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水調歌頭

中學生讀《水調歌頭》有感四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生讀《水調歌頭》有感四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學生讀《水調歌頭》有感四篇

中學生讀《水調歌頭》有感四篇1

月亮幾點了?向青天請教葡萄酒不知道天宮闕,今夜又是什麼日子?我想乘風而歸,又恐瓊樓玉宇,高不成寒。舞弄弄影,何似人間。轉朱閣,低綺戶,不眠不休。過分的憎恨,何時向別圓!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月之陰晴圓缺,這事難全!人若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家都知道,這個詞是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古詩鑑賞要懂得其寫作背景:這首詞作於熙寧九年中秋,借詩以表達對故去胞弟的懷念,是作者大醉後的佳作。

細細品味這首詩,腦中彷彿出現了醉翁之意不在院中的蘇軾。看着一輪明月,他思緒萬千,心事重重。也許他在想,人爲什麼總有離別的時候?爲什麼人不能“千里共嬋娟”!

而且從這個詞裏,我們也能學到一些東西。也許冥想中的“天”會控制人們的悲傷和歡樂,這是不會改變的,但是我們應該學會珍惜身邊的一切,即使是一草一木。等失去後再追悔,那是沒有用的。

發掘生活的哲理——這就是古詩的魅力,它承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如果你繼續研究,我相信你一定能發現更多!

中學生讀《水調歌頭》有感四篇2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衆所周知,這首詞是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欣賞一首古詩詞就要了解它的寫作背景:這首詞作於熙寧九年中秋,借詩抒發了對故去的胞弟子由的懷念;是作者大醉後的佳作。

細品着這首詩,腦海中彷彿出現了醉酒的蘇軾在庭院裏舞蹈、遐想、嚎啕。他望着一輪皎潔的明月,思緒萬千。他或許在想,爲什麼人總有別離?爲什麼人不能”千里共嬋娟”!

而從這首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些什麼。或許在冥冥之中有“天”在管轄着人的悲歡離合,這不可改變,但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哪怕是一草一木。等到失去了再追悔莫及,這都是於事無補的。

發現人生的哲理——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它一脈相承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我相信如果你繼續研究它,你一定會發現更多!

中學生讀《水調歌頭》有感四篇3

清月幾時有,將酒問青天,人有悲歡,月有陰晴圓缺,事古難全。人若長久,千里共嬋娟。幾年前的中秋夜,蘇軾曾望着月亮沉醉,舉杯輕吟。今天,又是一個月圓的夜晚,我再次頻唱首歌。

從古代開始,就有無數的文人墨客稱讚這一輪月圓,月圓雖美,但也只是一瞬間。今天我們面對的是過去,而明天我們將再次成爲碎片。殘月似乎象徵着離別的哀傷,而蘇軾則一反古人對殘月的哀傷,反道是寫人有悲歡,月有陰晴圓缺的千年佳句。

是的,細細想來,沒有這殘月的演變,這圓月哪來的?就像人生一樣,沒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哪能換來成功的快樂?人與人之間有離別的痛苦,重聚的歡樂,自然月亮也會陰藏晴朗。

人的月亮無常,自古如此。月圓的日子裏,有多少人背井離鄉,凝望着月亮,想念着家人。有的東西是不能強求的,只要彼此懷念就夠了。如今,我們還沒有體會到離別的憂傷,既然如此,就請珍惜眼前的這些點點滴滴,不要等到悲嘆離別的時候纔去珍惜。

我們需要看到事物的兩個方面,這樣才能樂觀地面對任何事物。有的東西雖是古往今來的事情,但只要換個角度去想,也許就會茅塞頓開。

中學生讀《水調歌頭》有感四篇4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蘇軾曾望月縱酒,舉杯輕吟。如今,又是月圓之夜,我再一次頻首淺唱。

從古至今,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讚美那輪圓月,圓月固然很美,可卻只是一剎那。當今朝過去,明天它又變得殘缺。殘月似乎象徵着離別的傷感,而蘇軾卻一反古人對殘月的悲傷,反道寫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的千古佳句。

是啊,細細想來,沒有這殘月的演變,哪來這一輪圓月?好比在生活中,沒有一次次慘重的失敗哪能換得成功的喜悅?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自然月亮也會陰藏晴出。

人月無常,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月圓之日,有多少遠離家鄉的人人凝望着月亮,思念着家人。有些事是不能強求的,只要彼此惦記就足夠了。現在的我們並沒有體會到離愁的苦悶,既然這樣,就請珍惜這眼前的點點滴滴,不要等到離別之時嘆哀愁。

面對任何事情,我們都需要看見它的兩面性,從而樂觀地去面對。有些事雖然是自古如此,但只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去感受,或許便會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