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人與海》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6篇)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1

這是我第一次認識海明威,第一次接觸到海明威的作品,他給我的是一種心靈的共識,一種心靈的震撼。

《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的確很偉大,可對他的結局我不知用“失敗與成功”這兩個詞中哪一個去形容,彷彿這兩個詞都不是那麼合適如果說聖地亞哥是失敗的,可他最終戰勝了鯊魚、走出了茫茫大海,所以他不能算作失敗。如果說聖地亞哥是成功的,可他走出了大海自己也差不多要倒掉了,而且他四十八天的海上航行收穫的也不過是十八英尺長的與骨頭,這能算作成功嗎?應該不能算。我看關於聖地亞哥只能說是失敗的成功,對,失敗的成功,就是這個詞,形容聖地亞哥的結局彷彿也惟有這麼一個詞了。對聖地亞哥,心中有着不可思議的敬佩,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可思議的敬佩來自於他那頑強的精神,在捕獲大魚的艱苦三天裏,他面對苦難所說的是“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他這不屈的精神,告訴整個大海、也告訴了我他是偉大的。他不是弱者而是一個強者,儘管他很老,可依然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站在大海上依然要撐起屬於自己的那片藍天。我曾一度的迷茫,在這茫茫人生路中,我該有一種怎樣的態度,面對聖地亞哥我感到慚愧,因爲在人生路中,我想着放棄,選擇過輕生。而聖地亞哥則不同,在茫茫大海上,死亡無處不在,那份陰影從始至終都存在着,也許這是海明威創作的緣故。記得美國評論家貝茨曾說:“實際上海明威的作品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死亡”死亡意識是海明威人生哲學的核心,所以故事中瀰漫的是死亡的陰影,聖地亞哥是不同尋常的,他不會放棄,不懂放棄,也不願放棄,彷彿在聖地亞哥的人生字典上“放棄”是一個沒有排上去的詞一樣,他不允許自己倒掉、不允許自己認輸。可以說他在很大一種程度上超越了死亡,也正是在這種超越中,自我的精神力量被激發和肯定。我敬佩,看聖地亞哥,我看到了死之淒涼、死之可怖、死之無常,可聖地亞哥老人以他有限的歲月告訴我,生命最大的意義在於永遠不會被死亡約束。我敬佩着,敬佩着這份精神、這份毅力,在生活中,我需要這份精神與毅力。

似曾相識的感覺,來自於聖地亞哥那無盡的孤獨,四十八天的海上生活中,每天都是自言自語,要麼對天、對月亮、對星星說話,要麼對魚、對水說話,如果說這份孤獨是由於環境導致的話,那麼他回到人羣中呢?得到的是冷漠和嘲笑,這份孤獨在人羣中彷彿更孤獨。如果說人羣對聖地亞哥有着依戀的話,那就只有小男孩馬諾林了。馬諾林是聖地亞哥在人世間唯一的牽絆,是他除了海與魚外另一個信念。在海上的日子裏,老人提到最多的就是“要是孩子在就好了”聖地亞哥每說這句話都讓我感到他身姑力單的淒涼,孤獨無援的處境。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隔膜與溝通的不易,人的孤獨感和對命運的難以把握,是烙印着心痛的傷痕。

我曾說,作者對於筆下的角色是一種愛情,也許聖地亞哥就是海明威自己吧!他始終擺脫不了孤獨,儘管他的孤獨不是來自於自身的困惑,只是個人主義的束縛,可他依然擺脫不了,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面對世界、面對自己,深深的明白着對那個處境的感悟和體驗,可也只能無可奈何的感嘆,時而我覺得聖地亞哥很偉大,時而又覺得聖地亞哥很可憐,我不知道對我自己是否也同樣是這番感覺。

