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規則話題作文:文明旅遊

【篇一:遵守規則文明旅遊】

中國常常以禮儀之邦自居,但是一些中國人的行爲,卻與之背道而馳。一箇中學生,在埃及旅遊時刻下“到此一遊”的記號,引發了國人對於“公共空間意識”的思考和討論。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也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的行爲。

很多人學習孫悟空,在遊覽名勝古蹟時刻下“到此一遊”或者自己的名字,看似很瀟灑,卻是對文物建築的損壞,在他們身上留下了醜陋的傷疤。另外,還有很多遊客去風景區旅遊時經常採摘花朵和樹枝,貪圖一時的好玩。就算是一個大花園,每個人摘一朵也會摘完,如果大家都不注意自己的行爲,那麼以後的人還有什麼美景可以看呢?

除此之外,這些不文明的行爲還會加重環衛工人的負擔。人們爲了貪圖一時的方便隨手丟的垃圾,環衛工人卻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去把它們清理乾淨。一些殘留在景區沒有被清理的垃圾就會像一塊膏藥一樣留在風景區,破壞遊客遊玩的興致。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馬上就要放假了,同學們一定會出去遊山玩水。在欣賞美景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保護環境,在學習大自然教給我們的新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我們應該遵守的“老規矩”。作爲一名少先隊員,要時刻遵守公共規則。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排隊買票,愛護公物,保護文物,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其次,還要有主人公意識,看到不文明的行爲要學會勸阻。只有這樣從我做起,並且去影響周圍的人,我們整個國家纔會越來越文明,無愧於禮儀之邦的美名。

【篇二:對旅遊文明的反思

自古以來,中國應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可是隨着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夥身邊的人在文明禮貌上卻變得越來越不象樣了:不尊老愛幼,在別人有危難時漠然處之,並不伸出援助之手,在公共場合事無忌憚,大聲喧譁……長此以往,”禮儀之邦”將不復存在。古人云:”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在我們班的長鹿山莊春遊活動中,卻讓我看見了我們班的同學平時不爲人知的一面:

那天活動剛開始,車子一起動,我們的同學就迫不用待地開啟揹包,看看家長們給他們準備了哪些好吃的東西,譁!真豐富,只見同學們掏出了五花八門大包小包的薯片,話梅,果凍,海苔,餅乾……很快在座位上堆起了一座座的”食品山”,不一會兒,同學們就互相交換零食,那些打鬧聲,嬉笑聲傳遍了整個車廂,那場面比菜市場還要熱鬧,很快一些同學的座位上就撒滿了各色各樣的包裝紙和零食的殘渣碎片,原來乾乾淨淨的車廂一下子變成了一個骯髒的豬圈,空氣中還充滿了難以忍受的氣味,在這種氣味的衝擊下,使極容易暈車的我把早餐全都吐出來了,哦!真是”嘔吐,嘔吐。不知所措!”原來外出遊玩的目的是要增長自己的見識,學會一些書上沒有的東西,而現在我們卻把它變成了美食大會。

我在書上看見過一篇日本小學生外出旅遊的文章,富有的日本小朋友們從不帶零食,每人只從家中帶一盒飯,一壺水(從不帶瓶裝水),而且午餐後各人都會把垃圾帶回家處理。正是每人都注重衛生環保,所以才造就了乾淨的公共場所,舒適的生活環境。從他們的例子中我們是否要反思一下我們的行爲呢?我覺得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一是外出時要教導同學們只帶一些麪包或盒飯,要帶零食的話也只能帶少量的東西。二是要每人自帶一個垃圾袋把自己的垃圾帶走。三是在途中要引導同學們觀察窗外的景色,學會體驗旅遊的樂趣。我期待着下一次旅遊是一次文明之旅,希望我們的收穫會更多更豐富多彩……

【篇三:旅遊文明伴我行作文

今天我以三年(1)班小記者的身份帶上相機,去往春遊地點——星期八小鎮。一想到能親自拍下同學們的`笑臉,我的心情是多麼激動呀!

一路上大家十分興奮,像小鳥一樣唧唧喳喳地說個不停,歡歌笑語在車廂裏飄蕩。下車時,大家誰也不推,誰也不擠,按照先後次序排隊下車。這時我特意看了看車廂,發現裏面非常乾淨,沒有同學在車上裏扔垃圾,這種行爲真好!

