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勸學

關於勸學教案模板5篇

勸學2.25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勸學教案模板5篇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文學常識

2、掌握文言字詞

3、透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徵。

4、物塑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5、學無止境,開卷有益,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與《傷仲永》比較)

重點:

1、字詞。(本文是略讀課文,字詞部分以課外準備、課內教授相結合)

2、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難點:聯繫課文、生活,讓學生真正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的道理。

教學設想:

1、學生在課下藉助工具書自瀆課文,對字詞自讀質疑。

2、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神態、心理。

3、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1課時

預習:

熟讀課文,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並記下疑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以關羽匯入,引出呂蒙。

多媒體展示關羽圖片,以“敗走麥城”的故事,引出呂蒙。

二、介紹《資治通鑑》和司馬光。

透過預習《孫權勸學》,你們覺得《資治通鑑》應該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明確:瞭解文學常識的目的是:豐富我們的文學知識和修養,並給我們提供進一步學習、看書的基礎。

三、全班朗讀全文。

用幻燈片打出幾個應該注意的讀音。

四、字詞過關。

昨天已經讓同學們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預習課文了。下面,以小組爲單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點字詞和字詞疑點。

1、每個小組至少提出3個重點字詞,並解釋詞義。

2、提出在翻譯過程當中遇到的字詞疑難點。

——給學生2分鐘的交流時間,然後,以小組爲單位回答。

五、翻譯全文。

請一個同學翻譯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注出翻譯不恰當的地方和翻譯得精彩的地方。

教師總的指導)

六、分析人物形象。

瞭解了課文之後,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呂蒙爲什麼能夠打敗關羽呢?——學習。

在這個過程當中,誰起了重要作用呢?——孫權。

請大家再次深入地閱讀課文,想一想孫權、呂蒙是什麼樣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從哪裏可以看出來?(以小組爲單位討論)

孫權——

呂蒙——

我們在《最後一課》中學了很多描寫人物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神態)。那麼,在這篇課文中,主要採取了什麼描寫方法呢?

——對話。我們知道對話是人講的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神態。請我們同學以四人小組爲單位朗讀,一個人扮演一個角色。試着把握課文中人物的感情、語調。

請幾個小組來讀一讀,互相交流。

七、總結。

這是的一篇關於勸學和學習的文章。我想我們大家要反問一下自己:我是一個好學的人嗎?我正在用學習完善、發展自己嗎?如果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那麼我們最重要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司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業。

1、小練筆(任選一題):

(1)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呂蒙變化對你有什麼啓示?

(2)小作文《當呂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學案第15課。

勸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 學生能掌握積累下列文言常用實詞:勸、中、假、絕、師、傳、道、聖;掌握積累下列文言虛詞:於、而、故、焉、乎、之、其。

2. 學生透過探討,認識到自主學習、從師而學是一個人獲得教養的重要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 學生能歸納出作者在文章中對學習規律性的闡釋,能在探討的基礎上說出自主學習與從師而學的內在聯繫。

2. 學生能結合文章說出如何正確地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來說明道理。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 教學方式:問題探討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上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獲得教養的途徑》,懂得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之一,那麼我們還可以透過哪些途徑去獲得教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和韓愈的《師說》,明白透過自主學習和向他人學習也是獲得教養的途徑之一。

(二) 1.點學生讀《勸學》,正音。

2. 掌握通假字

3. .解題:勸,勉勵。這個字統領全篇,告訴我們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

4..理解課文,疏通大意。(結合課件完成)

5..總結寫作特點:運用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這些比喻的運用靈活多樣,生動形象,增強了表達效果,使論證更有力。

6.實詞積累:勸、已、中、槁暴、挺、礪、跂、疾、彰、假、絕、興、跬、功、鍥、躁

7.虛詞積累:而,於

8常用句式判斷(見課件)

(三)佈置作業:

1. 背誦、默寫《勸學》。

練習“一詞多義”訓練:絕,強,假,望,聞。

第二課時:

(一) 匯入:從荀子的《勸學》我們學習到要不停地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今天我們來學習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所作的《師說》,來學習韓愈對從師學習的看法。

1.文學常識:作者簡介,文體簡介。

2.古文運動:古文運動,是韓愈、柳宗元等人倡導的一場文學運動,它主要是反對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的豔麗浮誇文風,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強調學習先秦、兩漢的文章,主張“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韓愈和柳宗元等躬行實踐,終於把文章從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桎梏中解放了出來。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裏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5.本文了哪些論證方法論證中心的?

