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再別康橋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四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四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⑵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情感與價值:

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性情,接受美的薰陶。

3、過程與方法:

朗誦,讓學生透過朗誦深入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二)、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三)、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1、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 繼續啓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

2、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詩人擇用一個適當的意象可以喚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來”。(朱光潛)(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

第二課時

(一)、接下去二、三、四節,直接描寫了康橋的迷人景色,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具體感受和留戀。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澱”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於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遊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於天際,離別是註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節,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

第7節,跟開頭呼應。四、詩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詩人是以康橋的自然景緻爲抒情對象的,詩中寫盡了康橋的秀美,寫透了詩人與康橋難捨難分的依依之請。在康橋的夕陽中、榆蔭下、青草更青處,在康河的波光裏、浮藻間,到處飄灑着詩人的情,到處沉澱着詩人的夢。但康橋並不只是抒情客體,在詩中,在詩人心中,康橋的山山水水已經成爲一種化身,一種象徵,詩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橋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康橋的一草一木都顯現着詩人的性靈。康橋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詩人主觀感受的自然化,貼切柔合得就象飄動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條水草一樣,已經分不出哪兒是自然景物,哪兒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詩富有繪畫美、音樂美、語言美。

(三)、補充: 胡適曾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着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所素認爲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它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瞭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乾枯的。 沒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間不能沒有詩,詩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讓我們因爲愛詩而更加地熱愛生活,因爲愛詩而更深地審視世界,因爲愛詩而更好地規範自己。“讓我們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着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澤、感情的汁液,融入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爲沙漠和荒原吧!”

 四、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繪畫美 音樂美 語言美

抒寫以對母校深深地依戀之

 教學後記:

《再別康橋》知識點積累

1、開頭結尾連續使用輕輕、悄悄的作用?【1、反覆修辭,增加了詩歌輕盈、飄逸、灑脫的節奏2、營造了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3、反映了詩人對康橋的喜歡,眷戀以及離開時的惆悵4、隻身而來,隻身而去,並不打擾誰,雖爲灑脫,內心不捨,無奈惆悵。】

2、“西天的雲彩”。【康橋的化身。人文與自然景色的融合,生活理想的結合體。】

3、爲什麼柳樹是金色的?【河畔的柳樹沾染了夕陽的顏色。】

4、如何理解“新娘”?【比喻、擬人。狀柳枝的婀娜,鮮明動人,美麗而甜蜜,從而有力的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眷戀,對母校的難分難捨(在心頭盪漾)。】

5、青荇爲什麼是油油的?招搖可以改成“搖動”麼?【1、寫出了青荇的鮮活、明亮,具有生命力2、不可以,擬人修辭,寫出了青荇有情有意,作者賦予青荇人的情感、生命,把植物寫得情意綿綿,活靈活現。3、青荇似乎在向詩人招手致意,體現了一種難分難捨,依依惜別的深情。】

6、爲什麼我甘願做一條水草?【可以永遠和康河相依相偎,永不分離,表達詩人對康河的永久眷戀之情。】 7、“天上虹和彩虹”象徵什麼?爲什麼天上虹被揉碎?【1、象徵詩人的理想,美麗卻易碎,美好的事物往往不長久2、暗示詩人的夢想破滅,彩虹又把無形的夢想具體化了。】

8、爲什麼而想放歌?爲什麼“向青草更青處漫溯”?【1、爲了追尋他人生的夢想;爲美麗的母校而放歌2、載着星輝去追尋人生夢想。】

9、爲什麼又不能放歌?【1、即將離別康橋,幻夢迴到了現實;2、尋到的不是理想,是哀愁、沉默。】

10、詩歌情感線索。【惆悵=眷戀=放歌=哀愁=沉默=離別】【入夢=尋夢=夢破】

11、“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離開時的心情,無形;笙簫:奏出哀怨的樂音,把離愁具體化,形象化。】

12、“不帶走一片雲彩”。【不帶走康橋的一草一木。帶走的是詩人在康橋的美好回憶。】

13、爲什麼詩人只選擇了“金柳、青荇、青草、星輝、清泉”等物象入詩?這與詩人表現的情感有什麼聯繫?【1、康橋是詩人的精神歸宿地,他所留戀與告別的是康橋的人文景觀和與之融合在一起的自然景觀;2、這些物象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沉靜、依戀、眷顧。】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旖旎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過程與方法:領悟詩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來理解詩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對母校的眷戀之情。

