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木蘭詩

《木蘭詩》教案合集五篇

木蘭詩9.99K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木蘭詩》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蘭詩》教案合集五篇

《木蘭詩》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熟悉並理解這篇短文的內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3. 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1. 藉助故事闡述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尋找石獅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結果。

3. 對講學家和老河兵的認識、評價。

學習內容

整體感悟

紀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24歲便中進士,31歲已成爲翰林院大學士。其淵博的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爲《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官至禮部尚書。其作品與其淵博的學識一樣,涉獵廣泛,內容雜博,包括了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紀昀記錄了許多他的親身經歷,詳述了一切他認爲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的一切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河中石獸》對於我們的思維和認識具有較大的啓發和指導意義。不同的人因爲各自的閱歷和經驗不同,其思維方式必然也會迥乎不同,對於事物的客觀規律的認識也難免受種種條件的侷限,但我們人類的認識畢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經常因爲某些這樣那樣的原因而造成謬誤,有時甚至是集體的長期把謬誤當作真理頂禮膜拜,尤其是由於某些當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這些謬誤神聖化後,人們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傳統的認識豐富了人們的思想,但它同時也束縛了對事物的認識更新和發展。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萬象,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舊的思維或認識模式,仔細審察並研究客觀世界的規律。

《河中石獸》敘事簡約,與他一貫的寫作風格相同。全文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樣,因爲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是划着幾隻小船,順着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講學家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就一定正確嗎?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鬆散而輕浮,石獅沉到泥沙上,就會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論也許能讓衆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講學家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嗎?老河兵因爲自己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有關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習性有更細緻的瞭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流水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擊的力量,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衝,泥坑越深,到了石頭的一半,石頭必然倒陷在泥坑裏。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就再倒轉,轉呀轉呀轉個不停,就會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這則短文重點在寓理於事,作者在最後一段很清楚地表明瞭寫作的意圖:“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爲是的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又指明瞭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當在讀懂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同學們應廣泛聯繫實際,加深對課文主旨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啓迪。

《木蘭詩》教案 篇2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1.本單元“單元提示”強調:“學習本單元,要整體感知課文大意,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木蘭詩》塑造了一個巾幗英雄形象,爲千古傳誦的名篇”,故教學本課不宜進行支離破碎的翻譯,宜從整體上把握故事情節和木蘭的形象,並把全詩的背誦作爲學習重點。

2.本詩爲北朝民歌,剛健清新,表現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邁的氣概。它成功地運用了對偶和排比等修辭方祛,使得全詩氣勢雄渾,而又易記、易誦。習誦時,要注意體會它的民歌特色。

3.這首敘事詩充滿傳奇色彩。故事情節曲折,富有戲劇性。敘述洋略得當,如木蘭沙場征戰,思念親人,心理描寫細膩傳神;而關山飛度,百戰建功,卻只用寥寥幾句詩來概括,學習本詩應注意體會它的剪裁藝術。

指點迷津

重難點突破設想:首先攻克難點。針對“木蘭形象的把握”這一難點,可以這樣考慮教學思路:

1.在熟悉全詩內容的基礎上,指名講述故事的大意。

2.結合下面練習,開展小組討論,析誤辨正,然後集中交流。要點小結:第A項比較正確,它把握了全詩的“核”;第B、C、D項不僅離“文”太遠,而且還含有錯誤的分析。

附練習:

下邊是對木蘭的幾種評價,你認爲哪一種正確?如果認爲都不正確,那麼,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A.木蘭替父從軍,表現了古代北方勞動婦女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B.木蘭替父從軍,表現了古代戰爭的殘酷和對統治階級戰爭政策的否定。

C.木蘭替父從軍,不僅表現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願望,而又反映出他們對和平 勞動生活的嚮往。

D.木蘭替父從軍,不僅表現了愛國精神,而且表現了古代人民對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 的抗議。

3.教師示範評析。要點提示:以第二段爲例。一、二句寫木蘭母女對話,意圖是引出木蘭複雜、激盪的內心活動——前方戰事緊張,皇上徵兵,阿爺在冊,家中無可徵男丁。輾轉思索,決心既下:“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一個“願”宇,一個“替”字,顯示了這位女子果敢、堅定的信念。