著名作家吉卜林在小說《叢林之書》中藉以一位未收到人類文明污染的狼孩之口說,人道印度從林中獵殺虎豹並非爲生計所迫,而是要證明自己征服者的勇氣。也許這就是對聖地亞哥的真實寫照,聖地亞哥歷經艱辛追捕馬林魚,爲的只是展現自己的英雄本色。黑暗中老人奇蹟般的回到漁村,帶回來的嗎淋浴只剩下一堆白骨。儘管他疲憊不堪,可內心的驕傲絲毫不受損傷。總感覺在這一點上自己多麼有點不謀而合。我相信充滿了求勝慾望的老人只要稍微調整,他又會揚帆出海的,到灣流的遠處去尋找征服的對象,尋找自我。茫茫大海對他是一種挑戰,並不是他謀生的場所。同時,這也應該是孤獨的促使。馬諾林是老人唯一的牽伴、唯一的依戀。老人對男孩說,他不是一個尋常的老頭兒,而證實這一點的就只有在大海上捕獲征服的對象,捕獲那份內心的驕傲和對男孩的許諾。

此刻,我最爲想知道屬於我的挑戰,屬於我的戰場,屬於我征服的對象,屬於我的驕傲,屬於我的馬諾林是什麼?如果教室是我的戰場,那似乎太過於狹小;如果分數是我征服的對象,那似乎太過於短淺;如果榮譽是我的驕傲,那似乎逃過於勢利。屬於我的馬諾林呢?我想,唯有心中的天使了,給我信心,給我力量,同時也給我動力。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海明威,可關於他的“硬漢子”精神早在很久以前我就聽說了,也瞭解了,如今算是徹底見識了。生活中,我不承認我是弱者,可那“硬漢子”的精神我又確實沒有,很是欽佩海明威,卜,應是欽佩聖地亞哥那不服輸的精神。死亡與失敗是海明威作品的主題,可爲何給聖地亞哥不同尋常呢?是那份超越嗎?作者已超越了死亡,是嗎?

心靈的震撼,震撼的心靈。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2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着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着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老人與海》是一首田園詩,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倫式的,不是麥爾維爾式的,好比荷馬的手筆:行文又沉着又動人,猶如荷馬的詩。真正的藝術家既不象徵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藝術品都能散發出象徵和寓言的意味,這一部短小但並不渺小的傑作也是如此。“美國藝術史家貝瑞孫是這麼評價《老人與海》的。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羣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裏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爲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標前進。

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當我讀到”大馬林魚開始快速地圍着小漁船遊動,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舉着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

正因爲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在讀到大魚的血腥味被一羣鯊魚嗅到了,爭相游來搶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劍魚的嘴等一切可以用來攻擊的武器自衛,並最終趕走了這羣鯊魚。但大魚的肉已經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還風趣地批評自己的左手”該工作的時候卻在休息“的時候,我也被老人樂觀的精神所折服。

在生活中,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對待,不能斤斤計較。最後,小說以一個少年看到老漁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再次描寫了這條魚的巨大,說明老漁夫所克服的困難之大,非比尋常。小說歌頌了老漁夫不畏艱險努力奮鬥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像他那樣,不能滿足於現狀,應該積極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半途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和勝利。

海明威爲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爲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爲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鬥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

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爲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着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纔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裏,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爲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爲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爲,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爲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每一本書,都有它自己的”靈魂“,當你閱讀一本書時,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覺當中,陷入了《老人與海》中所構想的世界。因爲書所有的”靈魂“不同,自然那個所構想的世界也不一樣。而我所指的”靈魂“,就是每本書,其自身要表達的思想,或者願望。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3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傑出的小說家,“二三十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他著作頗豐,但其中影響力最大的還是《老人與海》。這本書我以前已經看過,但這一次看卻有全新的感受,特別是聯繫到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在全書剛開始的時候,老漁夫聖地亞哥已經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了,一直跟隨老人出海的孩子馬諾林也被安排到了別的船上,老人只好一個人孤零零地出海。可以說,老人是跌到了谷底。然而否極泰來,這時,老人卻抓到了一條前所未有的大魚,“它經過船底居然要那麼久,他不敢相信它竟有這麼長”。從這裏開始,全書進入了精彩的部分。關於老人,有着諸多解讀,最著名的一種就是認爲老人聖地亞哥就是上帝。不過,我卻對老人與那條大魚的關係有一種離奇的看法。

