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再別康橋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彙編7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彙編7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l、知識與能力:瞭解新 文人詩內涵,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鑑賞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進而學會從詩歌的形式、語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二) 教學重點: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新詩的藝術技巧鑑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課堂教學過程: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鍾情詩神繆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 ,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爲“情聖”和“詩聖”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二、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學生朗讀《再別康橋》,教師指導朗讀。

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體味

配樂請學生朗誦。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說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 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說本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3、齊讀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爲什麼會這樣說?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像,全是爲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現的那份安 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 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那“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以上說明作者嚮往寧靜安詳自由 生活。

六、探討歸納,藝術技巧鑑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建築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爲: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 的結構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 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七、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情感體味和詩 歌的藝術技巧 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八、 識記訓練:背誦本詩。

九,作業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作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 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 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整體思路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爲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着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纔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

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爲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着詩人寧靜、安閒、自在之情、之態,因爲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於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爲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纔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作業: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詩歌意境。

過程和方法:透過誦讀,結合意象,欣賞詩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感悟美、感悟愛、感悟自由的能力。

【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讀過不少新詩,但是高中這一階段纔是文學鑑賞的開始,教師應該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經接觸過相當一部分新詩作品的實際,採用適合詩歌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讀詩歌,形成初步的詩歌鑑賞能力,培養文學美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詩人獨特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由意象進入意境的體悟過程。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入文入境

1、導語設計:“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解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

再,又一次;康橋,告別的對象。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誦讀入境,感知內容

1、教師示範朗讀。

注意:注意字音,把握節奏,聽出情感。並且思考:

a、用什麼語速讀。

b、用什麼語氣讀。

C、用什麼情感讀。

2、字詞正音(見課件)。

3、學生談聽讀感受。

用大屏幕打出朗讀指導:

(1)語速:舒緩。。

(2)語氣:低沉。

(3)情感:不捨。

4、品味節奏。

押韻:

(1)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2)韻腳分別是什麼?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旋律:舒緩(第一節);輕柔(第二、三、四、五節); 低沉平靜(第六、七節)

用屏幕打出這首詩的朗讀節奏。

5、思考: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一場景描繪出來。

[示例] 夕陽西照,給康河邊的柳樹披上了一層華麗的金衣,就像那盛裝的新娘,在康河柔柔的水波中搖曳着身姿。

6、根據上面的鑑賞方式,小組討論:3、4、5、6段中透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描繪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着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着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7、現在大家已經把文字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真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揮手作別圖

金柳盪漾圖

青荇招搖圖

夢滿清譚圖

尋夢放歌圖

康橋沉默圖

悄悄離別圖

三、把握意象,體悟情感

詩歌是藉助意象來表達情感的,鑑賞詩歌可以從詩歌的意象入手進入意境並賞析詩歌。

1、提問: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1).學生談自己喜歡的意象及喜歡的理由。

(2).教師補充點撥。

2、畫面欣賞

夕陽西沉,餘輝給河畔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媚人的金黃,垂柳依依,彷彿是美豔溫柔的新娘嬌羞地立在那裏,粼粼的波光中蕩起了緋紅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不禁心頭也盪漾起來。 清清的河水滋潤着軟泥上的青荇,綠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歡快地舞蹈,驕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與舒暢。以至於“我”都“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喚起的是人們對七彩生活的遐思;“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燃起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輝”等衆多色彩明豔的形象,構成的是一幅明麗和諧的畫卷。畫面是迷人的,回憶就甜蜜,情感便隨之熱烈而奔放。

這些五彩斑斕的意象讓康橋像一幅畫一樣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們眼前,請同學們用這種方式把其他畫面描繪出來。

(學生自主討論,描繪畫面)

3、作者情感的發展過程小結。

難捨難分——歡喜和眷戀——更加歡喜和眷戀——對康橋永久的眷戀——感情達到高潮——情緒低落,靜思默想——悄悄作別

四、深入品味,探究感悟

這首詩不光是看起來很美,聽起來也很美,同學們有沒有感覺到?

分角色朗讀、齊讀、個人朗讀,感悟三美。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押韻,韻腳爲: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音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和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重點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最後教師總結。)

五、課文總結,拓展延伸

1、再讀課文(齊背)。

這首詩運用優美抒情的語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橋,在河中泛舟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自己對康橋的眷戀和那如煙似波的離情別緒。

2、拓展延伸。

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透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全班同學齊讀後討論:

(1)、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麼?(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爲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彷彿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

(2)、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3)“甜蜜的憂愁”,憂愁怎麼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3、佈置作業

(1)、完成《學法大視野》中的相關作業。

(2)、預習下一課。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瞭解“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3、瞭解詩歌的一些表現手法。

【重點難點】

1、意象的含義、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講解與背誦相結合,輔以電教手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透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匯入 新課

1、再回廣州;

2、葉的事業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3、教師範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爲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①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裏的美景。憂愁。②“西天的雲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雲彩”準確。

2、(金)柳→新娘→盪漾:喜愛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爲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氵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3、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4、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爲什麼“留戀”這個問題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這裏曾有自己的夢想。(爲什麼)

5、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現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後,不得不面對現實。傷感。7、照應開頭,“不帶走一片雲彩”,飄逸、灑脫。

小結:

①這首詩每小節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構: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 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脫)

現實(傷感)

②徐志摩的藝術風格(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覆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評 說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複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 (照應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八、作業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

2、學會抓住詩歌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3、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體會詩人淡淡憂愁的離別情緒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詩歌中的融合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徐志摩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爲何對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去探尋其中的奧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康橋的圖片。

三、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找學生個別朗讀,指出存在的問題。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文字。

五、整體感知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提示學生:自古寫離別的詩歌數不勝數,請大家舉幾個例子。說明它們與本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王 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 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啓發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與徐志摩的這首詩對比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寫的是與人的離別,而本詩寫的是與物(康橋)的離別,離別的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暄叮嚀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詩人藉助物象寄託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稱之爲意象。詩人徐志摩是如何選擇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探討: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找出詩中的意象有哪些?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們是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明確:雲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簫

夏蟲

3、小結:

本詩的美,美在寧靜,美在空靈。詩人告別康橋時,沒有喧囂的車馬,沒有悽切的寒蟬,也沒有叮囑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雲彩、金柳與青荇,靜靜的、悄悄的,詳和、柔美、飄逸,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籠罩着全詩的那份離愁也是淡淡的,在給人感染的同時,能帶你到夢裏去。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明確:《再別康橋》在形式《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爲: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六、