“看不懂”的責難。在今天,當我們把所有的技術活都練了一遍,詩壇上讓人眼花的拳法,早就引不起觀衆的驚訝。人們對“看不懂”或者“不好看”,都習以爲常了。習慣於“放下”,不讀就是了。不是說不需要詩藝的提高,成熟的詩壇與成熟的讀者,十分大度,面對各種花拳繡腿禮貌的鼓掌之後,轉身離去。其實,詩歌在這個世界上活了數千年,最根本的命門是直指讀者心窩最柔軟的那一處,讓人無法逃避的怦然心動。好詩只有一條:直指人心,讓讀者動情!人心不死,詩也不死,詩歌存在的基石,就是“人心”。

這是詩人故鄉的詩集,而且是一本“母親能看得懂”的詩集。故鄉對於闖蕩世界的詩人而言,是“過去式”的存在,是藏在心靈深處的聖地。而“母親能看得懂”是詩人與故鄉親人對話時的選擇,脫去一切世俗的禮儀與規矩,像一個孩子站在母親的面前。

一幅我們熟悉而陌生的畫面:遊子歸家。但是,對於現代人而言,這也是奢侈的夢想。現代交通已經讓天空和大地無所不至,然而歸家的小路早就隱入歲月的荒原,那個魂牽夢縈的家園早就面目全非。因此詩人張文斌的歸家之旅,就是一場重建與召喚的跋涉,是樹葉對根的懷念,是浮雲對大地的依偎,是心靈在迴歸的求索中重燃信念和希望。“回憶故鄉,是一個人返回內心和童年的過程,是休憩,也是出發。故鄉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是永遠的客觀存在,也是把他推向形而上的一個視窗。故鄉情結,保持住了一個寫作者永遠眺望的姿態……如今,當我有足夠的時間積澱,藉助故鄉的草木、舊屋、故人重新踏上返鄉旅程。我從自己的個人史尋找寫作資料,倒退着回去,注視着一個少年與家鄉的血肉聯繫,也渴望在眷戀之中把自身重新開啟,引入到一種更加光明、更加寬闊的視野之中……無窮無盡的鄉土人情、無邊無際的自然,讓我的文字在‘遠望可以當歸’的想象中增加了幸福感和歸宿感。黃坦,這塊豐沃而貧困的土地,被具體而微的意象和細節包裹,它的豐富性和永久性,可以放下我對生命和生活的疑問,變成我最頑固的信仰。”詩人張文斌的這些話,給我以啓示,讓我在詩人詩篇裏與故鄉和鄉親的重逢中,讀一個詩人也向讀者敞開的內心世界,我看到,其實天堂不遠,就在被愛浸潤的靈魂裏!

“疲憊的面容,憋不住的乾咳/新疾來襲,一寸寸犁着身體/他們是乾癟的土豆,長出了綠芽//金銀花、馬蘭頭、白茅根、苦蕒菜/一叢叢藥草……一味味草藥/同山風一樣免費/長着一劑苦味的心/神農老祖宗,用心良苦/用極少數的甜/遮蓋多數的苦/一株株草藥,熬了他們一輩子。”詩作《草藥》這些句子,苦澀而清新,當我讀到“一株株草藥,熬了他們一輩子”,我的鼻子有點發酸,讓我停下來,再次品嚐這首詩的苦澀與清新。這是詩人的才華,用草藥來寫鄉親們的命運與生活:“用極少數的甜/遮蓋多數的苦”,是奇句也是神來之筆!同甘也能共苦,詩人在這裏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根鬚永遠紮在故土上的遊子,他內心的滄桑與柔情。故鄉也是一味“草藥”,詩人因爲有了故鄉,也就有了歸宿,有了安神明目的定力。這種定力,讓詩人在滾滾紅塵、芸芸衆生中,找到和認識自己:“像稻穗那樣彎腰/像溪流那樣轉身/與小鳥說話,和露水奔跑/在萬壑松風中/做最好的苗子/父母在家譜的想象裏/用我未來的山河種下一棵參天大樹//山有蘭草,水有杜若青青/山水之間,是我奔跑着/努力要變成一棵樹的足跡/汽車的喇叭聲響徹着城市的呼喊/我被連根拔起,來到省城裏/遠隔前溪一千里/沒有瓦藍瓦藍的天空,沒有黃牛留下的/對於青草的眷戀/世俗的生活,開始消解着黃坦這片土地/帶給我的養分//從此,既不屬於山村,也不屬於省城/一棵樹,儘管沒有山村的餵養/颯颯風響,OO@@,哪一句不是鄉音……”這是詩人的自省,也是詩人的覺悟,發現自己是一棵從故鄉黃坦移進都市裏的一棵樹!這種覺悟非常妥帖、真實、形象而且有命運感。我也曾在詩中說過,我是一棵樹,根紮在土裏越扎越深,而枝葉卻夢想飛翔而伸向天空。我只寫出了命運與現實的衝突,張文斌更清醒於根植何處!