我認爲,那條大馬哈魚,就是老人自己。

這個看法,是受到了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啓發。電影講述了少年派在一次海難中,一個人遺落在大海的一艘小船上,船上除了他,還有一頭老虎、一條鬣狗、一匹斑馬和一隻猩猩,開啓了一段奇幻之旅。電影結尾,只有派和老虎活了下來,被人所救。人們不相信他的故事,於是他告訴人們,廚子是豺狼,水手是斑馬,媽媽是猩猩,派自己是孟加拉虎。這個故事被人接受了。

回過頭來,《老人與海》中老人聖地亞哥的捕魚過程和電影的精彩程度可以說不相上下,老人和大魚的對應、少年派和老虎的對應,驚人地相似。老人一開始就沒有把大魚當作自己的獵物,而是當作對手,“希望能看見我這對手的樣子,就算只看一眼也行”。而且,無疑兩者是勢均力敵的,“我對它一點辦法也沒有,他對我也沒一點辦法”。老人和大魚有着太多的相似之處:強大———老人和碼頭上力氣最大的人比手勁比了一天一夜,而魚也和老人周旋了兩天兩夜,“它太出色了,太奇特了”;年老———老人不知道有多大年紀,但是“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古老”,同樣的,大魚也很老,“誰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年齡了”。

老人和魚的相遇,是巧合,也是命中註定。本來“它的選擇就是在黑暗的深水中待着,遠遠地躲開所有的圈套、引誘和羅網。我的選擇是去誰都沒到過的地方找它。”老人在這次出海捕魚之前,可以說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他來尋找這條大魚,就是在尋找自己。在找到了自己之後,老人的第一任務就是捕獲他、征服它,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征服、自我救贖的過程,所以老人要對魚說“魚呀,我奉陪到你死”。這個過程,是異常艱難的,因爲老人和魚是勢均力敵的,就像酒店裏的那次扳手勁。老人對於魚,對於自己,是“我愛你,特別敬重你。但不管怎樣,今天我都要把你殺掉。”

老人逐漸感到了疼痛、疲勞、手發麻、抽筋,這些描述,其實說的也是大魚的感受,老人不斷變得虛弱,大魚也被逐漸殺死。爲了表明老人就是魚、魚就是老人,這裏直接點明瞭———“我希望自己就是這條魚,他想,用盡它所有的力氣,而將要對付的只是我的毅力和智慧。”老人的精神,在與魚抗衡中,逐漸融爲一體,“它可以供多少人吃啊,他想。但那些人配吃它嗎?不配,肯定不配。就憑它的行爲風格和它那強烈的自尊心,誰都沒有吃它的資格。”這高貴的品格、行爲風格、自尊心,說的就是聖地亞哥。

在於大魚搏擊的最後,老人和魚融爲一體,下面這段話,與其說是老人在對魚說,不如說是老人對自己的告白————“我從未見過比你更龐大、更漂亮、更沉穩或更高尚的東西,老弟。來,害死我吧。我不在乎誰把誰害死。”

然後,老人殺死了大魚,可以說老人戰勝了自己。本來以爲一切都結束了,但沒想到,卻引來了成羣結隊的鯊魚。這個時候,守護大魚,就是守護老人自己、守護自己的精神。“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這是老人面對這個世界的宣言。隨着大馬哈魚被鯊魚們撕扯殆盡,老人的身體也筋疲力盡,但老人從未放棄抗爭,也從來沒有動搖過意志————“跟它們拼,”他說,“我要和他們拼到死。”