(1)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分層:①總論點

②職能(正)

③必要(反)

④原則和標準

(2)第二段文字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分論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作者的議論抒情

①古之聖人 聖人 衆人 聖益聖,愚益愚

今之衆人(縱比) 從師而問 恥學於師 其皆出於此乎(反詰)

②對其子 愛其子 於其身 小學而大遺

對其身(自比) 擇師而教 恥學於師 吾未見其明也(否定)

③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師道不復,智反不能及

士大夫 不恥相師 羣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歟(諷刺)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係 從批評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明總論點。

(3)課文第三段所用論證方法

論點:聖人無常師

引證:孔子的言和行

結論: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

(4)說明寫作緣由

6.詞類活用現象

六、教學總結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回答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於籃,而青於藍。(於,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後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錶停頓,並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並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連詞,錶轉折,相當於“卻”、“可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連詞,表順承,相當於“就”、“於是”。)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 (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 (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爲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後小結: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瞭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苟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

3.佈置作業:

(1)作文(任選一題)

談學習

試論“鍥而不捨”

(2)預習《逍遙遊》

勸學教案 篇4

1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的思想及《荀子》的相關知識。

2、學習積累“勸、疾、致、假”等文言實詞和“於、者、而”文言常用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學情分析

文言文是漢語言的“文物”,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是掌握和運用現代漢語的支點,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起點。但對於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文言文知識積累較少,古文閱讀量少,品味、欣賞古詩文,舉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強,甚至有的學生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該學什麼以及該怎麼學,所以爲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加大對文言文學習的力度。

 3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積累“勸、疾、致、假”等文言實詞和“於、者、而”文言常用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難點: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都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關於這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爲我們指明瞭方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佳作。

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

 二、作者、作品簡介:

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把學習作爲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著有《荀子》一書。他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闢,多用排比,有很強的邏輯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

 三、解題:

“勸”有“勸勉、勉勵”之意,所以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

 四、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並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進行論述的。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分別從學習的意義(第2自然段),學習的作用(第3自然段)以及學習的方法、態度(第4自然段)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五、重點字詞梳理

第一段:“君子”、“已”(引用君子的話,提出中心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第二段:

字詞:“中”、“輮”、“有”、“槁暴”、“挺”、“然”、“受繩”、“金”、“就”、“礪”、“博學”

特殊句式: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狀語後置句/介詞結構後置)

(論述了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三段:

字詞:“而”、“須臾”、“跂”、“疾”、“彰”、“假”、“致”、“絕”、“生”

詞類活用:水——名詞作動詞,游水,游泳

(論述了學習的作用——彌補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

字詞:“焉”、“神明”、“聖心”、“跬步”、“無以”、“騏驥”、“駑馬”、“鍥”、“鏤”、“用”、“跪”、“寄託”

詞類活用:善——形容詞作名詞,善行

用心一也——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特殊句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定語後置句,判斷句)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判斷句)

(提出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和專一)

六、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討論:課文第2、3、4段是如何來分別論述學習的意義、作用以及方法和態度的。(每個小組選取其中一段具體分析)

第二段:

青於藍

冰寒於水 客觀事物經過變化可以得到發展、提高

直木輮以爲輪

木受繩則直 客觀事物 經過 人工改造 改變原來狀況

金就礪則利

由此推論人透過博學、參省也可以達到知明而行無過

第三段: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善假於物 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假輿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推論出君子透過學習 也可以彌補不足,達到自己的目標

第四段: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正面設喻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積累

反面設喻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正反設喻

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堅持

正反設喻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專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七、主旨歸納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作用以及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從而勉勵人們要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揮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八、拓展積累

關於讀書的詩句: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金縷衣》)

9 勸學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爲“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爲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爲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爲荀子所著,末6篇或爲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並註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5)雖有槁暴()()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7)君子生非異也()

明確:(1)kuǐ(2)qì(3)lu(4)zhng(5)y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爲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透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爲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輮以爲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爲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爲“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爲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爲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爲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爲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爲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爲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爲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4、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採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鑑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透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5、小結

本文作爲《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爲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啓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教案點評: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學習本課首先要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再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最後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標籤:模板 勸學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