2、學情分析

學生對詩歌接觸不多,語言積累,鑑賞審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課着重透過朗誦手段,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把詩歌情感,透過詩歌意象的研究學習加強合作探究能力,積累精美的語言;鼓勵學生熱愛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養其對詩歌的鑑賞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用意象分析法來理解詩歌的意象美。

難點:體味詩情的領悟與意象的把握。

4、教學過程

【匯入】

一、激情匯入

有這樣一個人,他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有這樣一座橋,他空靈動人,風景秀美;有這樣一首詩,他意境獨特,情感細膩。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認識一下這個人,看一看這座橋,品一品這首詩啊?那我們就一同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

徐志摩(1896~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新詩的靈魂,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名章垿,字志摩,筆名“南湖”、“雲中鶴”,同聞一多爲新月詩派詩人,提倡詩歌“三美”。1920年,25歲的徐志摩來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這裏度過了一段讓他終身難忘的時光。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飛機從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霧,飛機觸山,不幸遇難,時年35歲。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稱讚他的性格品行,說他不計名利、充滿熱情、富有風趣,然而我說他如流星般閃過的一生也離不開三個女性。張幼儀,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辦婚姻的犧牲品,可想而知最終的婚姻識走向破滅的。然而同時他在英國留學期間,與既有花一般的年齡與嬌豔,又有中國傳統大家閨秀的容顏與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識了,他們同時被對方的才情所吸引並墜入愛河,但是由於種種的原因並沒有結合。正當徐志摩的愛情枯萎之際,他結識了當時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陸小曼,她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一起研究詩詞、文學。可以說兩人情投意合,最終成爲徐志摩的第二任夫人。他一生的愛來自這三個方向,來自這性格完全不同的女性,也可以這樣說女性是徐志摩靈感創作的源泉。

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具有中世紀的建築風格,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也是在這的蘋果樹下,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同時,在這裏造就了三十二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我們似乎可以嗅到瀰漫在空氣中芳草與鮮花的氣息,流淌着的康河是劍橋大學的眼睛,靈動的所在。面對如此的美景,懷念着逝去的美好時光,喚醒了久蜇在詩人心中的熱情,在回國的途中創作了這首震驚世界的傳世之作《再別康橋》。

三、感受詩歌

看視頻聽配樂詩朗誦,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播放視頻)

節奏:輕柔、和諧

語調:舒緩、低沉。

感情:別而不愁、離而不傷。

學生自由讀

學生個別配樂讀(互相點評)

男女生分節朗誦

【活動】體會詩歌

透過誦讀,我們從聽覺與視覺上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康橋的什麼樣的感情?那你對詩人所描繪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可以說是風景如畫。這正如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時所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那。如此之美的畫面,詩人都描寫了哪些什麼景物那?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浮藻、星輝(板書)

四、意象分析

1、爲什麼說是金柳?那又爲什麼說是新娘那?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文中哪裏還用了這樣的修辭手法?(出示幻燈片)

明確:柳樹被夕陽籠罩着一層嫵媚的金色,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時刻,可見在詩人心中的地位,在這裏不僅是一草一木而彷彿看到了自己心愛的女子一般。誰願意離開自己的新娘那?暗喻。是天上虹。“豔影”在哪裏?說明什麼?

2、“青荇”在招搖,“招搖”我們所瞭解的詞語是什麼?從感情色彩上看那它是什麼詞?

朱自清的《春》中也有一段這樣的話:“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自己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與清風流水應和着。”哪個詞語也是這種用法?更能表現什麼情感?(出示幻燈片)

明確:“招搖過市”“招搖撞騙”貶義褒用更能體現對康橋的喜愛!“賣弄”表現了春天來了時鳥兒的歡聲雀躍。

3、“潭水”是什麼潭?他的夢是什麼那把“潭”比作“虹’有着什麼相似之處那?

明確:在康河的上游,參天古樹之間,有一眼小潭,清澈見底,他是以英國追求自由主義的浪漫詩人拜倫命名的叫“拜倫潭”這裏的夢就是他追求自由的夢,文學夢,詩人夢。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驗,夏天走在綠蔭的大道上,陽光從枝葉的縫隙中傾瀉而下,星星點點,絲絲縷縷,如同幻境。而當它照到水面上,因爲有了反射和折射,就會五彩斑斕,恰似天上的彩虹。當然這裏還有他那欲說還休的愛情。所以那不就是他“彩虹似的夢嗎”。

4、我們來看本來這些景物是沒有感情的?然而在這裏作者賦予他們情感,我們把這些帶有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叫做什麼?