最後,大魚被吃完了,只剩下一副骨架,可以說,這條大魚和老人被毀滅了。“他往海里吐了一口說:‘吃了它,加拉諾鯊魚。去做夢吧,夢到你們把一個人殺死了。”————大魚就是老人,再明顯不過了。當老人認爲自己被打敗時,孩子說“你沒有被它們打敗”。確實,正如老人的宣言,他(和大魚)只是被毀滅了肉體,卻沒有被打敗。

老人的這段奇幻旅程,不但是肉體的大考驗,更是靈魂的大考驗。無疑,老人透過了這次考驗,他也就有了當獅子的資格。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4

現代人因忙碌於社會的競爭與個人的生存,常常匱乏於與自然的和睦與親近。久而久之,自然在其心目中便成爲滿足其慾望的攫取對象。當你偶爾發現那些人與自然和諧之完美故事時,或許能夠使你暫時忘卻那人慾橫流的現實社會和那滿目創痍的自然環境。這天在小學六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堂上,我便深深地沉浸在那完美故事的陶醉之中,心靈如被清泉滌盪過一般舒爽潤澤。

這篇題目爲《老人與海鷗》的散文,如同它的作者一般默默無聞,但它所講述的故事卻能讓人釋放那難以抑制的強烈感情。

在你不經意中去閱讀這篇文字的時候,首先印入你眼簾的是那位普通的老人:“他的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的褪了色。”

顯然,這是一位普通到“褪色”的老人。我不明白這老人的來歷,也不明白他的生活狀態,但是,卻從他的形態和所用物品上,看到了他的生活色彩——一種“褪色”的簡單與樸素,或許還有許多不爲人知的寂寞與清貧。他從二十多裏以外的城郊步行來到這翠湖邊,不是爲垂釣,也不是爲散步,“只爲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正是這個普通的老人,卻做着一件普通人未必能做的事。且看老人是如何爲海鷗送餐的。

“老人把餅乾丁很留意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撮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的乾乾淨淨。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

讀到那裏,使你不由的想到:彷彿老人不是在哺育一羣野生的、自由的海鷗,而是在餵養一羣家生的、籠養的鴿子。這些自由生長着的自然寵兒竟然能享受到只有籠中的家禽纔有的人類的待遇。此時,他和它們之間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我不明白其中的一隻海鷗是否以前歷過來自人類殘忍獵手的攻擊與不懷好意的接近,但至少,那些能夠在老人身邊“起起落落”的海鷗,必定還信賴人類族羣的善意與完美。看來,人性的完美不僅僅僅要聽憑人類自己的判定,還需要聽憑自然界與其共生的其他物類的判定才更爲完整。

記得在自己很小的時候,每當看到秋高氣爽的天空中由北向南飛過的雁羣時,心中總會涌現出濃濃的與之爲伴的渴望與憧憬之情。因爲那像是與仙爲伴,甚至還比與仙做伴更令人陶醉和神往。而這個老人卻有幸能享受這人間的仙境。而仙境中的人總會迷醉於其中而忘卻人間的一切煩惱。

“在海鷗的鳴叫聲裏,老人抑揚頓挫地唱着什麼。側耳細聽,原先是親暱的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角’、‘灰頭’、‘紅嘴’、‘老沙’、‘公主’…”。那裏,海鷗與老人的遙相互應已經遠遠突破了彼此間的語言障礙,他們的融合是那樣的親切與自然,構成了一幅精美絕倫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畫像!“嘖…嘖…海鷗聽到老人的喚,立刻飛了過來,把他團團圍住。”而那隻名叫“獨角”的海鷗竟然還在老人的呼喚下“飛過來在老人手上啄食”,如同家中被老人精心呵護的小孫女一般耍潑撒嬌。

