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浣溪沙

浣溪沙·江村道中原文及賞析

浣溪沙1.6W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浣溪沙·江村道中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賞析:

范成大是一位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生活的詩人,他雖然“累官權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嘗帥蜀,繼帥廣西,復帥金陵”,但卻對鄉土具有一種赤子之心的感情,從“不須飛蓋護戎裝”一語來看,這首小令當寫於戎馬倥傯之中,寫於他軍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闋寫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見:十里平疇,稻穗已黃,微風嫋嫋,送來陣陣新谷的芳香,而那素淨的木槿花在農家籬笆前飄落下片片潔白的花瓣,叢叢的青竹間縷縷遊絲正在秋天的麗日下閃着熠熠的金光,詞人騎着馬來到一處果木林立的山岡下,舉頭一望,滿樹果實累累壓在枝頭,有的還青綠未熟,有的則已經透着成熟的金黃。這三句詩是三個典型意象羣,它把秋日農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寫出了江南農家的獨特風貌,而且,富有視角的流動感和行蹤的`變化性,使讀者隨着詩人的馬蹄“走馬看花”地欣賞江村道上的一路風光,詞人對農村生活與自然景物的熱愛也便由這景物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下闋寫詞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當然上闋也是詞人的一種感受,但偏重於主觀上的一種情緒的抒寫:“濃霧知秋晨氣潤”,寫出清晨在濃霧中行進的那種微妙的感覺:秋晨田野上往往飄散着濃濃的霧靄。古人說“一葉知秋”,殊不知濃霧亦可知秋,這種由藝術哲理性的提煉爲人所未道,因而顯得非常新穎獨特。霧濃則溼度大,溼度大則空氣潤。“秋晨氣潤”又是一句藝術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寧是詞人希望歸返自然的象徵。“薄雲遮日午陰涼”是詞人行於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覺感受,它與“不須飛蓋護戎裝”相連,就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薄雲”就是一柄遮天蓋地的太陽傘嗎,有了這樣的天傘,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蔭涼,而避免酷日當頭的曝曬,這比用車前的飛蓋來遮陽要強似百倍。詞人在這裏好像也有一種寄託:歸返大自然比之戎裝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層意蘊就在這裏。

賞析二

上片三句詞人以顏色變換爲線索,先遠後近,凝具匠心。第一句寫遠景,金燦燦的十里平疇,稻香撲鼻。第二句稍近些,紅豔的木槿花後,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風搖曳。第三句寫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掛滿枝頭,青黃相間,低頭搖晃,招人喜愛。好一派豐收景象。充分體現了這位著名田園詩人在描繪江村美景方面的才華。

下片旨在寫詞人的旅途感受。時已初秋,晨霧漸渭,空氣溼潤,即使到了中午,因薄雲遮日,也漸覺涼爽宜人。末句寫詞人舍車騎馬,戎裝而行,飽覽這迷人的秋色,寄託了詞人對於大自然的無限熱愛。[5]

詞中描寫了詞人身着戎裝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見優美的田園風光。一個秋天的早晨,詞人戎裝出遊。江村的早晨,濃霧瀰漫,秋氣涼潤。太陽出來後,濃霧散去,只見十里平川,稻穀飄香;村莊周圍,槿花盛開,細長的竹枝隨風飄舞;村後小山坡上掛滿或青或黃的累累碩果,好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詞人一路巡行,興致極高,走在太陽底下,連隨從爲他打傘遮陽他都不需要。作爲一個負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詞人在看到防區內這一派美麗而又豐饒的田園風光時,既充滿了欣喜與熱愛之情,同時也平添了保家衛國的信心和力量。

創作背景

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南宋時,川蜀、襄漢和兩淮爲沿邊重鎮,與金國接壤,常須戒備。所以范成大在擔任四川I制置使期間出遊時常常要身着戎裝。這首《浣溪沙》詞大概就是詞人在蜀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