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贈汪倫

古詩贈汪倫介紹

贈汪倫7.66K

孫雙金教學實錄——《贈汪倫》

古詩贈汪倫介紹

日前,筆者聽了特級教師孫雙金的一節古詩教學課,感觸頗深。孫老師根據所教古詩《贈汪倫》這首送別詩的特點,巧妙設計了“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僅讀懂了一組送別體詩歌,而且初步領會了這一類詩歌的表達方式,收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確目標,激發學習熱情

教學伊始,孫老師就告訴學生:“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組送別體古詩,相信大家一定能學好。我們先學習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贈汪倫》。”這顯然是一段經過精心設計的導語。導語不僅告訴了學生今天學習的是送別體詩,而且讓學生感覺到今天的目標稍高了一些——要學習一組送別體古詩,“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使其一上課就處於“憤”“悱”狀態,對提高學習效率是很有幫助的。 二、精讀一首,領悟表達方式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發揮教材的“例子”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爲課後的廣泛閱覽打下紮實的基礎。《贈汪倫》是一首唐詩,而且好讀易懂,孫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始自終引導學生自學古詩,掌握送別體古詩的表達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讀,瞭解詩歌大意。孫老師先讓學生自主讀詩,思考詩中說的是誰送誰?誰別誰?讓學生明白送別體詩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後指名讀詩歌,讓學生說說“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樣別汪倫的?”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詩歌大意;最後請兩名學生試說詩歌的意思,重在瞭解學生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學得生動、充實,基本上明白了詩歌的意思。

2.自學質疑,理清作者思路。學貴有疑。孫老師用明代學者陳獻章有關質疑的名言激勵學生主動質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希望同學們認真讀詩,善於動腦,提出你的疑問。孫老師願和大家共同進步!“學生聽了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汪倫爲什麼要踏着節拍、唱着歌送李白?“”爲什麼汪倫早不送,晚不送,卻在船即將離開時送?“孫老師並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導學生再次自讀詩歌,並讓學生同桌討論,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明白了《贈汪倫》一詩是汪倫用踏歌的方式送別李白的,表達了二人之間深厚的情誼。學生透過主動質疑、自讀釋疑、互助學習,完成了教學意圖。

3.自由誦讀,體會思想感情。誦讀,是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事實上誦讀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有效地吸收語言、轉化語言。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讓學生充分領悟其圖畫美、語言美、意境美。孫老師在學生讀通、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倫分別的場面:“假如你是李白,會對汪倫說些什麼?”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汪倫,透過學生口語交際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後孫老師引導學生進入詩境,誦讀全詩、領悟詩情,學生從聲情並茂的吟誦中讀懂了詩歌,領悟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遷移轉化,帶讀一組詩歌孫老師在學生學會《贈汪倫》一詩的基礎上,分別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兩首送別詩,讓學生運用學習《贈汪倫》所掌握的`方法自學這兩首詩。學生透過朗讀,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作者高適是用語言送別董大,透過吟誦領悟了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鐘,學生便讀懂了三首古詩,可見效率是很高的。課末,老師設計了開放式作業,佈置學生課後蒐集、吟誦有關送別氖瑁牆鏤慕萄У目佔溲由斕嬌甕猓嘌鴨⒄懟⑽招畔⒌哪芰Γ欣諮鏤乃刂實娜嫣岣摺?br>  綜上所述,孫老師“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古詩教學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大綱推薦篇目,精讀一首,帶讀幾篇,豐富其文化底蘊。尤其在教學中,孫老師很好地充當了引導者、組織者、點撥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學、自讀、自悟,組織學生質疑、討論,着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一點更值得我們借鑑。

一、質疑導讀

板書“李白”(旁打?)師:誰能把想到的告訴大家?生如數家珍: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偉大的詩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肅秦安附近,五歲遷居四川江油縣,還可算是我們老鄉呢!(衆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詩篇,有《靜夜思》《蜀道難》、《秋浦歌》……

生:我們學過《靜夜思》、《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即興背詩)

師:孩子們知道今天要學什麼嗎?生齊呼:《贈—汪—倫》(抽生板書課題,給“倫”注音,並教讀)

師:說說題目是什麼意思?生:“贈”就是“送”,“汪倫”是“人名”。

師: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麼?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倫和李白是什麼關係?爲什麼李白會寫詩送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思想?……

設計思路:運用“立體教學模式”“提問式”開講藝術,將學生從對舊知識的回顧引向新內容的學習,既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又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標籤:汪倫 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