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集錦六篇

作爲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教案集錦六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透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學生透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透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1、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離別)

3、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二)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透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透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着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透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透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着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着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字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着長篙尋着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爲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透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裏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盪漾的意思。

板書: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七、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爲出發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爲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爲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爲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裏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着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蘊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蘊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法 問答法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匯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於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學生思考,發言。)

剛纔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也蒐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於別的詩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 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師: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答:徐志摩別康橋

師:對。那麼,這首詩展示的,又將是怎麼樣的別呢?我們都知道,感情越深,離別越難。詩人與康橋到底有着怎樣的情分?我們來了解康橋與徐志摩。

(請同學看題目,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引導學生藉助詩歌的題目、作者、註釋等內容,提取對理解詩歌有幫助的資訊。

生1:這是和康橋的第二次告別。

生2:別而又別,說明對康橋充滿着眷戀,不忍離去。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再想想,對康橋充滿眷戀,對一個地方的某樣東西充滿感情,其實質是什麼?

生(全體稍作思考後,部分同學回答):對劍橋生活的留戀。

師:對。但我糾正第一個同學的說法,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別康橋。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留下了長詩《康橋,再會罷》,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遊該國後,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詩人第三次旅遊英國,懷着激動喜悅的心情誰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橋的英國朋友。可是不巧,由於事先沒約好,朋友們都不在,只有康橋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橋邊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憶接踵而來,在回國途中的中國海上,思緒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詩篇《再別康橋》。)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同學先講,老師補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啓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爲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遊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 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纔我們提到了很多關於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爲何只說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啓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 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築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着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爲什麼呢?因爲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築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築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㈠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有什麼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迴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後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迴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啓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麼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爲:來,彩 ;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㈡建築美。

1、 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爲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㈢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㈡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麼在詩人的眼裏,柳是什麼柳?其影又是什麼影?柳是金柳,影是豔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爲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麼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爲什麼?

不能。因爲金柳纔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爲什麼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着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着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着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溫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爲什麼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於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願他離開。

5、金柳的豔影明明是在波光裏盪漾,詩人爲什麼說在我的心頭盪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盪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裏紮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㈢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裏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彷彿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爲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正因爲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㈣清泉。

1、 我們接着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裏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爲什麼說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願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願離開。

㈤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 盪漾招搖揉碎沉澱, 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 你怎麼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爲什麼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爲動,化虛爲實,化無形爲有形,化無聲爲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麼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爲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麼特點?什麼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隻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麼效果?

唱三嘆。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後一節。

4、第一節裏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爲什麼徐志摩還要說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爲喜歡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遊。或者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脫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捨,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後一節爲什麼又不說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複

那怎麼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九、課外拓展。

所以,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透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全班同學齊讀)

1、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

2、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

3、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4、大家看看這一句:甜蜜的憂愁,憂愁怎麼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5、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麼?(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爲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彷彿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

十、佈置作業:背誦詩歌。

附: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再別康橋

音樂美韻律和諧,迴環往復

新格律詩 建築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繪畫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書: 雲中鶴、南湖、詩哲 新月派

第二課時: 再別康橋

金柳 (比喻) 新娘

繪畫美 青荇 (擬人) 招搖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書:輕輕地悄悄地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再別康橋

一、匯入新課:

1、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間四月天》?能不能介紹一下。(它有哪些內容,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在中國,有錢往往意味着爲所欲爲,意味着揮霍無度,所以中國多的是有錢人但缺少的是貴族。真正貴族出身的人舉止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更有教養,更親近藝術而遠離金錢。所以中國的社會風氣要想好轉,要想變成受人尊敬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貴族羣落,在西方,貴族影響着整個社會風尚。東歐鉅變之後,俄羅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難,但在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小城,人們看到的卻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與中國的搶購風對照)照樣進歌劇院,照樣看書,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話:溫飽足而知禮儀。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論,滿足口舌之慾是人最起碼的追求,在溫飽與安全感得到滿足後,人還有歸屬的需要,還有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爲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稱之爲“豬欄的理想”,人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時候,在庸俗與高尚之間,在墮落與追求之間,我們必須有所選擇。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

該竭力培養自己的貴族氣質。這種貴族氣質不是傲慢,而是謙遜,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蕩不羈,而是遵守規則。流氓大亨黃金榮大熱天把衣服從小到下扣得緊緊的,爲什麼?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紳士。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些紳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把生機留給老人與婦女,而樂隊也照樣在莊嚴地演奏,這就是紳士。比如我希望陳文思同學以後是以自身的魅力,內在的修養去吸引別人眼球,而不是靠大聲說話引人注意。

老師補充介紹徐志摩。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衆情人”。

二、講授新課

(一)朗讀指導

1、 現在大家先聽一首歌曲。然後自己在下面讀一遍。呆會兒哪個同學給大家讀一遍。

指導朗誦:徐志摩是屬於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張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要讀出音樂美,斷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讀,然後體會三美。

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評。如此反覆。

2、第一節應該怎麼來斷句?應該怎樣來讀?

