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小石潭記

精選小石潭記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小石潭記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二、明確學習目標

1.(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爲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爲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亻臺然不動亻叔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裏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範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內容預覽:

《小石潭記》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記敘的順序

2、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的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3、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4、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重點、難點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初一年級時,我們學了《黔之驢》這則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學家柳宗元,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散文《小石潭記》。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人,著名文學家。唐德宗貞元時中進士,年二十一歲。授校書郎,調藍田蔚。升監察御史。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被列爲唐宋八大家。有《柳河東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坶潭記》、《鈷姆潭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爲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的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翻譯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涼。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四周環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樹木,寂靜得見不到人影。

2、結合註釋,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節,寫小石潭的環境及發現小石潭的喜悅心情,還寫小石潭的形狀及潭上的景物。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節,寫作者對小石潭的總體印象和感受。

第5節,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四、賞析課文

1、根據剛纔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說說作者寫景的順序。

明確:以作者的行蹤遊覽觀察點爲順序。

2、說說作者遊覽觀察點在整個遊覽過程中的變化。

明確:開頭是隨着人所處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寫景叫移步換景,對潭中游魚的描寫則屬於特寫鏡頭,後來坐在小石潭上觀察四周而寫景,則屬於定點掃描,與前後有區別。

3、說說寫景過程哪些詞和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可以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據背景資料說說本文與《永州八記》中其他文章的聯繫,體會文章開頭的一種方法。

明確:本文首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緊扣《永州八記》中的第三篇《鈷姆潭西小丘記》,這樣的文章放在一組文章內,讓人感到自然而又貼切。

5、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明確:借寫游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6、文章第一段中寫小石潭的全石以爲底的特徵與下文寫水的清澈有聯繫嗎?

明確:正是因爲小石潭以整塊石頭爲底的特點,纔會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說說作者心情的變化,請聯繫背景談。

明確:先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後心樂之,聯繫背景看,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此處,失意之情自然溢之於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聽到美妙的水聲,便心樂之,後來寫魚似與游魚相樂則是這種情況的延伸,但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來,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五、小結全文

文章在寫景時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時情與景和諧的統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關於作者柳宗元。

2、說說全文寫景的層次與方法。

二、研究性學習

1、對一篇文章的解讀可以從多個角度展開。本文的解讀也是如此,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層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2、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尋找題文之間的聯繫。

提示: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衝擊到石上纔會有如此悅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麼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說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遊者等。

3、試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

提示:①動與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爲動,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淒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悅耳,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後來寫游魚似與遊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說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4、還可以從明與暗等角度展開研究。

5、試根據以上研究,說說本文的寫作藝術。

提示:①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的運用。

②映襯手法,動與靜的映襯,音形色的映襯以及游魚與潭水的映襯等。

③對比手法,作者心情樂與悲的對比。

(三)反覆誦讀

結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內容之多,說說本文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提示: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讚歎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

(四)總結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的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

⑴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⑵ 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爲在文中的用法。

⑶ 體會本文融情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

⑴ 介紹作者背景,匯入課文。

⑵ 主要採取朗誦法、問答法和點撥法學習本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造成作者憂傷苦悶的原因,對封建官場有一定認識。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1、重點:

⑴ 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⑵ 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難點:

樹、石、水、魚的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突破】

這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典範,教學時應該反覆領讀、齊讀、提名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瞭解與作品有關的史實。

2、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課文下標註的字詞。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匯入。

2、簡介作者,背景,解題: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二、學生賞讀課文

1、範讀課文,然後學生朗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2、指導學生理解文章:

板書: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3、課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⑶ 文中的動與靜。

⑷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與情

4、教師點撥:

⑴ 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爲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⑵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⑶ 對比:爲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三、作業

課後練習二。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瞭解部分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2、難點: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貞元九年(793)中進士,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享年不到50歲。因爲他是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這篇遊記是作者被貶爲永州司馬時所寫,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省稱《小石潭記》。

二.出示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順暢地朗讀課文。

2、能利用頁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3、能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三.通讀課文。

教師範讀或播放《小石潭記》的朗讀磁帶,讓學生輕聲跟讀。同時補註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要求

自讀: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後藉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聽讀:欣賞《小石潭記》的朗讀錄音,輕聲跟讀。同時補註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伴讀:伴隨着音樂大聲朗讀,讀準字音和節奏。

參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搖綴(zhuì) 隸(lì)

四.精讀課文。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潭中水聲悅耳動聽,引動了作者的好奇,於是便“伐竹取道”,發現了這個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作者選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樹(蔓美)等景物描繪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寫到水,由水寫到石,由石寫到樹和蔓,小石潭的景緻層次感強,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魚可百許頭……與遊者相樂。”這是全文寫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又使人感到象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則從另一個角度寫水澄澈空明。“似與遊者同樂”,把魚兒的那種閒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維妙維肖。句句寫魚亦句句寫水,既寫了魚的形態,又襯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筆兩寫,互相點綴,寫來詩情畫意,寫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掃作者被貶後鬱悶沉痛的心情,而對小石潭這一奇趣感到輕鬆、快慰。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愴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個“悽神”,一個“悄愴”,借景寫情,靜坐深思,不覺感到分外悽苦。