進到星期八小鎮後,我捕捉到了這樣的情景:小記者工作體驗室的門口,儘管隊伍很長,都快排到馬路上了,但是大家不喧譁,也不吵鬧;小劇院裏人很多,大家都被小演員那精彩的表演吸引住了,沒有人交頭接耳,時不時還傳來陣陣的掌聲……

到了午餐的時間,大家迅速地來到了集合的地點,鋪好墊子,擺出各自的美食,你吃一點我的,我吃一點他的,互相分享着,好不熱鬧!飯後,各個小組把墊子的四個角一合,做成了一個垃圾袋,把吃剩的垃圾全部扔進了垃圾桶裏,地面上乾乾淨淨,好像沒有人來過一樣。

今天真是愉快的一天,因爲我用我的鏡頭記錄下了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一個個文明的行爲!

【篇四:文明旅遊從我做起】

碧綠的草地上,一個塑料瓶子隨風滾動,你是否會將它撿起扔進不遠的垃圾桶?清澈的小溪邊,一個易拉罐格外惹眼,你是將它踢進河裏還是撿起來?在十一黃金週裏,我在千島湖和炮臺山就遇到了這兩件事情,結果真的很讓人痛心,國人的素質應該在此也可見一斑了。

千島湖邊的遊步道上,一個小女孩隨手將一個崑崙山礦泉水瓶扔進了草坪裏。我撿了起來,跑到小女孩跟前:“小朋友,亂扔垃圾是不對的。”這時,她的父親——一個帶着墨鏡的中年男子——鄙視地看了我一眼,拉着小女孩的手迅速走掉了。很顯然,他想逃避這個問題。或者,在他的眼裏“這不是我的家”——子不教,父之過,你說這個人猥瑣嗎?如果每個人都往草坪上扔一個飲料瓶,後果會總是可想而知的。

炮臺山的農家樂旁,潺潺的溪水掩映着連綿起伏的羣山,多好的景緻啊!突然,傳來一個瓶子落水的聲音——一個男孩子在踢易拉罐。我沒作聲,下水將易拉罐撈了上來。可沒多久,他又將易拉罐踢下了水去。我有些生氣:“大自然是我們自己的,你幹嘛要破壞環境?”他也沒好氣的說:“你想捱揍嗎?”這種語氣,我恨不得一塊板磚敲死他!真是沒教養!

雖然中國文明旅遊的風氣比前兩年好了很多,但是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才能讓人們的行爲更加文明,更有素養。真心希望以後再也看不到亂扔垃圾這些與文明背道而馳的事情!

【篇五:帶着文明去旅行】

爸媽常帶我出去旅行,其中有一次給我的印象最深。

那次旅行的目的地是泉州清源山。早就聽說著名的老君巖風景宜人,我那興奮,勁兒就甭提了。

出發前,我取出大旅行袋,使勁往裏塞。東西:得放一大沓面巾紙,我這人特別愛出汗。飲料、花生、橘子、香蕉……平時喜歡吃的零食一樣也不能少。哦,對了,還得再帶上一把刻刀,用處嘛,暫時保密。一切準備妥當之後,爸爸又從櫥櫃裏拿了幾個塑料袋裝進自己的行李包。我挺納悶的:“出去旅遊,帶那玩意兒幹嗎?”

帶着興奮,我們出發了。到了清源山腳下,我們開始徒步登山。我像小鳥一樣在山間“飛躍”,果不其然,一會兒便汗流浹背。我抽出一張面巾紙,往額頭上一擦;又抽出一張面巾紙,往臉頰上一擦……口渴了就來瓶飲料。漸漸地,我發現爸媽越走越慢,離我越來越遠。仔細一看,他們一手提着塑料袋,不時彎下腰將我扔掉的垃圾撿起來,裝進袋子裏。我心想,這些垃圾不是有清潔工人打掃嗎?哪還用得着自己來撿呀。

到了半山腰,我們決定歇息一下,全家人圍着一張大石桌坐了下來。我將帶來的好吃的一股腦全搬到桌面上,剝花生剝橘子剝香蕉……吃得不亦樂乎。突然,我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向四周一看,只見不少遊客都把垃圾扔在塑料袋或報紙裏,只有我的腳邊堆滿了花生殼和果皮,有個看起來纔讀幼兒園的小妹妹正在看着我呢。我的臉紅了,趕緊像爸爸媽媽一樣,把垃圾撿進了塑料袋。

再往前走,我總覺得心裏怪怪的,高興不起來。終於到了竹林,一看到翠綠的竹子我就來了精神。我掏出刻刀,衝到一棵碗口粗的竹子前,打算在上面刻上“我老蔡到此一遊”。剛要動手,爸爸拉住我說:“兒子,你看那幾棵竹子。”我順着爸爸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有幾棵竹子上密密麻麻刻滿了字,別提多難看了。大概是因爲刻字太多,竹葉都已經枯黃了。我握着刻刀的手不自覺地放了下來……

從那以後,我就給自己立下個規矩——旅行時,帶上文明!

標籤:規則 文明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