3、這裏還有一個問題,爲什麼詩人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後者更符合語法規範啊。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

說明:前面講過調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裏主要是強調,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給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詩人不忍心驚動她的寧靜,打破她這種美。(竹林裏:某某某到此一遊)

4、詩一共分了七節,是不是每一節語調的處理都一樣?一般高潮的時候我們會讀得重一些飽滿一些,在這首詩裏,你認爲哪一節是高潮?爲什麼?

第一段是說我要走了,向你告別。第二至第四節是回憶康橋的美景。因爲回憶美景,作者禁

不住激動起來,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並且滿載一船星輝,在星夜放聲高歌!但是馬上又回到了現實,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體部分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幾次變化?分別是什麼樣的變化?

彩夢――――尋夢――――夢醒

關於輕輕的與悄悄的:有一種看法,認爲悄悄,可以理解爲他不願意把來尋舊夢的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同時,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地是屬於自己的,一個感情純真的詩人只能選擇這種告別方式。輕輕則突出寧靜,主要是在一開始營造一種氣氛,而當作者內心經歷了一番狂瀾之後,他的心其實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誦帶,同學們體會。

(二)內容研討

問: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往往會使許多東西變得非常美好。那麼,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代表康橋?

意象分析:

1、金柳。爲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裏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裏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着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纔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爲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爲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爲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爲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爲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透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爲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六節:爲什麼詩人不能放歌?因爲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詩人說“我不能放歌”。離別時候的沉重壓得人發不出任何聲響。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裏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這是多麼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裏達成了統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寂靜區別,無聲音稱爲寂,如萬籟俱寂,而靜則有和諧的意思在裏面,還有一種生機。又如貧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第二課時:主題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詩欣賞

問:徐志摩爲什麼對康橋如此依戀?(有沒有同學能夠試着說一下?《人間四月天》)

參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裏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1920年,由於狄更生先生的勸說與推薦,詩人以特別生的資格在劍橋大學讀書,度過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橋是他經常去讀書、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詩人“慢慢地‘發見’了康橋”,對他充滿了感情,“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正因爲如此,詩人第三次歐遊時,一個人悄悄地來到了康橋。然而“會難別易”,短短的停留後,詩人不得不依依不捨地告別康橋。“黯然而銷魂者,唯別而己!”<江淹《別賦》)幾個月後詩人追憶這一次離別時,字裏行間依然充滿了濃濃的眷戀之情。同學們將來也可以寫一個再別鹽外。

在詩人筆下,康橋是有靈魂、有感情的,或者說充滿靈性的。詩的開始用了三個“輕輕的”,彷彿母親怕驚醒熟睡的嬰孩一樣,詩人對康橋的那份憐惜,那份依戀躍然紙上。因爲眷戀,所以當詩人即將離去時, 尋常的景物在詩人充滿感情的目光中也變得不尋常起來。康橋水光瀲灩,美麗中浸看一層悽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歡迎,又像在挽留;榆樹下的清潭,沉澱着往昔的康橋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陳年老窖,發出陣陣醇香??詩人幾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撐一隻長篙,划向康河深處放歌。然而夢畢竟是夢,詩人不得不面對現實,把對康橋的眷戀之情壓在心底,悄悄地離開,不驚醒這裏的一花一草,整個康橋世界都在爲詩人的離去而沉默。全詩快樂與惆悵交織,柔美與傷感並存,優美的景物描寫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現出了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2、 如果僅僅是對劍橋大學的美好回憶,那爲什麼不說我輕輕地揮手,告別劍橋圖書館?康橋的風光是十分優美的,詩人稱康橋爲“全世界最美麗的一條水”。在詩人對康橋的眷戀裏,飽含着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嚮往。這種熱愛與嚮往不是—般人的遊山玩水,而是詩人性情與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詩人說過:“我是一個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決不是我們大多數人僅僅從自身經驗推得的那樣暗慘。我們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產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 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似一天。離開了泥土的花草,離開了水的魚,能快活嗎?能生存嗎?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