當老人以“立刻生動起來”的眼神和他人述說海鷗“重情意…”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在以最大的包容心理解着現實人生中的種種醜陋與絕望,並以此來喚醒因慾望的壓迫而迷失情意的人們。而海鷗的每次離去,總會帶走老人的殷切期望與無限關懷之情。“老人望着高空盤旋的鷗羣,眼睛裏帶着期盼”。我想,在老人的期盼裏,不僅僅包含着與海鷗再次的相伴,更包含着對海鷗重情意這種完美品質的期盼。

老人的期盼原先是確切無疑的!他對海鷗的那份完美的感情,早已經被那“重情意”的海鷗受納,並在老人離開它們之際,竟以動人心魄、震撼人心的力量,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我們把老人最後一次喂海鷗的照片放大,帶到了翠湖邊。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與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一樣…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叫着,翅膀撲的那樣近…”讀到那裏,一種的難以名狀的激動最後溼潤了我的眼眶,我在爲老人的幸福而溼潤,更爲那些情意深重的海鷗們而熱淚盈眶!

從這篇美麗的文章中,讓我看到的毋寧說是老人完美的人性,倒不如說是海鷗完美的品性。而更讓我激動不已的是,在這完美人性與完美品性之間相通着的東西——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融,原先是那樣完美,如此動人!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5

桑提亞哥(Santiago)是個可憐的老頭——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Hemingway)以自我精煉的語言塑造了這個形象,能夠說,海明威並沒有給予老人成功,卻賦予老人在壓力下優雅而堅韌的形象。

老漁夫在海上一無所獲地漂流了84天后釣到了1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marlin),這是1條比他的漁船還長2英尺的魚,是在拖着漁船整整兩天兩夜之後才被刺死的。老人的命運似乎並不成功,他又遭遇了鯊魚,經過殊死的搏鬥,馬林魚只剩下一副骨架。

骨骼是精神的支柱,海明威看似沒有讓老人桑提亞哥成功,卻以光禿禿的骨骼奏出了老人性命的硬度。

“我和你奉陪到死”——這個硬漢應對挑戰如是說。暗喻他自身的英雄主義所在,還有他趨向堅韌的力量。故事的頭尾,都出現了名叫明諾林(Manolin)的男孩——他期望繼承老人的事業。何止捕魚的事業要被傳承,這副錚錚鐵骨又何嘗不爲咱們所崇敬、所供奉、所學習呢。在老人的故事裏爲什麼有這個孩子的出現?年輕,象徵着力量和期望,即便是老人,他的內心同樣是年輕的。文中多次描述到獅子,阿非利加海灘上,獅子在笑鬧嬉戲,它們浮此刻老人的夢中,一向在老人的心中,同樣揭示了老人永遠不會老的意志。

海明威的這部小說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和普利策獎。這個骨頭裏留有幾百塊彈片的硬漢作家,恰當地寫出了性命的強度,告訴咱們怎樣去應對生、老、並死,告訴咱們心該有多寬,如海一般。老人是孤獨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獨的,正因他的意志是那樣的堅強。

不妨將鯊魚看作打擊,吃掉你的成功和幸福。但正如那孩子說的:“它沒有打敗你,它沒有。”

一個真正的強者,只能被摧毀而不能被擊敗。在寒假期間,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最令我佩服的是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必須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小說透過人與自然的鬥爭,表達了人要勇敢地應對失敗的主題。桑提亞哥在同象徵厄運的鯊魚的鬥爭中雖然失敗了,但他並沒有在厄運面前屈服,認爲人雖能夠暫時戰敗,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遠也打不垮的。“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能夠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他的這句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說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徵性。運用反襯法、內心獨白來刻畫人物性格,語言清澈流暢、樸素無華。

