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再別康橋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集合8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集合8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瞭解“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3、瞭解詩歌的一些表現手法。

【重點難點】

1、意象的含義、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講解與背誦相結合,輔以電教手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透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匯入 新課

1、再回廣州;

2、葉的事業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3、教師範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爲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①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裏的美景。憂愁。②“西天的雲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雲彩”準確。

2、(金)柳→新娘→盪漾:喜愛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爲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氵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3、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4、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爲什麼“留戀”這個問題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這裏曾有自己的夢想。(爲什麼)

5、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現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後,不得不面對現實。傷感。7、照應開頭,“不帶走一片雲彩”,飄逸、灑脫。

小結:

①這首詩每小節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構: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 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脫)

現實(傷感)

②徐志摩的藝術風格(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覆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評 說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複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 (照應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八、作業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匯入

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說着人世間憂愁與歡樂。

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並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着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着青草悽悽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爲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爲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爲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爲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板書:

再別康橋

緩步飄然離

戀戀不捨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悵

不得不離去

(三)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第四題。

2.談炎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資料]

爲詩句燃斷想象長鬚的徐志摩

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裏說:“我敢說我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裏他又說:“但爲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鬚。”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爲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字。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說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啓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詩人藉助物象寄託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爲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雲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悽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雲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着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裏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爲: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

2、透過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中涌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

一、 匯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說過:現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說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雲中鶴。出身於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爲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裏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閒自由的日子。據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臥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爲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並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於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和諧,意境優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 指導朗讀

1、 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問:你認爲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爲什麼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鑑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麼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說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透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爲什麼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3) 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 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豔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豔影”在詩人“心頭”“盪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 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

2、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爲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並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爲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爲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這裏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裏遊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麼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澱着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 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着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 第六節,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爲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爲詩人的離去歸於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裏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

6、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雲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誇張的手法強調說“不帶走一片雲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溫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於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 現實 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實 依戀

七、寫作特點:

1、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別對象由人轉向物,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靜環境,排除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感。

第三,意像選擇獨具特色。詩人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機械轟鳴及送行之人,這樣就造出了一種清新感。

獨特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應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條水草”,想到“青草更青處”尋夢,這是詩化人生的表現。

2、具有三美:

音樂美:每節用韻基本相同;章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首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

繪畫美:1)多用色彩較爲絢麗的詞語:“雲彩”“金柳”“夕陽”“豔影”“青荇”“彩虹”“星輝斑斕”等;2)多用動作性很強的詞語: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之變成動態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建築美:句子整齊,每節勻稱。每節兩句,單、雙行錯開一格排列。外形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爲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爲新月詩派靈魂的徐志摩與聞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偉。

八、佈置作業:

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爲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爲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爲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爲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後作業(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雲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課前準備

1、背誦這首詩

2、把四個大組分別分成意象派、繪畫派、結構派、音樂派這四大派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爲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爲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二、走進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具體簡介見課件,課件中插入了徐志摩和劍橋大學的有關圖片)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後讓學生讀,讓學生能找出差距

1、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2、範讀正音:青荇(xìng)長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簫

3、學生朗讀

4、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着重要求學生掌握語速、語調和感情)。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1、教師背誦全詩

2、學生背誦全詩

五、走進詩情畫意(課件展示7幅圖畫,這7幅圖畫按詩節順序排列,教師一邊開啟課件,叫一個學生一邊在展示屏幕前解說每幅圖畫。)

六、鑑賞品味

(一)思考、研討

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是藉助什麼形式傳遞出來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爲何有那麼濃的康橋情結?