可見,這裏的康橋世界,已成爲大自然的象徵。康橋世界的自然風光滋潤着詩人的心靈,一次次地給詩人帶來欣喜和快樂;同時也一次次地撫平詩人心頭的創傷,盪滌去了詩人的“苦痛,煩悶,拘索,枯燥”。(我去秦嶺中一遊)所以詩人對康橋的描寫並不是完全寫實的,而是擷取了最具典型意義的幾樣景物,(不是標誌性建築)遺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構築了幾幅色彩斑斕,對比柔和的畫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搖搖:潭映彩虹,浮藻如夢:星落清泉,斑斕多姿??這裏看不到車水馬龍,聽不到嘈雜的市聲,完全是一片幽美迷離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幾個片斷。就連詩人也彷彿踮着腳尖走路,來去無聲,但對大自然的一片癡心卻早就融入到這優美的景色之中了。詩人把大自然看成人類的母親,“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難怪詩人在別離之際要感到惆悵了。詩人以至美至純的詩句,表現出了自己對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嚮往與守護。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戀康橋?僅僅是因爲在這裏讀過書嗎?顯然不是。是因爲康河的風光秀美嗎?不完全是,須知詩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見過不少的。翻一翻詩人的散文與書信,或許會找到答案。詩人曾說過;“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睥睨嗎?曾經有多少個清晨我獨自冒着冷薄霜鋪地的林子裏閒步??爲聽鳥語,爲盼朝陽,爲尋泥土裏漸次甦醒的花草,爲體會最微細最神妙的春信。阿,那是新來的畫眉在那邊凋不盡的青枝上試它的新聲!阿,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掙出了半凍的地面!阿,這不是新來的潮潤沾上了寂寞的柳條?”(着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⑴問:你認爲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⑵問:詩人爲什麼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情感。

2、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美。

教學過程

一、導標明學(見上)

二、匯入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深厚,“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悲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寫出了離別的灑脫,“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出了離別之情的苦澀。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首離別詩《再別康橋》。

三、導航預學

1、作者介紹(請學生介紹)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1920年,他先後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等。

2、瞭解背景 康橋,即劍橋,英國劍橋大學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國途徑英格蘭,兩次重返母校。本詩是他1928年故地重遊以後,在歸國的輪船上寫的。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

3、欣賞劍橋大學圖片。

4、掃清障礙(在書中標註好齊讀兩遍。形近字講解一下)

青荇(xìng) 長篙(gāo)(蒿、嵩) 漫溯(sù)(朔) 笙(shēng)簫 滿載 (zài) 斑斕(lán)

5、自由閱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初步把握詩歌的韻律,加點字是韻腳。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四、導問助學

1、把古人的離別詩和本詩比較一下,在送別對象上有何不同?

明確: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處:詩人好似不食人間煙火,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2、詩人與康橋裏的哪些景物作別?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輝、笙簫、夏蟲等。

詩人對康橋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這些日常所見的景一旦融入了詩人的情感,詩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產生了。

3、品讀詩歌,看看詩人是怎樣透過描寫這些意象來表達他的情感的?又傳達了他什麼樣的情感?並試着把你體會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讀之中。(小組爲單位,選取意象,可從關鍵詞語、修辭、意境等方面入手)

教師範例:雲彩是康橋的化身,不直說與康橋離別,卻與“雲彩”輕輕的作別,顯得清新脫俗。三個“輕輕的”表現了環境的寧靜和諧,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所以動作都是輕輕的,表達了詩人離別的淡淡的惆悵。

教師範讀

……(在分析過程中結合反覆的朗讀)

分小組討論2-6詩節。(千萬不要忘了小組爭星)

教師以第7小節做結:最後一小節與開頭在結構上呼應,也是透過雲彩這個意象來傳情。語句上略有變化,經過中間一部分感情上的迴盪,詩人珍愛康橋、不願驚動康橋的眷戀之情,更加顯得哀婉纏綿。

理清詩人情感變化的脈絡。

每一詩節都是一個色彩絢麗的畫面,畫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傾注着詩人至純的情感。

明確:閱讀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意象、體會情感。

在讀詩的時候,學會去探尋意象背後的詩人情感,那你便離詩人的心又近了一步。而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詩人此次重返母校,雖未見故交,但康橋熟悉的風景依然讓他駐足流連的原因。

(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情感的起伏變化。)

