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情感作文 > 愛國作文

記人作文:愛國科學家鄧叔羣

經過清華學堂八年苦讀,鄧叔羣於1923年經考試公費留學美國.兩時去的同學大多選擇學習外交、銀行、軍事、法律等專業,只有他不聽別人勸告,爲了解救貧困的中國農民,一心入讀康奈爾大學的農林專業。留學期間,目睹同胞受到種族歧視,這激發了他爲國爭光的民族自尊心,決心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最精湛的科學知識。他不僅主科成績都是A,而且榮獲了全美最高科學榮譽學會頒發的兩枚金鑰趣證幸。正當他博士論文接近完成時,國內嶺南大學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學教授,導師惠湊推薦了他,但建議他完成論文後再回去。鄧叔羣卻認爲,學到先進知識報效祖國,正是自己求學的真正目的,於是當即回國。

記人作文:愛國科學家鄧叔羣

在回國後的十年中,爲蒐集我國第一手真菌資料,他手提竹籃,攀山入林,一樣一樣地採集,逐一鑑定,定名分類。他先後研究鑑定的真菌種類達一兩千種,分隸於數個屬,其中首次發現的新屬5個,新種121個,爲世界真菌資源寶庫增添了新標本,在世界真菌學史上爲我國的真菌科學譜寫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有自己的真菌科學。在世界著名真菌分類學家考爾夫教授總結的康奈爾大學120年來作出突出貢獻的41位真菌學家中,他是唯一的東方人。

抗戰開始不久,爲了使自己的研究與國計民生關係更爲直接,鄧叔羣轉向了林業研究。他帶領助手深入雲南、西康、四川一帶,勘察森林資源狀況。他們冒風雨,頂烈日日,忍飢寒,摸清了該地區森林資源的組成、分佈、蓄積量及病蟲害等情況,給制了中國的早期林型圖,並提出了合理經營、開發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報告,爲大後方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其中森林的材積估算、輪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針等,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後來,鄧叔羣拒絕就任農林部副部長,而在甘肅省建設廳廳長張心一的支援下,舉家奔赴甘肅,開始黃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經過幾年艱苦奮鬥,成功創辦洮河林場及三個分場,建立了一整套保證森林更新、營造量大於採伐量的制度,創建了以科學的方法經營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鄧叔羣認爲,水利和林、牧之間具有密切關係,要根治黃河水患,就必須三者並重。爲保持黃河上游水土、減輕下游災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態平衡理論。

1948年,鄧叔羣當選爲中央研究院院士。隨後,中央研究院要求全體進階研究人員遷往臺灣或去美國。他不僅自己明確表示決不離開,還動員其他同寧共同抵制。他對家人說:“別忘了自己是中國人,要爲民族富強而奮鬥終生,我決不跟腐敗的國民黨去臺灣,也不去美國。”其實在他內心深處,對共產黨抱有希望和嚮往,願與民族同甘苦,共命運。後來,他早年的學生沈其益受東北解放區領導委託,特地到上海邀請他去東北籌辦農學院,他欣然接受邀請,並在半年的時間內,帶病編寫出一整套農林大學的教材鋼要。作爲瀋陽農學院創建總指揮,他辛勤工作,調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設設務。

鄧叔羣生活儉樸,不圖物質享受,新中國成立後,他把抗日戰爭前在南京購建的花園洋房捐獻給國家,還三次主動提出減薪,抗美援期時,他將自己的積蓄捐作軍用。1960年,他受林業部委託,舉辦森林病理學培訓班,爲各省培訓出教十名專轟技術骨幹。培訓結束後,他謝絕鉅額酬金,只留一張結業合影作紀念。鄧叔羣一生的選擇,都從人民和祖國的需要出發,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着科學報國的埋想。

  (摘編自《中03真菌學先驅——鄧叔羣院士》

【鄧叔羣簡介】

鄧叔羣(1902-1970),中國真菌學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嶺南大學、金酸大學、中央大學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任瀋陽農學院和和東北農學院院長、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國的高等真菌》《中國的真酋》等。(摘自《辭海》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