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你對哪一節詩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二)交流、領悟

1、針對第1題讓學生交流後明確:

●作者藉助景物描寫來抒發感情。(融情於景)

●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對於”詩人爲何有那麼濃的康橋情結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圓其說。

2、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的問題

(1)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爲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再由意象派派代表上臺講意象美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本文的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透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2)讓學生感受繪畫美

●由繪畫派的學生展示他們根據詩中內容所畫的畫。

●由繪畫派派代表上臺講繪畫美

●教師總結: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3)讓學生感受結構美

●由結構派派代表上臺講繪畫美

●教師總結:結構美主要體現在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全詩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4)讓學生感受音樂美

●由音樂派派代表上臺講音樂美

●教師總結:這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

七、比較總結:《再別康橋》與下面幾首詩相比,有何不同之處?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引導學生思考後明確: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爲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結論:這首詩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八、課後作業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一、課文教學內容選擇

(一)從課標對詩歌的要求看,還有以下教學內容

1、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二)從單元目標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鑑賞中國新詩

2、學習詩歌鑑賞的主要方法:

抓住詩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論世;要注意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要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等。這個單元的鑑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

3、反覆吟詠,體會聲律之美

4、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三)從課後練習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音樂性、韻律感,積累經典名篇

2、整體感知詩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和結構美,重點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3、透過誦讀達到欣賞、理解、審美的目的

4、瞭解中國現代新詩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學主張。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爲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詩歌風格

2、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3、學習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透過反覆誦讀,展開聯想與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計及意圖

課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別康橋》。

(一)匯入新課

1、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匯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我這樣匯入:歌聲停了,但是我們同學依然還沉浸在剛纔的歌聲當中。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繹的,它的歌名叫《再別康橋》。而《再別康橋》最初是一首詩,是一位詩壇名家創作的一首詩。胡適曾經如是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把這種理想寄予到詩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首詩《再別康橋》。

2、作家檔案

由教師簡介作家知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詩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讀於英國康橋大學(即劍橋大學)。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在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新月社,爲新月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初讀詩歌 感知詩情

1、聽配樂朗誦,初步感受詩情。

2、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情。

明確:不捨、依戀、傷感、惆悵

(三)誦讀詩歌,吟詠涵韻

1、分七個誦讀組吟詠涵韻各小節。要求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說說誦讀的體驗。

2、請各誦讀組彙報誦讀體驗,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四)品讀詩歌,體悟詩情

問題1: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歸納: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打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她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爲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着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蔭潭水。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色飄蕩。拜倫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付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着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問題2: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歸納:尋夢。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讓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象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含着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至極至。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同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着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相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的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賞讀詩歌,尋美品美

《再別康橋》是一首音節和諧、意境優美經典傳誦之作,剛纔我們透過對文章的意象和意境進行解讀已經強烈感受到了作者對康橋的深情。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這篇文章都讓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裏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歸納:

1、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琅琅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

①韻腳嚴整,韻腳爲: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②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

③迴環往復。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築美,表現爲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爲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爲詩人選用了衆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與我達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們面前的呈現出柔美、婉約的意境。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或濃或淡的光線帶來了明暗變化;金柳、雲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變帶來了視覺的衝擊;每一節都是一幅色彩絢麗、寧靜秀美的風景畫。

4.語言美。如輕輕、油油、悄悄的疊字用法,讓語言有了起伏變化,有了抑揚頓挫,有了輕快舒緩的音韻美。“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頂真的修辭格式,讓行文有了緊湊與緩慢,有了歡快與哀婉,有了迴環跌宕的旋律美。開頭與結尾處“輕輕的”“悄悄的”在內容上相呼應,形式上相對稱,形成周而復始的和諧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曉國文,深諳外語,他的詩文既有中國傳統詩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國詩歌的歡快熱烈。輕輕的、悄悄的、揮揮衣袖、作別雲彩,浪漫而溫柔,細膩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獨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寫出如此清麗、淡雅的情懷。作者想縱情歌唱,唱出心中對康橋的思,對康橋的戀,對康橋的愛,當分開的愁怨涌上心頭,他揮手離別,這炙熱、濃烈的情感又如交響曲般能融化冰雪,動人心魄。

結語: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三、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

標籤:再別康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