4.指導分級選段品讀,然後交流。

5.教師相機點投,形成統一要點。

爲突破“詩的剪裁藝術”這一難點,可採用以下步驟:

①引導學生明確:本詩的剪裁藝術主要表現爲“詳略得當”。

③快速默讀全詩,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輪廓:紡線想心事——準備出征——戀別登程——沙場征戰——得勝辭行——榮歸故里。

③把握木蘭形象,細心探究:上述各情節中,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民歌的作者爲什麼如此剪裁?

④組織學生交流,再歸結要領。

接着是掌握重點:

1.關於對偶和排比

①運用識記法熟知定義要點。

古代詩文裏經常把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兩個短語、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稱地排列在一起,表達相似、相反或相關的意思,這種修辭方法叫對偶。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短語、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來組成。無論敘事、議論、抒情,都可以用這種修辭方法來加強語勢,或表示逐層深入。

②採用比較法辨明差異。對偶和排比容易“錯位”。如何辨“明”?應從結構、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藉助例句實際訓練。

例: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該句顯然不是對偶。因爲兩個句子僅字數相等,結構前後相去甚遠——“見軍帖”是動賓短語,“大點兵”是偏正短語。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辭神韻,應在具體語境中選例、析例。

2.關於習誦

①教師示範背誦,以激發學生興趣。

③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快速背誦。如:A.各個擊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習誦);B.畫面再現法(如三、六段,邊讀邊聯想情景);C.小組競賽法(五至六人一組,用“接龍”方法背誦);D.自我檢測法(在草稿紙上只寫出每句的領頭字,自己獨立地誦讀)。

二、學海導航

學法指要

(一)《木蘭詩》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作品時代怎樣?

提示: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衆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儲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題才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樸。

(二)二百年來,木蘭這個形象爲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試根據課文進行分析。

提示:

這首敘事詩,是按時間順序寫的。全詩分爲六段。

第一段:從“唧唧得唧唧”到“從此替爺徵”,木蘭得徵兵的消息,準備代父從軍。

詩的開頭四句,先寫木蘭坐在織布機上停織嘆息的情況;接着,用四句問答的形式,自然民間入對徵兵之事的敘述,“昨夜見軍帖”,可見戰事的緊急;“大點兵”可見徵兵規模之大,戰事的嚴重。“十二”、“卷卷”,都極言多,表明情勢的急迫,父親被徵已不可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一組排比句,照應前段,點明嘆息的原因。接下去的“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兩句,表明木蘭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毅然決定替父從軍。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拋頭露面被視爲“非禮”,而木蘭卻女扮男裝,準備和男兒一起,奔赴戰場。到這裏,木蘭的勇敢、果斷的性格,已給讀者留下了第一個鮮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蘭做入伍準備和赴戰地途中的見聞、感受。

先寫木蘭緊張籌備,整裝待發。用“東”、“西”、“南”、“北”這種民歌常用的鋪陳手法,藉以突出準備工作的繁忙。

後面八句,是兩組排比句。既表現了一個女孩子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的感情,又寫出了出征的歷程,行軍的疾速。讀着,我們好像聽到了黃河的濤聲,燕山的馬嘶,看到主人公縱馬奔馳在漫長崎嶇的征程,去迎接戰鬥。

第三段:概括記敘木蘭十年征戰的情況。

前面兩句,寫一路行軍的情況。“萬里”一詞,顯出路程之遙;“關山度若飛”,用誇張表現行軍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矯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戰地生活中具有鮮明特徵的事物,渲染了戰場的氣氛和環境的艱苦,描寫簡潔、生動,使讀者好像聽到了寒風中陣陣的刁斗聲,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戰士的鎧甲,寒光熠。最後兩句,前句寫戰爭的激烈,以襯托木蘭的驍勇和剛強。十年的征戰,對一個改扮男裝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尋常的經歷啊!在呵氣成冰的夜晚,木蘭多少回徹夜不眠,和戰友們風馳電掣,越過數不清的山山水水。儘管沒有正面寫怎樣戰鬥,怎樣生活,但在戰場上戰馬飛馳的形象,卻生動地概括了她十年戰鬥的生活,表明她經過無數次血與火的考驗,經受了嚴酷戰爭的磨鍊,終於歷盡艱辛,屢克頑敵,成爲建立了赫赫戰功的英雄而凱旋歸來。