當我讀到《歸隱》我覺得我找到了詩人寫作的境況:“放下浮名,放下錦衣玉食/放下一切,輕若流水/炊煙裊裊,蛙聲十里/省略了我走出農舍的背影//帶上你/回到水雲峯腳下,白雲對蒼松的撫摸還在/鳥鳴對青山的理解還在/我要努力辨認臘梅和玉蘭細小的歌聲裏/那努力發光的一面還不在//在老宅後院,開闢一片園子/種點豆瓜蔬菜/我的心臟,告別了風暴/緩緩流動的血,開啟書頁……/我們有時像晨霧一樣,自由航行/有時如晨鳥那樣,把清晨的裂縫填滿……”詩人暴露了他的歸家行蹤,他的每一次歸鄉,都是現實生活中一次“告別了風暴”,靈魂歸入避風而寧靜的“老宅”。也許是一次迴歸,也許是一次療傷,也許只是“把清晨的裂縫填滿”,然而這就可能是一次洗禮,一次救贖。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我們沒有上帝,我們的靈魂也會迷惘,我們的故鄉和鄉親就是我們的精神歸宿。詩人對家鄉的書寫,就是在引導自己,回到讓靈魂安寧的港灣。因此,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次精心修煉,也是一次對靈魂的陶冶,如同一塊泥土燒製爲瓷器的過程:“落地驚心的那份心事/被燒成愛的顏色/青蘭如水//玄青色的髮髻/一襲白底青花衣/淺藍的哀怨 以及傳世的美麗/客舍青青 蜜蜂在油菜花中/掐着細腰 風吹開了雕花小窗/古琴落塵 門扉緊閉/門前的銅環鏽跡斑斑/青花煙雨中 瘦了長長青石板路/存了一顆愛惜之心/薄胎的青花瓷 才如此完美//霧鎖江南 你依然活在/清麗雋永裏/我卻在一方小篆裏 白了鬢眉”這首《青花瓷》如果只當作在描寫一件青花瓷,那就忽視了它的價值。這是詩人寓意悠長的製作,將鄉土思念化成詩行,將詩歌寫作喻做青花瓷的燒製。鄉情無形,而青花瓷能夠久經歲月風雨,保留下製作時的那份癡愛與真純。其實,從古到今優秀的詩人們,他們的別愁離緒,不是都留在了他們精心製作的青花瓷一般的詩篇裏,讓讀者感受到永不消失的情感力量嗎?

詩人張文斌這本回憶故鄉的詩集,有對故鄉山水的描繪,對一草一木,對那些留下童年歡樂與痛苦的老屋石橋的重新找尋,都表現了詩人語言的天賦,掌控題材的能力,剪裁的技巧和節奏感。而在故人親情的書寫中,則是真正運用“母親能看懂”的語言,平等親切的傾訴與對話,從而使感情的交流,消除了時空障礙,通暢而且直抵心靈。這是內心表達的需要,也是詩歌寫作成功的策略,詩作《大年初一,陪姐姐說會兒黃坦話》就是值得一提的範例:“大年初一,我從千里外趕來看你/山路崎嶇,爬過353個山石階/走過一座橋,再走51個山石階來到你的墳前……/大年三十,我夢見你一個人/躲在寒冷的牆角里哭泣/點燃蠟燭,上香,燒紙錢/姐,四年了,你在天堂還好嗎/天堂裏沒有人會講黃坦話吧/火光中依稀看見你掛着淚水的臉龐/我想我是那麼粗心和不在意/讓父母與你長期居住在一起/你總是把孝心高舉過頭/現在父母住在省城,他們感到多麼不適/他們剩下的時光/大部分活在你的影子裏/嗜酒的父親已很少喝酒/母親的糖尿病在加重/他們年事已高,如一對易碎的瓷瓶……/要下山時,春雨越下越密/墓旁的松樹上,有鳥聲斷試圖幫你說出心裏話/我一邊點燃百子炮/一邊遲疑地張望仿若自己也被點燃,被炸碎”。讀到這裏,我的心裏也有一陣炮聲炸響,久久不能平息。詩集中寫親情的那些詩篇,充滿真情,是這本集子中最能征服讀者的佳構。讀到這些作品,我知道何爲天堂?天堂就是濃情蜜意的家園,天堂就是讓靈魂感到溫暖的地方。而詩人張文斌的天堂,就是說着黃坦土話的那塊土地,黃坦話是詩人進入天堂的祕訣:“如一枚甌柑一樣/柑皮是溫州,柑肉是文成,柑核是黃坦/核是種子,只有種子纔會發芽生長/我是土生土長的黃坦人/能講一口純正的黃坦土話。”

感謝詩人,讓我分享了他的夢想與夢中的家園。祝福詩人,一個有故鄉的詩人爲靈魂找到了歸宿,也爲讀者創造了一個獨特而迷人的精神天堂。黃坦會爲自己有這樣的兒子驕傲,一個曾經無名的小鄉村,從此進入中國詩歌的長廊,讓我駐足,也讓像我一樣愛詩的讀者駐足。

標籤:精選 故鄉 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