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考點梳理

引言:《小石潭記》作者柳宗元寫的山水遊記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考點梳理,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一、文學常識。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貶爲永州司馬,又被成爲“柳柳州”。他與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學家韓愈併成“韓柳”,倡導了古文運動。他在被貶期間寫下了山水遊記多篇,合稱《永州八記》。

2.選自:《柳河東集》。

3.記:古代散文的一種體裁。這種文體,可敘事,可寫景,可狀物,目的往往在於抒發作者的情懷和報復,闡述作者的某種觀點。

二、文章內容。

1.分段: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小石潭的岸勢和源頭;

第四段:寫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遊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寫了小石潭悽清幽美的獨特風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應政治上受打擊,懷才不遇的憤恨不平。

3.寫作特色:

1)按觀察角度的變化,刻畫景物,動靜結合,由近及遠,巧用比喻,正面側面相結合。

2)寓情於景,情隨景變,情景交融。

3)語言生動、形象、簡練。

 三、文章要點。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東北岸觀賞景物。依據是: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寫魚兒靜態遊姿的句子是“俶爾遠逝,往來翕忽”;靜態遊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

【主要內容】生動地描繪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主題思想】作者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小石潭讓》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文章結構】本文按遊覽順序來寫,條理清楚。寫作順序是:發現小潭(聞聲→見形)→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溪身→岸勢)→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着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爲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爲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爲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堪”“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爲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

 四、詞語解釋

清洌:清涼

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約。許,表示對數量的估計。

佁然不動:呆呆的一動不動。佁然,愣住的樣子。

俶爾遠逝:忽然。

斗折蛇行:鬥折,像北斗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

邃:深

寂寥:寂靜寥落。

爲坻,爲嶼,爲嵁,爲巖 坻:水中高地 嶼:小島 嵁:不平的岩石

明滅可見 明滅:或現或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