第四段:木蘭入朝受賞,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還鄉的請求。

因戰功卓著,木蘭受到天子的接見,被加官晉級,賞賜了數不清的財物。“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兩句,在前段的基礎上,進一步讚揚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時,也爲下面的辭官作了鋪墊。

勳位如此之高,賞賜如此之多,然而,木蘭卻不屑一顧。她深切地懷念着故鄉。十年奮戰對她來說,並非爲了受賞加爵,而只是爲了爭得安定地從事勞動的生活權力,因此,木蘭堅決地作出瞭解甲歸田的請求。處於長期封建戰爭動亂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勞動生活,他們把這一願望,寄託於木蘭形象之中。木蘭辭歸這一情況的設定,正反映了人民羣衆的理想。

“辭官”一節,在木蘭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木蘭在建立功勳後,沒有以此爲階梯,進入統治階級的行列。相反,卻解甲歸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這位古代女英雄的藝術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詩歌具有強烈的人民性,而有別於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蘭與家人的歡聚,改裝後同伴的驚訝。

“爺孃聞女來”,以下三組排比句,寫出聽到木蘭歸來的喜訊後,家人的歡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裝,小弟宰豬羊,一派忙碌、熱鬧的景象。

“開我東閣門”,以下六個排比句,細述木蘭歸家後的一連串舉動。“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真切地表現了她的女性特徵。到此爲止“完成了木蘭這一藝術形象的最後一筆,一個淳樸、勤勞,既英武豪放,又美麗動人的古代傑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們的眼前。

從“出門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驚忙”,襯托出木蘭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寫出木蘭的豪感,表現了人們對女英雄的讚美。

“安排辯我是雄雌”,畫龍點睛地揭示出全詩的思想意義。木蘭穿上男裝,在戰場上馳聘格鬥時,同男戰士一樣吃苦,一樣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倫理道理的主要內容,是束縛婦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鎖。而木蘭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勳和藏視功名富貴的美富,無情地嘲諷了封建統治階級輕視婦女的倫理觀念,揭示了全詩的思想意義。

這首優秀的古代民歌,生動地描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勤勞、質樸、堅強、勇敢、蔑視官爵利祿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理想和願望,時至今日,木蘭的形象,還成爲廣大婦女引以自豪的榜樣,成爲鼓舞婦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三)《木蘭詩》是我國古代一首著名的敘事詩,被譽爲“樂府雙璧”之一。它敘述了木蘭代父從軍十多年以及立功後不接受獎賞而還鄉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此詩充滿傳奇色彩,情節曲折,戲劇性強。在選材、組材上注重詳略得當、疏密相間,很值得我們借鑑。你能指出本詩的詳略如何安排嗎?

提示:

木蘭既是普通勞動婦女,又是代父從軍馳聘沙場的巾幗英雄,她立戰功而不貪榮華富貴,甘願回故里重過普通婦女的生活,這正是木蘭形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至今廣爲流傳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對木蘭從軍的緣由、惜別、辭官、還家鋪敘得不厭其煩。

作爲一個女兒家,和男子一樣晝夜兼程奔赴前線,那艱難可想而知,作者用兩組“旦辭……暮宿(至)……”詩句寫出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同時連用兩句“不聞……但聞……”,巧妙而細膩地刻畫出木蘭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爲詩的重要不在於寫戰爭本身,而在於謳歌頌揚木蘭勇於獻身不圖榮華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準備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戰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寫她跋山涉水、馳聘沙場,又寫了戰爭的殘酷及時間長,突出了木蘭的出生入死勞功高,從側面表現人物,給讀者想象的空間。