明確:意象

5、齊讀五、六節,一起品味這兩節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確:高興的想放歌,大聲的歌唱,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以表達內心的喜悅,這裏詩人也不例外,他還做了什麼?似乎也已經忘了要即將離開,而是撐着長篙去尋找彩虹似的夢,甚至還要大聲唱歌?但是他放歌了嗎?而是沉默!因爲夢要醒來,回到現實,他還是要離開的

五、小組探究

回顧我們學過的經典詩詞,你記憶中最難忘的離別詩篇是什麼?跟他們相比《再別康橋》有哪些不同?(出示幻燈片)

六、拓展思維

詩人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走了,帶走的.是那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與憂愁,假設你是徐志摩的好友,你會用什麼樣的話語來的安慰他。

七、作業佈置(分層)

1、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2、概括詩歌的“三美”。

3、仿照李白的《送友人》,把詩歌改寫成五言律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的:鑑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誦讀課文,講解節奏。

二. 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

——輕輕地、悄悄地

2. 爲什麼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別康橋”爲何只說“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爲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爲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 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麼?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10.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 中國有這麼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爲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麼?

——“別有深情摯愛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12. 中國一般人,喜歡某地,愛刻上“XXX,到此一遊。”或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

13.詩中還有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感情的是什麼?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14.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再別康橋

一、匯入新課:

1、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間四月天》?能不能介紹一下。(它有哪些內容,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在中國,有錢往往意味着爲所欲爲,意味着揮霍無度,所以中國多的是有錢人但缺少的是貴族。真正貴族出身的人舉止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更有教養,更親近藝術而遠離金錢。所以中國的社會風氣要想好轉,要想變成受人尊敬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貴族羣落,在西方,貴族影響着整個社會風尚。東歐鉅變之後,俄羅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難,但在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小城,人們看到的卻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與中國的搶購風對照)照樣進歌劇院,照樣看書,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話:溫飽足而知禮儀。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論,滿足口舌之慾是人最起碼的追求,在溫飽與安全感得到滿足後,人還有歸屬的需要,還有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爲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稱之爲“豬欄的理想”,人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時候,在庸俗與高尚之間,在墮落與追求之間,我們必須有所選擇。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

該竭力培養自己的貴族氣質。這種貴族氣質不是傲慢,而是謙遜,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蕩不羈,而是遵守規則。流氓大亨黃金榮大熱天把衣服從小到下扣得緊緊的,爲什麼?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紳士。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些紳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把生機留給老人與婦女,而樂隊也照樣在莊嚴地演奏,這就是紳士。比如我希望陳文思同學以後是以自身的魅力,內在的修養去吸引別人眼球,而不是靠大聲說話引人注意。

老師補充介紹徐志摩。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衆情人”。

二、講授新課

(一)朗讀指導

1、 現在大家先聽一首歌曲。然後自己在下面讀一遍。呆會兒哪個同學給大家讀一遍。

指導朗誦:徐志摩是屬於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張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要讀出音樂美,斷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讀,然後體會三美。

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評。如此反覆。

2、第一節應該怎麼來斷句?應該怎樣來讀?

3、這裏還有一個問題,爲什麼詩人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後者更符合語法規範啊。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

說明:前面講過調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裏主要是強調,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給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詩人不忍心驚動她的寧靜,打破她這種美。(竹林裏:某某某到此一遊)

4、詩一共分了七節,是不是每一節語調的處理都一樣?一般高潮的時候我們會讀得重一些飽滿一些,在這首詩裏,你認爲哪一節是高潮?爲什麼?

第一段是說我要走了,向你告別。第二至第四節是回憶康橋的美景。因爲回憶美景,作者禁

不住激動起來,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並且滿載一船星輝,在星夜放聲高歌!但是馬上又回到了現實,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體部分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幾次變化?分別是什麼樣的變化?

彩夢――――尋夢――――夢醒

關於輕輕的與悄悄的:有一種看法,認爲悄悄,可以理解爲他不願意把來尋舊夢的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同時,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地是屬於自己的,一個感情純真的詩人只能選擇這種告別方式。輕輕則突出寧靜,主要是在一開始營造一種氣氛,而當作者內心經歷了一番狂瀾之後,他的心其實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誦帶,同學們體會。

(二)內容研討

問: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往往會使許多東西變得非常美好。那麼,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代表康橋?