小說描述的是一個老漁夫桑地亞哥,他是一位孤獨、失敗,而又英勇無畏、鍾愛生活、渴望勝利的老人。小說一開始,就奠定了其失敗與孤獨的命運基調——“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1條平底小帆船上釣魚的老人,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沒逮上1條魚”,“倒黴到了極點”。他的打了補丁的船帆,“像是一面標誌着永遠失敗的旗子”。他曾有妻子,但已去世的妻子只成了畫像,映照着他的孤獨。他也有過年輕時的輝煌,並曾在角力中榮獲過人人羨慕的“冠軍”。但是此刻,他卻成了一面古老破敗、傷痕累累的旗。“他不再夢見風暴,不再夢見女生,不再夢見偉跡,不再夢見大魚,不再夢見搏鬥,不再夢見角力,不再夢見他的老婆”。彷彿他已一無所有。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1條大魚上了鉤,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1條超過自我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下。他充分利用自我捕魚的技巧,慢慢浪費大魚的體力,當魚不再夠力氣拉着漁船向前時,它開始繞着船轉,它越遊越近,最後被漁夫用漁叉一下刺死了。之後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羣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下,與1條又1條的鯊魚搏鬥,但是無奈武器都被鯊魚破壞掉,魚被吃掉了一大半,只剩下魚頭和魚骨,漁夫此時亦筋疲力盡,無力繼續保護魚了,但他還是把殘骸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最後,小說以一個少年看到老漁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再次描述了這條魚的巨大,說明老漁夫所克服的困難之大,非比尋常。

《老人與海》的敘事藝術無疑是相當傑出的。一方面,它是海明威“冰山理論”的又一次極爲成功的體現。他在談到《老人與海》的創作時以前說過:“《老人與海》本來能夠寫成一千多頁那麼長”,但他“總是根據冰山的原理去寫它。關於顯現出來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的。你能夠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這隻會使你的冰山深厚起來。這是並不顯現出來的部分”。在它簡單的故事情節背後,深藏着咱們前面所闡述的那樣豐富而又博大的世界;另一方面,它像詩篇,像是一曲交織着沉鬱、苦難、昂揚與莊嚴,甚至也不無明麗與柔情的氣魄宏偉的交響曲。它從桑地亞哥的孤獨與失敗開始寫起,依次書寫他在出海之前與小男孩的交往、他的揚帆出海、他與大馬林魚及鯊魚的搏鬥、他的失敗的返航,最後復歸於他莊嚴的夢境。他的語言豐富多彩,不僅僅雅緻冷峻、簡潔有力,而且色彩鮮明,具有莊嚴偉岸的藝術風格。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6

我與《老人與海》的初次謀面是在一個小書店裏。書店名字沒記住,只記得它和整整齊齊的書擺在一起。在琳琅滿目的書目中,我看到《老人與海》,便拿起翻看,誰知頓生喜愛之情。也許是封面設計得精美,也許是書名給人一絲遐想……在爸爸的催促聲中,我放下它,離開了那家書店。此後,我常常幻想書帶有童話色彩,也許是受到《金魚與與漁夫》短文的影響。由於課業重,我一直沒能認真地閱讀這部世界名著。如今,被文理學院錄取,學院開出的書目竟有《老人與海》,我便“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細細品味書的精神之華。