五、導思慧學

歸納以往所學詩歌中的常見意象的內涵。

月——思鄉,懷人

大雁——思鄉懷親,羈旅之悲,也是古代詩歌中傳書的信使

荷花——高潔的情操,

鴛鴦——永恆愛情的象徵

梅花——高潔人格的寫照

蟬——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

柳樹——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

……

六、導練評學

1、嘗試背誦全詩。

2、蒐集關於離別的意象。

七、結束語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詩人的生命中曾有過有康橋的金柳、青荇、斑斕的星輝作伴,那也是一件幸事了。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匯入:看到題目《再別康橋》,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離別詩,之前我們也學過很多離別類的詩歌,我們學過:“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我們也學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還學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ye、)”,這些詩歌都是以人爲離別對象,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歌《再別康橋》,它離別對象卻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地方,康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英國的劍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反覆品讀,把握詩歌抒情線索;

2.在品讀中,欣賞詩歌意象;

3.體會意象中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板塊一:誦讀詩歌,品味音樂美

(一)由學生介紹作者,並交代背景,老師加以補充:(《再別康橋》一詩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1920年,徐志摩來到英國留學,1922年學成回國,他在8月10日啓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吧》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遊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久別的母校,漫步於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唯有康橋美景可以排解枯燥、寂寞的海上航行生活,於是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二)理出詩歌中7節的結構關係:第1節爲一部分;2、3、4節一部分;5、6一部分;最後一節爲一部分

小節:作者作別雲彩後,開始描寫三個意象或景物:金柳、青荇、清泉,之後感情達到高潮,最後照應開頭,悄悄離別康橋。

(三)透過誦讀,感知作品的音樂美

首先,教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標出韻腳,同時老師進行指導,比如注意停頓、重音、前後句音量的變化等,之後讓學生自由朗讀兩遍,並男、女分別推出一名高手朗讀,其他學生評價,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大意:詩人在黃昏時分獨自一人懷着喜悅而安靜的心情欣賞康橋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不忍離去的感情。

(四)品味首尾音樂美,連用三個“輕輕的”和“悄悄的”有什麼特殊的效果?品味疊音詞的藝術效果,換成“緩慢的”和“安靜的”可不可以?

“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緩、徐舒,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最後詩人“悄悄”的走了,從第一節“輕輕的”變爲第七節的“悄悄的”,在原來輕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灑脫,輕柔的嘆息般的韻律與依依別離情緒完美地統一地在一起。

板塊二:品讀詩歌,賞析意象

(一)2、3、4節是詩歌的第二部分,其中描寫了三個意象,請同學分組討論,找出最喜歡的一節,並根據自己理解,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這三節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語調來讀呢?

2.柳爲什麼是金色的,並引出“折柳送別”這一意象和古代有關柳的送別詩。

3.分析“青荇”這個意象,在古代有一個固定的意思,是愛情的象徵,在《詩經》中說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體現作者對往事的一種追念。

4.分析“清泉”這一意象,老師加以補充:其中這裏的“清泉”是指“拜倫潭”,拜倫是指英國19世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對詩人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裏表達了詩人對拜倫的無限仰慕與追懷。然後集體朗讀這三節

(二)在對各節的內容有所感知之後,請大家思考這三節可不可以互換順序,爲什麼?

不可以,理由:1.按照視覺欣賞順序,就是應該先看到河岸的柳樹,再看到河中的水草,之後看到榆蔭下的清泉;2.按照情感變化的順序,可以從各節所使用的動詞中看出來,首先是豔影在心頭盪漾、之後作者感情更進一步,深切的投入其中,甘心化作康河的一條水草,在下一節中感情更加深入,使用“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中“揉碎、沉澱”兩個詞可以充分體現出來。

分析完之後,再讓學生朗誦,同時老師加以小節

板塊三:品讀章節,體會感情

第5、6以感情爲切入點,感受意象中蘊含的感情

1.體會這兩節在情感上有何變化

2.指出第六節是詩歌感情的高潮,體會作者當時的感情

3.進入探究性環節,指出對於這首詩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爲主要表達了一種離愁別緒,而有的學者卻認爲這是一種甜蜜的告別,對此同學們怎麼看?這個探究活動,透過辯論會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同學們加以辯論,發揮各自的觀點

學生朗誦,教師小結

結語: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首詩歌寫於11月份,也就是深秋時節,當時呀詩人在7月份告別了自己的母校, 4個月後作者才寫出這首詩,可見佳作是需要時間的沉澱和情感的醞釀,此時此刻讓我們化身爲作者徐志摩,一起朗誦這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