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思鄉詩

李白《關山月》全詩賞析

思鄉詩1.21W

引導語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於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 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李白的《關山月》。

李白《關山月》全詩賞析

  關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創作背景

李白看見征戰的場景,因此他感嘆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此詩就是在嘆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後方思婦的愁苦時所作。

全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爲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着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在一般文學作品裏,常見“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中國西 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徵人角度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 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 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爲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爲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 恐“幾萬裏”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爲太遠,而曰幾萬裏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爲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 裏”,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 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繫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 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爲特徵,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裏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 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 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 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 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戰士們望着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 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繫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 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 漫無休止的民族衝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爲它所支 付的沉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徵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於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 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隻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纔會如此下筆。 這幾句並不是侷促於一時一事,而是帶着一種更爲廣遠、沉靜的思索。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並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 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知識擴展】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鑑賞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緻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於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鬱苦悶的心情,同齊樑以來綺靡浮豔的文學風習大異其趣。全詩洗盡鉛華,爲唐初詩苑吹進一股清新的氣息,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爲主。"東皋",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 暗含詩人歸隱之後,嘗耕東皋之意,故而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這兩句詩 以平平淡淡的敘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涌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 一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併爲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着重於色 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餘暉,這是多麼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 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接着,詩人的筆鋒又轉向動的敘寫:"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着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爲整個靜謐的畫 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 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於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 的藝術畫卷。光線與色彩的調和,遠景與近景的搭配,都顯得那麼白然和諧,令人不能不產生某種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閒適的田野之中。

可 是,身臨其境的王績,他的感受遠不能象田園詩人那樣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卻是某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的情緒。"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最後 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隱逸之士。有人評曰:"讀《野 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隱情。千古自有知己。"((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正深得本詩的主旨。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 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 悅。詩中所蘊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爲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闢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