我一口氣通讀全文,感受頗深。首先回顧一下老人與海的故事吧:老漁夫桑提亞哥年輕時是十分出色的漁夫,那時的他強健有力,曾和一個黑人彪漢比賽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後還是以頑強的毅力戰勝了對手。到了老年,他的精力和反應都不如從前。老婆死後,他孤獨地住在海邊簡陋的小茅棚裏,只有一個叫曼諾林的小男孩親近他,崇拜他。但是,老人的“硬漢”精神絲毫沒有衰減,他仍然熱愛壘球、仍然會夢見雄獅——他力量無比,精神不屈!他一連84天出海打魚都一無所獲。漁民們都說他交了黴運,連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標誌着老打敗仗的旗幟”。可是第85天的早上,他又頑強的駕船出海了:他要到深海里去打大魚。這一次,他真的遇上了比他的船還要大的魚。他對這條大魚充滿贊意,同時更激起了他的挑戰決心。大魚當然不肯輕易屈服:他時而與老人默默對峙,時而把船拖向深海,時而圍着船打轉,時而掀起巨浪要打翻船……奮戰持續兩晝夜。在這期間,老人時不時地和大海、魚、鳥對話,不斷地想起那小男孩,或者回憶往事。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信念,終於使他挺過來,征服了那個龐然大物。不幸的事,就在老人要把大魚拖回時,遭到鯊魚屢次襲擊,它們爭着撕咬老人的戰利品。筋疲力盡的桑提亞哥雖然竭盡全力與鯊魚搏鬥,但那條大魚仍舊被咬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託回岸後,老人自問是什麼打敗了他,答案竟是:“什麼都不是,是我出海太遠了。”(老人的哲學思想:不用客觀爲自己開脫,而是從自身找原因。“認識自己”的警鐘難道不應在全人類腦際回想嗎?)晚上,老人睡着了,小男孩在身旁守護着他。那一晚,她又夢見了獅子……直至死去。

老人終究要倒下,這是自然衰亡的法則;老人的精神不倒,身軀倒下了,豎起的是豐碑。這是人類不屈,永遠向前的法則。

文章短小精悍,卻讓讀者認識了一位以打魚爲生,勇敢、頑強、智慧的“硬漢”,以及同他一起經歷以海爲伴,以魚爲友艱苦充實的打魚生活歷程。作者以簡潔含蓄的語言在一個短小故事裏卻蘊藏深刻嚴肅的哲理意義。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掉,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兩句給我的印象極深,感觸極大。

是的,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人是生命組織中最高奇蹟,是宇宙萬物的“王者”,是一切有機體中最具意識的。成千上億的人,全都有各自的生活、奮鬥、快樂、憂愁、痛苦的經歷;全都有各自的劣質需要丟掉,全都要爲各自的生存而奮鬥。在艱苦鬥爭中,人類不斷磨練自己,挑戰自己,最終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精神長城。因爲精神是智慧、勇氣、意志的凝結。正如故事中的主人翁,他是一個在重壓下仍然保持優雅風度的老人,是一個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的勇者。他對打魚生活的熱愛,對大海的那份特殊感情,不正是我們應該對待每一份工作和每一個環境的心智激情嗎。給我們以無窮的精神力量,無比的生活激情。我想,這就是作者海明威給讀者的精神奉獻和思想啓迪吧!

有如此之作,作者一定不同凡響。查閱有關資料得知:海明威1899年出生於芝加哥附近的橡樹園鎮。當醫生的父親和當音樂教師的母親從小就培養了他的文學、藝術和體育素質。幾經戰爭的洗禮,他完成了思想上和創作上的轉折,又經十幾年奔波於世界各地,豐富的閱歷,開闊的視野使他對人生有了更爲深刻地認識。《老人於海》是他晚年的一部中篇力作。作品的誕生頗富戲劇性,但最終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並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這當之無愧!

縱觀全文,段落簡短明快,語言凝練深沉,耐人尋味。“冰山在海里移動,它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爲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這就是海明威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也正是《老人與海》的藝術價值所在。整部小說以攝像機般的寫實手法記下了老人捕魚的全過程,再加上恰到好處的象徵和內心獨白,這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海明威“冰山”式獨特的美感。

這種“冰山”式深刻、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值得細細體會,認真揣摩的,更值得學習運用。一支好畫筆往往可以繪出絢麗多彩的世界;一副好藥往往可以治癒深陷病痛的垂危之人;一本好書同樣可以爲迷惘、墮落、消沉的人療傷。《老人與海》就是這樣一部好書,它告訴人們什麼叫做永不放棄,什麼叫做堅忍不拔,什麼叫做精神是打不敗的;它讓我對執着的硬漢,和魯迅筆下的民族脊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教會我怎樣去磨練人生,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