木蘭代父從軍,凱旋還朝,她不圖功名利祿,願回家過耕織生活,表現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詩中詳細地描繪了木蘭回鄉與家人團聚以及恢復女兒裝時的喜悅之情,渲染了熱烈的場面,這歡樂的氣氛,充分了生活氣息。

作者就是這樣詳略得當地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畫出她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愛國的優秀品質,使其成爲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

(四)閱讀文言文,必須掌握一定量的詞語,請積累本詩的一些重要字詞。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 hàn汗水 jiàn四濺

可 汗 濺

kè可汗 hán可汗 jiān濺濺

yàn燕子 zhù著作 qiǎng強大

燕 著 強 qiǎng勉強

yān燕山 zhuó穿着 jiàng倔強

2.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帖,同“貼”。

出門看火伴:火,同“夥”。

3.詞語補釋:

何所思:想的是什麼,即“所思何”。所思,名詞性的“所”字結構。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何所憶”與此同。

但聞:只聽到。但,只。

胡騎鳴啾啾:胡人戰馬啾啾的叫聲。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騎,舊讀(jì),這裏作“戰馬”講。現統讀爲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裏馬。馳,動詞,使……馳,這裏可譯爲“騎上”。

4.重點實詞:

可所億:思念 有爺名:父親 市鞍馬:買

戎機:軍機,軍事 朔氣:北方的寒氣 百千強:有餘

不用尚書郎:不願作 扶將:扶持 花黃:婦女臉上的一種裝飾

提示及答案:詩中屢次提到一些數字,如:“軍書十二卷”、“策勳十二轉”、“同行十二年”、“壯士十年歸”。其實,“十二”是極言其多,“十年”不過是舉個成數,都不能認作確實的數字。這樣的運用數字,不拘泥事實,和開頭寫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結尾吟唱者的話,還有中間的“東市買……北市買……”、“爺孃聞女來……小弟聞……”兩節,都體現了民歌的特點。

《木蘭詩》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文言詞彙積累;

2)品味詩歌的傳奇美、形象美、語言美;

3)背誦詩歌。

2、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深刻領會木蘭保家衛國的熱情,領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教學重點:

詩歌傳奇美、形象美、語言美的探索。

教學理念:

以講述、品味、朗讀爲主的板塊教學模式。

教學步驟:

1、導語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剛健的巾幗英雄)、西施(集嬌美女兒於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剛柔相濟的女子——木蘭。(板書課題)

2、初讀詩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要求讀準字音。

2)點讀註釋,理解詩歌大意。

3、講述傳奇美。

1)默讀課文。用4——8字完成每節大意:

第一、二節: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節:;

第四節:十年征戰生活;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比喻作結,解答奧密。

(第三節:準備出征,奔赴戰場,第五節:還朝辭官,第六節:還鄉團聚)

2)主題探索。

討論:下面對《木蘭詩》主題的概括,你認同嗎?

A讚頌勞動人民出生的婦女英雄;

B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C歌頌尚武精神。

3)繁簡處理探索。

討論:作者七節詩是否平均用筆,哪些詳、哪些略?爲什麼?

(備忘: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不惜筆墨,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

板書:得當的詳略處理(依據主題需要)

4)講述傳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脈絡②體現主題③詳略得當。

4、品味形象美。

1)根據提綱,找出詩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語言品味人物形象。

嬌美女兒 勤勞善良

淳厚質樸

熱愛親人

巾幗英雄 堅毅勇敢

機敏活潑

報效祖國

2)小結板書:豐富的人物形象。

3)畫木蘭。

分組畫女兒妝、巾幗妝的木蘭。

5、朗讀語言美。

1)品味下面詩句,說出句式特點,從詩中找出類似詩句。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復沓句)

②爺孃聞女來,……;阿姊聞妹來,……;小弟聞姊來,……。(排比句)

(備忘:①旦辭爺孃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②東市……,買長鞭。)

2)小結板書:獨特的語言風格(民歌:反覆詠歎、反覆鋪陳)

3)朗讀品味。

6、遷移閱讀。

孔雀東南飛(節選)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爲君婦,心四常苦悲。君既爲府吏,守節情不移。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妒嫉嫌遲。非爲織布遲,君家婦難爲。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守節情不移( ) 妾不堪驅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認爲詩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樣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寫主人聰明能幹的句子是:

②描寫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書設計:

木蘭詩

一、傳奇美 1、得當的詳略處理

二、形象美 2、豐富的人物形象

三、語言美 3、獨特的語言風格

《木蘭詩》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學習民歌的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木蘭的精神和品格。

教學重點:

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木蘭的精神和品格。

教學難點:

學習民歌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教師匯入。

學生聽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自由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瞭解。然後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2.文學知識介紹。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詩是一首北朝民歌,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

二、初讀感知

1.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同桌輪讀,選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閱讀這首民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2.畫出並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爲好的詞、句、段。

3.利用古漢語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詞的音義、精彩詩句等內容製作學習卡片,並試着翻譯課文。

三、設疑自探

1.本詩敘述情節詳略得當,請作簡要分析,並概括這首敘事詩的內容。

2.你覺得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

3.本詩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語言特色。

四、解疑合探

學生小組討論後明確:

1、詳寫: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略寫:出征前的準備、軍旅征戰生涯。內容:這首長篇敘事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2、 結合詩歌內容,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

3、本詩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語言特色。

整首詩大量運用了民歌常用的藝術手法,採用了互文、反覆、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五、質疑再探

透過以上學習,你還有哪些疑問?

問題預設: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把喜歡的原因與同桌進行交流。

(同桌交流後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重點研討課文第4自然段。

明確:①木蘭的征戰生涯。②對偶。作用:筆墨精煉,對仗工整,音調鏗鏘,氣氛雄壯悲涼。 ③過渡段,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六、拓展運用

你還知道歷史上或者傳說中哪些女英雄及她們的事蹟,講給大家聽。

七、課堂小結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不必只侷限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

八、佈置作業 基礎訓練習題

板書設計: 木蘭詩

1.人物形象。

2.語言特色。

《木蘭詩》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適當介紹詩詞的歷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與思想加強朗讀教學,理解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與藝術魅力情感與態度學習木蘭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

重點與難點

體會詞的意境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方式學生活動、方式

情景匯入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它常用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寫複雜的思想感情。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詩歌的藝術魅力吧!首先我們來學。

教學內容

一:介紹木蘭詩產生的背景

請同學講卡通電影花木蘭的故事後,教師講述:這首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從歷史和地理的條件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在後魏,這詩產生在民間,儲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二:教學課文1:鼓勵學生個別朗讀,聽的同學字的讀音2:自由朗讀,瞭解詩歌主要內容。3:雙邊互動,討論詩歌內容:從詩歌開頭四句,我們想象出那是怎樣的一個場面?透過問答的形式,第二段點明瞭什麼情節?承接上節的“願爲市鞍馬”,第三段寫了哪幾句?是否一定要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去買這些東西?第三段接下來的幾句,寫出了什麼內容?用什麼修辭手法第四段主要寫什麼?試逐句分析後再概括內容第五段寫木蘭回朝,天子對她怎樣?她的要求是什麼?

貫徹課改精神,提高課堂質量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方式學生活動、方式

三:教學內容

第六段寫木蘭回鄉寫了哪些內容?高潮在哪裏?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讚詞,用的什麼修辭手法?

四:互動後明確上述問題

五:分散朗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六:理解人物:全詩塑造了一個什麼人物形象?怎樣評價這一人物?1:分組討論後再交流2:明確:全詩塑造的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全詩讚揚了木蘭的英雄氣概與愛國精神。作爲一個女子能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不被同伴識破,足見其才幹非凡。

七:分析詩歌寫法上的特點1:詳略得當再讀全詩,思考這首詩是怎樣安排詳略的?爲什麼這樣安排?2:全詩恰當的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舉例說明對偶:

排比:

互文:

附板書:

木蘭詩1:代父從軍,征途思親2:艱苦征戰,十年凱旋3:辭官回鄉,親人團聚4:吟唱附文,隱喻讚頌

小結與作業

這是南北朝時的一首北方民歌,敘述的上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感悟

標籤:木蘭 教案 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