⑤跟作者同遊的好幾個人,爲什麼篇末纔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後補敘同遊者,作爲遊記的結束是古代山水遊記的一種格式,也可以看作遊記的附文。

五.研讀課文。

學生4人一組,開展討論,推薦代表在全班發言。

a.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作者以遊蹤爲序採用移步換景,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後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後寫“遠望”(水源),最後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b.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 小潭源流( 溪身——岸勢 )

--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c.文章在寫景上有什麼特點?

作者善於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六.學生活動

有人認爲書上課文插圖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請你根據課文內容,結合你的理解爲課文再創作一幅你滿意的插圖。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探究本文寫作手法, 借鑑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揚州的)旅遊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一 、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知識與能力: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朗讀體會,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透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二、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遊、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編導,編寫風光片小石潭的解說詞並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三、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 :

(一 )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後總結;

2)學生齊讀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爲坻( )爲嶼,爲嵁( )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 )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動,俶( )爾遠逝。往來翕( )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 )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 ,隸 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識歸類)課堂練習

1、一詞多義:

潭中魚可百許頭 潭中魚可百許頭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許 從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隸 而從之

心樂之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乃記之而去 樂

清 去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 似與遊者相樂

以:①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爲:①全石以爲底(動詞,當“作爲”講)

②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動詞,“成爲”)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2、翻譯 。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3、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樂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悽神寒骨

4、判斷。

“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 )

③似與遊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第二課時:

(一)、與柳宗元同遊(走進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1.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2.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小石潭:環境幽靜 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勢)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靜一動)

4.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2)自主閱讀3分鐘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教師做定性評價並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二)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小石潭:環境幽靜 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靜一動)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麼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麼樣?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游魚)似與遊者相樂

“悄愴幽邃”

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爲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⑵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⑶“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於景也)

同類寓情於景的作品還有:

(三)品味文章寫景手法

“移步換景” 正面與側面。 “動”與“靜”。 “對比”與“烘托”。 中的“景”與“情”。 “鏡頭”與“畫面”。 “樂”與“悽”

移步換景:

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正面與側面:

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動、靜相結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四)總結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無人

如此佳景,卻無人賞識,真正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啊!而寂寞讓她如此美麗!柳宗元探山訪水,“尋尋覓覓”,覓得如此佳境,卻發現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聯想到自己的處境遭遇,更不免“悽悽慘慘慼戚”了!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後被貶職,心中憤懣難平,試圖藉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鬱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不期然地流露出來。

被棄的小石潭:寂寥悽清

被貶的柳宗元: 憂傷憤懣

觸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江山多嬌。入選的課文都是描寫壯麗山河的,讓學生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被貶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對於景物的描寫以及抒情方式的表達有一定的基礎,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對文章的分析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學時側重於對文言詞彙、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講解,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被貶之後寄情于山水的那種淒涼、憂傷的情感。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時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2、能夠運用所學的文言詞彙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二、過程與方法:採用合作、討論、教師點撥等方法,藉助註釋疏通文意。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被貶之後寄情于山水的那種淒涼、憂傷的情感。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一、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描寫景物;理解第二段寫“魚”與寫“水”的關係。

二、教學難點:

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生字詞(請學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瞭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秀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爲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瞭解文體。“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目標展示】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描寫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新知研習】

1.你能正確、流利地閱讀這篇文章嗎?

學生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語音、語調、停頓,讀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嗎?

生自主學習,藉助工具書,解釋文中的重點字詞。(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主完成字詞的解釋,最後由其中的一個小組展示成果,其他小組糾正和補充)

(1)重點詞語

西行 心樂之 全石以爲底

卷石底以出 百許頭 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徹 俶爾 斗折蛇行

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無人 悄愴幽邃 佁然不動

乃記之而去 隸而從者

(2)特殊現象

①古今異義。

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到某處)

崔氏二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一詞多義。

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當於“而”,表承接,不譯)

以其境過清(因爲)

清 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詞,清澈)

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3)翻譯句子。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嗎?

明確:第1節,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描繪小石潭的概貌。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潭水的來源。

第4節,寫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感覺。 第5節,記下同遊者的姓名。

4.根據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請問作者寫景的順序是什麼?

明確:以作者的遊覽行蹤爲順序。

5.寫景過程哪些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師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兩個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溪蜿蜒彎曲的樣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爲底,靠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遊動。

7.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明確:正面寫魚,側面寫水,寫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歸納總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

【鞏固拓展】

想象描寫:

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預習指導】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達方面,你有什麼疑惑?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發現小石潭

潭水和游魚

潭水的來源

潭邊的感受

記錄同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