意象分析:

1、金柳。爲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裏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裏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着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纔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爲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爲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爲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爲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爲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透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爲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六節:爲什麼詩人不能放歌?因爲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詩人說“我不能放歌”。離別時候的沉重壓得人發不出任何聲響。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裏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這是多麼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裏達成了統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寂靜區別,無聲音稱爲寂,如萬籟俱寂,而靜則有和諧的意思在裏面,還有一種生機。又如貧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第二課時:主題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詩欣賞

問:徐志摩爲什麼對康橋如此依戀?(有沒有同學能夠試着說一下?《人間四月天》)

參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裏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1920年,由於狄更生先生的勸說與推薦,詩人以特別生的資格在劍橋大學讀書,度過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橋是他經常去讀書、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詩人“慢慢地‘發見’了康橋”,對他充滿了感情,“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正因爲如此,詩人第三次歐遊時,一個人悄悄地來到了康橋。然而“會難別易”,短短的停留後,詩人不得不依依不捨地告別康橋。“黯然而銷魂者,唯別而己!”<江淹《別賦》)幾個月後詩人追憶這一次離別時,字裏行間依然充滿了濃濃的眷戀之情。同學們將來也可以寫一個再別鹽外。

在詩人筆下,康橋是有靈魂、有感情的,或者說充滿靈性的。詩的開始用了三個“輕輕的”,彷彿母親怕驚醒熟睡的嬰孩一樣,詩人對康橋的那份憐惜,那份依戀躍然紙上。因爲眷戀,所以當詩人即將離去時, 尋常的景物在詩人充滿感情的目光中也變得不尋常起來。康橋水光瀲灩,美麗中浸看一層悽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歡迎,又像在挽留;榆樹下的清潭,沉澱着往昔的康橋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陳年老窖,發出陣陣醇香??詩人幾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撐一隻長篙,划向康河深處放歌。然而夢畢竟是夢,詩人不得不面對現實,把對康橋的眷戀之情壓在心底,悄悄地離開,不驚醒這裏的一花一草,整個康橋世界都在爲詩人的離去而沉默。全詩快樂與惆悵交織,柔美與傷感並存,優美的景物描寫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現出了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2、 如果僅僅是對劍橋大學的美好回憶,那爲什麼不說我輕輕地揮手,告別劍橋圖書館?康橋的風光是十分優美的,詩人稱康橋爲“全世界最美麗的一條水”。在詩人對康橋的眷戀裏,飽含着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嚮往。這種熱愛與嚮往不是—般人的遊山玩水,而是詩人性情與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詩人說過:“我是一個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決不是我們大多數人僅僅從自身經驗推得的那樣暗慘。我們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產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 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似一天。離開了泥土的花草,離開了水的魚,能快活嗎?能生存嗎?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

可見,這裏的康橋世界,已成爲大自然的象徵。康橋世界的自然風光滋潤着詩人的心靈,一次次地給詩人帶來欣喜和快樂;同時也一次次地撫平詩人心頭的創傷,盪滌去了詩人的“苦痛,煩悶,拘索,枯燥”。(我去秦嶺中一遊)所以詩人對康橋的描寫並不是完全寫實的,而是擷取了最具典型意義的幾樣景物,(不是標誌性建築)遺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構築了幾幅色彩斑斕,對比柔和的畫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搖搖:潭映彩虹,浮藻如夢:星落清泉,斑斕多姿??這裏看不到車水馬龍,聽不到嘈雜的市聲,完全是一片幽美迷離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幾個片斷。就連詩人也彷彿踮着腳尖走路,來去無聲,但對大自然的一片癡心卻早就融入到這優美的景色之中了。詩人把大自然看成人類的母親,“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難怪詩人在別離之際要感到惆悵了。詩人以至美至純的詩句,表現出了自己對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嚮往與守護。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戀康橋?僅僅是因爲在這裏讀過書嗎?顯然不是。是因爲康河的風光秀美嗎?不完全是,須知詩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見過不少的。翻一翻詩人的散文與書信,或許會找到答案。詩人曾說過;“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睥睨嗎?曾經有多少個清晨我獨自冒着冷薄霜鋪地的林子裏閒步??爲聽鳥語,爲盼朝陽,爲尋泥土裏漸次甦醒的花草,爲體會最微細最神妙的春信。阿,那是新來的畫眉在那邊凋不盡的青枝上試它的新聲!阿,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掙出了半凍的地面!阿,這不是新來的潮潤沾上了寂寞的柳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